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本文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划》(2012),探讨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失地农民在农地城市流转前后的福利变化差异,并结合不同功能区失地农民的福利特征提出细致化、合理化的政策建议。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w。要实现国家现代化,必须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促使经济、社会及自然资源向城市集聚,实现产业结构由传统的农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服务业为主,坚持走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及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四化”道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因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1996年一2017年期间,中国的城镇化率从30.48%升至58.52%,年均增长率达3.29%。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数据预测,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70%,这意味着,在未来的15年里,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伴随着快速城镇化的过程,我国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各产业用地需求矛盾突出,其中,农业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冲突最为尖锐。由于城镇化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急剧增加,加上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约束,促使土地需求者利用行政、法律或经济手段将大量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以此满足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这个过程被称为农地城市流转。
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是了解农地城市流转对农民福利的影响。其中,农民福利具有多层含义,不仅包括收入来源、生活成本等经济福利,还包括居住条件及环境,医疗及社会保障,心理状况变化在内的非经济福利。失地农民的福利变化不仅与农民个体异质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同时还与区域政策环境有关。这些因素虽然不直接作用于失地农民的福利,但却间接影响着福利功能的实现与转换。近年来,一些学者尝试将农民个体异质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M作为转换因素,对失地农民福利问题进行探讨,但关于区域政策环境的研究仍非常少见。因此,本文尝试将广西百色失地农民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2012),分析区域政策差异下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农地城市流转对失地农民经济与非经济福利的影响,掌握不同功能区失地农民福利变化的区域差异及原因,针对不同功能区失地农民制定细致化的政策建议,以此为政府后续提高失地农民生活水平并改善其福利状况,优化征地制度、农地补偿政策提供意见参考。
...........................
1.2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述评
国内学者在对国外研究成果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尝试对福利内涵进行拓展。其中,周弘指出,福利是一系列能够给人带来愉悦、幸福感的因素,包括物质、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因素。胡象明认为,福利是客观存在作用于人所产生的效用,具有正、负效用的区别,正负效用的总和即构成了个体的福利状态,同时效用在产生的过程中会受到个体主观感受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主观特性。除了将福利视为影响因素和主观效用外,李占乐则认为福利是人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是由基本物质文化需求向更高层次需求的过渡。向书坚却坚持福利概念难以界定的观点,但他指出福利可根据具体情况及作用进行分类,如将福利分类为:社会福利、保险福利、工资福利等。
随着福利内涵研究的逐渐深化,国内外学者基于对福利内涵的认识与掌握,开展了众多与福利相关的研究。其中包括国外学者对国民经济福利的分析研究、公共政策的福利分析,也有针对不同主体的福利研究,如少年儿童、妇女、老年人及一些其他群体的福利。以及,国内学者对政府、农民集体组织、各行业开发商及个体农户等,在农地城市流转过程中利益相关主体的福利研究。
.........................
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农地城市流转与失地农民
关于农地城市流转的概念,学界给出了较为统一的定义,即为了满足经济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用地需求,土地需求者利用行政、法律或经济的手段将农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的过程。其内涵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农业用途用地转变为经济建设发展用地;二是土地权属发生改变,农地被征收后,原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所有权转变为国家所有。同时,学者根据侧重点的不同,通常也将“农地城市流转”称为“土(农)地非农化”或者是“农地转用”。而对于失地农民的概念,国内学者从不同的研究方法及角度进行了阐述。总结来看,有的从造成农民完全失去耕地或耕地面积减少的主客观原因进行定义,有的具体到农户家庭被征收的农地数量以及人均耕地面积的多少来进行细分,还有的从失地后农民的就业情况和社会保障状态对其进行归纳。综合上述划分方法,本文将失地农民定义为在农地城市流转中失去大部分农地或失去所有农地,农户家庭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亩的农民。这部分农民在征地后剩余的农地较少,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客观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失地后的生活福利状况更需要关注。
主体功能区的一般含义是指该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主要(核心)功能。因主要功能不同,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内容也不同,区域类型就会有所差异。而主体功能区划则是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结合对未来社会、经济、土地利用和城镇化发展的综合考虑,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开发区等4类特定主体功能的地域单元。其中,限制开发区又可细@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不同功能区之间联系紧密又存在区别。联系主要体现在不同功能区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区别则体现其在功能定位、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发展政策方面有所不同。本文在4类主体功能区中,选择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作为失地农民福利影响的研宄区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
2.2相关理论基础
农地城市流转的过程也伴随着外部性的发生,并且农地城市流转将会涉及农地利用的外部性与建设用地外部性两个方面。在农用地未流转成建设用地之前,农业用地通常具有社会保障效应、生态环境保育效应以及国家粮食安全效应。对于农民而言,农地对耕作者的年龄、教育水平和操作技能要求不高,并且基本上还能满足农户家庭自给自足的食物需求,可以为农户家庭提供长期稳定的就业保障、养老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相较建设用地来说,农用地能够提供生态公共产品,并且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降噪降尘、环境美化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人口总量大,对粮食有很大的需求,充足的农地资源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后底线。然而,在农用地流转成为城镇建设用地之后,原有的生态环境保育效应以及粮食安全效应就会消失,部分农民会因为失去农地成为没有社会保障的失业人群,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威胁,这些情况增加了农地城市流转的外部成本。当然,农地流转为建设用地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所需资源,公路、学校、医院、产业园区等的建设,改善了公共基础设施水平和生活环境,提升了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这些改变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构成农地城市流转所带来的外部效益。
总之,农地城市流转中外部性的存在为定量测度失地农民的福利水平增加了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在测度失地农民福利时,不仅要考虑农地城市流转对失地农民经济收入、就业状态和社会保障的影响,还要关注伴随着农地城市流转出现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粮食危机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失地农民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等非经济福利可能带来的正负外部效应。因此,外部性理论为测度失地农民福利功能的指标选取提供了理论参考。
...........................
第三章不同主体功能区失地农民福利影响的指标体系构建..........17
3.1不同主体功能区划对失地农民福利的影响分析............17
3.1.1重点开发区的失地农民..............17
3.1.2农产品主产区的失地农民..............18
第四章不同主体功能区失地农民福利影响的实证研究............28
4.1研究区域的选择..............28
4.1.1自然概况...............28
4.1.2社会经济概况.................28
第五章结论、建议与展望.............47
5.1研究结论.................47
5.1.1区域政策环境对失地农民的福利变化具有显著影响...............47
5.1.2农地城市流转后不同功能区失地农民的总福利变差..............47
第四章不同主体功能区失地农民福利影响的实证研究
4.1研究区域的选择
......................
第五章结论、建议与展望
5.1研究结论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失地农民福利变化的描述性分析及实证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且根据总结得出的基本研究结论,针对性地提出能够有效改善当前失地农民福利状况的政策建议。最后,如实说明在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提出未来可能取得进展的研究方向。
5.1.1区域政策环境对失地农民的福利变化具有显著影响
失地农民的福利变化不仅会受到农民自身个体特征的影响,还会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甚至是区域政策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虽然不直接作用于失地农民的福利,但却间接影响着福利功能的实现与转换。因此被sen称为转换因素。本文选择区域政策环境作为转换因素,并结合主体功能区划政策,分别对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下的失地农民在征地前后的福利影响进行研究。
从得到的实证研究结果来看,在减少由个人特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区位条件和公共基础设施等其他转换因素给研究带来的外部性干扰以后,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下的失地农民在征地前后的福利变化还是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其中,农地城市流转后,农产品主产区失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心理状况模糊值降低幅度大于重点开发区的失地农民。而社会保障、居住条件福利模糊值的提高幅度小于重点开发区的失地农民。另外,在发展机遇功能性活动中,农产品主产区失地农民的发展机遇模糊值较征地前降低了,重点开发区失地农民的这一指标模糊值却得到增加。可见,从农地城市流转给不同功能区失地农民福利带来的负面影响来看,农产品主产区失地农民受到的影响要大于重点开发区的失地农民。
参考文献(略)
农地城市流转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失地农民福利的行政管理影响研究--以广西百色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行政管理文章
- 中国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反避税管理机制
- 公安机关舆情引导策略行政管理研究--以涉警
- 财政补贴行政管理政策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 环境群体性事件协同治理行政管理对策研究
- 中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政策行政管理研究--以
- 政社合作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之行政管理研究--
- 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社会力量参与方式行政管
- 行政管理视角下高校教师工作家庭冲突对工作
- 影响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行政管理
- 当代乡村文化治理的问题及对策之行政管理研
- 云南省禄丰县 “村改居” 官场社区协同治理
- 新疆和田地区基层少数民族女性干部队伍建设
- 杭州市共享单车运营中政府治理对策之行政管
-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怎么写
- 黑龙江省发展乡村旅游政府角色定位之行政管
- 基于大数据的河北省环境政策工具选择之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