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问题研究——以北京市青檬等三家非营利组织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6159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截至 2016 年底,我国经民政部门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达到 66.48 万个,其中社会团体 32.9 万个,基金会 4841 个,民办非企业单位 33.1 万个,主要涉及艺术、慈善、教育、政治、宗教、学术、环保等相关领域,非营利组织在扶贫、环保、教育、社区服务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非营利组织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志愿者人数也在逐渐增加。2015 年全国登记注册的志愿者已超过 1 亿人,占人口总数的 7.27%。然而,与之不相适应的是,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不尽完善,还存在制度化程度不高,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不高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着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本文从组织视角入手,研究的问题有:非营利组织对其志愿者的激励现状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是什么?如何优化和改进对志愿者的激励?笔者基于组织激励理论、公民社会理论及人力资本理论等,通过对北京市三家非营利机构中的志愿者激励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1.2 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
理论层面,近年来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发展颇有井喷之势,有不少关于非营利组织发展趋势的研究,但有关非营利组织内部管理的调查研究较少,更不必说对其内部志愿者激励方式的专项性调查。目前我国对于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的研究还较为肤浅,缺乏切实可行和有针对性的志愿者激励方式,本文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该领域的研究不足。
实践层面,非营利组织已然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第三部门,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志愿者作为非营利组织中的重要人力资源,是组织活动的主要实行者,因此如何有效地激励志愿者的活动热情、调动其积极性,是帮助组织长期发展的关键。本文所提出的志愿者有效激励的方式方法对当前的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具有较好的实践意义。
.......................

1.2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
1.2.1 研究内容
笔者在实践调研时发现,非营利组织志愿者多为短期服务且流动性较强。从这一普遍现象入手,笔者对所选取的三家非营利组织中的部分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找到非营利组织在对志愿者激励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包括研究背景、意义及文献综述;第二章是相关概念的梳理和对相关理论的介绍;第三章是对三家非营利组织的调研数据进行整理和相关分析;第四章对三家非营利组织在志愿者激励中所显现出的不足进行总结,并尝试找出原因并进行分析;第五章介绍了国外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的实践、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第六章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提出具体对策。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不难看出,在志愿者参与动机和非营利组织管理层面的研究上,我国学者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国外学者对志愿者激励的研究仍相对比较全面和成熟,国内的研究较之国外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第一,如国内志愿者激励热衷于宏观的层面,大多从社会和政府的视角,而较少从微观的组织视角进行研究,尽管也有文献从组织视角进行阐述,但也只是在政府和社会视角的帮助下从组织内提供些许辅助,并没有将组织作为主要行使方进行研究;第二,在采取何种激励方式的探讨中,国内研究者强调志愿者的奉献精神,较少对志愿者的个人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在对志愿者的实际管理中,若过分强调精神激励,忽视物质激励,反而不易形成合理的激励方式。
...................

第 2 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简称 NPO)也可以被称作“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志愿组织等。非营利组织在不同国家、不同学者之间的界定稍有差异,大同小异。
美国联邦税法第501(c)条中有二十多个条款明确地规定了政府对国内哪些组织免征所得税,但凡与这些条款相吻合、不需要向政府交税的机构就可以被视作非营利组织;在英国,法律着重说明的是非营利组织应当具备的特性:一是非政府性,即该组织必须是在民间自愿组成,不能是政府强制组建的,强调的是民间自主,二是非营利性或称为公益性,即该机构不能以营利为奋斗目标,而是应当以为社会效力的公益性为最终目标,三是自愿性,即参与组织的民间群体都是基于自主、自发和自下而上的自愿意志,没有政府和其他因素进行干预②;作为亚洲非营利组织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日本的法律结合本国的发展特点和方向,将非营利组织界定为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其收入不得用于成员内部使用的机构。
从学界探讨来讲,学者列维特按照对社会中存在的各个部门进行区分的方式来限定非营利组织的,他将那些处于政府和营利性企业之间的机构称为第三部门④;学者托普勒指出,凡是能够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排忧解难且具有公共意识的机构就是非营利组织⑤;而学者麦克劳夫林是通过比较的方式进行定义的,他将非营利组织和营利性组织的管理方式进行比对,由此来进行界定。⑥当然我国学者也有自己的定义方式,他们认为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要满足的基本要求是“不以谋利为目的、具备正规的结构样式且隶属非政府体系的机构”。⑦
本文将非营利组织定义为那些不将获取利益作为组织宗旨、志愿服务于社会及相关群体和个人、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存在的组织。在我国,民政部门将其分为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和基金会三类,也称其为社会组织。
.........................

2.2 理论依据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的心理学研究专家马斯洛在二十世纪中旬出版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说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存在五种不同层面的需求,即对个人生存必备物的需求、对平安得到保障的需求、对与人交流的需求、对收到他人爱戴的需求和对自我实现的需求,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需求层次论。该理论认为,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不断会有新的需要被提出,这些需要由诸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此类的低级需求到社交需求这样的过渡性需求,再到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样的高级需求是逐渐提升的,当比较低层级的需求被实现之后,人们就开始谋求比所处层级高一层级的需求,直至自我实现的完成。(如图 2.2)与此同时,需求层次理论也强调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是大多数人行为的主要激励源,人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中,对某种需求的期望是有差异的,只有针对身处不同阶段人们最强烈的需求所进行的激励才最有效果。

对于人数众多、数量庞大的志愿者群体来说,他们的需求也呈现出不同阶段的特性和不断更替的特点,不同的人在自我意志的指引下有着不同的需求,处于不同的需求阶段。由马斯洛需求理论可知,因个人的情况各不相同,各种类型的需求对不同人的重要性和产生的刺激性是存在差异的。在设计有效的激励方式时,作为志愿者参与活动时的管理者,非营利组织必须要了解志愿者究竟处于何种层次的需求,要以志愿者所处不同阶段的需求为基础,对差异化的人群进行区别对待。组织要了解志愿者群体的真实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完全时效性的激励措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尽量满足志愿者的需求。
.........................

第 3 章 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现状——以北京市青檬等三家非营利组织为例...........10
3.1 三家非营利组织及其志愿者的基本情况......................10
3.2 对三家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现状的调查...........................11
第 4 章 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9
4.1 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存在的问题..........................29
4.1.1 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很少考虑志愿者自身成长的需求...........................29
4.1.2 奖惩标准不够分明..............................29
第 5 章 国外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经验及启示.................33
5.1 美国的经验.........................33
5.2 英国的经验..........................35

第 5 章 国外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经验及启示

5.1 美国的经验
美国作为非营利组织发展迅速和成熟度较高的国家之一,机构数量庞大,社会影响广泛,志愿者数量众多。美国的非营利组织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遍布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根据美国联邦国税局的商业管理档案数据显示,2013 年美国国内共有 1492186 个非营利组织,其中,公共慈善机构有 1022865个,占全部非营利组织的 68.5%。私人基金会数量为 100276 个,占全部非营利组织的6.7%。其他类型的非营利组织为 369045 个,占全部非营利组织的 24.7%。美国城市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 年共有 6260 万美国成年人参与了至少一次志愿服务,占总人口数量的 25.4%,本年度美国人总共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长约 81 亿小时,人均志愿服务时长为 129 小时。①美国是真正意义上的非营利组织和志愿服务大国。那么为什么每年都会有那么多的人自愿加入志愿者群体并愿意一直为社会奉献自己的才能呢?下面就来详细的介绍一下。
在美国的志愿者激励过程中,政府不参与,不发挥主体作用,主要依靠的还是志愿者所在的组织。组织通过内部不同形式的激励方式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团队,既包括精神激励,如授予荣誉、勋章,也包括物质上的激励,如为志愿者提供公益旅行计划等,还通过与政府、媒体甚至是宗教组织的良好沟通来积极宣扬志愿精神,努力建设有志愿文化的社会氛围,为招募和吸引志愿者打下精神基础。
........................

第 6 章 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激励

6.1 加强志愿者组织内的多方沟通
通过对前几章的分析及思考,笔者发现当下的非营利组织对其志愿者的了解程度十分低下。无论是从调查问卷数据的显示,还是访谈意见的结果,受调查的志愿者们都些许地表达出了一些对组织的看法,像是对福利水平的认知、对工作压力的表达,都是志愿者内心想法的真实体现。非营利组织作为帮助志愿者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理应听到志愿者的心声,认真明晰志愿者脑中所想、心中所盼,才能根据需求为他们提供最最合适的激励方式。而作为组织活动中的一员,志愿者有必要也有责任了解组织需要什么样的人为它服务,无论是对志愿者专业领域的要求,还是对志愿者技能方面的条件,都是组织为达成既定目标所需要的必备条件。志愿者只有明确了组织的想法才能更好地按照标准的要求激励自己,进而完成自我实现。所以,增进非营利组织与志愿者之间的相互了解是所有对策中最基本的。而要真正达到二者之间的心灵互通,需要组织和志愿者双方共同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双方都要清楚地了解志愿活动负责人。在非营利组织中,活动负责人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在组织和志愿者之间上行下达,既要满足组织对志愿者的要求,还要保障志愿者的权力不会遭到不法的威胁,他们是组织和志愿者之间的纽带。因此,组织应该在活动负责人中选择能力强、性格好的重点培养,奠定与志愿者搞好关系的基础;志愿者也要通过与负责人的沟通及时并充分地了解组织的相关情况,为更好地适应组织做出自己的努力。
第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志愿者内心要求的实现。非营利组织可以在平时志愿服务之余开展“志愿者工作日”活动,让志愿者以员工的身份在组织中工作一两天,使他们能够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全程组织活动的讨论、制定、修改过程,让他们从实际行动中了解组织活动运作,只有清楚地认识到组织活动的困境,他们才能更好的理解组织,进而更高标准严要求的为组织活动贡献力量。与此同时,通过志愿者在组织中的工作期间,为组织和志愿者交流提供有利的时间、地点条件,以便组织能够更深层地认识志愿者的内心,增进双方的理解度,真正满足志愿者自我实现的需求。
第三,建立围绕志愿者的组织文化。非营利组织组织可以借鉴史密斯教授的“PIES”理论框架①,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建立符合志愿者身体需要、思维所及、内心想象和灵魂必备的真正有爱的组织文化,并加强与媒体的交流,通过媒体将这种有爱的组织文化尽量广泛的传播出去,让组织内的志愿者能够感受到组织对他们的重视,同时让更多组织外的人能够了解该组织,点燃他们的志愿热情。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