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娄山关》音乐内涵的诠释及指挥实践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459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笔者通过分析《忆秦娥·娄山关》作品内涵,并全程参与初步学习作品到最终打磨成型的全过程,虽然在理解作品和指挥设计方面的技能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但也意识到自身的文学修养、艺术素养、综合实践能力仍有很大进步空间。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应该严于律己,提升综合素质,力求尽量准确诠释各种风格的合唱作品。
第一章《忆秦娥·娄山关》诗词内涵分析
第一节创作诗词的时代背景
1934年10月,由于博古等人左倾的错误指导路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率领红军共8.6万人北上湘西,但中央纵队舍不得丢掉多余的行李,战略转移行程极度缓慢。11月的湘江战役再次牺牲了约5万红军的性命,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只剩下3万多人。红军一次又一次遭受重大损失,中央才意识到毛泽东的正确路线,193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当时的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在娄山关一带经过激烈的战斗后,攻下数余座山头,歼灭数个敌人的战团。这次大胜,是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更是毛泽东在遵义会议猛烈批判左倾军事错误、坚持自己一贯主张红军灵活作战原则的最有力的事实依据,它重新证明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彻底反击了“左”倾路线。所以,毛泽东才会有“雄关漫道真如铁”的豪迈,才会有“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自信。
虽然娄山关战役取得胜利大捷,但毛泽东写下《忆秦娥·娄山关》不仅是单独描述娄山关这场战役,他的格局是立足于整个历史长河中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湘江战役让红军损失惨重,牺牲了数十万革命烈士的生命,所以毛泽东同志的心情仍是十分沉痛的,这也就不难理解《忆秦娥·娄山关》为何在打胜仗后仍具有浓厚的悲壮色彩。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分析诗词,才能更贴切的理解创作者当时的情绪基调,以便于我们在之后的演绎过程中更准确地诠释作品内涵。
...........................
第二节诗词的情感内涵分析
诗词作为承载人们情感抒发、文化传递的一种载体,运用了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忆秦娥·娄山关》作为毛泽东运用古诗格律创作的诗歌佳作,后被多名作曲家谱曲,使其流传的更远更广。该章节从文学内涵角度,对诗词作品进行分析。
首先,第一句诗词:“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这里的西风、长空、霜晨月皆是自然景象,实际上是暗指娄山关战役所遭遇的困难,这正是毛泽东描绘自然景观的主要目的。“西风”一般指寒冷、萧瑟的风,这里更有象征阻力的意向,暗指阻碍红军前行的敌军;“烈”字则突出了西风的阻力之强,暗指接下来的战斗会有更多的艰难险阻;“霜”一般在较冷天气才会出现,“晨月”出现的时间在凌晨,往往也是一天中最冷的时节,二者皆描述了寒冷的环境特征,但此处不仅是对恶劣战斗环境的描写,更暗喻红军面临的困难重重;再加上长空中零星的雁叫声,更凸显出这种凄婉悠长的景致。第一句词音律前急后缓,刻画出红军行进过程中环境的艰苦。第二句诗词“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在打完胜仗后写下的诗词,马蹄声和军号声理应是十分壮观且嘹亮的,但作者却用一“碎”一“咽”形容出一种压抑的音响效果,暗示战斗激烈,表现出红军在国民党的夹击中谨慎前行的心理,平添了许多悲壮色彩。上阕两句景物的描写,不仅是娄山关一役中的环境刻画,更多是作者的内心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心情对周围景物的投射,表现作者对“左倾”错误导致的红军伤亡感到心情沉重。
下阙笔锋一转,“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大气豪迈。“雄关”既是指娄山关,也是指红军一路上遇到的所有困难;作者以“铁”坚硬沉重的物象特征,来表现夺取雄关的艰难,“漫道”二字却又表明没有迈不过的坎,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雄关虽艰难,但在共产党人不懈的努力下已然能“迈步”跨越。“从头越”表明了革命者对改正指导路线的信心,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即便过去遭遇失败,但共产党人“从头越”的决心终将迎来胜利的曙光;此处“越”字应当视为整首诗词的词眼,无论是对作曲家创作的理解,还是指挥诠释内涵的过程,都要紧紧围绕“越”这个词眼做适当的情绪推动。最后一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作者登高眺望,目之所及青山起伏不尽,看到此等壮丽的河山,作者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心;但“残阳如血”又平添一股苍凉韵味,体现出革命成功仍要付出很大代价,所以这句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更有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
................................
第二章《忆秦娥·娄山关》音乐内涵分析
第一节作品结构与调式调性
一、结构分析
《忆秦娥·娄山关》是一首复二部结构的合唱作品,并且带有前奏与间奏,图示如下:


音乐论文怎么写

二、调式调性与和声分析
前奏(1-45小节):作品的前奏较长,由45小节组成,包含了整部作品的主题材料,简单交代了乐曲的主要情节。起句以极具戏剧性的#f小调重音和弦引入,主题材料由46小节的“西风烈”引申而来;在前七个小节当中,运用京剧元素进行了三次节拍的转换,并且速度和力度均有较大变化,为后来的乐章进行铺垫;第八小节开始,音乐主题参考了第114小节合唱部分“雄关漫道”的旋律,以五度音程关系依次呈现在B、E、A、D四个大调,而后27小节出现号角性主题,并在C大调上完成七次卡农的模仿,以富有速度变化的重音和弦将该引子推向高潮,最后再由e小调进入主题。引子当中运用了大量的模进和分裂手法,赋予了作品兼具抒情和戏剧性的特征;最后再由音阶式三连音引出合唱主题。
...........................
第二节贴合诗词情感内涵的音乐创作
不论在什么时代,音乐作为艺术作品的一种呈现形式,总是与时代的变化与发展息息相关。《忆秦娥·娄山关》是作曲家田丰以毛泽东诗词为基础所创作的合唱作品,描绘了红军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将当时红军突破包围圈的慷慨悲烈、雄沉壮阔表现的淋漓尽致,也表达了对动荡不安的社会以及对未来期盼的憧憬。田丰结合中国的民族元素及西方的音乐编曲手法,创作出与诗词内涵紧密贴合的合唱作品,并通过丰富的音乐语言展现出来。
作品前奏部分是整部作品的缩影和概括,长达45小节的前奏中预示了两个主题,1-7小节是46-50小节悲壮主题“西风烈”的呈现,8-26小节是144小节抒情主题“雄关漫道”的呈现,这两个主题是根据词作的结构来安排的,分别对应词作的上下阕。
A段对应诗词的上阕,46小节由强力度进入,作曲家用ff的力度来体现“烈”的强度,并在48、49小节借鉴了京剧唱腔和导板的特点(即只有强拍)21,塑造出凛冽西风的听觉效果,准确地表达了诗词中“西风”的意向。紧接着“长空雁叫霜晨月”,作曲家使用了较为空灵的高声部配合渐弱的力度处理,并最终由无伴奏男声在pp力度上诠释,声部和力度的安排与词作所描绘孤寂清冷的画面相符,实现听觉感受和视觉效果的对应。b乐段作曲家借鉴了戏曲紧拉慢唱的手法,以密集的伴奏织体来表现细碎的马蹄声,同时紧凑的节奏也能烘托战斗在即的紧张气氛;旋律线虽蜿蜒曲折,但整体走向不断向上,描绘出仰攻娄山关的行军特点,更是对诗词词眼“越”的呼应;89小节作曲家再次运用了京剧唱腔,一连串的重音仿佛军号声越来越强,重音持续两小节后立刻突弱至pp的力度演唱“咽”,通过强烈的力度变化暗示战斗的悲壮,这种力度处理也十分符合前文对词作的情感分析。
................................
第三章指挥法对音乐内涵的诠释.........................................7
第一节预示拍对音乐内涵的作用......................................7
一、预示声部进入的指挥法设计...................................7
二、预示声部收束的指挥设计....................................12
三、不同吸气类型的指挥设计....................................15
结语..................................26
第三章指挥法对音乐内涵的诠释

第一节预示拍对音乐内涵的作用
我国著名指挥家严良堃先生曾在公开讲学中提出:“指挥的工作岗位在预备拍,预备拍就是指挥动作的核心技术”22。预备拍在合唱指挥中处于首要地位,一个准确的预备拍应当在提示速度、力度、气口等基本音乐要素的同时,在音乐情绪方面也给予明确的提示23,带动团员的歌唱状态,从而达到精准诠释音乐内涵的目的。
一、预示声部进入的指挥设计
(一)硬起声的预备拍
《忆秦娥·娄山关》描绘了红军战士临危不惧、奋勇杀敌的画面,具有极强的戏剧性与张力,故而在作品中绝大部分的乐段都是硬起声起拍。这种起声方式通常都带有凌厉、尖锐的拍点,要求指挥在极短的时间内,打出快速、干练、简洁的预备拍。


音乐论文参考

如谱例1所示,前奏由钢琴演奏短促有力的ff和弦,而后迅速休止。指挥这一小节前,一定要确保伴奏者做好准备后再起拍。在拍点上直接将手提起,打出“屏息刹那”的预备拍24,即快速地做一个急吸的预备,并将手停顿在拍点上方,再向下击拍给出钢琴的和弦。需要强调的是,在拍点上方的停顿不能占用节拍的时值,而应该从急吸的预备动作入手,将急吸的动作尽可能地加速,从而延长在拍点上方的停顿时间。
..............................
结论
合唱作为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需要多人共同诠释作品,这就对合唱的诠释者即指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合唱作品《忆秦娥·娄山关》为例,依次对诗词的内涵、曲式结构与和声配置等多个角度进行理解,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指挥手势的设计、和团员的实操配合等等。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笔者深刻感受到理解作品内涵的不易,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指挥对诠释作品的影响力。作为一名指挥,内心的情感一定要十分饱满,在训练团员之前要确保自身对作品的情绪足够充沛,才能带动团员酝酿正确的情感导向。同时,应当重视指挥案头工作,对音乐整体性格及各乐段基调都要足够了解;对调式调性及和声色彩变化要十分敏锐;力度速度的把握、咬字吐字的统一、重点难点的发掘与突破、指挥图示的设计等各个环节都十分关键。指挥只有在此基础上着手排练作品,才能表达出作品的神韵,而不是空有其表。
在作品《忆秦娥·娄山关》的学习及排演过程中,笔者发现指挥不仅要优化自身的基本素质,同时也要在排演过程中对团员提出准确的要求:例如对指挥手势变化的敏感性、对作品速度力度的熟悉程度、对音乐情绪的感知程度及表现力、吐字咬字时口唇的积极性、歌唱状态及发声位置的准确性,等等。各个环节缺一不可,共同构建了作品的内涵。指挥与团员需要不断地磨合,才能打磨出一部完整的作品。
笔者通过分析《忆秦娥·娄山关》作品内涵,并全程参与初步学习作品到最终打磨成型的全过程,虽然在理解作品和指挥设计方面的技能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但也意识到自身的文学修养、艺术素养、综合实践能力仍有很大进步空间。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应该严于律己,提升综合素质,力求尽量准确诠释各种风格的合唱作品。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