第1 章 绪 论
1.1 研究缘起
《东方时空》作为中央电视台 1993 年开播的品牌栏目,曾被认为是中国电视新闻媒介回归新闻本原、回归平民化传播的开始,其中《生活空间》这一栏目的理念“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显然是把关注点放在民生上的,这也导致许多电视理论工作者认为它是电视民生新闻的起源。《南京零距离》于2002年1月1日在江苏广播电视台的城市频道首播,虽然只是一档地方性电视新闻栏目,但它以平民化为导向,以记录百姓生存状态、现实需求、话语空间作为主体内容,以人本化、接近性、互动性、趣味性作为传播策略,赢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引得理论界及业界的广泛关注。直到现在,只要人们谈论到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无不认为《南京零距离》是其肇始。《南京零距离》后,各省市电视台纷纷仿效,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如雨后春笋,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山东台的《民生直通车》、湖南台的《都市1时间》、安徽台的《第一时间》、江苏台的《阿六头说新闻》等也都创造了收视奇迹,成了各个电视台电视民生新闻品牌栏目。
虽然电视民生新闻发展势头良好,但是许多学理问题的研究也提上历史日程,其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难以达成共识,值得深入研究:
其一,将“民生”与“新闻”组合成“民生新闻”这一新话语是不是一个科学命题?难道之前电视新闻中有关民生的报道就不是民生新闻吗?
其二,“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的联系,在本质上有没有区别?
其三,“电视新闻”与“电视民生新闻”是类别不同还是节目形态不一样?
其四,电视民生新闻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发展“瓶颈”问题,根由又在哪里?电视民生新闻在获得较高收视率与众多热捧的同时,也受到学界质疑和部分受众的不满。在新闻传播的具体实践中暴露出来的具体问题很难得到学理上的阐释,进而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电视民生新闻是否还有生存发展空间,以及怎样发展等方面的怀疑。
1.2 研究现状
自电视民生新闻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学界就予以高度重视,有关民生新闻、电视民生新闻的学术论文可谓汗牛充栋。许多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将此作为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特别是在1999年至2011年这十几年,有关电视民生新闻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
首先,有关电视民生新闻的专著。由于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只有二十多年,从而专门研究电视民生新闻相关的学术专著并不是很多。当然也有几部有价值的著作,其中专著有:
1、陈正荣著《电视第三次浪潮——解析“南京现象”》,这是一部通过对《南京零距离》现象分析,高度评价了电视民生新闻在电视新闻改革中作用的著作。
2、朱寿桐著《民生新闻概论》,这本书从广义上分析了民生新闻,其中有大部分内容主要讲电视民生新闻问题。
3、侯迎忠著《媒介与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这是我国第一部运用传媒生态学研究电视民生新闻内在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著作。
其次,较之专著,相关研究论文则呈繁荣之势,论文数量逐年上升。我以 2004年——2013 年为时间区域,在中国知网上输入“电视民生新闻”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共有847篇相关文章,其中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就有 103 篇。概括起来,理论界对电视民生新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六方面:
1、电视民生新闻概念的界定。如戚姚云、陈莹潇、陈富清共同撰写的《电视民生新闻的概念界定》一文提出从电视新闻报道对象的视角考察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比较合适。“报道对象说”认为,电视民生新闻是以发生在普通百姓身边的新闻事件为主要报道内容的电视新闻节目。电视民生新闻是一个名实不符的概念,是一个只有其名而无其实的概念。在我国,独立的电视民生新闻是不存在的,电视民生新闻只有名字、只有概念。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揭明玥撰写的《电视民生新闻概念新定位》一文梳理了电视民生新闻的七种说法,进而从传者和受众双方面加以考虑,提出“综合说”这一概念新定位,即电视民生新闻是在党的新闻政策指导下,更多更深入地关注民生民情的当代新闻。
第2 章 电视民生新闻与政治沟通
2.1 电视民生新闻兴起的时代背景
电视民生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产物,它的兴起和发展无不打上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电视新闻媒体改革的思想烙印。含有新闻本位和受众本位理念的电视民生新闻,蕴含的“人本”意识、新闻价值促使其向普通群众的生活回归,对于我国新闻传播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现实意义。
2.1.1 电视民生新闻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程的加快,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新闻传播的内涵及形态也随着发生着转变。特别是随着新闻传播多元化、个性化与贴近化的需求,新闻业从国内外重大事件性消息转向本土的所见所闻,电视受众更多地开始关注每天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从时事政治转向更加贴近生活的衣食住行。并且,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稳步增长,原有的地域、机构、人口格局也在不断地进行重新整合,城镇人口越来越多,城市化本身也使得本区域的民众之间需要建立起一种自然而然的心理联系。新闻传播,特别是电视新闻传播也必须适应中国的这种城市化进程,即要将本地特色和本地认可程度与本城市的发展相结合。可以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受众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以人为本”反映民众诉求的电视民生新闻应运而生。
2.1.2 电视民生新闻是媒介市场竞争的产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新闻传媒在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的过程中,自己也不得不进入到一个完全竞争性的环境之中。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也使我国的电视媒体不断发展壮大,据不完全统计,到如今,全国有近 380 座电视台,2370 套电视频道,面对数不胜数的电视媒体,观众成为稀缺资源,各大媒体之间争夺资源的战争愈演愈烈。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的传媒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下,传播的区域、传播的级别等使得电视媒体竞争更加激烈,如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央媒体的竞争力远远大过地方媒体,在传统媒体之间资源抢夺和地方电视的内战下,网络及手机等流媒体的出现,更是让地方电视台(包括省级地面频道、地市县电视媒体)雪上加霜。由于反映百姓身边事和针对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电视民生新闻在本区域范围内具有很好的收视表现,由于电视民生新闻的出现可以细化电视新闻传播市场,由于电视民生新闻的出现使得地方电视媒体能获得较强的竞争力。面对越来越分化的受众群体,无论是中央电视台还是地方电视台都在加大对新闻类节目的投入,不断提升新闻节目制作水平,希望通过新闻类电视节目来增强电视媒体自身的竞争力。因此,正是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竞争机制共同催生了贴近民众生活、重视受众需求、为民众排忧解难的电视民生新闻。
2.2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历程
2.2.1 电视民生新闻的雏形期
电视民生新闻在国内盛行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它的发展也经历了雏形期、发展期和繁荣期。
1993 年 5 月,中央电视台为弥补早间新闻的缺位,运用较新的模式创办了全新的栏目——《东方时空》,此档节目时长45分钟。该栏目一经问世,就以其独特的栏目定位,贴近百姓的朴实文风,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和好评。被誉为电视新闻媒介“新闻本位”的回归。
《东方时空》作为受众本位与新闻本位的回归及平民化理念的代表之作。一些研究者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视向大众传媒本质回归,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平民化。”也自《东方时空》开创了平民化的新闻节目之后,全国各地平民化的电视新闻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平民化的理念也从边缘走到主流。
2.2.2 电视民生新闻发展期
景志刚指出:“平民是我们始终关注的对象,民生是我们不遗余力表现的内容。”2002年1月《南京零距离》提出“打造中国电视新闻新模式”的口号,体现出一种全新的电视传播理念。新闻报道一推出,就以其大量报道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新闻故事,迅速在观众中引起轰动,收视率飙升明显。
《南京零距离》后,一大批举着“民本主义、服务百姓、关注民生”旗号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大量涌现。比如“替政府分忧,为人民服务”的《直播南京》;“心疼老百姓,为老百姓说话”的北京电视台《第七日》;“以平民的视角选取题材,以平民的审美趣味观察生活,取舍镜头,并用平民化的表现方式进行报道”的东方卫视《直播上海》;“民生视角、本色表达”、“用良知检讨社会”的湖南都市《都市1时间》;“为劳苦大众服务”的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新闻日日睇,日日倾下偈”的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每天直播新鲜生活”的深圳电视台《第一现场》等。以上栏目构成了中国电视新闻特有的“民生”集群。
第3章 《都市1时间》及其政治沟通功能 .................... 16
3.1《都市 1 时间》栏目发展概况 .......................... 16
3.1.1《都市 1 时间》栏目简介 ....................... 16
第4章 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中的尴尬 ..................... 23
4.1 电视民生新闻繁华的背后 ................. 23
第5章 电视民生新闻自我救赎的途径 ................................. 34
5.1 坚持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的“再政治化” .................. 34
第5 章 电视民生新闻自我救赎的途径
当电视民生新间遭遇“十年之痒”时,就有学界专家对民生新闻未来十年的发展机遇与角色转型进行过专门的论述: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新媒体时代的如约而至,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权威在分解和下降,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媒体的概念正在被颠覆。电视民生新闻在兴起之时乃至兴盛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和传播优势都在发生变化。电视民生新闻要想突破发展瓶颈并走得更远,就必须发掘社会传播领域新的需求空间,“其角色与责任必然要发生深刻转型和改变,这种改变主要是要从立足于信息的发布权到立足于信息的解释权的改变;要从意见的表达者到意见的平衡者的改变;要从“社会守望”者到“社会对话”的组织者的改变:还有传播领域的许多“游戏规则”的改变。”十多年过去了,电视民生新闻的角色扮演和肩负的责任的确发生了转变,但电视民生新闻与生俱来的缺陷和遭遇依然存在,特别是它因采取“去政治化”、“伪民生化”策略去遮掩和弱化政治沟通功能的发挥所带来的发展瓶颈依然存在。因此,怎样才能突破重围?怎样改变电视民生新闻的陷尴尬境地等仍是一个值得长期探讨的问题。
5.1 坚持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的“再政治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就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设计了一个具体的、渐进的程序,以实现政治民主化。这个程序就是在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最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所谓政治民主化,“简单地说就是人民当家做主,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通过各种途经和方法参与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人民成为国家治理的主体。政治民主化意味着由少数政治家的权力政治向公民参与的公益政治的转移,由自上而下的统治型政治向上下结合的治理型政治转移,由封闭的、保守的、维持性的政治向开放的、变革的、发展性的政治转移。”政治民主化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力量和政治体制建设的主要体现,它为新闻媒体实现新闻专业主义的传播理念和理想提供了政治生态环境,也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兴盛创造了良好条件。
结论
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和发展,折射着我国社会转型期新闻媒体改革的身影,它是电视新闻改革的产物,是文化全球化、媒介社会化、政治民主化的产物。电视民生新闻作为政治传播的载体,它具有所有大众媒体拥有的政治沟通功能。在中国独特的传媒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中,在“政治家办报”的现实“语境”里,电视民生新闻从无到有,从小到强,最后成为一种独特的电视节目形态,并且十多年来延续不断,确实不易。特别是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能经过“十年之痒”,直到今日,发展势头还显得如此强健,确实算是一个奇迹。尽管我们从政治传播学的视角,以《都市1时间》为个案,对电视民生新闻的政治沟通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对其发展过程中因为遮掩和弱化政治沟通功能产生的瓶颈进行了分析,也指出了它必须坚持强化其政治沟通功能整体性发挥,才能突破发展瓶颈的自我救赎途径。但电视新闻政治沟通功能研究本身是一个大课题,电视民生新闻也还是一个发展中的新闻事物,所以许多新问题会随时出现,这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研究的机会。也许本文中许多论述可能是粗糙的、浅显的,但我会继续努力,抓住各种机会研究电视民生新闻政治沟通功能,促进我国电视民生新闻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略)
电视民生新闻政治沟通功能研究——以《都市1时间》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电视,民生,新闻,政治,沟通,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