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2005 年 10 月 8 日,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创造性的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这一全新概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时代的要求,农村工作的重心;[1]2008 年 10 月,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是关于发展农村文化的纲领性文件,在决定中提出了以下三点要求,一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农村价值观建设的指导,二是要使农村的公共文化得到广泛的普及和提升,三是开展的文化活动要符合农村的乡风民俗和村民价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要求我们要有钉钉子精神,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更需要人才和资源的协调配合。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这一工程还需要较为长期的实践探究。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时代赋予的任务,是当前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新解读。要坚定中华文化的立场,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实际相结合,促进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习主席多次在重大场合引经据典,展示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并且多次提出要坚定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坚定地信心。“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是要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2017 年 12 月 28 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的关键举措,是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支持,是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的助推器。时代的发展必然要求我们要更加重视乡村文化的治理问题,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沉淀着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当前乡村文化的任务就是要与当代文化接轨和融合,让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治理的过程中,继承优秀文化,弘扬主流文化,创新现代文化,借鉴国外先进文化。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 乡村文化治理明确了新时代乡村文化治理的新思路,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理论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创新途径,更是农村富强、农民富裕的重要步骤。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乡村文化治理的研究在理论层面填补了我国乡村文化探究的部分缺失。一直以来,党和政府都将“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从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就可以看出来。这是因为它是关系国家大政方针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步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的精神生活急需提高。研究人员在乡村经济方面的理论已经日渐成熟,但是对于乡村文化的关注还不够,大部分的研究都是流于表面,没有深入挖掘,依据的理论也没有创新之处。 “乡村文化治理”要加快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也强调了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稳抓稳打,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
第一,乡村文化治理的研究能够促使我们更深刻领会党的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在文化建设中加入和谐的因素,利用区域文化的发展带动新农村文化的进步,把偏远的山区农村作为治理的重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入到偏远的乡村,将乡村文化建设的不足找出来,积极的协调解决这些不足。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快的进入农村,拓宽农民学习文化知识的渠道,开阔视野。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要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坚持走进群众实际生活的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高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同时增加文化交流的渠道,为人民学习交流文化创造更好的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最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文本,心系三农。乡村文化治理理论的研究,使“三农“问题的研究更加丰富,也补充了我国乡村文化理论的内容,为今后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事实基础,对今后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第二,本文研究能够更加深入了解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乡村文化治理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国家长期坚持的发展方向,乡村文化治理就是为了促进乡村农民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在 2000 年首次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进步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乡村文化治理符合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顺应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003 年胡锦涛在讲话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乡村文化治理正是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统筹兼顾城乡,促进乡村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
第 2 章 乡村文化治理核心概念及理论概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乡村文化
乡村是指农民群众聚居形成的区域,是相对于城市而言的,主要是指那些“非城市化”地区,特点就是经济相对于城市来说比较落后,生产方式主要以农耕为主,林业、牧业、渔业以及副业为辅,有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乡土人情。
文化,按照词的意思来看,“文”就是“记录、表述和阐释”,“化”的意思就是“探究、理解和吸收”。[41]所谓文化就是特定区域、特定生活方式的特定群体对自身以及对外界事物的一种看法、观点和行为。文化在无形中指导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人们提供一套适用的行为规范,让人们在生活中有目标、有方向,文化是人类特有的财富,是对历史经验的积累、概括和总结。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文化进行传递,并通过文化的互融共通产生团体的归属感。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经过历史的发展,文化可以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两部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长期的社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物质与非物质财富,是生产方式与劳动成果的有机统一。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即人类社会中的非物质劳动成果,包括思想观念、道德风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制度规范等。文化是民族进步的根基,是国家发展的源泉,是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优秀的文化指引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方向,是政治、经济和科学发展的指向标。中国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国的农村在独立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乡村文化的变革和转型,尽管沧海桑田、战乱无数,中国农村始终保持独有的发展韧性和弹性,凭借强大的抗压能力快速恢复和修整,适应新的发展趋势,构建新的社会体系,农村的这种强大的整合能力与其自身独有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当今社会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普及的现代化社会,必然要求我国农村要做出相应的改革,从传统的农耕文明转向机械化文明,在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乡村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各种思想既有融合又有冲突。
........................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对我国的乡村文化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首先,梁漱溟在著作中认为中国存在的问题是文化的失衡,乡村建设最根本的目标是建设中国。他主张的乡村建设理论是把目光放在了整个中国,而不仅仅是乡村问题,建设的内容包括新的组织结构,以及政治经济等内容,他认为中国社会没有完整的组织结构,必须重新建立。梁漱溟根据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从孔孟的儒家思想出发,阐释了中西文化、中印文化等的不同,强调家国一体。梁漱溟在书中提出,中国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社会,故而中国的文化大多是由乡村衍生而来,反过来又服务于乡村,诸如宗教礼俗、价值观念、典章制度等。中国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的解决都要走乡村建设的道路,乡村建设并不仅仅局限在乡村的建设,而要通过建设乡村实现整个国家的繁荣富强。梁漱溟的思想中已经显现出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改造中国必须从改造乡村入手,积极的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今古融合,中外互通,创造出适合农村发展的新的文化,破除腐朽文化,将新的文化注入旧的农村,重建乡村秩序。其次,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的根本是积极培养农民自觉意识,让农民自愿去学习,去创造,构建自己的乡村组织。中国的社会组织是家庭组成乡村,乡村组成国家,构建社会组织必须从乡村开始,而在乡村中,仅仅依靠村民本身的力量是不够的,重点需要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团结自救。中国的农村具有保守性、封闭性,农民文化水平低且缺乏组织性,因此要普及乡村教育,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开阔农民的眼界,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自觉意识。
......................
第 3 章 建国后乡村文化治理的实践 ..................... 18
3.1 建国初期乡村文化治理的实践 ................. 18
3.1.1 加强对新的社会制度的认知 ................... 18
3.1.2 降低社会的文盲率 .................... 18
第 4 章 当代乡村文化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23
4.1 当代乡村文化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 23
4.1.1 乡村教育水平相对落后 ................ 23
4.1.2 乡村负面文化影响突出 .................. 23
第 5 章 当代乡村文化治理的对策建议 .................. 32
5.1 完善乡村教育体系,培养乡村文化自信 .................... 32
5.1.1 提高师资水平,加强基础教育 ...................... 32
5.1.2 加强乡村干部培训,提升干部总体素质 .......... 32
第 5 章 当代乡村文化治理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乡村教育体系,培养乡村文化自信
5.1.1 提高师资水平,加强基础教育
专业的老师是教育最好的资源,以往的乡村教师普遍特征就是学历低、非专业、年龄大、传统化,跟不上新时代教学的节奏。因此针对以上的问题,乡村政府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建立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利用一定的优惠政策和福利待遇,吸引高学历教师投身到乡村教育,并制定合理的绩效评估机制,给高学历教师一定的激励,争取留住人才;其次对学校的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与名校和名师进行经验交流,并对老师的日常工作制定奖惩措施,提升教师的专业程度;对于年龄较大的老师,要对他们进行特殊的管理,让他们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使用新的教学技术,争取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
5.1.2 加强乡村干部培训,提升干部总体素质
我国实行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对于广大乡村地区来说,要想提升乡村文化治理的质量首先就是要提升乡村文化干部和专业文化人才的质量。乡村文化干部是乡村文化治理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专业化的人才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两者的文化水平直接影响乡村文化治理的整体水平。目前我国乡村地区文化治理存在的问题就是文化干部文化素质低、缺乏法律修养和领导能力,专业的文化人才缺乏,已有的文化者缺乏专业度。改变上述现状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党,同理,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振兴也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需要着重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素养,做乡村振兴战略的先锋队,巩固好党的执政地位。其次,加强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乡村文化干部的选择要采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向社会、学校等多渠道进行招募、通过相互竞争靠能力取胜,从中选择人岗匹配性最高的人员,对录用的人员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核,避免“人情关系”的副作用存在,从而优化人才配置。再次,对于拥有才艺的民间艺人,一方面可以鼓励他们参与到文化管理的事务中,对他们的管理能力进行培训和规范,让他们真正的能做到人尽其才;另一方面政府可以给予他们适当的精神奖励和物质支持,提升他们奉献乡村的意识,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才能进行艺术创作,在文化活动中起到带头作用,服务大众服务家乡,带动整个乡村的文明风气。最后,要为乡村文化工作者注入新的新鲜活力,吸引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投身到乡村文化治理的进程中,政府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改变现行的乡村工作者年龄较大的现状。
.......................
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