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创新之行政管理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359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②所有治国理政的理念都需要落实到制度上来,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关系国家各项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大方向,具有总领全局的作用。
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治理是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过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的。一方面在现代化进程中,人口大量向城市集中,人口增加使对资源的争夺加剧,这表现在城市中的矛盾增加,这些矛盾的根源是社会资源的分配。众所周知,城市的资源是有限的,城市人口在现阶段是不断增加的,这就使得人们对资源的争夺愈演愈烈,从而催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就业问题、医疗保障问题、社会治安问题、住房问题、教育问题等等,现有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受到了挑战。另一方面,人口增加也使城市必须进行架构重组、功能重构和制度重整,以便适应新情况,然而,改变必然代来阵痛。为减轻城市在面临新情况时的不适甚至导致的无序,加强城市社区治理势在必行。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提升组织力,突出政治功能,加强基层党组织对党的方针、政策、主张、决定的宣传,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基地。党支部要担负好直接教育、管理、监督的职责,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增强党组织对基层工作的影响;加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增强党员凝聚力。由此可以看出在未来的工作中要全面加强党组织建设和党的领导。
..........................

二、研究意义
研究社区治理有利于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基层的具体落实和运行。好的社区治理模式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因此,必须研究社区治理,总结社区治理的经验教训,学习并推广先进的经验,实现社区治理初衷,使社区治理模式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打下基础。
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有利于党的领导方式的创新。党的领导和建设要服务社会发展大局,社区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因此社区治理的方式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区治理方式的创新意味着党的领导和建设方式也要创新,只有创新党的领导和建设方式,才能更好地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因此,研究社区治理对于创新党的领导和建设有重要意义。
社区研究有利于及时总结基层创新经验并指导社区治理发展。社区的发展建设有其内在规律,社区研究能发现社区发展规律。当前我国社区建设和治理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对于国内外社区发展建设和治理的经验总结,能有效避免社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促进社区更好更快地发展,使社区治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 。
........................

第二章 基本概念、理论和政策

一、基本概念
(一)治理
20 世纪末,国内学者开始研究治理理论。毛寿龙认为治理一词介于负责统治的政治与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之间,它是对于以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为基础的传统行政的替代。④俞可平认为治理是指官方的或民间的公共管理组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秩序,并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满足公众需要。⑤国内学者对治理的理解是西方治理理论的本土化,开创了国内对于治理问题的研究的先河。
治理是最近几年才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的,在过去,政府、学界、公众都是提管理更多,因此,比较二者的区别能对治理有更深的理解。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一是目标不同,治理的目标是通过提供服务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实现社会公平;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稳定和有序。二是主体和主体间的地位不同,治理强调多主体共同参与,包括党组织、政府、社会组织、公民等,各参与主体之间是平等的;管理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自上而下进行的,二者是不平等的。三是方式不同,治理主要是通过平等协商等较为温和的方式进行的;管理则主要是命令、要求等强制方式进行的。四、对象不同,治理的对象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密切的细微之事,人们在生活的细微之处能感受到治理带来的改变;管理侧重于大的规则框架的制定。
............................

二、基本理论
(一)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产生于上世纪 90 年代,当时西方国家面临着政府和市场均失灵的困境。为此,西方学者提出了治理理论,希望通过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市场经济,摆脱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困境,多元主体就包括了社会组织、 非政府组织、 民间机构等组织。
治理理论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治理理论关注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平等性,社会治理主体应当既包括政府,也包括其他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二是各治理主体的治理目标一致,虽然治理主体是多元的,但不同主体的治理目标是相同的,即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公众愿景,保障公众利益。三是重视治理相对人的参与,治理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公众的需要,只有公众参与进来,才能更好地表达公众的诉求,因此鼓励公众参与。四是治理理论主张多样化的治理方式和手段,社会矛盾是不断变化的,治理的方式和手段也要不断更新。五是治理理论强调责任,只有每个治理主体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责任,治理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六是治理理论提倡效率,这里的效率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效率,而是指制度效率,包括了生产效率, 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管理效率等综合因素。⑨

(二)结构功能理论
结构功能理论是研究社区的代表性理论之一,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布朗和马林诺夫斯基。该理论着眼于社区整体构建,其基本观点是社区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社区整体功能等于各要素功能之和,各要素功能的发挥推动社区的整体发展。在该理论体系下,政府部门、银行、商店、企业单位等经济组织、教育部门以及社区组织等是社区健康运行的组成部分。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社会环境和居民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原有的社区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情况,改变社区治理手段和方式,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满足人们新的需求,鼓励多主体参与、多系统服务、多功能发挥成为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需要的必然趋势。
................................

第三章 武汉市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的动因和内容......................... 12
一、社区治理创新的动因 ......................................... 12
(一)化解社区治理困境的需要................................ 12
(二)新时代加强和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需要.................... 13
第四章 武汉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初步成效与存在问题..................... 24
一、武汉市社区治理创新初步成效 ................................. 24
(一)基层党建整合成效...................................... 24
(二)基层政府整合成效...................................... 24
第五章 经验启示和政策建议......................................... 29
一、武汉市社区治理创新工作的经验启示 ........................... 29
(一)加强党建的引领作用.................................... 29
(二)构建系统化和综合性的社区治理体系...................... 29

第四章 武汉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初步成效与存在问题

一、武汉市社区治理创新初步成效
(一)基层党建整合成效
通过基层党建的整合机制,提高了党组织的领导能力,有效地解决了各类问题,密切了党组织与群众的关系,增强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感,提升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区域化党建整合了区域内的服务资源,为政府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搭建了平台,避免了重复的工作,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资源的利益效率,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素质,增强了干事的本领,使党员的良好形象深入人心,发挥了党员在社区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以武汉青山青和居片区为例,这里本是华中地区最大棚改回迁区域的青和居片区,是矛盾问题最集中、居民群众最困难、创新社会治理最有挑战性的地区之一。但在 2018 年 4 月习总书记视察青山是动情地说:“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之所以青和居能收到习总书记的夸赞是因为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青和居社区通过大力实施“红色引擎工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用心用情地做好“人”的工作,创新方式方法,用有温度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让青和居真正成为亲顺和美的“亲和居”。青和居社区形成完整的党组织构架,党支部和党员中心户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及时收集群众需求,宣传党的声音,为群众答疑解惑、排忧解难。

.........................

第五章 经验启示和政策建议

一、武汉市社区治理创新工作的经验启示
(一)加强党建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