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同志微博与同性恋亚文化述要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ging),它是一种可以即时发布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迷你型博客,是基于用户关系及时分享、获取以及传播信息的平台。2007年王兴(人人网创办者)建立“饭否”,它最早开设微型博客的服务功能,是我国微博网站的雏形。2009年年末起,“微博”一词才逐步走进中国网民朋友的视线,到2010年,微博在国内的使用呈现出繁华的景象。新浪、搜狐、网易、腾讯这四大门户网站,微博均纷纷上线,抢占国内微博市场。其中,新浪于2009年8月中旬开始,小范围测试运营其微博网站,国内各界名人均在新浪微博落户。
1.1微博的发展现状与传播特点
微博在我国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十分迅速,影响力大,几乎成为了网民们必选的传播方式。微博传播,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与传统媒介相比,有许多突出的特点。
1.1.1 微博的发展现状
微博客作为一种流动的信息发布装置,其最大的特点是集成化、开放化和便捷化,将 4A(anytime,anywhere,anyone,anything)的元素体现的淋漓尽致。最早的也是最知名的微博是美国的推特(twitter),它的问世使社交媒体开启了新的征程。事实上,只要你有电脑或手机,会打字,联上网,任何人都能轻松地在微博上发表内容。正是由于微博的低门槛性,让网民朋友们使用起来难度不大,可操作性强。玩微博逐渐成了流行趋势,甚至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中国微博用户数量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增长。
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显示,我国微博的参与人数在2010年底至2011年底间,从6311万迅速增至2.498亿,微博用户大国的称号当之无愧。到 2012 年 6 月,我国微博用户总量已达 2.74 亿,截至 2012 年 12 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已有 3.09 亿。虽然,最新的统计报告显示,2013 年微博用户数量较2012年底下降了9.0%,但用户规模仍有2.81亿。可见微博受众的绝对数量还是很大的。
1.2“同志微博”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类型
介于同性恋和微博传播的特殊性,到现在还没有与“同志微博”相关的研究,对“同志微博”更没有明确的定义。本文中所论及的同志微博是指集中发布(原创或转发)同性恋相关信息的个人或组织微博。需要注意的是,公开了同性恋身份的个人,其微博并不等于同志微博。如@蔡康永、@何韵诗;还有一些学者专家,其研究涉及同性恋内容,在微博上也会发布同性恋相关信息,但其微博也不等于同志微博,如@李银河、@方刚。但在这些微博中出现的同性恋相关内容对本文某些章节涉及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仍会酌情引用。总之,成为同志微博的最关键的因素是看其微博内容是否以发布同性恋相关信息为主。目前,新浪微博上影响力比较大的同志微博有:@淡蓝同志新闻、@华人Les之家、@飞赞、@同志之声、@QAF中文站、@中国Les广播电台、@同志权威资讯、 @同志亦凡人、@同性恋亲友会、@全球同志新闻、@中国彩虹媒体奖、@三色堇吴幼坚、@浪漫妈妈、@阿强同志、@周丹同志法律人等。
1.2.1“同志微博”的基本内容
笔者通过对同志微博的研究发现,其信息传播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同志新闻、同性恋衍生作品、同性恋相关的历史文化与艺术、同志现实生活、同志权益和同志交友六个方面。
同性恋相关新闻
同志新闻在同志微博中占的比例最大,通常涉及全球的同性恋相关资讯,明星出柜、结婚,同性恋相关的社会调查与研究结果,同性恋相关的公益活动(防艾、讲座、演出)等信息都常出现在同志新闻当中,覆盖面极广。
由同性恋衍生出来的作品数不胜数,大致包括小说、动漫、广播剧、影片和电视剧几种。同志微博上这类信息相当丰富,在发布作品简介的文字时,还会附带作品相关的图片(封面、插图、或海报),以及在线欣赏或作品下载的链接。微博上的网友们通过这些作品能从侧面更加了解同性恋群体,同时还能起到休闲娱乐的作用。
第2章 “同志微博”中同性恋亚文化呈现
主流文化是在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中占统治或主导地位,受到提倡并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亚文化是指属于某一社群、区域或某个集体所持的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特点和生活方式,是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而亚文化群是指因某一亚文化形成的聚合力强、互动频繁,价值和行为游离于主文化外的群体。亚文化群所持有的特征能从多方面显露出来,如年龄、区域或职业等。文化群中的成员往往具有行为方式独特、潜在反主流文化倾向的特点。同性恋群体作为性取向区别与社会主流性取向的少数群体,同样具有十分丰富的、自身特色鲜明的亚文化。例如,有同志网络聊天室、同志论坛、同志交友手机应用和同志酒吧等开放型的互动形式,以满足同性恋者的社会交往需求;也有比较稳定的地方性组织,给同性恋者提供交流互动的场所,如“同性恋亲友会”,会定期利用节假日举办活动;同性恋者在恋爱关系中,双方都会相应的角色,男同性恋者有1(Top)和0(Bottom)的区分,而女同性恋者则是以T(Tomboy)、P(婆)来区分;同性恋者将自己真实性取向公开给他人的行为,称之为“出柜(come out)”等。
2.1同性恋的自我身份认同
“自我”这一概念是由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om SJalnes)最先明确提出。在心理学科领域,通常把个人对自身状况的意识称之为“自我”。其中,自身状况包括生理、心理、与人际关系的状况。个人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自我因素是核心因素。“认同(identity)”一词的词根来自是拉丁文中的idem,即相同(the same)的意思。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认同是一个潜移默化过程,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的时候,或主动或被动地做出与他人或群体趋向一致的行为,其中包括情感、态度和认知上的同化。而身份”这词表示的则是一种规范或角色,一种个体或者群体的认同。
2.1.1 自我身份认同与同性恋身份认同
“自我认同(自我同一观性)”的概念始于埃里克森,他认为,自我认同即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他对自我同一性的定义是描述性,缺乏实践操作的指导性意义。随后,马西亚(MarCia)为“自我同一性”给出了操作性定义,称青少年在探索中不断发展自我,并逐渐拥有自己的个性和社会角色,在此过程中,为实现理想投入的时间与因此获取的经验成正比。此外,沃特曼(Waterman)还对影响自我同一性的变量予以新的界定,内容扩展到职业、宗教、政治观点、性别角色定向、性、娱乐、友谊、婚姻、道德、养育方式、家庭与事业的优先地位、少数民族族等领域。
在世界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性的身份制度开始建立起来,异性恋是一种性身份,与之相对的,同性恋也是一种性身份,对性身份的理解不仅包含对异性或同性的生理欲望或者某种特定的性行为方式,它还应当包括与性身份相关的身份认同、角色、行为规范等。在自我认同的过程中,性身份认同也很关键。而同性恋者如何认同并接纳自己的性取向,让自己融入到同性恋群体之中,就是自我认同过程的最佳体现。他们在认定自己同性恋性身份的同时,也对同性恋角色和行为准则表示了认同。还对异性恋主流文化和同性恋亚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起到了推动。
2.2同性恋的情感婚姻生活
同性恋与异性恋相比,只是性取向不同,在现实生活中,对情感的需求以及对爱人的情感表达,与异性恋者并无太大差异。无论是从形式、内容还是程度上看都基本一致。同性恋间到底怎样谈恋爱,怎样相处,怎样生活,对异性恋者来说似乎想象不到,但通过对同性恋者个人微博的观察与研究,发现他们在表达爱意、发泄情绪、记录情感生活等方面,同样显得真挚、热烈,有些爱情故事感人,甚至让人羡慕;有些爱情故事则悲伤,让人深表遗憾,看到当事人的情感经历与生活点滴,不仅不会觉得恶心,而且还会被情感本身所打动。而不会在意故事的主角是两个性别相同的人。同性恋者发布与爱人和感情生活相关的微博,内容里使用的词汇与异性恋者如出一辙,内容里的措辞和男女间情爱的表达如出一辙,“幸福”、“坚定”、“永远”、“原谅”、“爱”等词出现频率较高。
2.2.1 同性恋者的情感生活
@沈肯尼_London,新浪微博加 V认证的85后青年作家,自2010年开始在网络发表个人自传式小说《沈肯尼成长日志》,人气不断攀升,数次登上新浪微博、猫扑等网站的头条。他家庭条件优越,自身条件优异,获英国斯特林大学的硕士学位,拥有出众的外貌和良好的修养,有固定同性伴侣@爱啃梨的星际碎片,并已向家人出柜,得到家人的祝福。在青少年中影响很大,其新浪微博粉丝数现已达69.5万,同性爱人@爱啃梨的星际碎片,同样条件优越,外形出众,粉丝数也到达到了54万。两位经常在微博中互动,记录日常生活,风格比较活泼幽默、甜蜜浪漫,抓住了时下年轻人的口味。“如果笨是一把匕首,那么每天我都在被我的fiance凌迟千万次(3600刀X千万次)!亲爱的@爱啃梨的星际碎片,我爱你到骨髓里,但我的世界真的遍布你笨的痕迹,比如我们家的卫生间里,阳台上,甚至你的皮夹里,但我依然爱你!我想象得到你看到这条微博时,那副“咯咯咯”发笑的样子,我在吐槽你,你别这样!”① @沈肯尼_London这条微博还配上了 9幅俩人的卡通漫画,看似嫌弃伴侣笨拙,细读却能品味出对伴侣深深的爱意。而@爱啃梨的星际碎 转发该微博后称,“SWEETIE,今天是教师节,你不是应该祝我节日快乐的么?心中要阳光,以仇报怨要不得哦!@沈肯尼_London。”①互动风格俏皮风趣,讨人喜欢。“我是一个好男孩,和你相爱就没用过试试看的心态,过客什么的也就算了,遇到你便开始相信一见钟情,爱上你才知道情深一世,但好像也弄丢了安全感。还好,你给我最好的回馈就是在某一个下午突然接受了我,从此终结了我一个人的爱情,让我终于可以对你说出准备了许久的我爱你。”[22]@爱啃梨的星际碎 在微博中写道,这番叙述是回忆,也是表白,深情无限。俩人微博下的评论里基本上都是一片羡慕声,“好温暖”、“好幸福”,也有部分人留言称“为什么看到你们,我开始有点理解同性恋了”。
第3 章 对“同志微博”中同性恋亚文化传播的审视........... 41
3.1同志微博的现实影响力 ...........................................41
3.1.1“同志微博”对媒体报道的影响 ..............................41
3.1.2“同志微博”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44
第3章 对“同志微博”中同性恋亚文化传播的审视
现代社会中,媒体反复向受众传递的信息及观点,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受众的认知、态度、价值观和文化心理。李普曼“拟态环境”的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被大众传播媒介重新整合过的。①这些内容不但影响人的认知和行为的产生,还会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大众认知的构成和发展与现代传播密不可分。
3.1“同志微博”的现实影响力
同性恋议题处在国内报道的边缘位置,“认知对象”的严重稀缺使得“认知主体”在认识同性恋问题上水平有限,所以普通大众对同性恋的看法与判断,极易受到媒体所展示的“同性恋现实”的影响。
3.1.1“同志微博”对媒体报道的影响
国内媒体有关同性恋议题的报道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这是对同性恋报道保持沉默的三十年。建国后,中国社会对同性恋问题的认识带上了政治色彩,传统的性观念和伦理观与政治中的“阶级论”联系起来,给同性恋贴上了“资产阶级”的标签,同时也把同性恋现象及其活动极端化了,认为同性恋行为是一种资本主义的腐朽的生活方式。而此时国内的媒体报道基本用于政治宣传,只承认“形势一片大好,处处欢声笑语”,而对社会停滞、贫穷等问题绝口不提,置身于这种大环境下,根本不可能对同性恋问题进行报道,否则会被扣上“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无产阶级”的帽子。
结语
现代社会中媒体的发展,互联网的介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微博是大众媒体在互联网上的延续,是网络新媒体的典型代表,其开放性、匿名性与交互性的媒介特征,为同性恋信息的传达、同性恋亚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同志微博作为以发布同性恋相关信息为主的自媒体,不同于一般的网络传播。在同志微博中,同性恋者自我宣传、自我构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同性恋亚文化的构建与传播的过程。
本文对具有代表性的同志微博的内容以及受众与同志微博的互动,进行着重研究与分析,辅以个别访谈法,对同志微博在促成同性恋自我身份认同、改善同志情感婚姻生活、推动同志维权运动三方面的亚文化呈现进行了描述。同时也重新审视了同志微博在同性恋亚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力与问题。不难发现:
同主流文化相比,同性恋亚文化是最核心的点就是对“性身份”进行确认,所以这一文化的关键之处就在自我性身份认同上。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性身份确认的途径与价值判断相比之前有了显著的变化。开放的、资源丰富的网络为同性恋者获取同性恋相关资讯、了解并确认性身份、增强自我肯定以及找到相似人群提供了便利。此外,较之信息闭塞和有关科研进展相对缓慢的过去,现在的同性恋者更敢于展示自己的性取向,将性身份归结为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个人选择,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为同志群体正名,希望社会大众能够对同性恋爱给予应有的尊重和更多的包容,在承认其与主流文化共存的基础上接受其特殊文化的存在。
在中国“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婚恋观中,适婚年龄仍然未婚会有很大社会压力和家庭压力,所以一部分同性恋者选择形式婚姻,而另一部分人则走进异性婚姻生活,这就带来另一个社会问题“同妻”的生活状态和相应权利的保障。“同妻”是同性恋亚文化中的次生群体,她们是“弱势中的弱势”,如果非要对同性恋做一道德评判,那么笔者认为,一部分同性恋者在一件事上是不道德的,那就是他们和异性恋女性结了婚,并且向妻子隐瞒真相,隐瞒自己的性倾向。同志博客中呈现出的另一种婚姻生活,是同性爱人之间组成的家庭婚姻生活,从研究结果来看,这些同性“婚姻”组成的家庭,在家庭结构和感情生活上都与异性恋家庭相似。找出这些家庭与异性婚姻家庭的异同并清晰展现,将使大多数人对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逐渐消融,这也将推动其存在合法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略)
“同志微博”中同性恋亚文化传播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同志微博,中,同性恋,亚,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