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陈和西的绘画技法
技法是绘画中最直接的可视性语言,具体来说,技法和内容相关、和工具材料相关、和表现形式相关,而最重要的是和画家自身的情感相关。陈和西老师的绘画技法有哪些呢,他是怎样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技法语言、技法独立的风格和体系的,笔者主要从笔法、构图、色彩、造型、底色五个方面讲述,下面一一论述。
1.1 笔法
很多人都强调陈老师画面的意境和中国画有着渊源的关系,其实在笔法上陈老师也从中国画中获得了不少灵感。陈老师的用笔和中国画的书画同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书画同源是中国传统书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对书画同源的强调,一是书法化,二是诗化,这种对书画化和诗化的追求,具体到画家那里,就是在绘画过程中,非常讲究书法用笔和意境的追求。书与画在用笔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其中最主要的一致性表现在对骨法用笔、笔精墨妙的推崇上。而骨法用笔,笔精墨妙,不仅需要下苦功联系,更需要坚守内心操守,体会“生死刚正谓之骨”的精神境界。笔法直接关系着艺术形式的完美及出新,这也是中国画为什么如此重视笔墨功夫的原因了。不一样的笔法就会产生不一样的艺术风格,如荷兰画家哈尔斯运用轻快、灵活的笔触描绘肖像,使肖像具有人物神采未消的生动感,与他偏于表现豪迈、乐观的人物相辅相成。另一个荷兰画家维米尔善于用珍珠般细碎的、圆润的笔触描绘处在室内的人物,使画面产生宁静、温暖的气氛。印象派画家把对大自然的美好感受用大大小小的笔触抒写下来,这些笔触互相交织、互相渗透,使画面非常的松动,充满了轻盈活拨之感。流露的笔触在外观上还表现了一种自然与坦率的视觉形式之美。再如中国画用线造型,线条要体现筋、骨、肉,要有平、圆、留、重、变的要求,要有内涵,要有方圆、疏密、刚柔、'轻重等等变化。不同的用线所呈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是不一样的,如顾惜之的线条紧劲连绵、圆润流畅,所塑人物飘逸古秀。而梁楷逸笔草草,如大写意的书法般一气呵成,所塑人物生动形象,更透露着不拘一格的大气。
陈和西老师画面和他的用笔是分不开的。2007年以前,陈老师喜欢用一种硬而短的猪鬃笔结合国画中的皴法表现乡间的山山水水,整个画面似中国山水画般清新淡雅。2007年后,陈老师改用扇形笔作画,扇形笔的笔幅较宽,像扫帚一样散开,可以横扫或平刷,也可以上下揉和产生一种朦脱的效果。近年来,陈老师的画面色块呈现的较多,大大小小的色块按照不同的明度、纯度、色相结合在一起,对比强烈,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这些色块时动时静,再加上设色的讲究,使得整个画面恬美宁静,散发浓浓的诗意。而用扇形笔来表现这些色块再合适不过了。扇形笔宽而扁,一赠就会散开,表现对象时就会有变化,不像一般的笔那么沉闷。如陈老师在表现树时,总是用扇形笔横扫出树的形状,因为扇形笔特殊的材质,也因为底色的关系,仅仅横扫一遍,就于虚虚实实中有了体积感,来回几遍后,新的颜色和陈的颜色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里,纵深感很强,非常赋予变化,这样也可避免平面化的呆板沉闷。此外,陈老师用扇形笔是非常讲究的,扇形笔有新的、也有旧的,有硬的、也有软的,它们的功能也是不一样的。这些其实都还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陈老师用笔非常之随意,就像是写书法一样,笔的承接、转向、拖曳、顿挫都自然异常,一气呵成,没有一丝局促,这也是陈老师画面大气沉稳的原因之一吧。
艺术家的用笔是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我自己也用扇形笔作画,有个疑问就是自己总是有几个固定的用笔习惯,离开了这种用笔就显得特别不习惯,是跟着笔而走的。而陈老师的笔就像是侠士的剑一样,剑是跟着剑法走的,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状态。我却是跟着剑走的,有点本末倒置。陈老师用扇形笔,已经到了一种超然的状态,不管是横扫、平涂,竖着用、斜着用,顺着用、逆着用,都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状态,非常灵活,是行云流水般的畅然和洒脱,陈老师只是借用画笔,将内心那份静溢和闲适行写出来。事实也证明不同画家笔下的痕迹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画面中各种各样的笔触,可以看出画家当时的内心状态,冷静的或激动的情绪,以及画家不同的艺术风格。如梵高把内心所有的纠结、矛盾、苦闷、郁气、愤怒都揉进了画笔里,笔触疾急奔放,旋转着、纠缠着,一笔笔都充满了力量,仿佛这样才能宣泄内心强烈的情感求得瞬间的平静。莫奈的笔触洋洋洒洒,时而短促如瑞急河流,时而绵长如悠扬的笛声,这些连绵起伏的笔触像音符一样,谱写了一首优美的风景画乐章。画面的笔触直接反映了画家的情绪与主观感受。陈老师洒脱随意的用笔是陈老师直率真诚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正是正是因为陈老师天性就如此的淳厚和朴实,笔下的山山水水才会如此的亲切,那些企盼在村口的狗,盛开在烂漫时节里的花草,倔强的橘子树,沉寂的山,弓腰劳作的农民伯伯,还有延伸着的小路,悠悠的清水塘,撅着屁股的肥鸭,觅食玩耍的鸡群,天然去雕饰,向世人展现了一片醇厚而又清新的悠然净土和陶然世界。
1.2 构图
1.2.1 从方形篆刻中得到的启示
陈和西老师的绘画以正方形布局为主,较之偏于崇高感、挺拔感、严峻感的西方绘画的横幅和偏于平静感、幵阔感、稳定感的中国传统绘画的条幅,方形布局使画面构图更加安定、平稳、饱满、丰富,并且去粗取精,简化繁縟,很古典,很中国。这也是他从方形篆刻的构成关系中得到启示。在篆刻中,章法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是要在方寸之间早就一片天地。齐白石曾说:“刻印主要在于配合築字的章法,要使字个个舒展,自然气势纵横。”齐白石所擅长的是在不整齐中求统一的方法。如果过分地追求整齐,就会滑落到矫情盘曲、“九叠文”式的构图中去,在观众视觉中成为平板一块的迷宫状结构,毫无艺术个性可言。于是他就反其道而行之,字与字、上与下或左右之间,有时保持一定距离,有时又将笔道连在一起。甚至于繁密之中粗细相间,虚实相涵,于疏朗当中,时用重刀凿刻,使之凸显,舒阔纵横,以白当朱。
在陈和西老师的构图中,我们也能看到这样的章法。景物怎么安排,左边的的景物和后面的景物如何统一、顾盼、挪让或相嵌,天空的平整与树木的繁密求得和谐,中景的实处理和近景的虚处理形成对比鲜明,大形与小形的交错布置中穿插着对点、线、面之间的姻熟经营及黑白灰的巧妙运用。贼触使得iii耐繊娜又T失端庄典雅。如作品《草躲》(图2-1),
前面的草丛和远树分布酬,翻呼应,稳住画面;人、草操、狗呈S形排幵,由近及远,富有动感。一切景物都统一在方形这个大的布局中,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整个画面沉稳而大气,简朴而生动。
1.2.2 与平面构成紧密相关
西方现代机械立体主义画家莱热曾说过:“现代人越来越多地生活在高度的几何秩序中,人类的一切创造,机械的或工业的,都是依据几何设想的。”此言准确地概述了现代绘画构图的原理,可以这样说,现代绘画的构图大都可以用几何学进行分析,因此几何形式美是当代绘画的一大特征。画家对此不能熟视无睹。依据“立意”的需要,一幅作品可以通过几何式的设计,有意造成比例的不合理,透视的反差,从而产生一种错觉,打乱观赏者的平衡感,引起心理上的振荡。在近年来陈老师的风景油画写生中,越来越多利用平面构成的原理构图布局。平面构成是以轮廓塑形象,是将不同的基本型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风景写生时,陈老师会将画面分割成多个几何形,再在这些基础形的基础上安排事物。这些几何形的大小,形状都是不一的,有大有小,有方形的,有三角形的,有正圆的,有椭圆,它们按照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分布,和谐而又统一,更重要的是打破了画面呆板的状态,使画面既统一又赋予变化。通常,陈老师会用路,池塘来分割画面,打破画面的平衡。如在《放养者》,二条向右伸的小路将地面一分为二,呈两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远山和地面又呈两个大小不一的矩形,垂直的小树、水平的远山、倾斜的小路,横的竖的斜的相互交映,整个构图稳定又赋予变化,这其中微妙又和谐的关系,不能不叫人佩服构图者的妙思呀!此外,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的构成在风景写生的构图中也同样受用。陈老师特别注重点线面的关系,在他的画中,有大块的面,小块的面,单独的点,成群的点,细的线,粗而厚重的线。以前看印象派的画,天空是何等的丰富多彩,变化无穷。有玫瑰色的,橙黄色的,淡紫色,钴蓝色的,它们交织在一起微妙变化,其乐无穷。可陈老师描绘的天空,大都是一块平涂的色,紫灰的,湛蓝的,黄绿的,甚至是纯白的,它们很少会交融在一起。后来才弄明白,天空是作为一个大块面的构成存在的,它与斑驳的路、细碎的树叶这些小色块形成鲜明的对比,使画面更加的整体。点线面的对比、运动、态势、节奏、对称、排列、分割、变异、纵横、凝聚、疏散、.虚实、平衡、比例、主次、高低、前后等等,-都是构图中的重要元素。在陈老师的画中,天空,池塘,高大的房屋、草地等景物以面的形式存在,路、树枝、电线杆等景物以线的形式存在,树叶、人、花朵等景物以点的形式存在。陈老师将这些景物有节奏,有韵律地结合在一起,就像一首悠扬的乐曲,正是因为节奏对了,才是一首动人的乐曲,反之,就是噪音了,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在写生过程中画面杂乱,大关系怎么也出不来的原因了。
1.2.3 明确的视觉中心 ..................................................................17-18
1.3 色彩 ................................................................................18-25
..................................................................
1.4 造型 ....................................................................................25-29
1.5 底色 ...............................................................................29-33
第二章 陈和西绘画的情感表现——意境美之烂漫天真亦惆怅 .........................................33-44
2.1 烂漫天真之境 ...........................................................................36-40
2.2 惆怅之境 ...............................................................................40-44
第三章 陈和西创作思想的形成 ...................................................................44-55
3.1 陈和西创作思想的形成 ..................................................................44-52
3.1.1 中国传统绘画对陈和西绘画思想的影响 .................................................44-47
..........................................................
3.2 陈和西创作思想的灵魂 .....................................................................52-55
........................................................
第四章 陈和西的个人艺术修养对其艺术风格的作用 ..................................................55-61
4.1 艺术修养与艺术风格的关系 .............................................................55-56
4.2 陈和西的个人修养对艺术风格的作用 ......................................................56-61
结语
陈和西老师是一位个人特色鲜明而且绘画天赋极高的艺术家,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以卓远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感染力让许多人折服。他的艺术为中国油画风景增添了亮丽的一笔,极具影响力,给绘画爱好者无尽的思考空间和学术探索。如今,陈和西老师的风格样式也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也引起了很多艺术收藏家的兴趣,是当今画坛上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极具潜力。但最让我心悦臣服的是陈老师善于思考、不断求新、求高的艺术精神。他从不满足于现状,也不在现有的成就里沾沾自喜、自鸣得意,而是以一颗平静的心扎扎实实地画画,真真切切地感受生活,老老实实地做人。就像何铁凡先生评价陈老师那样:“孜孜不倦对艺术的追求,听起来很俗套,但真正能做到不愧于此,却是不可多得的。陈和西就是这样一位对艺术执着、坚定的画家。”陈老师对待艺术的态度是非常沉着的、不浮躁的、淡定的,就像他的画一样,宁静致远,悠扬绵长。陈老师自己也曾说过:“艺术上的每一次转变都是痛苦的,因为你要开创一条新路出来,你可能走对了,往前进一大步,也可能并没有前进,是往旁边跳了一步。可是这种风险总要承担的,因为只有艺术家勇于突破自己,不断地创新,艺术才会有生命力。”我不知道这段话对其他人有没有产生深刻影响,但对于我来说,就如一颗石子投进了水中,虽没有激起惊涛骇浪,荡起的层层涟漪却如绵绵春雨滋润大地一样从此万物复苏、春暖花幵、一片姹紫嫣红。我不由得审视自己的艺术历程,学艺十来年,求知的渴望是有的,却如同迷途的羔羊,一路跌跌撞撞。幸得陈老师的这番话,让我对自己未来的人生有了新的期冀。陈老师曾自诩是一棵小草,一棵不经意的、随处可见的小草,小草虽然生在丛野之间,但它所展现的坚强忍韧之美和牡丹的娇艳欲滴之美是一样的,它们都生长在大自然中,各呈所姿、各展其美。也许我们的人生也如同小草一样,不必千娇百媚,美得惊心动魄,即使平平凡凡、简简单单,只要尽情舒展、也能摇曳出一番风情。我也愿意做这样一棵小草,虽然普通,却要倔强地生长;虽然环境险恶,却要顽强地拼搏;虽然平凡,却要不甘于平凡。以一颗静默认真的心对待自己、对待人生。或许,这就是我们一生心中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