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2016 年五月份,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与政策学习交流会上,习近平主席表示,在促进老龄事业朝协调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中共的领导地位、政府的主要导向地位,确保整个社会和全体民众的参与和行动。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及公共卫生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有了大幅提升,预计到 2020年,全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 2.55 亿人,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 17.8%左右。同时,高龄、失能、独居和空巢老年人数量将进一步增加,全社会用于老年人养老、医疗、照护、福利等方面的支出将持续增长,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任务十分艰巨①。随着年龄的增加失能率也会相对增加,老年人口的失能率随年龄而上升。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老年人口在 60 岁时失能率为0.675%,70 岁老年人失能率上升到 2.15% ,80 岁老年人失能率达到 6.49% ,90 岁老年人失能率则达到 18.56%, 百岁以上老年人的失能率高达 29.19%。75 岁以后老年人失能率呈加速上升态势。由于失能老人存在身体功能的障碍致使身体变差行动不便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使得他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包括生活起居 、医疗护理 、精神照护等等。但现实中,老年的精神照护严重缺失,在农村失能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更突出,在生理障碍和心理障碍这两个因素的叠加下,全方位照料和护理是失能老人急需的照护服务。长期照护服务缺失这一公共服务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要共同面对的难题。
对比城市地区,我国农村区域失能老人得不到有效照护的情况更为严峻。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区域基本上是采取家庭养老的方式,即老人的亲属(夫/妻,儿女等)照顾老人的生活,提供经济方面的支持,给予精神层面的安慰,受传统孝道思想的影响,我国农村失能老人在照护方面比较倾向于由自己的配偶、子女或者亲属来提供照护服务。然而随着社家庭结构的变化,在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下,生育率下降,子女数减少,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失能老人照护的提供者减少;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家庭照护模式已经不具备以往的照护条件,使得农村失能老人的照护服务的需求不能从家庭层面上获得满足,家庭养老我国农村的效果在慢慢退化。另外除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与五保制度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社会保障制度是针对农村失能老人的,失能老人的照料与护理大多还是只能依靠配偶和子女。又因为农村地区没有良好的医疗资源和生活环境,导致失能老人群体无法得到全面的照护。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和医疗条件相对较差,使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成为一个棘手的事情。如何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和完善的背景下,对农村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是本次研究的重点。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在理论研究意义上,借助社会支持理论研究的文章有很多,研究对象有残障老人、空巢老人、艾滋病患者、高校毕业生教师等,大多人从社会支持的维度来进行研究分析,即认知支持方面、情感支持方面,行为支持方面来分析对象在社会关系中的状态和满意度。以期可以在探析农村地区失能老人在接受长期照护服务过程中的现实情况,归纳出其中的不足和缺陷,剖析具体的成因,并基于社会支持理论找到如何才能让三大支持主体在长期照护农村地区失能老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价值,使失能老人的服务需求可以得到解决而提高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质量从而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因为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同时牵涉到了众多的学科领域,如社会、管理心理学领域等,故而其研究没有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必须理清其理论支撑点。
1.2.2 现实意义
纵观全球的众多国家,在老年人数量及增速的排名上,中国始终稳居第一,同时,中国失能老人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总人口中的占比持续提升。根据中国现行的宏观政策可知,我国越来越重视老年人的健康情况。在老年群体中,失能老人是比较特别的一部分,照护有利于提高老人的生活品质,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因为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显,农村失能老人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他们是农村人口结构中最为脆弱的群体,产生了极为强烈的受照护需要,可是因为中国没有建立健全的长期照护保障系统,导致他们的需求无法得到全面有效的实现。笔者此次研究主要是以具体实地调查研究数据为基础,通过调研数据分析我国农村地区丧失自理能力的老人群体长期照护服务方面的不足,提炼具体的成因,掌控具体的发展态势,并基于社会支持理论制定高效可行的化解措施,对改善失能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身心健康状况、提升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解决失能老人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可以推动我国建设和打造和谐社会的进程,维护社会的稳定安全。
.............................
第 2 章 社会支持与农村失能老人相关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失能老人
失能包括社会参与和活动受限,以及功能受损,是和功能相关的概括性术语。针对老人而言,所谓失能是指自身认知功能、身体出现了障碍,导致其生活不能自理的现象,这些老人称为失能老人。通常情况下,人们所说的失能老人主要是指由于年老、残疾、失智、疾病等问题所导致的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那群老人。失能程度不同,招呼服务自然有所区别,在评价日常生活功能,即ADLS 时,通常利用上厕所、房内走动、上下床、穿衣、吃饭、洗澡等 6 个具体的方面。本文研究按照日常生活(ADLS)量表对调查对象进行失能程度划分,无法完成 1-2、3-4、5-6 项内容的分别划为轻度、中度、重度失能,有些失能老人可以完成 1-6 的所有内容,然而完成过程极为困难,将他们划归部分失能。通过失能老人的失能情况进行划分有利于研究他们不同失能程度所需要的具体照护的内容。
2.1.2 长期照护
按照国际通用说法将长期照护定义为向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人群长期提供的一系列服务, 包括日常照料康复以及基本医疗服务等①。针对伤残(功能受损)、慢性疾病(各种认知障碍)的人提供长期的照护即为长期照护,又称为长期照料或照顾,主要关注点为失能老人对照护的需求。在失去自理能力后,这些失能老人必须通过他人帮助才能生活,这些人长期提供的照料、看护等服务即为长期照护。和普通的老龄社会服务存在较大不同,这种服务涉及诸多学科,比如管理、心理、护理、康复、医疗和预防等,单纯依靠家庭往往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而政府包办也不具可行性,只能通过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解决问题。我国学者根据中国国情的特殊需要对长期照护有具体化的理解,学者施巍巍认为,针对自我照护能力缺乏的人群,在心理、生活、生理方面长期提供的综合性服务就是长期照护,它的主要目标是使这些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使他们可以自主、独立、舒适的生活,同时还能获得自尊,满足个人需求。我国学者邬沧萍的定义是:对于心理、生理出现损害而无法生活自理的老年人,在较长的时间段内为他们提供康复照护和训练、病愈后的医疗照护、临床照护等方面的医疗护理,以及生活照料等多方面的帮助即为长期照护。
............................
2.2 社会支持的理论概述及启示
2.2.1 社会支持理论概述
上世纪 70 年代,社会支持才在精神病学文献中正式以科学概念的形式出现,之后的研究记者基于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个角度阐述和解释了社会支持。在研究社会支持后,Raschke(1977)认为,所谓社会支持就是人所感受到的他人所提供的支持、关系。关于社会支持,心理学领域认为是人支持其他人的一种行为,通过这种行为可以使个体具有根强的社会适应性,从而避免受到环境的侵害;而在社会学领域中,它是指面向社会的弱势群体,通过社会网络,无偿向他们提供精神、物质方面的帮助,带有明显的选择性。根据社会学所做出的定义,社会支持是面向社会的弱势群体,通过社会网络,无偿向他们提供精神、物质方面的帮助,这种行为的总和即为社会支持,它关注的焦点是帮助社会上的一些弱势群体。
根据失能老人情况的不同,他们所需要的社会支持是不同的,从支持内容来说有精神、经济、社会交往等,而从社会支持主体来说则涉及家庭、机构、社区、政府、社会等。社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关系,通过精神、物质方式,社会帮助一些弱势群体,使社会上的弱者获得经济、情感、生活照护等支持的行为,他的目标是为了帮社会上的弱者减少生活、社会、心理上的压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2.2.2 社会支持理论对本文的启示
本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支持理论,也是所有研究的落脚点。在研究社会支持时,所选择的弱势群体为农村的失能老人,主要研究提供支持的相关主体,使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得到更好的改进、完善和发展。由于个体特征、关系强度、距离等因素的不同,个体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也具有差异性,在对失能老人提供长期照护的过程中,较多的社会人士(支持主体)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使不同失能老人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并且使长期服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和保障。但是在农村,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失能老人无法得到足够的长期照护,所得的社会支持明显不足,只有获得更多的支持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需要对社会支持进行不断强化,使他们发挥更积极、更大的作用,建议更为全面的社会支持体系,使社会、政府、社区成员、家庭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进而解决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顾不足的问题,健全相应的支持体系,进而可以更好的满足农村失能老人不同的照护需求,使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推动发展相应的长期照顾服务体系。
.........................
第 3 章 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问题——以 A 县为例...................................14
3.1 调研设计.............................. 14
3.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4
第 4 章 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困境分析.................. 25
4.1 现有照护模式发展不足.................. 25
4.2 专业照护人力得不到保障...................... 26
第 5 章 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的改善................... 30
5.1 巩固以家庭为基础的养老照顾....................... 30
5.1.1 弘扬孝与感恩的优良传统.................... 30
5.1.2 生活照料与精神照护相结合................... 30
第 5 章 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的改善
5.1 巩固以家庭为基础的养老照顾
5.1.1 弘扬孝与感恩的优良传统
孝顺作为我国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衡量个人品质的关键标准。其作为建设社会道德、个体品德的核心内容,渗透到老龄化社会不同领域的价值观,有助于推动代际关系的协调和平稳,拥有相当深刻的意义。作为子女在长大成人之后赡养父母是应尽的义务,这是一种特殊的义务,因为子女对旁人没有这一义务。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为子女们付出了那么多,当他们老了需要人照护的时候,作为子女的我们应该带着感恩的心,用自己的行为给予父母关心照护。在中国从古至今“孝”是安定社会的价值观和基本的道德要求,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那这个人的本性值得人怀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需要以身作则,对自己的长辈尽孝,在生活精神等各方面关心照护长辈,通过自己行动而影响了下一代,将这种优良传统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一代。
5.1.2 生活照料与精神照护相结合
老人的照护包括身体方面和精神、心理方面的,特别是那些失能老人,面临着身体功能退化、患病率上升、自理能力逐渐丧失,他们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对这种类型的老人的照顾要更加注重精神安慰和感情陪伴,需要加大文化服务、心理疏导、扩大人际交流等。失能老人面临着身体的各种障碍生病的痛楚,有着家人在身边陪伴给予支持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而且亲人在与老人几十年的相处中,可以通过老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知道他需要什么,这在机构照护中的专业照护人员是很难做到的。
............................
第 6 章 结语
伴随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我国失能老人的数量在持续上涨,其长期照护变成一项相当关键的社会课题。在农村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传统的家庭照护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长期照护需求,而经济水平较差的农村地区,可运用的社会照护资源相当有限,这让农村失能老人获取的长期照护服务品质较低,因此才有了本文写作的动机。
社会支持理论的是通过不同的社会支持主体对社会的弱势群体进行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帮助,从而帮助他们改善和摆脱现处于的不利处境。由实证探究入手,借助问卷调研与访谈法相综合,发现对农村失能老人提供照护服务中涉及到的问题,由政府、社会以及家庭三个层面展开探究,对这些问题的成因实施深层次的剖析,并给出有关化解策略。虽然家庭照护依然是农村失能老人第一选择的方式,但是实际中出现的问题让此种方式没有办法符合失能老人这一独特群体的需要,专业性与多元化的照护服务、稳固的护理人才、政策制度的扶持与有关法律的落实,这些才是彻底优化农村地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问题的有效策略,这应该是需要政府为主导,家庭照护为基础,社会机构补充的三方面社会支持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作才能更好的解决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面临的困境。
参考文献(略)
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农村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行政管理问题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行政管理文章
- 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行政问题及对策研究
- 参与式扶贫:地方政府项目扶贫困境及对策行政
- 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行政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研
- 县域治理中第三部门参与的行政动力机制研究
- 论网络时代的舆情管理——以雾霾危机为分析
- 精准扶贫过程中政府与村民互动的行政管理行
- 农村电子商务扶贫中地方政府行政行为研究
- 县级财政廉政风险识别及防控行政管理机制研
- 创新型领导干部尽职评价与行政分类减责研究
- 城镇化经济效应的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以
- 黑龙江省乡镇政府的社会行政治理研究
- 公务员分级考录制度实证行政研究——以江苏
- 资源依赖视角下学会挂靠体制改革的现实困境
- 中国新能源政策中的行政政策工具研究
- 政府门户网站市长电子信箱回应性评估及提升
- 晋城市城镇化政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