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固始柳编概述
“柳编”按字面意思就是以植物柳条来编织各种对象。《诗经·大东》中说到“维南有箕,不可以藤杨”,其中“凝”就是以柳条编织而成。柳编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是我们祖先在长期与大自然搏斗中创造发明的,距今已有7千年的历史,它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自古以来,柳编产品就是人民大众生活、生产的必需品,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建国以来,柳编工艺得到了很快的发展,柳编产品不但作为日用品和生产工具服务于人民,它还以绚丽多姿和特有的天然素质,路身于工艺美术之林。
固始是河南省信阳市下辖的一个县,是中国柳编艺术的发源地之一。
本章主要介绍柳编的历史渊源,旨在分析总结固始柳编的发展历程,为固始民间柳编艺术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做好铺塾。
1.1 中国柳编
1.1.1 柳编的源流
据资料显示,俄国著名艺术理论家普列汉诺夫曾今指出:“当陶器出现的时候,他们被赋予了从前普遍使用的编织用具的形式和外貌。”;恩格斯认为“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在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者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由此可以看出,柳编的形状与使用形式与早期陶器的形状以及使用形式基本相似;柳编器物远在陶器出现以前,就己经被人类作为生活工具使用,而陶器的大量出现是在新时期时代,所以可以总结出在新石器时代之前从人们定居生活开始,就已经就地取材使用以柳条或者其他植物的根、茎、叶等编织成圆形器皿或者框、篮等各式容器,用于盛放和储藏食物。陶制品的形成发展也与这种编织艺术密切相关,人们发现涂有勃土的容器在经火烧后不容易透水可以盛放液体,于是用这种编织的篮筐等作为模型,再在篮筐的里外涂上糊泥,制做成陶胎在火上烘烤制成器具,后来直接用點土制成胚胎,在陶胚半干状态时在还其表面印上编织物的纹样做为装饰。
据战国初期《左传》记载,在奴隶社会时期,柳编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所使用,封建社会中晚期,柳编不但成为人们使用的生活用具,而且用于农业生产,汉代所使用的“柳罐”,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灌溉工具和生活用具,编织完成的柳条经水的浸泡后发胀,把柳条中间的缝隙完全胀满,再加上紧密的编结,所以,打水的时候滴水不漏,非常坚实耐用而且经济实惠,不但可以用来打水灌溉农田还可以用来挑运和储存粮食,我们可以看出“柳罐”(如图2-1)的形态和编织工艺与现今固始一些农户家里一直在使用的柳编框(如图2-2 )仍然有些相似。宋代以后,各种形式的柳编器具广泛出现,各种编织形态和工艺也一直沿用至今。
1.1.2 柳编在中国的发展和分布特点
在近代中国的柳编虽有一定的发展,柳编产量也有所增长,但是其速度是非常缓慢的,60年代起,由于经济的发展、工艺的进步,编织原料的多样化,除了国内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国际市场也有所需求,极大的促进了柳编艺术的发展。目前柳编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有发展,如:江苏、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浙江、山西、湖南、湖北、陕西、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区,其中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包括:河南固始县;山东省临沐县、郑城县;安徽省的阜南县;黑龙江等等(如图2-3 )。
其中,河南固始柳编是中国柳编的主要发源地,也是本论文所要重点描写的;山东是全国目前柳编产量最高的省份,河南固始、山东临沂、郑城、安徽阜南均已生产白柳产品为主,黑龙江内蒙古则主要以带皮的产品为主,外形粗狂有力,更接近自然。各地由于受当地生产特点、生活习惯、民族文化和信仰习惯的影响,表现方式有所不同。
1.2 固始柳编的形成状况
固始柳编做为中国柳编艺术的主要发源地,却没有资料对其做过全面的探讨和总结,笔者主要从固始的地理自然环境状况、社会发展状况这两方面,来讨论固始柳编艺术的成因;以此来分析分析固始柳编艺术的形成、发展、繁荣到萧条的过程;同时介绍固始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旨在让读者更加的了解固始,进而了解固始民间柳编。
1.2.1 自然环境状况
1.2.1.1地理位置
固始县地处河南省东南边缘,南倚大别山、北临淮河水,位于淮河中上游,淮河干流流经固始长达59公里,横穿临淮三河尖、往流等5个乡镇,属华东与中原交融地带,境内还有其一二级支流16条。固始地势大体由西南向东北呈倾斜状,最高处位于武庙集乡的大别山主峰之华阳大佛山,最低处三河尖镇建湾村海拔23米。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山区、丘陵、平原、桂地、湿地、滩地兼具。
固始交通便利,境内有宁西铁路、南部有沪陕高速,312国道以及东西部固淮高速,省道204、216、339以及各条县乡道路纵横交错。三河尖望岗码头淮河水运可通江达海。距离正在建设中的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和阜阳西关机场都在一小时车程之内。距离沪汉蓉高速铁路金寨站也不是太远,使得固始柳编的发展有了更便利的条件。
三河尖镇位于安徽、河南两省三县结合部,固始县北部,淮河、史灌河、泉河三河交汇于此,是全省海拔最低点。东西北三面与安徽省接壤,滩涂面积比较大甚至大于耕地面积,非常适于杞柳、阜柳生长。
1.2.1.2气候条件
固始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气候区,气候学上的0℃等温线压境而过,是我国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气候湿润,雨量丰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年平均气温巧15℃,年平均降雨量1066毫米,年平均日照2139小时,无霜期228天。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称。
1.2.1.3物产资源
固始是河南省第一人口大县,物产资源丰富,占地面积除祀柳外,最大的主要是耕地、其余有林地,宜渔水面、水稻,优质油菜面积也比较稳定。小麦、玉米和水稻为该地区主要农作物,其它经济作物有麻类、棉花、花生、大豆、茶叶、毛元竹、板栗、油桐、药材、蚕茧、水果等。人们常说“千里淮水十八湾,留下万顷淮河滩。”千百年来,淮河在滋润着固始三千平方公里沃野的同时,也不断给这里带来灾难。固始三河尖镇是全省的最低点,由于地势低洼,几乎十年九淹,是有名的“大水窝”,种庄稼一遇水灾就会颗粒无收。过去,群众生活长期处于极度贫困的状态,固始临淮乡镇的大片滩涂洼地种庄稼不行,却生长着一种淹不死的植物—祀柳(如图2-5 ),
固始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祀柳生长,这里所生产的祀柳去皮后色泽白亮,粗细均匀,韧性高,质地好,是用于编结各种柳编制品的上乘材料,但是在“以粮为纲"的年代,柳条是自生自灭的“野生”植物,多数被当地人民当做柴草烧掉,少数民间工匠用它来编制箩筐、笆斗之类的农家生产和生活用具,直到固始县外贸部门开始组织固始三河尖的农民生产出口的柳编产品。但那时候品种很少,仅仅是面包篮、果盘之类比较简单的生活用品,生产规模也很小,大量的柳条还是被百姓当做柴草烧掉,针对固始三河尖的实际情况,由于柳条种植“不怕淹、不用管”,柳编生产“不用油,不用电,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能干”,非常适合固始临淮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力实际水平,于是固始人民化劣势为优势,大力发展柳条基地和出口型柳编工艺品生产。因此,固始柳编艺术从三河尖镇起步,迅速辐射到周边乡镇,成为固始整个临淮地区的支柱产业。
综上所述,“中国柳编之乡”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条件、发达的交通运输,都为固始传统民间艺术—柳编艺术的形成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第二章 固始柳编的材料及工艺特点 ..........................................................30-54
2.1 柳编材料及设备 .................................................................30-33
......................................
2.2 编织工艺 .....................................................................33-38
..........................................................
2.3 工艺流程 ...........................................................................38-43
2.4 固始民间柳编的产品类别 ...................................................................43-54
.......................................
第三章 固始柳编艺术的社会实用性 ............................................................54-66
3.1 固始柳编的美学艺术价值 ............................................................54-60
.........................................................................
3.2 固始柳编的市场发展价值 ...........................................................60-66
.......................................................
第四章 固始柳编艺术相关类比分析 .............................................................66-84
4.1 与山东临沂地区的比较 .............................................................66-69
....................................................
4.2 与其他编织艺术的比较 ..............................................................69-77
........................................................
4.3 与国外柳编设计作品的比较 ..............................................................77-84
.....................................................
第五章 固始柳编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构想 ............................................................84-94
5.1 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 ........................................................................84-86
6.1.1 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本研究的启示和固始柳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85-86
5.2 固始柳编可持续发展构想 .................................................................86-90
.....................................................................
5.3 民间柳编在现代设计中的设计原则 ...............................................................90-94
....................................
结语
固始民间柳编艺术是固始人民在过去及其恶劣的环境下为了生存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与经验创造的一种以自然材料柳条为原料的编织艺术,而固始是我国柳编艺术的发源地。固始民间柳编艺术是一种具有农业社会生活背景的艺术,包括了来自社会生活底层、劳苦大众自在状态的感情、理想和立场,本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由于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分析整理,所以这种文化底蕴略显单薄,对固始民间柳编艺术
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阻碍,当然,对于发展的困境,不只表现在文化底蕴的单薄上,它包括了很多方面,所以本论文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剖析固始柳编艺术为何无法快速向前发展,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希望能让柳条这种自然材料重新活跃在现代设计的舞台;希望对固始柳编艺术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