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视角下广西城市防灾减灾策略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494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通过熵值法构建城市防灾减灾韧性评估体系,以此评估广西城市防灾减灾韧性水平,结合实地采访调研后发现广西存在着区域城市韧性发展水平不均衡、防灾减灾韧性水平不稳定、城市防灾减灾韧性水平呈下降趋势、城市防灾减灾管理体系不健全、城市防灾减灾专业人才的缺乏、城市防灾减灾中居民认同感及参与度较低、城市防灾减灾信息化建设不够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多是基于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不完善、各地与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失衡、城市管理者对防灾减灾工作缺乏韧性意识、政府管控思维的局限、城市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体系尚不完善等原因导致的。针对这些问题和原因本文参考了国内外城市实践经验,从制度设计、重点领域建设、协同治理、科技创新等领域提出方法和对策。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现实背景
正所谓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我国城镇化的速度这不仅体现在城镇化率由四十年前的 17.92%提升至 2017 年的 58.5%,还体现在农业人口进城落户上。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共有 8000 多万农业户口转移为城镇居民。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进程使得人口涌向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急剧膨胀。膨胀的人口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使城市的交通网络、管道系统、通讯系统、能源供给等基础设施压力倍增。在这个情况下,复杂而未知的风险、不确定性的冲击将是现代城市建设必然面对的极大挑战。例如极端自然气候给城市带来的威胁和挑战也随着现代城市的空间与人口分布不断密集、能源的日益损耗和建筑用地的扩张而增加。我国幅员辽阔,由北向南纵跨五个温度带,一个高寒区,气候多样,地形复杂。纷然杂陈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的发展水平,使得中国是世界自然灾害高发、频发、易发的地域之一。《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 年)》指出“十三五”时期城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仍面临着灾情形势复杂多变、防灾减灾救灾基础依然薄弱、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国际防灾减灾救灾任务不断加重等新形势和新挑战①。
虽然我国充分重视并不断加大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的投入,但若缺乏韧性理念的指导只通过防灾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消耗大量资金还会使城市处于被动应灾的状态。在国际社会提出构建韧性城市的规划理念的背景下,我们国家的城市建设和相应的学术领域转变传统防灾减灾的工程思维开始了中国韧性城市建设的实践和研究。“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城乡韧性与防灾减灾专业委员会”在 2018 年于北京成立。设立专业委员会的目的是为我国城乡抗灾减灾建设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积极推动实施“韧性城乡”科学规划。上海于 2019年出台了《促进上海城市安全发展的措施》,措施详细规划了上海为建设为“韧性之城”,实现城市管理系统安全性和管理能力的现代化举措。除上海外,北京、河北、江苏等省市积极推进城市韧性建设,提高城市处置灾害风险、快速恢复状态的能力。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基于城市面临的风险日益复杂多样的背景,本文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一研究对象,将研究的主要内容定为韧性视角下的城市防灾减灾策略研究。本文旨在通过总结分析国内外韧性城市防灾减灾研究和实践下,对广西韧性城市防灾减灾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及展开实地调研访谈得出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对此提出对策。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韧性理论作为一个新兴的城市研究学术热点,其概念和特征已有比较完备和丰富的理论研究,但以韧性城市理念来指导和开展城市防灾减灾建设这一领域暂时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更多的研究目光专注于以韧性理念来指导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市民心态、城市整体规划等,对以韧性视角指导城市灾害风险治理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在充分借鉴前人的研究基础下改变从单一维度(社会、经济或生态)片面分析城市韧性,而是通过构建生态、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等多个维度的城市韧性评价体系对城市韧性做出综合分析。利用熵值法构建不同指标的权重,并输入不同时间段的相关数据,基于全区(宏观)、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中观)、市级(微观)层面探讨韧性城市防灾减灾发展水平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的发展情况,通过具体的测度结果并依据各市的实际情况探讨提升防灾减灾能力路径。
(二)现实意义
作为最复杂而又典型的社会——生态复合系统,城市内部集聚了各种复杂要素而且相互影响、关联,彼此依赖。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中不合理的发展政策和土地利用规划会引发和加剧灾害风险;另一方面,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往往容易引发连锁反应,产生次生灾害,不利于城市安全运转。对于广西来说,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较为频发、典型的公共卫生事件和事故灾难偶发,作为欠发达省份,防灾减灾的体系和相应的设施较为落后,防灾减灾上可优化的空间还有很多。因此广西重新审视现阶段发展的模式和转变传统的防灾减灾理念,逐步把只抓预防预警转化为及时排除冲击时的负面影响,保障城市主要功能不被完全毁坏,快速恢复城市受损部分至原有状态,有效提升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具有重大意义。以韧性视角进行城市防灾减灾建设,方能有效提高城市的防御力,有效降低甚至减少灾害及灾害影响力,让城市得以安全运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韧性
如何恰如其分的界定“韧性”的概念是一个有颇有争议的问题,不同学科出于自身研究的侧重点从生态、工程、社会、经济等领域提出不同理解。在能力侧重上,是更强调抵御灾害还是恢复状态;在韧性建设上,是更强调过程关注持续性动态发展还是以结果为导向;在范围侧重上,是更强调狭义的灾害风险还是广义上还包括慢性压力在内的风险危害。国际上普遍采用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对韧性的定义,它指当灾害入侵城市时,城市通过抵御冲击、吸收影响、适应变化并有效恢复状态,降低所受损失的能力。李亚等人(2017)提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与所受灾害冲击范围和力度的比值就是韧性,比值大,韧性就大①。在总结国内外学者文献并结合本文研究内容,将韧性定义为“系统遭受扰动后适应、吸收灾害,恢复到原先正常状态甚至达到更好状态的能力”。
二、韧性城市
韧性城市(resilient city)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并逐步从社会-生态系统研究扩展至社会-经济系统。韧性联盟将韧性城市定义为灾害来临时能消化吸收其干扰并维持城市主体结构和关键功能正常的城市。陈利等人(2017)认为韧性城市既要具有调动自身系统以抵挡外来冲击的功能,并有能力将机遇转化为优势②。结合现代城市的特点,将韧性城市定义为“在遭受灾害冲击时,能迅速防御和降低灾害影响,有效减轻损失并使城市主要结构和关键功能维持平稳,使城市生产生活恢复至原先正常运作状态,甚至通过学习和反思能更好面对不确定性未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韧性城市理论
自从 Holing 利用生态学拓展了韧性原本“干扰后恢复原状”的含义后,韧性的理念不断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科整合的深入研究而不断衍生出新的方向,现在除应用于物理领域外,还广泛应用于心理韧性、经济韧性、职业生涯韧性、韧性城市等领域。韧性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适应性循环理论,适应性循环理论强调系统若不能在自身成分僵化时打破组织内部已构成严密性的联系而重新架构,则组织发展停滞无法进行良性循环。韧性理论不同于注重减少损失的传统风险管理思想,而是更强调危机就是机遇,要积极通过变革和创新应对风险。
韧性城市理论是基于韧性理论和系统观的城市发展理念⑥。城市是外要面对日益复杂的气候变化风险,内要应对城市化、工业化、经济全球化带来人口剧增、经济危机、社会和政治动荡等矛盾的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系统内部聚集着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复杂要素,仍停留在工程思想的传统城市应急管理思想是无法指导城市有效应对风险的。以提升城市整体系统韧性为目标的韧性城市理念才可以增强城市系统灾害抵御力、适应力和恢复力。韧性城市理论强调通过构建城市物质系统和人类社会韧性使城市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冗余的城市规划、统一的建设标准等物质系统建设和社会参与、韧性意识等社会系统建设。通过物质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建设带动城市整体系统灾害抵御力、适应力和恢复力从而使城市韧性得以长效提升。目前国内外韧性城市建设主要聚焦于三个领域:①工程技术领域。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韧性,还考虑城市人口、产业对城市的长远影响;②政策机制领域。以建立韧性城市为目标制定城市发展规划;③居民认知领域。通过加强防灾减灾知识科普和公民参与提升城市居民应对灾害的知识和能力。
韧性城市理论虽兴起于欧美却也同样适用于中国,因为其理论核心都在强调通过系统的更新变化以适应外部环境压力,都在呼吁建设多元性和冗余性的城市,这与我们国家一直以来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以韧性城市理论指导城市防灾减灾发展,有助于甩掉过去城市规划中“效率至上”、“经济先行”的帽子,而把眼光聚焦于经济、生态、社会、基础设施均衡协调发展。韧性城市理论在经济上优化产业结构防范经济风险;在生态上强调生态系统治理,既要建立生态屏障抵御灾害又要实行生态修复遏制问题;在社会上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灾害治理全过程提升应对灾害效率;在基础设施上强调建设的冗余度来适应不确定风险。总的来说,韧性城市理论为我国城市防灾减灾建设提供不同的切入视角,为城市在外部多样性灾害和内部不确定危机的夹迫中迎来新的发展。
..............................

第三章 韧性视角下广西城市防灾减灾发展现状.................. 16
第一节 广西城市防灾减灾现行策略及实践研究 .............. 16
一、广西城市防灾减灾现行策略........................ 16
二、广西城市防灾减灾实践研究........................ 18
第四章 韧性视角下广西城市防灾减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7
第一节广西城市防灾减灾存在的问题 ....................... 47
一、广西韧性城市防灾减灾发展水平较低 ................ 47
二、政府部门防灾减灾综合能力较弱.................... 48
第五章 国内外韧性城市防灾减灾管理实践及经验借鉴............ 56
第一节 国外韧性城市防灾减灾管理实践及经验借鉴 .......... 56
一、荷兰:将韧性理念融入空间规划.................... 56
二、纽约:政策推进打造韧性城市...................... 56

第六章 韧性视角下广西城市防灾减灾策略建议

第一节 多管齐下全面提升韧性防灾减灾发展水平
一、核心城市带动区域城市韧性提升
通过对广西韧性城市防灾减灾的研究发现钦州、北海、防城港的城市防灾减灾韧性发展水平并不强,但因为南宁的带动,北部湾经济区整体韧性水平较高,进而使钦州、北海、防城港的防灾减灾韧性也有所提升。因此要做大做强核心城市,扩大其辐射范围和空间影响力,以此来带领周边城市防灾减灾韧性水平的提升,推进区域韧性的协调发展。广西于2019 年 11 月推出了《关于实施强首府战略的若干意见》,目的就是为了全面增强南宁市的发展实力和经济水平,以强首府带动全区高质量发展。除了南宁,柳州、梧州、桂林等重点城市也有着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除了经济领域的带动,区域增长极也能使防灾减灾韧性得到提升。因此,广西首先要加强核心城市的韧性建设,并提升核心城市的辐射性和动员力促进周围城市韧性水平的提升,此外周边的城市通过经济往来、防灾演练、环境综合治理、经验交流等工作积极与核心城市开展合作,因而构成辐射广、动力足的韧性防灾减灾城市群,带动区域城市防灾减灾韧性的提升,促进广西经济均衡发展①。
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韧性健康发展
从广西城市防灾减灾韧性评估结果来看,影响城市经济韧性水平的主要是城市的产业结构发展,良好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广西经济发展第一产业占比较高,对第二产业的仍然较大依赖性,结合韧性城市理论,在发展韧性城市经济建设,防范经济风险上,要改变传统发展模式,振兴实体经济,优化产业结构。一是要促进传统产业的“二次创业”,参考黄石市做法,利用信息时代的战略机遇,强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将传统工业转型为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兴工业。

..........................

结语


在城市化进程速度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传统注重工程防御的防灾减灾理念已无法解决城市外要面对日益复杂的气候变化风险,内要应对城市化、工业化、经济全球化带来人口剧增、经济危机、社会和政治动荡等问题,只能依靠城市韧性建设来提升城市准确进行灾害预警的能力、有效适应并减缓灾害冲击的能力、及时恢复城市秩序的能力,从而综合提升城市灾害治理能力和水平。广西作为西部地区欠发达省份之一,自然灾害复杂多样,还面临着生态污染、盲目扩张、资源浪费等问题,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较大,然而广西整体城市防灾减灾韧性较弱,应对多种类型灾难冲击时的预警能力和适应能力尚显不足,城市恢复能力较低,因此要使用韧性视角来推进城市防灾减灾的建设迫在眉睫。
本文通过熵值法构建城市防灾减灾韧性评估体系,以此评估广西城市防灾减灾韧性水平,结合实地采访调研后发现广西存在着区域城市韧性发展水平不均衡、防灾减灾韧性水平不稳定、城市防灾减灾韧性水平呈下降趋势、城市防灾减灾管理体系不健全、城市防灾减灾专业人才的缺乏、城市防灾减灾中居民认同感及参与度较低、城市防灾减灾信息化建设不够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多是基于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不完善、各地与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失衡、城市管理者对防灾减灾工作缺乏韧性意识、政府管控思维的局限、城市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体系尚不完善等原因导致的。针对这些问题和原因本文参考了国内外城市实践经验,从制度设计、重点领域建设、协同治理、科技创新等领域提出方法和对策。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