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新闻摄影的数字化发展简述
第一节新闻摄影数字化进程概述
科学的发展引发了数字化的兴起,人类的生活也开始了一个全面进入数字时代‘,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的影像也随之走向了数字化,而新闻摄影作为影像的一个重要成员,也走向了数字化的欣欣发展之路。
一、数码摄影发展概述
摄影的原词“photography”源自希腊语,为“光线描绘”之意。“photo”意为“光’’、“光电”,“graphy”为描绘之意。而“摄影”是中国词汇,意即“摄取人和事物的光影”,尽管与“photography”愿意似乎有一定的差异,却也十分传神。从法国的尼埃普斯用自制的银盐照相机拍摄世界上的第一张摄影影像一《窗外景色》诞生之初,摄影就是对现实的再现与记录。摄影被赋予了客观性的特征,也正是因为这个特征,人们对相片的真实性有着非常高的信任。照片是对. 已发生事件的最有力的证明!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开始探索外太空,同时也需要及时准确的将捕捉到的图像信息传送回地球,基于这些技术上的限制和要求,迫切地需要一种高效、便于传输的技术来记录和传输图像信息,数码影像因此而诞生。3数码影像是指用数字成像元件(CCD、CMOS)替代传统胶片来记录影像的技术,与数字摄影是两个相同的概念。而在人类生活中真正幵始应用数码摄影是在20世纪50年代,1951年发明的VTR能在磁带上记录下电子波。因此可以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幵始迈入数字时代。
二、数码相机发展概述
照相机自1839年由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以来,已经走过了 173年的发展道路。在这将近200年里,照相机从传统银盐胶片发展到今天的以数字存储器作为记录媒介的数码相机5。最原始的数码相机的诞生于1975年,被称为“数码相机之父”的史蒂文?赛尚(Steven J. Sasson)于1975年完成了第一部数码相机的工程实体样机,并获取到了有史以来第一张数字化影像,是一张小男孩与其宠物狗的温馨影像,但是这部数码相机始祖的成像非常粗糖。1973年11月,F1本的索尼公司也在1981年推出了全球第一台不用感光胶片的数码照相机一静态视频“马维卡(MABIKA),,。虽然该产品最终没有成为商品,但是从此之后,数码相机的概念逐步完善。新技术还在不断发展创新,数码相机在未来也会在像素提高、画质改善、体积小型化、功能丰富方面进行优化组合。目前,高像素、高质量的数码相机也已经全面应用到了新闻摄影领域,得到了专业摄影记者的青睐,数码相机已经成为摄影记者工作的不可或缺的主要工具。
第二节数字时代新闻摄影
相比传统胶片时代的优势数字时代,新闻摄影记者的手里拿着的是高像素,甚至有拍摄视频功能、可即时上网的专业数码相机。数字时代的新闻摄影与传统新闻摄影相比有以下的优势:
一、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传统摄影需要冲洗、放大胶片,从图片完成拍摄到见报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数字时代,摄影记者在拍摄后就可通过邮件、QQ、MSN、微博、彩信等迅速发稿,图片编辑会在第一时间收到图片并进行选择和编辑,最大程度上节省了时间并提高工作效率。一些大型的通讯社、图片社、网站和媒体机构设有图片管理系统,摄影记者或者签约摄影师可以随时通过网络登陆管理系统,上传照片、撰写图片说明,最大程度上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二、技术门揽大大降低,拍摄也更加简易
胶片时代,拍摄一张好的图片对摄影记者的技术要求是很高的。摄影记者要在关注新闻事件本身的同时要把握好曝光时间的准确,精确的构图,对光线的捕捉,对焦的精确以及色温的控制。拍摄完成后后期仅限于剪裁,但是也需要熟练的技术才能在暗房进行剪裁操作。数字时代,摄影记者即使只是使用自动拍摄功能,就已经能拍摄出一张接近完美的照片,像佳能、尼康等单反相机已经拥有了可即时观看的功能,可以在相机自带的液晶屏幕上看到要拍摄的图片的状态,可以一边看着图片,一边调整数据到最佳的图片状态然后按下快门。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拍摄难度,后期的剪裁等也可以在电脑上用图形软件非常方便的完成。
第二章数字时代新闻摄影几个主要问题
数字时代代为新闻摄影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优越性,而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优势的背后同样存在着危机与隐患,本文将针对数字时代新闻摄影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讨论。
第一节新闻摄影的真实性问题
数字摄影己经取代传统的胶卷摄影成为新闻领域的主要拍摄方式,于此同时,借助最常用的专业图像处理利器之一——Adobe Photoshop%图片的后期操作也从暗室走向了明室,人们体会着用Photoshop (简称PS)这个“数字暗房”进行照片修改带来的简便。而这个简便的技术却直接引发很多摄影记者的职业道德迷失,也导致“照相”演变为“造相”。“照相”与“造相”主要差别在于,“照”——对于被摄物体的再现;“造”——不仅仅是记录的过程,还包括某种制造、创造的成分。新闻照片造假现象由来已久,国内外均有。新闻照片造假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捏造事实,制造“新闻现场”。如1958年为宣扬“大跃进”,夸张水稻高产;《人民画报》刊登的《欢跃在早稻“卫星”上》的照片。'"2010年甘肃泥石流事件中的“挟尸要钱”照片也是典型的裡造事实的新闻照片。二是PS修改新闻照片。PS修改新闻照片是数字时代新闻照片造假的特有现象,本文主要对此展幵 .讨论。
第二节专业新闻摄影记者与“拍客”的竞争问题
传统胶卷时代,具有新闻采集与摄影设备是新闻摄影记者所拥有的特权,高昂的相机价格和技术的难度带来的“高门滥”也保证这一特权。数字化时代,平价的数码相机、可拍照手机和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成为了 “拍客”,“拍客”成为网络传媒对传统媒介影像话语权的强力颠覆者。
—、简述“拍客”
“拍客”是指用数码相机、拍照手机、DV等设备,随时随地、随心所欲举手拍下所见所闻,并将影像传上网络与人们分享的人。““拍客”的出现有两个主要因素。一个因素是网络带来的公民话语权。普通大众可以将所拍摄的新闻照片通过博客、微博、QQ上传到网络和任何人分享。另一个因素是数码产品的价格已经完全平民化,数码相机和可拍照、摄影手机已经从几十年前的贵族消费演变为平民消费,基本上每个家庭都能拥有一部高像素的数码相机。
二、“拍客”的优势
(一)数量的巨大和激情
早在 2010 年 2 月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电信发展局局长萨米?贝希尔在R内瓦发布《2010信息与通信技术发展指数》报告中,2009年底,全球手机用户达46亿,预计2010年将超过50亿,中国的手机用户接近6. 6亿。22在手机已经普遍具有了拍照功能的时代,拍客的数量是庞大到不可完全具体统计的,他们散布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些“拍客”拥有了专业新闻摄影记者的部分新闻特权,而且发布新闻图片的随意性和自由度比专业的新闻摄影记者还要高,他们可以随时随地拍下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传到网络或者发给报纸,而报纸也鼓励“拍客”投稿,这些因素都促进了 “拍客”们争当“拍客”的激情。与此同时,专业新闻摄影记者由于长期从事新闻摄影职业,时间一长,难免会有一定程度的职业困倦,没有当初刚从事这个职业时候的激情,对新闻事件的敏感性也会迟钝。而“拍客”们就不同,由于拍摄是业余爱好,是他们自主、自发去拍摄、记录,激情也比较高,当一件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他们会很兴奋地去拍摄记录。
(二)第一时间的现场拍摄
传统的专业新闻摄影记者的工作方式多半是这样的:通讯员提供线索加上摄影记者自己“扫街”。可是新闻事件的发生总是不确定的,有时候并不能在事发的第一时间赶到。但是“拍客”的数量巨大,他们原本就是生活在社会每个角落的居民,有和新闻现场的“零距离”接触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一点是专业新闻摄影记者无法企及的。许多报纸都已经幵设了 “拍客”专栏,鼓励“拍客”随时随地用手机或者相机捕捉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发给报社。“拍客”的经典案例就是伦敦地铁爆炸案。2005年7月9 H,英国伦敦发生地铁爆炸案,乘客亚历山大?查德威克用手机拍下了紧急疏散的混乱场面。当天,《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都在头版头条采用了这张照片,这是手机照片首次出现在传统媒体的头版,这一天被称为“改变新闻摄影历史的日子”就目前新闻摄影记者的生存问题,笔者访问了来自英国的自由摄影师BorisAustin,他从事摄影己经有10年了,于2008年来中国大连进修多媒体新闻摄影专业的硕士。他曾参与拍摄汶川地震,他的图片发表在英国的报纸和世界各地的杂志上。笔者在采访中也了解了目前自由摄影师的赋她处境。他说:“人们可能羡慕我的工作,但是我每天都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因为我的生活和工作没有保障。现在报社或者杂志给的报酬都很低,一张图片五百到一千块,很少有能超过三千块的。太多的人在拍照片了,几乎人人都能拍照片,如果你拿着尼康D90,即使你是个初学者,你也能拍到报纸、杂志需要的照片。现在的竞争和压力对自由摄影师来说非常大!”
第二章 数字化时代新闻摄影几个主要问题……………5
第一节新闻摄影的真实性问题……………5
第二节专业新闻摄影记者与“拍客”的竞争问题……………10
第三节新闻摄影的存亡问题……………12
第三章 数字时代新闻摄影的若干思考与建议……………16
第一节新闻摄影的真实性……………16
第二节专业新闻摄影记者能否取胜“拍客”……………20
结论
在中国,《沈阳円报》于2001年开始尝试全媒体,成为了第一家全媒体报业。全媒体的全面推进从2008年7月开始,以国内首家全媒体采编系统——烟台R报传媒集团正式上线运营为标志。2009年1月,是全国首支视频全媒体记者队伍——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新闻部正式成立。他们以全媒体数字平台为依托,以视频多媒体为主要报道方式,标志着中国数字报业发展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参考文献
[1]甘险峰.《中国新闻摄影史》.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8年4月
[2]盛稀贵.《新闻摄影》?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1年4月.
[3]刘立宏.《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摄影专业教程》.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8年1月.
[4]肖胜伟:《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8页
[5]韩丛耀.《图像——主题与构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87页.
[6]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开创新闻摄影科学发展新境界-新中国新闻摄影60年高峰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年9月.
[7]李昱宏.《灰色的隐喻》.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1月.
[8]盛希贵,周邓燕.《新闻摄影实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9](美)本?克莱门茨,大卫?罗森德尔菲:《摄影构图学》,北京:长城出版社,1983年,第16页.
[10](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