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我国各级政府始终致力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是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推进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公共医疗、基本就业服务、基本社会保障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要求。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了确保到 2020 年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同时将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之一,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政府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在政府职能不断强化的前提下,以政府供给为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提供关乎人民群众最基本、最直接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数量和供给效率,努力消除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的现实状况。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工业基地之一,也是全国粮食主产区,承担重要的国家战略物资的生产任务。近年来,黑龙江省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转变过去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模式,努力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目前为止,政府累计完成投资超过千亿的惠民行动项目,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公共医疗、基本就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但黑龙江省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体水平相对偏低,供给效率相对较低,缺乏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评价标准,区域间存在供给不均衡。针对这些问题,根据黑龙江省的现实状况,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体系,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和供给方式多样化,优化财政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结构,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是黑龙江省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意。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早期的公共服务研究主要贯穿于国家或政府职能的分析中,霍布斯(1654)在《利维坦》一书中谈到国家的基本职责就是为公民提供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1];威廉·配第(1662)在《赋税论》中对详细论述了如何支配公共产品经费[2];亚当·斯密(1776)把公平均等的供给公共服务作为界定政府职能的重要职责[3];瓦格纳是最早专门研究公共服务,瓦格纳法则中实证分析了国民人均收入与政府公共财政支出;莱昂·狄冀(1912)在其社会连带主义法学理论中才明确界定了公共服务的含义[4];庇古(1920)的福利经济学着重为公共服务提供了理论基础并进行分析[5]。自此,国外学者开始深入研究公共服务,萨缪尔森在公共产品理论中界定了公共产品的定义和性质[6],认为公共产品在不同环境具有不同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应根据实际情况辨别。布坎南(1965)对公共产品理论进行补充,提出了准公共物品理论[7];萨瓦斯(1987)在《民营化:迈向更优政府的钥匙》一书中,对公共服务的含义进行狭义和广义的区分[8],包括了一般意义上的公共产业与公共服务和更广泛更全面的社会职能。罗西瑞(1958)在《没有政府的治理》等论著中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现代治理理论;皮埃尔·卡蓝默(1944)在《破碎的民主——试论治理的革命》一书中提出了对现代治理模式进行全新革命的思想;盖伊·彼得斯(1989)在《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一书中认为,市场式政府、参与式国家、弹性化政府和解剖型政府是改革政府治理的主要方法。博克斯(1938)为代表的美国学者系统提出了公民治理理论;,从国外学者的分析来看,公共服务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化有着不同的含义,不同学者对公共服务的理解都不相同。
............................
2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基本理论
2.1.1 基本公共服务的含义
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持本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三个基本点,一是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权(或生存的基本需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就业保障、基本养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二是满足基本尊严(或体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务,三是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一个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会逐步扩展,水平也会逐步提高。
2.1.2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含义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是由政府在基于公共利益而非简单的成本收益计算的基础上向全社会提供的。做到“全覆盖”和“均等化”,使辖区内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再分配,保证社会公平的实现,促进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是通过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来满足社会公众对基本公共物品的需求,它包括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及其实现方式两个不可分离的部分[39]。在准确理解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内涵时,必须首先厘清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与生产这两个概念供给职能包含生产职能,但其范围要大于生产职能。基本公共服务的生产职能明确规定由谁来具体执行的问题,其本质是将各种有形资源(资金、设备)和无形资源(制度、政策)转化为基本公共服务或基本公共产品的技术过程;而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职能则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是政府,政府是基本公共服务的组织者、监督者和协调者,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承担必要的责任。但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并不一定是基本公共服务的直接生产者,政府只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生产者,但在基本公共物品生产领域并非只有政府一个主体,在一定制度框架下,各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社区、私人企业乃至于个人都可以成为基本公共服务的生产者[40]。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在全国有较为统一的制度规定;全体公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同,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差距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基本公共服务特别关注困难群体,首先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主要负责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公平与绩效,但在具体的生产方式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
2.2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相关理论
2.2.1 多元(合作)治理理论
西方国家有着比较成熟的社会治理理论。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提出,通过创建最优良的政体以追求城邦治理的至善。世界银行于 1989 年首次提出了现代治理的概念。目前,我国在社会治理研究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俞可平、孙柏英分别在《治理与善治》、《当代地方治理》等论著中把西方治理理论同我国政府的治理实践有机结合,是我国研究公共治理的代表。张康之在《行政理论的观念与视野》等论著中从行政伦理的学科角度提出了基于信任的社会合作治理模式等。
治理的本质是指实现公共权力从政府向社区(社会)的回归,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因此,社会治理的主体既包括政府机制,同时也应包括各种非正式、非政府的机制。也就是说,不管是哪一种治理理论,实际上都强调了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参与式治理。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过程公开化、程序民主化、形式合作化、结果共赢化是社会治理的基本特征。而作为希望更好充当为人民服务工具的服务型政府,更需要引导整合各种社会治理主体和社会治理资源,在多元协同治理中彰显政府的公共性与服务性价值。以公私伙伴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合作治理,由于强调了治理主体的对等化、过程公开化、形式合作化、结果共赢化,社会和谐化,更容易成为政治以合作型政府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桥梁和纽带。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服务既是指一种批判并超越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政府治理理论,又是指一种区别于传统官僚制、企业型政府的新公共服务模式,还指当代西方公共行政领域正在出现的一种运动,即“新公共服务”运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管理学家罗伯特·丹哈特[9]。“所谓‘新公共服务’,指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共行政已经经历了一场革命。不同于官僚制与企业型政府,新公共服务更加强调公平、责任与公共利益,是对管理主义的扬弃、对宪政主义的回归。
...............................
3 黑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2
3.1 黑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12
3.1.1 黑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各项经费支出............................12
3.1.2 黑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具体情况.........................12
4 国内典型省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经验与启示............................... 26
4.1 国内典型省份的经验.................................26
4.1.1 辽宁省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26
4.1.2 浙江省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标准体系........................26
5 提高黑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对策建议................................ 30
5.1 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30
5.1.1 供给主体多元化...................................30
5.1.2 供给方式多样化........................30
5 提高黑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对策建议
5.1 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
5.1.1 供给主体多元化
黑龙江省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结合基本公共服务服务于人民的原则,以政府供给为主,辅以私营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其中,吸纳公众意见,决定基本公共服务生产的数量质量标准,筹措资金,对生产者绩效进行评估和监督,对公众负责。
政府方面,政府需要完全代表公民的意志和利益来行使社会管理权,通过政府权威和政治程序公平地分配各种社会资源,使人人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在“市场失灵”或者“第三方志愿者失灵”的情况下担负起基本公共服务的保底责任。市场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供给的优势,是提供者也是生产者,及时了解民意,并向政府准确提供反馈信息。市场的多种参与方应提供符合公众需求的基础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宏观要稳健,微观要搞活,社会要托底,对于不同群体,不同行业的基本公共产品供给也要随之改变。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严厉查处达成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等垄断行为。重点在食品药品安全、基本教育、基本社会保障等方面,推行综合执法,提高市场透明度,确保企业供给在阳光下运行。社会组织方面,应继续面向人民群众,及时有效的获取公众真实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从而有效的整合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创新服务项目内在的动力。政府应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引导其发展,加大培育其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公信度,实现有效供给[44]。
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的融合,要求政府转变自身角色,成为“三部门运动员”,熟练地在这些部门的交叉点运作。在伙伴关系基础上建立新的组织和服务提供形式。供给主体多元化不仅能够避免政府单一主体模式下造成的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浪费、成本过高、效率低下等弊端,还能够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从而更有效地满足公众的需求。
..........................
结论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工业基地之一,也是全国粮食主产区,承担重要的国家战略物资的生产任务。近年来,黑龙江省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转变过去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模式,努力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目前为止,政府累计完成多项投资超过千亿的惠民行动项目,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公共医疗、基本就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但黑龙江省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体水平在全国仍处于中等偏下位置,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评价标准,区域间存在供给不均衡状况。通过前文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体系是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一方面要供给主体多元化,以政府供给为主,辅以私营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其中,政府要在三者中间加强协调沟通,加强市场监管和引导,充分利用各主体的资源优势,结合基本公共服务服务于人民的原则,有效的提供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服务。另一方面要供给方式多样化,通过合同外包、公司合作、内部市场等方式共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开通多渠道供给,为不同区域、不同服务提供优质和多样的服务。
第二,提高政府供给效率有利于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一方面优化财政在基本公共服务反面的投入结构,拓展融资渠道,分散融资方式,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比重。另一方面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产出数量和质量,培养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更新任务幅度,加强各部门合作,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提高服务的有效产出。
第三,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政府完善供给机制要本着科学化、民主化和高效化的原则,完善决策机制,通过深入调查人民所需,以可靠有效的数据为依据,使政府决策更具科学性。构建竞争机制,有利于在各供给主体间形成良性竞争、相互协调。建立激励机制,有利于调动各供给主体工作积极性,提高供给效率。构建监督机制,有利于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提供高质量的供给服务。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