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基于相关政策对研究的导向性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公厅于 2017 年 1 月 25 日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在经济大繁荣、社会大发展、思想频繁交流的背景下,要求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理解并不断的挖掘其文化内涵,进而提升我们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政府部门也需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积极有效的政策[1]。竹玲球作为土家族特有的一项体育活动,是土家族体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深入竹铃球文化内涵与传承的研究将有利于增强土家族人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土家族民族的团结与凝聚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土家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体育总局国家民委于 2018 年 1 月 10 日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指出:应加快少数民族体育的规划与发展,并重视其基础上和应用上的研究;另一方面应实施少数民族全民健身的“六个身边”工程的同时办好其体育赛事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并促进传统文化的交流,也应该鼓励其体育产业的发展,并助力乡村振兴和扶贫攻坚工程的开展[2]。从《意见》中我们可以看出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根据总体发展方向,则需要我们根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身发展特点进行个案分析,寻找出适合的传承路径。土家族竹铃球文化作为土家族体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发展而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需要研究者对其进行挖掘并提出合理的传承路径。
政策法规作为一个国家社会事务发展的风向标,从近些年我国颁布的一系列政策不难看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建设以成为国家发展的重点。与此同时,目前越来越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在慢慢发生变迁,甚至消失,所以更加需要研究者们对其进行挖掘与保护,认真做好民族志,探寻其发展路径。竹铃球文化作为土家族体育文化的一块瑰宝,即使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社会经济发展较好的情况下,也面临着传承困境。
.........................
1.2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石柱民族中学进行个案研究,对土家族竹玲球文化内涵的挖掘与该学校传承现状的了解的基础上,寻找出多元化的传承路径,以便让更多人了解竹玲球运动并为人熟知,最终实现促使该运动得以推广、传承、延续的愿景,进而促使土家文化的传播。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一)为土家竹铃球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持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承载着独有的民族文化和文化意义[8]。而土家族同样拥有丰富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中土家族特有的土家竹铃球运动在 2010 年已被列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别中,在 2019 年已被列入“重庆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别中。竹铃球运动在学校教育和民运会上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和传承,但在土家民众中却很少被提及,本文将挖掘竹铃球文化的特质和内涵,将其以多元为一体的方式,全方位的进行传承路径探讨,使土家竹铃球成为大众熟知的一项体育运动,为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的完善提供理论保障。
(二)挖掘土家竹铃球文化内涵有利于丰富其文化理论
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很多民族文化正在从我们身边慢慢消失,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不例外。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我们不仅要传承其体育运动,还要传承其文化内涵。土家族体育文化是众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分支,每个不同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因其民族的特性、地域、信仰、宗教等因素的不同而具有差异性。竹铃球是土家族体育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土家族人民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而形成的。通过查阅资源发现,竹铃球的年代久远,其起源便依靠传说流传下来,现已作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的校本课程,还作为表演项目参加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目前,土家竹铃球的体育运动形式挖掘的较好,而其文化内涵的传承情况较差。本文将以文化人类学视角来研究竹铃球文化,而不再局限于将其视为一种体育运动形式,而将它视为一种文化形态进行研究,挖掘其文化内涵,从而丰富土家竹铃球文化理论。
...............................
2 相关概念阐释
2.1 文化分层
1871 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第一次对“文化”进行了定义,从此便出现大量学者对“文化”进行定义,但至今也没有统一的说法。美国人类学家威廉·A·哈维兰认为“文化”是一种可以共同享有的理想与价值,人们将它们解释经验并形成行为,行为也反映出了这种影响与价值[34]。陈华文在《文化学概论新编》一书中认为“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35]。格尔茨以符号学为视角认为“文化”是历史发展中保存于符号中的意义模式,人们也以符号形式表达的前后相袭的概念系统进行着交流与保存,从而达到对生命的认知 [36]。
文化分层理论已成为众多研究者研究文化常用的理论之一,认为文化是具有多种形态结构组成的一个整体。对于文化分层的概念众说纷纭,但根据文化形态结构可以分为两个派别:
一是汤立许在他的博士论文中认为庞朴同志提出的物质、制度和心理等文化层次成为了我国文化理论界的主流,该文化结构三层次学说被其他学者不断修正为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次。他们认为物质文化层包括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所有物质产品及其表现出来的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层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精神文化层是人类通过物质层面长期积累下来的价值观念和心理信念等等{37}。
二是我国文化学者冯天瑜等人在《中华文化史:珍藏版》中从文化形态学角度将文化视为一个包括内核与诺干外缘的不定型的整体,从外向内分为器物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四个层面[38]。李华文的《文化学新编一书》中根据文化形态结构也认为将文化可以分为四个层面,他认为物质文化层又称器物文化层,是人类为满足生存和生活创造的所有看得见的文化,是文化层面中最容易被改变的部分;行为文化层是人类为表达思想所作出的行为方式的文化;制度层面是人们通过约定俗成的方式或文字进行表达的文化;精神文化层也称观念文化层,即一种无形的文化,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下的理想、观念和信仰等,是文化层面中最不容易被改变的部分[39]。
.........................
2.2 文化传承
在文化人类学和教育人类学等学科中“传承”一词使用的非常频繁,“传承”一词中有“传”和“承”两个字组成,别分代表着不同的涵义,“传”有传播、交流、交往、通讯等等含义 ,而“承”有继承、承受、承接等等含义。
通过对“文化”和“传承”含义的辨析之后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文化传承”的概念,一些学者对“文化传承”一词作出了不同的解释。赵世林认为“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一个民族的社会成员中纵向的交接棒似的交接过程[40]。周鸿铎从传播的角度出发认为“文化传承”就是文化继承,即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传播过程[41]。高中建,何晓丽认为“文化传承”是指人们为了保存、延续和辅助社会记忆的方式,是社会获得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 [42]。另有学者从教育的角度出发,认为“文化传承”是通过教育的方式使得文化得以延续下去并使人类后代接受、继承和认同自己国家的民族文化,从而确保人类的生存和发展[43]。
综上所述,通过对“文化传承”概念的辨析,本研究采用赵世林的观点,即“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一个民族的社会成员中纵向的交接棒似的交接过程[40]。
........................
3 结果与分析 ...................... 17
3.1 土家族竹铃球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 17
3.1.1 土家族竹铃球文化的起源 ........................................ 17
3.1.2 石柱县土家族竹铃球文化的发展历程 .............................. 18
4 结论与展望 ........................... 48
4.1 结论 ............................ 48
4.2 展望 ........................... 48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家族竹铃球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3.1.1 土家族竹铃球文化的起源
土家族主要的分布在鄂、黔、渝、湘交界处的武陵山区,是在 55 个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影响,土家族主要从事种植业为主,土家族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制造出了各种各样以竹子为原材料的器具,如劳作中背篓、簸箕、竹耙等等,生活中的大扫帚、筷子、凉席等等。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在满足温饱问题的前提下,土家人民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愉悦,从生产生活中创造大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中就包括以竹子为原材料制作而成的竹铃球。竹铃球运动起源于土家族,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发展起来并独有的一项运动项目。经过几代人的挖掘整理,竹铃球由原生态的民间娱乐活动发展成现在具有较完整的规则、较高的娱乐和锻炼价值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但由于土家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分布地域也较广,武陵山区的地形等原因,找不到具体的关于竹铃球文化的记载。关于竹铃球的起源,目前主要流传着以下三种说法:
(一)娱乐说——竹铃球运动的前身
相传在每年收割稻谷的时节,土家族先民为了趁着天气好想尽早的将稻谷收割完,以防熟透的稻谷因天气不好散落在田里坏掉。这时全家人便会一起下田劳作,有时候左邻右舍的都会互相帮忙,土家族人民称之为“抢收”。但抢收时,家里的小孩便无人照看,土家先民用专门背小孩的西兰背篓将小孩背到田边一边劳作一边照看。这时土家族先民为了不让小孩哭闹,便用编制器具剩下的竹篾和麦草制作成了一个球形的玩具,还放了一个铃铛在里面,增加其趣味性,这种被称为“蔑蛋”的玩具便是竹铃球运动的前身。劳作休息时,土家先民看着小孩玩耍竹铃球取乐。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信息闭塞、缺乏文化娱乐的大山间,大人们也用小孩玩的竹铃球相互比赛,看谁投的远并准。
...........................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竹铃球作为土家族特有的体育文化运动,代表了该民族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人文气息和历史传承,反映了族人对民族信念和精神的追求。本研究立足传统展望未来,着眼于通过文化人类学与文化学等理论学科、田野调查法与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地走访考察,以石柱民族中学为个案进行研究,以便让更多人知道了解竹玲球运动并为人熟知,最终实现促使该运动得以推广、传承、延续的愿景,进而促使土家文化的传播。
笔者通过在对竹玲球文化的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等四个层面的剖析和竹玲球文化校园传承现状的了解的基础上,发现了诸如竹玲球文化的传承存在传承人群兼职化与校园断层化、传承途径和传播方式单一化、器材与规则缺乏大众化、政策落实不完善化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研究分析后提出了相应的路径探索,例如通过生态旅游、新媒体、全民健身、学校教育和体育竞技化等五个路径进行竹铃球文化的传承。相信以上路径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土家族竹铃球文化的推广与传承,以便更好的保护该项民族遗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