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实践背景
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以来,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程度日益加深,出现了大量跨越部门、组织、地域边界的跨界公共问题。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和跨域性特征,意味着公共管理面对的行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要求政府不能囿于韦伯式组织架构,而应超越既有边界,通过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来解决公共问题。但是现有的科层式治理强调等级和专业分工,往往以控制导向的思维回应和处理公共问题,在解决复杂的跨边界问题时有时局限于部门利益,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故而在适应社会治理的现实要求时显得捉襟见肘。
实际上,复杂问题的治理需要全局观念,也需要整体思维,需要跳出既有的边界去审视问题。但是西方各国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所采取的一些分散化、分权化的改革措施,过分强调公共治理过程中的分工和竞争,忽略了公共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和协调,使得政府管理“碎片化”的问题愈发明显,政府部门各自为政、互相扯皮推诿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对传统官僚制和新公共管理运动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整体型政府”开始成为西方政府改革的新趋势和新目标,构建整体型政府成为打破政府分割的一种管理革命。
近年来我国也加入了构建整体性政府的改革潮流,启动了以部门合并和功能整合为特征的大部制改革,当前我国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传统的“条块分割”式的机构划分格局不能适应现实的治理需要,大部制改革正是立足于机构调整与职能整合,通过各部门间的有效协同来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大部制的机构设置意图通过改变组织形态来减少部门职能交叉、相互扯皮的现象,解决部门之间碎片化的问题,从而促进部门之间的协同。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指出“机构职能协同”为目标的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但是我国在进行大部制改革的实践中面临重重问题,政府部门的扩张和协调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目前的大部制改革实践中表面上合了很多部门,但部门内部各个部分仍然是各自独立的,部门之间的“机构职能协同”问题没有有效解决。
...................
1.2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针对地方政府部门间边界渗透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问题,文章选取山西省忻州“随手拍”创新实践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分析影响“随手拍”中组织边界渗透的因素和因素如何发挥作用实现边界渗透的机理问题,进而得出研究结论和启示。文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核心概念界定这一部分是文章的前提性研究。
通过界定组织边界、组织边界渗透等关键概念的核心内涵,进一步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问题。
2.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的方法建构地方政府部门间边界渗透的影响因素模型,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这一部分主要是对所收集的忻州“随手拍”的案例资料按照程序化扎根理论的方法进行三级编码与分析,即首先将收集的资料打散,用概念来标示资料和现象,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提取范畴,之后进行主轴编码,确定主范畴、副范畴,形成类属关系,最后进行选择性编码,在已发现的概念类属中经过系统分析后选择核心类属,并围绕核心类属,扩展充实资料直至饱和,经过资料的编码处理后得到地方政府部门间边界渗透的影响因素。
3.组织边界渗透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分析
这一部分建立在影响因素的分析阐释的基础上,目的是通过对组织边界影响因素的分析理清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剖析因素发挥作用实现组织边界渗透的机理。
.....................
第二章 相关文献述评与核心概念界定
2.1 相关文献述评
从组织边界的相关研究来看,学者对于组织边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企业管理的领域,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即组织边界的内涵、类型、作用以及组织边界渗透。组织边界的内涵、类型,以及组织边界的作用属性,解决组织边界是什么,有哪些组织边界,组织边界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对于组织边界渗透的研究则主要是通过跨边界活动、无边界组织等议题来提及,而且梳理了文献中提及的组织边界渗透的一些影响因素,为后续的扎根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2.1.1 对于组织边界内涵的相关研究
对于什么是组织边界,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组织边界的概念一开始出现于经济学领域,交易成本学理解的边界是组织(企业)与环境(市场)的界限1,这与主流的组织理论所认为的组织边界不谋而合,主流组织理论将边界描绘为一个组织终止的地方和该组织所处的环境开始的地方2。这种把组织和环境相互区分的观点就是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并使得人们把组织看成是与它们所处的环境相互进行互动的系统。这里将组织边界定义为比较“硬性”的划分界限,把边界看作是把内外截然分开并且使两者之间没有交互作用的明确界限,组织边界属于固定静态的东西。但是也有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Ashkenas 等人认为将边界作为不变的障碍或顽固的阻隔的传统观念需要转变为一种全新的边界观,认为边界类似于生物有机体的隔膜,这种边界应该是可以渗透的、有弹性的3。这种观点破除了传统上关于边界静态刚性的看法,强调了边界的可渗透性。
国内学者对于组织边界的研究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一些学者认为边界是一种界限,可以界定事物或者地区之间的差异4。在公共管理领域,吴剑边界是指各个组织间的界限1,苗俊玲认为官僚制作为组织的一种也是有边界的,看到官僚制组织边界的变化是理解官僚制组织的根本2。
综合来看,国外对于组织边界的研究较早,学者对于组织边界的认识经历了组织边界是固化静态的到组织边界是柔性可渗透的认识过程,随着个人、群体、组织活动的进行,组织边界会发生变化。国内学者在研究组织边界问题时一般会在国外组织边界理论的梳理基础上提出个人的看法或者是把国外的研究进行整合和总结,国内研究者也逐渐地将视角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转移至公共管理领域的组织边界的探讨。
............................
2.2 核心概念界定
本研究采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来探索“地方政府部门间边界渗透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这一问题,若要解释清楚文章的研究问题,首要任务就是清晰界定“组织边界渗透”这一概念,因此,结合前文文献综述中,学术界对于组织边界内涵及组织边界渗透的相关研究,凝练出本研究“组织边界”、“组织边界渗透”的定义。
2.2.1 组织边界
综合上述文献的梳理发现主要有三种对于组织边界的认识。
第一,系统论认识的组织边界。系统论的学者认为,组织在本质上是一个与环境相互交换的系统,组织边界就是系统的边界。因此,组织边界是区分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的一定界限,又是连接系统与环境使他们能够进行相互作用的中介。因而,组织边界是以界限的形式表现,以承担中介环节的角色而存在的。在组织边界作为中介环节时,系统与环境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物质、信息、资源等的交换。由此可以得知,组织边界本身充满着矛盾性,组织边界既强调组织本身的差异性,一个组织不同于另一个组织的表征就在于边界,体现的是组织边界的自我保护的封闭特征,又体现其开放的选择性渗透的特征,也就是学者所说的系统与环境之间发生资源交换以促进组织的发展,边界在强调“止于此”的同时也意味着“始于此”2。
第二,社会学认识的组织边界。英国学者 Paulsen 和 Hernes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讨论组织边界,受到了学界的关注。Hernes 指出“从边界限制新的机会和新观点的流动这一点来讲,边界是作为一种界限存在的。但从另一方面看,边界同时也帮助个人和群体形成一种稳定的时空局面,从而使得他们更好地发展其独特之处,并使他们更有效地做出外部行为。”1他将组织边界划分为物理边界、社会边界和心理边界。物理边界主要是由有形的实体形成,也包括制约着组织成员之间、组织内部的成员以及其外部环境之间可能发生的交换的规则和规定。社会边界更多地指向了组织或集团的身份意识,集团及组织建立社会边界来使它们自身区分于其他的组织和集团。心理边界(精神边界)描述那些帮助群体交流、做出行为以及加深他们对特定事物的理解的特定术语和符号2。物理边界更多是组织的象征,而社会边界和心理边界则更多的指向“我们”的归属感和身份意识。此外,认为组织边界包括双重属性,即限制和授权,组织边界的限制属性约束组织成员遵守组织内部的相关制度和规范来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组织的稳定性,而组织边界的授权属性则促进了资源的流动,是组织能量对外释放的过程。社会学对组织边界的认识既强调边界对于身份的表征,也强调边界之间的资源流动有利于扩大组织的影响力。
...............................
第三章 地方政府部门间边界渗透的影响因素:基于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研究设计...................... 16
3.1 研究方法的选择......................16
3.2 研究过程.................................17
第四章 “随手拍”案例中地方政府部门间边界渗透的影响因素分析...............................32
4.1 环境-机会维度..................................32
4.1.1 环境因素.............................32
4.1.2 机会因素............................34
第五章 地方政府部门间边界渗透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42
5.1 环境—机会维度下组织边界渗透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42
5.1.1 保持认知一致性....................................42
5.1.2 技术嵌入提供支撑.............43
第五章 地方政府部门间边界渗透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
5.1 环境—机会维度下组织边界渗透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
5.1.1 保持认知一致性
人对外部环境的理解,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信息加工过程,而是一种建构过程,是外在环境呈现的信息与行为主体相互作用形成个人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行为主体个人的价值判断、情感需求、目标追求等都对外在环境的理解产生重要的影响。
外部环境对行为主体的影响首先是影响其认知。认知一致性理论认为,人有一种驱力促使自己对客体产生一致的认知和行为,当认知失调时,人们会出现不适感,不协调的唤醒威胁到对自己的认知,进而试图去减少它,减少失调的一个方法就是有选择的寻求支持信息或避免不一致的信息。因此,行为主体态度的改变源于其努力减少两种观点冲突而产生的不愉快、紧张感或不协调。更进一步地,认知失调和压力等过程是在一致性期望的基础上实现的。一致性期望并非是个人有意识地培养起来的,而是属于潜移默化的无意识过程1。当期望不一致或者达不到期望时,也就产生了失调和压力。
在“随手拍”创新实践中,政府部门无论是对于中央网上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还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要求,无论是始终强调规则意识和大局意识,还是要求将事情提高到政治高度,都是保持政治正确的要求,这种地方政府与中央保持一致的政治认知和政治选择,究其根本是保持认知一致性的机理在发挥作用。地方的步伐只有与中央保持一致,才不会产生认知失调。陈潭等人构建的地方官员晋升的剧场分析模型指出政治背景、政治忠诚、政治派系等“后台”(backstage)决定力量会影响官员的晋升2,与中央的步调保持一致也就保证了政治忠诚,便会减少在“政治剧场”3和“晋升锦标赛”4中被淘汰的焦虑。当地方政府接收到中央政府的信息时,就产生了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意义构建,对政府内部的动机和认知产生了影响,认知一致至少能够规避政治风险。此外,保持认知一致性也在舆论场域发生变化时发挥作用。当舆论场域发生变化时,民众对政府提高治理效能有了更高的期望,而政府的宗旨即为人民服务,这也是政府对自身的认知,只有不断调整自己去满足民众的要求和期望,才能实现认知的一致性。总之,保持认知一致性使得政府部门在面对环境的要求和挑战时能够改变态度自觉调试以避免焦虑和风险,从而影响其行为选择。可以说认知失调促使行为主体追求认知一致性,恰恰就成了一种行为改变的动力。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文选取忻州“随手拍”创新实践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了扎根理论的方法论原则,探讨地方政府部门间边界渗透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问题。研究者按照程序化扎根理论的步骤对忻州“随手拍”创新实践的相关资料进行编码处理后得到了 13 个范畴、6 个主范畴与 1 个核心范畴,并构建了地方政府部门间边界渗透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得出地方政府部门间边界渗透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解释因素为何能够发挥作用的深层作用机理。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本文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探索构建了地方政府部门间边界渗透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发现该理论模型包含环境-机会维度、保障-约束维度、动力-行为-结果维度三重维度。这三个维度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关联相互影响的。环境-机会维度下的环境因素和机会因素会影响组织边界渗透,环境因素是激发地方政府部门间边界渗透动力的外部刺激源,机会因素为边界渗透提供了技术支持,环境-机会维度作用于整个组织边界渗透过程。保障因素和约束因素构成了保障-约束维度,为政府部门间的边界渗透提供制度保障和权威保障,同时路径依赖和权力不平衡会制约部门间的边界渗透。该维度会对模型中最里层的动力-行为-结果维度产生影响。动力-行为-结果维度包含渗透动力因素和渗透结果因素,渗透行为是连接动力和结果的中介。渗透动力因素是地方政府部门间边界渗透行为产生的内部驱动因素,渗透结果因素会反过来影响和强化行为主体的渗透动力和行为,同时也对外部的环境-机会维度、保障-约束维度产生影响。本研究所提出的地方政府部门间边界渗透的影响因素的三个维度,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组织边界领域的相关研究,并为后续的关于组织边界渗透的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第二,解释地方政府部门间边界渗透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通过研究发现,在最外部的环境-机会维度下,环境因素和机会因素主要通过保持认知一致性和技术嵌入提供支撑发挥作用,从而使政治认知、舆论场域、技术发展等具体要素影响到组织边界渗透。而获得权力的合法性和存在组织惯性则解释模型中层的保障-约束维度,制度保障和权威保障通过权力的合法性获得促进组织边界的渗透,约束因素则通过组织惯性发挥作用,且会在获得权力的合法性时受到抑制。在最里层的动力-行为-结果维度下,影响因素则是通过内部驱动和压力传导发挥作用从而实现组织边界渗透的。进一步地,可以对六个作用机理之间的关系做简要的讨论,这里存在两种相互影响的轨迹。一是保持认知一致性会对权力合法性的获得产生影响,而权力合法性的获得又会影响压力传导。当地方政府部门在思想和行动上与中央所倡导的政治要求、服务理念等保持一致,或者地方政府各部门遵循其上级部门的要求时,其行为活动和权力运用就可以拥有合法性基础,反之,认知不一致的话,权力的合法性就难以取得或者说会受到质疑。拥有合法性之后,政府部门在行使权力上传下达要求时便更能令人信服,上级对下级的压力传导也更具震慑力。二是技术嵌入提供支撑会影响内部驱动和压力传导。技术的发展使组织边界渗透有了技术支持,技术嵌入到政府部门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驱动地方政府部门更加注重对民众诉求的有效回应。另一方面,技术嵌入能使各部门的服务轨迹“留痕”,将政府部门行为活动曝光于“阳光”之下,政府部门在履行职责提供公共服务时会受到更多的质疑、更广的监督,从而会增加更多的来自上级的压力、来自同级部门的压力以及来自民众的压力。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