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西土陶艺术特征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3658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1 尼西土陶依存的背景因素

1.1 特殊的社会历史
陶器起源于人类解决储物问题的社会生活需要,它的形成与发展明显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和影响。所以,不同的社会人文环境可以导致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陶器。
迪庆地区处于青藏高原向东南延伸的端点,是古羌人及其后裔的高原民族活动的舞台。他们战胜高寒和空气稀薄等困难,从石器时代就开始在迪庆高原上营建家园,并发明了储物的陶器。在进入了青铜器时代之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对外联系的进一步发展,他们在海拔 3000 米以上的澜沧江畔经营牧猎业的同时,还在坡地上开垦农田,种植青稞,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而农业的出现加速了土陶的发展。一方面,农业生产使到处游猎的居民安定下来,稳定的生活必然使土陶的样式和功用发生一定的变化;另一方面,有意识的农业种植,使产量增加,为了储物的需要,也必须发展具有盛储功能的大件土陶容器。
唐初,西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奴隶主政权统一了各部,势力不断南扩,遂控制了滇西北。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因汉、藏双方频繁的茶马贸易,逐渐形成了滇藏间久负盛名的“茶马古道”。迪庆作为滇藏贸易的必经之路,对滇藏贸易和茶马古道的形成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而这也把尼西土陶带出本地,销往了更远的区域。
元朝政府在对迪庆地区的治理上,采用“因其俗而柔其民”的思想。这一方面稳定了局势,利于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另一方面,也使当地的文化艺术形式较少受外界的影响,一直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发展传承,更多的保留住了它原本的面貌。正是因为这种状态才使流传下来的尼西土陶工艺更多的接近远古风貌,能直达藏人的心灵世界。
明朝时期,纳西族木氏土司势力不断壮大,并开始了对迪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统治。战争与迁徙并存,交流与融合并进。这一时期,“中甸尼西汤堆的制陶业,东旺的木碗业,德钦的制靴业都已兴起。”淘金和采银业也有所发展,天启《滇志》三:《地理志》中载有“有古宗白金。每一金可当常用之五”,可见迪庆藏区所出白银的品味极高,价值超过其他地区的五倍。游牧民族需要经常迁徙,所以选用不易破损的生活器具是非常必要的。而此时金银矿的空前开采,使得藏民族原本对贵重金属的喜爱更加凸显出来,这种偏好也在土陶文化中有所体现。尼西土陶的很多造型和装饰都与金银制品很相似,而且当地居民还有请金银匠把买回家的土陶做金属包边处理或配上金属盖顶的习惯。
到了清王朝,中央在云南藏区设置流官,同时保留土司制度,并大力扶持宗教势力的发展,修建归化寺(如图 2-3)。

“德钦、中甸一带的各民族就处在藏族贵族势力控制之下,处于归化寺等‘政教合一’的统治之中。”这种状态一直保持到民国时期,直到解放前云南迪庆藏区基本上仍然属于封建领主经济。宗教的盛行对尼西土陶的造型和纹饰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在本文的第五章第四节中将会做具体的分析和介绍。

1.2 多元的文化特征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种族的每一个成员从他降临人世的那一刻起,便生存于一定的气候、地形、动植物群地带的自然环境之中,同时也进入一个由一定的信仰、习俗、工具、艺术表达形式等所组成的文化环境。”这是美国人怀特在《文化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中对个体的人与环境和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解。这就是说,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区域文化,即这个地方所独具的文化特征与气质,而这种文化特征又来自于这个区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氛围。
文化,无论是个别族群的还是全体人类的,也无论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都有其产生、发展、消陨的时间历史和分布、扩散的空间格局。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演变都伴有地域上的表现,而任一地域的文化面貌又都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所以只有从空间(地理)和时间(历史)两个侧面把握住了文化的动态特征才能勾勒画出一幅文化的全景图。
另一方面,文化可被看成是人类在自身的生产实践中所创造出的能“包罗万象”的综合体。它总是历史的、具体的,有自己的特质和界定。而且,一种文化形态也必须界定于某种特定的空间和时间之内,空间标明其区域性,而时间代表它的历史性。显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形态是可以超越时空而存在的。那么,云南尼西土陶文化的时空界限在哪里?它的特质又是什么呢?
(1)多元性
迪庆高原上生活着藏族、纳西族、傈僳族、白族、汉族、苗族等多个民族,他们在这块土地上融合创造,其文化必定是纷纭繁富的。从宏观整体上来讲,文化虽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但也存在着不同时期的异质性。即便是在同一时期,除了一种主导文化外,还并存着多种其他文化类型;从微观上看,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分布,邻近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影响,也使民族文化发生了变化。例如,因战争原因,纳西族北迁至藏区之后,也喜喝酥油茶,这便为土陶当中与酥油茶相关的容器具在纳西族的推广提供了便利。同时,藏民族也是善于学习,精于运用的民族,他们也根据不同需求,发展和完善着土陶器具的功用。
(2)边缘性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迪庆成为多种文化的交汇点,也是多种文化叠合的边缘地带。从大的范围来讲,云南就处于青藏文化、中原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的交汇处;从小的地域来看,迪庆则是氐羌高原游牧游耕文化与白濮狩猎文化的叠合处;从政权格局上分析,两千多年来,云南一直处于中央集权统治的边缘,而云南本地政权又时断时续,或大或小的存在着独立性,这更减弱了中原文化的传播与渗透。
山险水急、交通往来异常困难等现实原因,助长了民族文化的创造者们恪守一隅的边缘心态。另外,在各民族的文化中对崇尚传统和民族认同的意识很浓,从而保持了各民族的文化传承。也正是因为这个原故,我们今天才依旧能见到这些较为简单、原始的土陶形式和制作技术。由于这种边缘文化意识和氛围的影响,当然还有物质和技术条件等方面的制约,所以,尼西土陶的文化风格往往“不以壮大雄奇见长,不以华丽繁缛为尚”,而倾向于简朴、古拙、沉稳。
(3)封闭性
特殊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造就了迪庆地区对外的封闭性。山区所占比例大,平地少,而这些平地又是零散分布在群山之中,形成一个个孤立的社会文化单元,这种现象又引发了内在的封闭性。这一特征造成了观念意识的落后,甚至生活习俗中依旧残留着原始文化的印记,像德钦地区就存在着“一妻多夫”婚俗制度。毕竟在解放前这些地区还处在封建农奴时期,某些陋习的消除还是需要时间的。封闭性也致使迪庆地区的文化本土气息非常浓重,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分化并不特别明显,具有地域特色的大群体文化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尼西土陶就是一种以大群体文化为依托的陶器文化形式,是受藏族民众普遍喜爱的生活用具。

1.3 独特的民族审美
“审美”是人类文化积淀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当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最初形成的时期,就已经悄然诞生着它的审美模式。”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伴随着实践活动产生发展,并逐渐独立出来,结出丰硕的审美果实,这反过来又丰富着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容,显示出一个民族积极不懈的追求精神。
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审美。这其中不仅有功利性,也有非功利性,不但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迪庆藏民族的审美就反应出了以下几个特征:
(1)色彩崇尚特征
很多人认为藏族人尚白厌黑,尤其是在藏传佛教极力宣扬白色为高贵色的审美观念影响下,更是把黑色视为不洁或邪恶的力量,其实这是不全面的。藏族的原始宗教苯教中把白色尊为色中之“母”,复合色均由她而生,把黑色尊为色中之“父”,无论涂于何处都显得威严光亮。可见藏族人既崇尚白,又崇尚黑,并非是简单的尚白厌黑。这一点在藏族著名的美术理论大师杜玛格西·丹增彭措所撰写的《彩绘工序明鉴》一书中也有明确体现。
作为父色的黑色,在藏民族的现实生活中不但被广泛使应用,而且地位还很特殊。例如:寺院大殿的门框和窗框外涂有宽大的黑色装饰带;大殿外还普遍悬挂遮阳的黑色帏幔;康巴藏人普遍穿黑布藏袍,围黑布围腰,缠红、蓝、黑丝带。所以尼西的土陶以其沉稳凝重的黑色备受藏族民众的喜爱也就不足为奇了,尤其是在配上光鲜纯洁的白色瓷片,对比强烈而又协调统一,更是体现了藏族特有的色彩观念和装饰风格。藏民族生活在雪域高原上,连绵环亘的雪山,幽深苍莽的森林,独特的自然环境强化了藏族的黑白二元色彩观,揭示了原始苯教阴阳和谐,对立统一的哲学观念和生命永存的主题。但是这纯粹的黑白世界又激发了藏族人对鲜艳色彩的渴望,所以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色彩学观念,由黑、白二色渗透多色,衍生万物。白色的慈祥、黄色的繁盛、红色的权力、黑色的威猛、兰色的神秘,于是我们看到藏式建筑的大胆用色,看到五彩的经幡正在随风飘扬。

2 尼西土陶的种类与制作工艺 ..................................................................17-24
2.1 尼西土陶的种类 ..................................................................17-18
2.2 尼西土陶的制作工艺 ..................................................................18-24
2.2.1 尼西土陶的成型工艺 ..................................................................19-22
2.2.2 尼西土陶的烧造过程 ..................................................................22-24
3 尼西土陶的装饰风格与艺术特色 ..................................................................24-30
3.1 尼西土陶的装饰风格 ..................................................................24-25
3.2 尼西土陶的艺术特色 ..................................................................25-30
4 尼西土陶发展的影响因素 ..................................................................30-35
4.1 自然的馈赠与限定 ..................................................................30
4.2 经济技术的影响 ..................................................................30-32
4.3 民族民俗的影响 ..................................................................32-33
4.4 宗教信仰的影响 ..................................................................33-35

结语
尼西土陶经过历史和自然的双重雕琢,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选择,不断积累成为云南藏民族特有的民间陶器手工艺遗产,被称为“原始制陶文化的活化石”。尼西土陶是藏族人对自身所处的具体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不断认识、对自身生产生活需求不断满足的结果。从尼西土陶艺术形式的创造与发展、装饰纹样的情感表达、操作流程的逻辑概念到对环境对市场的认识、技术的引进和使用等等,都反映出了云南康巴藏民不断对自我的发现与改造。所以尼西土陶的艺术特征是制作者与使用者共同创造的成果,是藏民族世世代代智慧的结晶。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