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归因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729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1.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1归因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归因,即是归结原因,指的是人们在可能考虑到的导致某种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找出他所认为的该行为的原因,并且对其进行性质的判断的过程。这个过程,即是人们在对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进行一种解释,而这种解释最终会对人们自己的行为、态度和情绪等产生相应的影响。归因理论简单地说就是研究这方面内容的一种理论,它能够很好地诊释心理学描述、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及行为的这一重要作用巨。

1.1.1归因理论的提出

最早探索和提出归因理论的就是社会心理学家海德 (F.Herder,1958)。海德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想要更进一步地理解世界或者是能够对环境进行控制,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需要,而人们为了满足需要,会想去要了解人们为什么行动,弄清楚它的前因后果,并且对对行动进行一定的预测〔们〔刻。海德的心理学理论称为朴素心理学,他区分出了两种不同来源的归因,根据归因的方向,指向个体内部原因的,是内归因;指向个体的外部环境和情境的,是外归因。内归因是个体自身具备或者由个体自身引起的,例如人格、情绪和动机等方面,是属于个体内部心理因素的部分,而外归因是包括运气、环境和工作性质等等,是个体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归因中的一个概念是行为观察者,而归因的过程就是这个行为观察者通过观察、推测、分析和评估某一事件,尝试发现其中存在的因果关系。如果这个观察者将原因分析为个体内部的可控的某些因素,那么就可以根据这个推测进一步得出更多的结论,而要是将原因分析为个体外部的、无法控制和预料的某些因素,那么对于下一步的行为,个体就没有把握进行进一步的推测。海德在他提出的归因理论中主张重视因果关系,并且通过实验提出了一个结论:人们在进行归因时有一种普遍存在的倾向性,就是为了使事物更加具有丰富的意义和可理解性,人们通常会主动地为事物之间构造一定的因果关系。另外,海德还提出了人们在归因时常会用到的两个原则: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共变原则是指:某个特定的原因只与某个特定的结果相联系,没有这个原因必然不会有这个结果,并且这种因果关系还不会受到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干扰;排除原则是说:如果在事件的可能原因中,不论是内因也好外因也好,它们之中有某一方面的原因已经能够充分地解释某事件,那么人们就可以将另一方面的原因排除。...............
...................

2归因的实用研究阶段

归因研究的另一个阶段是主要研究归因对人们的情绪、行为和动机等的影响以及其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对于归因的效果和实用性的探讨同样吸引了许多的心理学研究者们进行探究。
1974年,维纳(Bernare.Weiner)提出了一个归因模型,围绕的是情绪和动机,以及成败行为的认知成分,并于1986年出版《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一书,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其归因理论,将情绪、动机和归因等方面结合在了一起。
维纳根据归因的特点,将其分为三个维度: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控制点是根据行动者将原因归于其自身或是外部原因来区分的,将原因归于行动者自身,例如努力、能力等一些体现行为者的个性特点的内部属性,这种归因属于内归因;将原因归于行动者外部,例如运气、客观情境等一些行为者无法控制无法预料的原因,这种归因属于外归因。稳定性是相对于变化而言的,不论是内部归因还是外部归因,都存在着稳定和不稳定的问题,例如内部的因素之中,个体的身高和体重等生理因素,在个体发展成熟之后是比较稳定的,而对于努力而言,是不一定稳定的,可能会随着时间、地点、情境等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外部因素中,某一任务的难度在任务内容确定之后一般是不容易发生改变的,而一个人的运气是不能够确定的,时好时坏无法有一个稳定的表现。可控性是指一个人对于事件的原因的控制能力,例如一个人对于自身的努力是可以控制的,而对于外部的运气是没有办法控制的,这种可控性在很多时候都可以对个体的情绪情感或者其他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除了这三个维度,他还将个体对自己的成败的解释归纳成四种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根据他所提出的三个维度来进行描述的话,能力和努力都是个体内部的因素,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个体外部的因素;能力和任务难度是属于稳定的因素,努力和运气是不稳定的因素;努力是个体可控的因素,能力、任务难度和运气都是个体不可控的因素。个体对事件的归因的倾向性很可能会影响他对未来发生的事情的成功的期望和价值判断。.............
..................

2高中生归因方式、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现状研究.........17
2.1研究目的....................................................................17
2.2研究对象....................................................................17
2.3研究工具.....................................................................17
2.4数据分析与结果......................................................18
3讨论..................................................................29
3.1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29
3.2归因方式与高中生心理健康间的关系研究...............29
3.3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心理健康间的关系研究......31
3.4父母教养方式与归因方式间的关系研究........32
4建议与对策..................................................33
4.1归因方面的建议.....................................33
吐.2对父母和家庭的建议...........................35
5研究的展望................................................39

结束语

初中生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问题之外,高中生群体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1996年,武汉市汉阳一中进行了对高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检测。表现出高焦虑结果的学生占检测总数的6.4%,其中女生的比例略高于男生。李英华等(2007)测试了北京市四所高中学生,结果表明,1.7%的高中生表现出心理问题,并且学习焦虑的检出率高达50.5%,整体情况是男生的情况好于女生,非重点学校的学生好于重点学校的学生,高二学生好于高一高三的学生!训。马惠霞、王福兰曾在山西某职业高中和某普通高中选取252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有8.10/0的学生表现出过度焦虑的症状,这种过度焦虑主要来源于学习,是高中生群体的主要问题。并且在过敏倾向和恐怖倾向上,职业高中的学生问题明显比普通高中学生的问题要严重。
综上所述,可见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高中生群体,由于各种压力而导致的问题检出率超过总体一半以上,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问题多样等现状都是不容忽视并且函待解决的。因此,需要我们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更进一步的详细了解,发现问题的原因,寻求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使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够有所提高。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