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论民间艺术博物馆对功能的变迁与保护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3626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走向前台的民间艺术

什么是民间艺术?这个问题看起来并不复杂,民艺学家张道一先生曾给出过一个定义:“广义的民间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间舞蹈等;而狭义的民间艺术通常是指民间美术。”2然而,这个定义只是对民间艺术内部进行一种粗略的分类,并未对民间艺术的特性、内涵进行描述和概括。在这里,一个核心的词汇并没有得到解释——那就是“民间”。那么在讨论民间艺术的时候,重点是要对“民间”的意涵进行辨析。

第一节所谓“民间”——对民间艺术若干特性的辨析

想要界定一种艺术的特征,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包括从艺术作品的美学特征、从创作这些艺术品的作者,以及从艺术活动的社会功能等。下文将基于已有的文献成果,从这三个方面出发,试图对“民间”的意涵进行梳理、分析和廓清。

一、民间艺术作品的美学特征

不少针对民间艺术的研究,都试图通过归纳民间艺术所特有的美学特征或形式原则,来将其与其他艺术区分开来。然而这个工作常常显得徒劳而无功。一方面,民间艺术往往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不同地方的民间艺术形式之间常常相差甚远,想要总结出它们共有的风格特征实属牵强附会。从另一个角度说,民间艺术涵盖的范围极广,如果试图找出一个地方的说唱艺术与当地传统家居装饰风格之间共有的审美特点,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即便了解了这一点,还是有不少关于民间艺术美学特征的泛泛之谈,其中一个突出的共性,就是过分强调民间艺术的天真、质朴和自然,也就是认为与精英艺术相比,民间艺术作品形式简单,而且较少受到既定的审美法则的影响,显得更加淳朴、自然。然而这不过是从精英文化的视角对民间艺术的想象。所谓形式简单,究其原因,恐怕更多是因为民间生产资料、技术水平有限,往往就地取材,作品就常常显得粗糙、朴素。如果有更多的见识、更好的材料、更多的技术积累以及更多的闲暇,民间艺人们肯定更倾向于生产出更精致、复杂的作品来。同时由于民间艺人一般受教育水平低、文化少,他们所掌握的艺术语言就十分有限,所以才会形成在文化精英看来质朴天然的审美趣味。其实他们不过是在继承有限的审美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生产罢了。
把民间艺术的创作看得朴拙、自然,仿佛是直接受到一方水土的滋养而自然生发出来一般,这着实是一种美丽的误解。任何艺术都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是社会组织的产物。世上并不存在自然而发的、没有社会文化属性的艺术。...............
....................

第二章消费社会背景下的民间艺术博物馆化保护

第一节南京民俗博物馆与民间艺术保护

一、南京民俗博物馆历史概况

南京市南捕厅15、17、19号和大板巷42、46号的多进穿堂式古民居是清代著名文人、方志学家甘熙的故居,由批邻的四组多进穿堂式古建筑群构成,民间俗称“九十九间半”,现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所在地。甘家大院现存古建筑占地面积97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逾一万平方米,是目前我国南方大城市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民居巨宅。
甘家大院的主人原是被称为南邦钜族、江南甲姓的金陵甘氏家族。甘家大院的始建者是甘国栋,他携子于嘉庆四年(1799年)迁居南捕厅,创立“友恭堂”(图1),后其长子甘福主持家政,在旧宅的基础上加以扩建,渐成规模,据传鼎盛之时共有院落35个,有房328间。金陵甘氏是南京著名的文化世家,以藏书、文学、地学而闻名,家族中的甘福、甘熙、甘胞、甘元焕均为一代名士,对南京文化颇有影响。
1982年,南京市文物部门在全市文物普查中,发现了这片深藏闹市却规模宏大的居民古建筑群,并将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为了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南京传统民居,文物部门开始在甘熙故居内筹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将南捕厅19号前后三进及西偏院的居民搬迁并修缮建成市民俗博物馆。1992年,南捕厅19号部分建筑得以修复,11月18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成立后,一方面加大对“甘熙故居”的保护管理,积极制订保护规划方案;另一方面积极幵展民俗文物资料的征集、宣传、展览和社会教育等基础性工作。1995年,江苏省政府授予甘熙故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南捕厅15、17、19号经过为期一年的闭馆维修后,重新对外幵放。2006年5月,甘熙故居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正式更名为“甘熙宅第”。.............
...............

第二章消费社会背景下的民间艺术博物馆化保护.............22
第一节南京民俗博物馆与民间艺术保护.....................22
一、南京民俗博物馆历史概况.........................22
二、民俗博物馆中的民间艺术展演.....................23
第二节博物馆参与民间艺术保护的必然性......................26
一、博物馆—一种意义生产的文化机构...................26
二、博物馆参与民间艺术保护的必然性......................28
第三节消费社会背景下的博物馆......................................30
一、博物馆与旅游文化......................................................30
二、消费社会中博物馆的角色变迁...................................33
第三章博物馆与民间艺术的景观化.................................37
第一节博物馆与民间艺术的景观化.............................37
一、民间艺术成为一种文化景观....................37
二、博物馆对民间艺术景观符号的编码.......................41
第二节景观化对“民间”的否定......................................44
一、景观化对民间艺术的民间主体性的否定............44
二、景观化对民间艺术日常性的否定............47
第四章结论与思考...................................................49

结论与思考

综前所述,民间艺术并不是一个从来就有的概念,虽然它所代表的那些艺术活动和形式总给人以一种历史悠久的印象,而其概念本身却很年轻,它伴随着启蒙现代性的出现而产生。启蒙现代性的特征之一,便在于根据分化的价值领域的不同逻辑,对各项事物及其意义的重新解释或创造。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对非理性信仰的祛魅以及工具理性的广泛渗透,传统民俗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受到冲击,以民间艺术为代表的民俗文化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世界中衰落,同时进入现代知识领域被概念化。
民间艺术的价值因其“传统”而独特,然而传统亦是现代的发明。“传统这个英文词起源于拉丁语tradere—词,它的意思是为保存某物而将该物传给另外一个人。” 96可见传统这个词不仅指涉过去的时间属性,而且其本身就包含一种继承的动态性,一种需求、一种意向和选择。“在通往民族国家的道路上,地方或者乡土彳严然成为定义民族或国家之不可或缺的资源。” 97可以说,对传统的发明和建构与现代社会中民族国家的认同以及个体的文化认同的需求密不可分。“社会与价值的变迁本是无可争议的客观事实,……但任何对变化的理解还是有一种比较一致的价值判断方式在起作用,这就是一种由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所维持的文化形态。……我们即使在失去它之后仍然深受它的影响,形成一种文化认同。这就是所谓的传统。”.......

参考文献
中文专著:
1、A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学林出版社,1987年
2、A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3、安东尼?西格:《音乐民族志》,张伯瑜编,《西方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
4、曹兵武:《记忆现场与文化殿堂:我们时代的博物馆》,学苑出版社,2005年
5、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173-174页
英文文献:
60、EricHobsbawm and Terence Ranger,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83
61、GiddensA: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1
62、Habermas:Modernity—an Incomplete Project,in Sean P. Hier (Ed.),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ought~Themes and Theories, Canadian Scholars'press (Toronto), 2005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