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行政管理研究--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撤乡并镇为个案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700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笔者认在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乡镇行政区划调整首先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与理念,在调整过程中以人为核心,致力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群众合理权益提供重要保障。特别在民族地区,要充分尊重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及其权益。

第一章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动因及相关理论

一、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动因分析
行政区划的调整需要主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各因素的完成程度决定了行政区划调整今后的发展。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公民的文明意识提升,都为行政区划调整提供了充足动力,推动行政区划调整的不断优化。本章将从一般和特殊两方面来分析推动行政区划调整的动力因素。
(一)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一般动因
1.经济发展的推动
行政区划属于上层建筑。政治反映了社会经济变化,伴随经济体制结构不断转变,对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提出挑战,政治体制应摒弃缺陷来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为行政区划调整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支持。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表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家的综合能力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等等。这些都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在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城镇与乡村不再依靠以往的计划经济区获得生产要素,也不能完全靠市场配置获得生产要求。因此,乡村与城镇必须要打破行政界线,使生产要素在乡村与城镇之间自由流动,这就要求行政区划进行改革,以实现城乡经济的和谐发展。
2.科技进步的影响
科技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一生产力”,它的每一次突破都会波及到社会的每一个环节。进入 21 世纪以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为代表性的信息技术创新,正在深刻的影响着当下中国乃至全世界社会经济方方面面。其中,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我国政府办公手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电子政务、无纸化办公、政府门户网站等一系列名词都是现代信息技术对政府进行信息化改造的实现,以提高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水平与效率。体现在:一个办公点就能解决很多问题,网络技术的发展毋庸置疑。
.....................

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基本理论
(一)乡镇行政区划的界定
1.行政区划及乡镇行政区划
理论界对行政区划的界定众多,但对概念的本质定义较为一致,大多来源于行政区划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专家,如侯景新、浦善新等关于行政区划的定义,强调行政区划概念的界定是围绕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政治需要,遵循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综合考量多种客观因素,来明确划分行政区域,并加强政府公共管理。刘君德的观点为,行政区划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动态过程,是将领土划分为不同层次的过程。综上所述,从整体来看,行政区划是国家基于自身的政治统治及管理需要对行政区域进行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划分;从微观来说,行政区划是根据各区域的经济因素、地理因素、民族因素、历史因素、文化因素、人口因素等多种条件进行划分,具体从国家、省、市、县、乡各个行政层级进行行政领域划分。

而乡镇行政区划,顾名思义范围精准在乡镇这一级,乡镇是乡村和集镇的总称,是我国行政区域的基本组织。其中乡镇的街道即是最基本的行政单元,是社会交往、经济活动、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乡镇行政区划对于乡镇企业布局规划、群众询情办事、政府政务水平、乡镇的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在中国,较多乡镇虽然规模小,但行政配置却是“麻雀虽小,五腑俱全”,每个乡镇都要上下对应设置人员干部编制,造成乡镇机构组织结构不合理,管理成本上升问题严重。因此,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应进行相应的调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式有很多,具体可以分为 6 类:①建制变更,包括增设、裁撤、改设(如撤乡并镇、撤乡改街道);②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即指行政区域范围的扩大与减小;③行政机关驻地迁移,包括新增设的政区确定新的行政中心;④隶属关系的变更,即 A 政区本由甲管辖变更为乙管辖,这对 A 来说就是隶属关系的变更,而对甲和乙来说,实则是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⑤行政等级的变更。指的是升与降两种;⑥命名与更名。更名是指政区的名称改变,而命名是给新的政区设置新的名称。在实际工作中,一个地方实行一次行政区划调整,可能涉及上述六种中的一项,也有可能是涉及几项。其中撤乡并镇是本篇论文所涉及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式,是本文案例中贵州省惠水县所采取的调整模式。它主要是指将所管辖的乡调整为镇的一种城镇化手段,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种措施。撤乡并镇的意义重大,对乡镇的经济发展、资源合理配置、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都有良好的影响,也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及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

第二章 惠水县行政区划调整的过程及动因分析

一、惠水县的基本概况

惠水县地处贵州省黔中腹地,北邻贵阳,南接罗甸县,西及安顺,东界平塘县,东北部与贵定、龙里两县接壤,县域东西宽 72 公里,南北长 68 公里,国土面积 2471.79 平方千米,辖 8 个镇 2 个街道,据公安部门统计,截止 2016 年底,全县人口总数为 462037 人,其中:城镇人口 138487 人,乡村人口 323550 人,城镇化率为 39.36%。惠水县是多民族聚居县,2016 年县境内居住着布依族、苗族、毛南族、土家族等 30 多种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为 2794824 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 62%,如图 3。①惠水县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州是全国 30 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部、贵州省中南部。全州土地总面积 2.62 万平方公里。全州下辖 2 市 9 县 1 自治县,7 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自治州首府驻都匀市。州内居住有汉、布依、苗、水、毛南、瑶等 43个民族,全州总人口 417 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 59.05%。②惠水是黔南州苗族人口最多的县,苗族聚集地区主要在摆金镇等乡镇,布依族聚集地区主要分布在王佑镇、断杉镇、羡塘镇等乡镇。世居在此的汉、布依、苗、毛南、彝、水、壮、回等民族,经过世代发展将惠水县建成贵州著名的桔果之乡、稻栗之地。


........................

二、惠水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历史回顾
(一)惠水县建制沿革

惠水县的县域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唐贞观四年(公元 630 年),惠水县境属黔中道庒州清兰县辖地。五代时设南宁州,宋时为“西南夷五姓番、七姓番”地,元置八个安抚司,号“八番”,明成化十年(公元 1474 年)设程番府,万历十四年(公元 1586 年)改置定番县,民国三十年(公元 1941 年)称惠水县。1949放、年 11 月 24 日,惠水解放,11 月 25 日宣布成立中共惠水县委员会、惠水县人民政府,属贵阳专署。1952 年 10 月 4 日建立惠水县彝族苗族自治区。1954年 6 月 27 日更名为惠水县布依族苗族自治区,1955 年 5 月 11 日更名为惠水县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56 年 12 月又更名为惠水县。1958 年 11 月至 1963 年 9月隶属贵阳市管辖,1963 年 9 月划归进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管辖。1998 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

(二)改革开放以来惠水县的行政区划调整回顾惠水县自成立后,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的次数逐渐增多,调整力度最大的是1991 年与 2013 年这两次,期间都是细微的调整,回顾如下:
1978 年,惠水县辖姚哨区、三都区、摆金区、雅水区、断杉区、王佑区、城关镇,49 个公社。
1984 年 5 月摆榜公社划分为上摆榜乡和下摆榜乡,8 月城关镇复称和平镇,三合乡更名为金石乡,拉林乡更名董朗乡,牛场乡更名抵麻乡,新安乡更名兴安乡;11 月三都乡改为三都镇。
1991 年 8 月开展建镇并乡撤区工作,全县 58 个区(镇)、乡镇撤并为 8 个镇 17 个乡,分别是高镇镇、和平镇、摆金镇、三都镇、雅水镇、芦山镇、断杉镇、王佑镇、大坝乡、长田乡、岗度乡、甲烈乡、摆榜乡、宁旺乡、鸭绒乡、斗底乡、抵麻乡、太阳乡、大龙乡、毛家苑乡、抵季乡、甲戎乡、羡塘乡、长安乡、打引乡。全县辖 428 个村,2525 个村民小组。
.......................

第三章 惠水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经验及问题..........................48
一、惠水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成功经验.........................48
(一)优化了资源配置........................49
(二)增强了发展能力..........................49
第四章 优化民族地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深层思考...................59
一、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中存在的普遍问题......................59
(一)缺乏科学战略研究,指导调整存在偏差 ..............59
(二)乡镇内部运作不畅,实现转变动力匮乏................60

第四章 优化民族地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深层思考

一、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城镇化作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助推我国基层行政区划调整;而行政区划作为政府管理的基本方式与手段,其合理调整有利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与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城镇化的发展也提供必要的支持。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展开,现行行政区划已显示诸多不适应的方面,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经济发展、政治建设都不尽相同,这些都成为行政区划调整中不可忽视的因素。这一章,在总结我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后,进一步提出优化我国民族地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路径选择。
(一)缺乏科学战略研究,指导调整存在偏差

科学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行政区划优化理论为我国行政区划调整提供理论依据,是指导实践的先导性理论。目前,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中有关科学理论研究匮乏,从而造成对整体行政区划调整认识偏颇,出现行政区划调整的逆向现象,主要表现为:
1.缺乏对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科学认识
一方面是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乡镇规模不断扩大,一些乡镇将行政区划调整作为解决县和乡之间矛盾或强镇与弱镇之间差距的主要解决方式甚至唯一手段,太过依赖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方式来解决乡镇中经济建设与发展问题,而并没从根本的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以及调节工作关系等方面去发展,从而导致出现频繁调整的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是指导行政区划调整的制定部门与执行部门及领导,对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科学认识不足,部分领导官员存在着“为调整而调整”、“为政绩而调整”、为经济发展而调整及“为完成任务而调整”等观念误区。在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大部分地区并未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甚至仅凭个人主观意识就制定了决策,过于盲目。因而出现了频繁调整或者“逆向调整”的现象,这既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又给今后的调整与改革加大了难度。
........................

结语与展望
我国现行的乡镇行政区划是在计划经济年代逐步建立起了的,改革开放后仅有小规模的调整。从当前的形势来看,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行政体制的改革,对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而新的形势与任务也需要行政区划体制制定统一发展规划。现阶段,各民族地区行政区划调整工作中频繁暴露出一些问题,在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反复现象,因此适时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本人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在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乡镇行政区划调整首先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与理念,在调整过程中以人为核心,致力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群众合理权益提供重要保障。特别在民族地区,要充分尊重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及其权益。其次,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中,要充分厘清时代背景和形势需要与区划调整之间的关系,乡镇的区划改革应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相契合,与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相切合。最后,健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相关配套措施,完善乡镇发展战略与规划,为乡镇行政区划改革提供有力的保障与后盾。
2.行政区划调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不断摸索与实践的长久过程,它不是一步到位,并不是政策颁布之后马上能实施的、实施后马上就见效的,不能一哄而上,不顾当地实际,盲目追风。否则会造成群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也容易带来资金的浪费,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打击群众的积极性。在乡镇区划调整过程中,两个或多个乡镇和行政村的真正融合需要一代人或者几代人的时间才能完成,因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要逐步实施:首先,应该广泛征求各专业专家及普通百姓的意见,建立起科学指导的政策。其次,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制宜,更加深入的对调整乡镇的可能性及条件是否成熟进行调查研究。再者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有相关的部门随时跟进,建立起相应的配套措施与监督体系,才能随时对调整中的不合理因素进行及时校改。最后,在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做好后续的防范工作及建立跟进及监管部门,而不是进行调整后的放任不管。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