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重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3713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绪论

莎士比亚戏剧是世界文化遗产中最贴近大众生活的宝贵资源之一。他的一生共创作出三十七部戏剧(不包括与旁人合作的《爱德华三世》和《两个高贵的亲戚》),他运用英文格律诗的语言文字,八百个性格迥异的人物活跃在他的剧本中。在中国舞台上,莎士比亚戏剧是被搬演最多、最频繁的外国戏剧。根据已出版的各类文章所得出的数据,莎士比亚也是国内被研究得最多的外国作家。在中国研究莎士比亚的人不少,每年发表的论文也相当多。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统计,在每年发表的外国文学论文中,多年来都是莎学论文独占螯头。近50 年里,中国的莎学者共在 39 种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百二十多篇莎作翻译研究论文。但那主要是指针对莎士比亚作品的文本研究,如果我们把眼光投向戏曲界,就会发现,从中国戏曲角度切入莎士比亚研究的文章并不多,而以中国戏曲形式编演莎剧恰恰是上个世纪 80 年代以后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大量产生的新现象之一。越剧可以说是这支队伍中的领军者。但是翻阅与此相关的文献资料,系统研究越剧舞台上莎剧的著作目前还没有,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剖析越剧舞台上某一部莎剧的论文也是寥寥无几,仅在一些研究莎剧中国化的著作中零星可见关于莎剧越剧的文字。

研究莎士比亚剧作改编成越剧的意义,其丰富深刻已经超越莎士比亚研究本身,它对于当今无论是从事文学还是戏剧艺术还是社会文化研究,都具有一定的跨领域、跨学科的意义。本文拟选择改编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越剧《王子复仇记》为个案研究,主要通过改编后的戏剧文学、舞台呈现这两个方面来重点论述,再将越剧改编莎剧的其他作品简略梳理一遍,并归纳出越剧改编莎剧共有的特性,最后对越剧改编莎剧的意义和局限性进行深入剖析。希望越剧舞台上的莎剧研究的完成将会在这个研究方向迈出坚实的一步。

第一章 越剧改编莎剧的可行性

在外国戏剧对中国戏剧的影响中,莎剧不是影响最大,也不是影响最早的,然而,在当代戏曲舞台上,莎剧改编成戏曲的数量却是最多的,无论是易卜生的戏剧还是其他著名外国戏剧家的戏剧,其数量根本无法与莎剧相提并论。戏曲改编和演出莎士比亚戏剧构成了莎剧在中国的一个鲜明的特色。在莎剧改编成中国戏曲的历史上,越剧是搬演莎剧最多的一个剧种。迄今为止,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先后出现过 15 个剧种、12 个莎剧、28 个版本的莎剧戏曲在中国 17 个省市上演。而越剧一共改编了其中的几部莎剧,分别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李尔王》、《第十二夜》、《冬天的故事》、《麦克白》。在越剧舞台上呈现了 7 部由莎剧改编的越剧,分别是《情天恨》和《天长地久》(即《罗密欧与朱丽叶》)、《王子复仇记》、《孝女心》(即《李尔王》)、《第十二夜》、《冬天的故事》、《马龙将军》(即《麦克白》)。

越剧是中国五大剧种(其他为京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一,也是京剧之后的第二大剧种。越剧艺术在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的局面,越剧也由此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的大剧种,具备其他地方剧种的基本程式和戏曲的基本规律,因此研究越剧舞台上的莎剧改编,对于其他剧种具有示范和实验作用。越剧作为发源于浙江的独特剧种,有着浓郁的绍兴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它主要以浙江嵊州方言和民间音乐为渊源,博采绍剧、京剧、昆曲等戏曲乃至话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华,成就了独特艺术风格,被誉为“江南奇葩”。尤其在话剧与昆曲这两者中汲取良多,中国越剧泰斗,越剧袁派创始人,“新越剧”的创始者和践行者,越剧《王子复仇记》的艺术顾问袁雪芬曾说过,越剧有两个奶娘,一个是昆曲,一个是话剧。越剧从昆曲这个“奶娘”中汲取了丰富而优美的程式和动作,增加了越剧的写意性;从话剧这个“奶娘”中取得体验生活的精髓,增加了越剧的写实性。

第二章 越剧改编莎剧的作品分析(上)

在越剧队伍中独树一帜的上海越剧院明月剧团于 1994 年 8 月 6 日,首演越剧《王子复仇记》于人民大舞台。该剧由袁雪芬、荣广润任艺术顾问,薛允璜任剧本改编,由曾经导演过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话剧《于无声处》、《屋外有热流》、《血总是热的》等的苏乐慈任导演,刘如曾、苏进邹任作曲,陈钧任唱腔设计,以及舞美设计崔可迪(复排舞美设计杨楚之),灯光设计朱光武,服装造型设计莫小敏等等全体主创人员精心创作的一部作品。演员阵容也蔚为壮观,赵志刚饰王子,史济华饰国王,孙智君饰王后,华怡青饰雷莉亚,张国华饰雷大人,张承好饰雷将军。该剧参加 1994 年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演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情关注,普遍认为该剧拓宽了越剧题材,特别是赵志刚的表演有所突破,成功创造了一个刚柔相济、内心复杂的王子形象,同时也引起某些争议,主要来自于看惯了传统越剧的观众和一些专家学者。

目录

第四章 越剧改编莎剧的规律性........................................................................41
第一节 两种不同的改编方法.......................................................................... 41
第二节 结构改编.............................................................................................. 43
第三节 “名角制”的衍伸................................................................................ 44
第四节 行当的设置与突破................................................................................ 44
第五节 改编引起的观众分流.......................................................................... 46
·································································································································

结论

越剧将莎剧搬演上中国舞台是在实践上为实现莎剧舞台演出的当下性,既为观众提供了欣赏莎剧越剧的机会,实现了越剧与莎剧之间的对话,又为不同国别、不同语境、戏剧观建构起来的戏剧带来了理论对话的必要。以莎剧故事为经,以中国的人情与历史精神为纬,糅合中国越剧、话剧、舞蹈、舞台剧、电影的效果,旨在使越剧展露其鲜活的生命。通过改编,突破原有越剧的抒情为主、悲壮不足的表现领域以及只重视写意的主观性方面,而不太重视写意中所积淀的理性本质,增强越剧的艺术表现力和哲理思辨性,让越剧跟莎士比亚接轨,通过改编使越剧能更加贴近当代,跨越地区乃至国家的限制,实现经典与文化、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对话。这样的改编,将两个悠久的传统融为一个充满生机的鲜活的新生儿。使中国人通过越剧了解了莎士比亚。莎剧和越剧在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中跨越了东西方文化,让越剧迷们在他们所熟悉的外在文化形式中感受到莎剧内在的人文主义精神和深刻的哲理性,是莎士比亚戏剧在当代社会和不同国别和语境中的一次成功的文化转型。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