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凝视下的女性自画像——19世纪前西方女性艺术家自画像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2790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艺术论文哪里有?本文以文艺复兴至19世纪女性艺术家的自画像为研究对象,梳理了这一时期女性成为“他者”凝视对象的历史渊源和女性艺术家所面临的现实处境;继而通过分析具体的自画像作品,探讨了女性自画像中“他我”显现和“自我”隐喻的现象;最后借鉴“他者”理论对上文现象做进一步阐释,并对19世纪后女性艺术家自画像的变化和原因做了简单梳理。
一、“他者”凝视下的女性艺术家
(一)女性被凝视的历史
“凝视”一词是现代西方视觉文化研究中重要的文艺理论关键词,它是由英语“gaze”翻译而来的。与我们日常所说的注视不同,“凝视”不仅是一种观看的方式,同时也蕴含着主体与客体、他者与自我的关系,有一种携带着权力运作、欲望纠结的意味,是主客体之间带有身份意识的一种观看行为。正如所有二元对立体系总是暗示着对立双方的不平等关系,凝视也同样暗示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不平等关系。在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的著作中,他将“凝视”的看与被看强化为对抗性关系,眼睛是欲望的器官,目光是一种欲求,而欲望所造成的视线迂回,使得观看成为凝视[1]。其中,凝视者常为欲望的主体,具有较高的权利和地位,被凝视者则多为所欲的对象,观者可以以“看”的方式来操控被凝视对象。


艺术论文参考

在父权制度下的男女两性关系中,男性具有凝视的主体地位,是绝对的主体存在,女性则长期处于被观看的客体地位,且同时也是男性权利和欲望的对象。两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样也具有权利和欲望等纠结。因此,“凝视”理论近年来也常被应用于男女两性关系的相关研究中,“男性他者”对女性自我意识认知和形成的影响离不开凝视的作用。在19世纪前的西方父权社会中,两性关系的历史可以看作是女性被“男性他者”凝视的历史。
.................................
(二)19世纪前女性艺术家的现实处境
基于性别本质理论和女性作为凝视对象的历史,在艺术界中,“男性他者”继续按照其自身的欲望和理想通过一系列社会制度和权利规范对女性进行制约,试图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领域对两性的本质化差异进行进一步固化。这使女性艺术家在参与艺术创作时受到了诸多限制。
1.他者对女性艺术天分的否定
从有文字记录开始,人们一直假定艺术家是男性,女艺术家则属于例外,是奇迹。在“男性他者”眼中,女性只能像浅浮雕和石膏模型一样,作为艺术表现的对象,她们专门负责为男性艺术家带来灵感,帮助男性展现创造力。在视觉艺术领域,男性与女性的主客体关系又具体体现为:塑造者与被塑造者,观看者与被观看者,再现者与被再现者,等等。在这二元对立的双方中,男性永远代表着前者,女性则永远代表后者。
尽管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给艺术界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更多艺术创作的机会,但这一时期相较于中世纪其实更不利于女性艺术家生存。受女性附属地位和被限制的生存空间影响,从事艺术对于她们主要的服务对象“男性他者”来说没有意义,同时还会占有本属于男性的特权和资源。当艺术创作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成为一种专业化的职业后,男子可以凭借其人文主义训练成为教师、顾问和公职人员,但女人文主义者即使在学术领域达到相当造诣,也无法凭此获得体面的职业,她们所接受的人文主义教育及其在人文主义学术上的成就充其量不过是一种高雅的装饰。[1]要想成为一名职业艺术家通常要经历很长阶段的学徒时期,而女性则被希望早早地在当修女和结婚照顾家庭之间做出最终的选择。
.........................
二、自画像中的“他我”和“自我”
(一)“他我”的显现
从16世纪最具代表性的拉维尼娅·丰塔纳(Lavinia Fontana)、索福尼斯巴·安古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到18世纪著名的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ka Kauffmann)、伊丽莎白·维热-勒布伦(Elisabeth Vigée LeBrun)等,这些女性艺术家们都凭借杰出的自画像作品在当时获得了很高的声望。
虽然许多女性选择了画家的道路并以成为职业艺术家为理想,但她们却不能把对事业的雄心表现在作品中。在19世纪前,女性艺术家大多选择将自己职业画家的身份避而不谈,将绘画仅仅表现为贵族淑女的业余爱好或为女性身份增添魅力的才艺之一。女性气质成为这一时期女性自画像中主要的表现主题。在她们端庄、美丽、温柔或富有众多才艺修养的自我表现中,暗含了艺术家们通过不同的方式使自己与当时的社会期待保持一致所做的努力。因为只有通过遵守潜在的社会规范、满足人们对于女性的想象来获得他者的认同,女性才能得到进入艺术界的机会,从而进一步接近自己的艺术理想。自画像因此成为了女性艺术家的一张名片、一种宣传自我形象与才华的媒介,承载着复杂的内涵和意义。
正如约翰·伯格所说:男性观察女性,女性注意自己被别人观察;她们以男性对待她们的方式来对待自己,并像男性般审视自己的女性气质。[2]通过塑造“他我”来取得艺术上的成就是这一时期绝大部分女性艺术家的选择。
...........................
(二)“自我”的隐喻
在他我化的表达之余,从部分女性艺术家的自画像中,我们其实还可以寻觅到女性隐含的深层自我意识的表达:安古索拉在致敬类型自画像中暗含了女性主体意识和对职业身份的确认,荷兰精致细腻的静物画中隐藏了艺术家在画架前小小的身影,真蒂莱斯基则用神话和圣经故事将自我情感小心地伪装后再进行表达,她们在“他我”与“自我”的矛盾与冲突中寻找能够在艺术界生存下去的平衡。
1.女性主体意识的浮现
在16世纪50年代后期由安古索拉创作的《正在画索福尼斯巴·安古索拉的伯纳迪诺·康皮》(图3-27)一作中,安古索拉把老师康皮画为创作者,自己则是画家康皮正在描绘的对象,她创造了历史上第一个女性艺术家有意识地颠倒创作主客体位置的案例。
这幅作品从表面上看画家心甘情愿地放弃了身为创作者原本的主体角色,安古索拉将自己的艺术成就和艺术家身份放置在一边,谦虚地表达了对老师康皮的敬意和对他传授知识的感激之情,可以归为致敬类型的自画像。这种表现方式十分符合文艺复兴时期普遍存在的两性性别差异的文化建构,这种文化建构将男性视为具有创造力的主观能动者,而将女性视为被动的表现对象,是可以由男性创造出来的被观看的风景。
但其实在这幅自画像中,画家有意隐藏着其他的深层内涵。作品中,她借用老师所画的肖像展示自己,由老师康皮引发了我们对这位女性艺术家的关注,康皮通过画安古索拉的形象来纪念她的身份,这种行为表明了他人对安古索拉价值的外部认可,而他人的判断通常被默认为比自我的认可更有价值,因此用这种表现方式来创作自我形象比她直接展示自己具有更大的意义。
..............................
三、“他者”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影响 ......................... 35
(一)“他者”是自我意识建构的必备要素 ............... 35
(二)“他者”认同困境中的女性 ....................... 35
(三)19世纪后女性主体意识的显现.................... 36
结语 .......................... 39
三、“他者”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影响

(一)“他者”是自我意识建构的必备要素
他者是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在建构自我意识的过程中,他者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参考系,只有在与他者的对话中,“我”才能认识“我”的存在。他者对我们的凝视、评价和判断,迫使自我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从而使主体产生一种自我意识。
萨特曾在《存在与虚无》中提到,在主体建构自我的过程中,他者的“凝视”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他者的“凝视”促进了个人自我形象的塑造。
“凝视”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物化的过程。被凝视往往意味着被客体化和对象化,在这个过程中,主体的“我”沦为了对象的“我”,从而被他人的意识支配和控制。他者对自我的凝视,总是一个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生活中自我与他者相互凝视、相互竞争的情况不可避免,从而形成一场为争夺支配权而产生的权力斗争。[1]因此,凝视的过程也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两性不平等的他者与自我的关系中,“男性他者”的支配性地位使自我逐渐异化。受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女性不自觉地将自己置于被注视的位置,她们不得不对自己进行“他我化”的塑造,从而无意识地走向被物化的道路。
女性从出生开始就处于占据道德制高点的“他者”的控制之下,被置于他者凝视的处境之中,女性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且还未形成稳固的自我意识时,只能被动、消极地按照“他我”对自我进行重塑,从而否定自我原初的欲望。女性艺术家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也被动地成为了折射男性欲望与理想的载体。


艺术论文怎么写

...............................
结语
通过对19世纪前女性艺术家自画像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在西方父权制社会,女性艺术家时刻处在以男性为主体的“象征秩序”中,按照“男性他者”的要求被建构,成为了男性社会秩序所归位的女性。在“他者”的凝视下,女性自画像也成为了被凝视的物质载体,它不仅携带了大量的文化符码,还是透视当时生活方式、意识形态、道德准则以及性别身份的一个重要窗口。
与17世纪男性艺术家中喜画自画像的伦勃朗为例,他一生创作的自画像达百幅之多,每张画像都像他的自传,揭示着他的内心世界,表现出他的性格特征。看他的自画像,就像是在阅读一部“性格史诗”。例如,在1629年他23岁时创作的自画像中,表现出的是英俊外表下对成功的自信;但到了1669年,他创作的63岁自画像作品则使我们感受到他死妻丧子后的沧桑。
但同时代的女性自画像背后,却仿佛有一个可供艺术家参考的标准范本。她们表现自己的音乐才能,表现自己的淑女教养,表现母亲身份带给她们的独有的温婉和柔情,她们的自画像创意十足但却谨小慎微,即使在表现自我真实欲望和艺术理想时,她们也选择用十分内敛的方式进行创作。唯独很少有人会像20世纪的弗里达·卡洛通过自画像抒发浓烈的情感,像凯绥·珂勒惠支用自画像展现从青年到衰老,像罗曼尼·布鲁克斯用男性化的装束打破所谓的“女性气质”。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这些帮助艺术家获得很高声誉的自画像作品,我们就可以发现,画中的自我形象大多是面向男性主体塑造的,是“他者”文化影响下的自我投射,符合“男性他者”的审美标准和对女性的想象,而非女性本身自我意识的真实表达。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