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论:影响青少年报复行为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905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报复行为的界定

1.1 报复行为的概念
报复,亦作复仇、报仇,指的是用某种手段,语言,手势,表情等向一个对象来发泄自己不满的行为。一般来说,与报仇,复仇等同义。在报复的过程中,报复者会产生一种罪恶的快感。
一种观点认为报复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是在社会交往中欲以攻击方式对那些曾给自己带来挫折、不愉快的人发泄怨恨、不满的一种情绪。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邵道生在《丑陋的人性》一书中把报复定义为对他人攻击、侵犯自己行为的一种反击,是所有社会常见的一种人的行为。林崇德等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将报复定义为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是指行为人
在需求受挫或利益受损时对妨碍对象施行惩罚的行为。
在英语中,报复一词主要由 avenge, revenge, retaliate, reprisal 这四个单词表达词义。根据朗文当代词典的解释,报复主要是指对伤害过自己的人做出的惩罚行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报”原意表示治人罪之意;“复”是指回复、还原,报复一词意指打击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
1.2 报复与攻击
与报复相比,攻击是一个更加复杂的概念,通常情况下,报复常常以攻击的行为表现出来。自人类产生以来,攻击行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日常生活中的吵架、冲突,暴力犯罪行为,甚至是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战争,都是人类攻击性的外在体现。长期以来,诸多学科分别从不同角度给出了攻击的定义,学术界对攻击这一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Baron(1993)通过对前人研究整合提出:攻击是一种行为,其目的在于给对方造成伤害,并且受害者试图回避这种行为。该定义比较明确地界定了攻击行为区别于其他行为的几个特征:
首先,攻击行为是一种外部行为表现,而不是某种动机、情绪或者态度。这一外部标准也是区别攻击行为和攻击性这对相近概念的标志。所谓攻击性通常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人格中所具有的产生攻击的内在可能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特质;另一方面就是指攻击行为。一般来说,攻击性这一概念更多地作为第一层意思使用。虽然攻击性和攻击行为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攻击的内在可能性与攻击行为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正相关关系,这是因为攻击行为的发生并不是内部因素所决定的,而是内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次,攻击行为应当具有明确的行为意图和动机。所谓明确的意图和动机主要是指行为人具有伤害性的故意,即明知道行为者的行为会对对方造成身心伤害并故意为之。Hartup(1974)曾根据行为动机把攻击行为划分为工具性攻击行为(instrumental aggression)和敌意性攻击行为(hostile aggression)。工具性攻击行为更强调个体攻击的目的性,是为了获取物品、空间等而做出的攻击行为。这类攻击行为本身不是为了给受攻击者造成身心伤害,而是一种用以达到获取物品、空间等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例如欺负行为。敌意性攻击行为是直接以人为指向的,以打击、伤害他人身心为根本目的的攻击行为,包含较多的情感伤害色彩。报复行为就是一类典型敌意性攻击行为。.................
.................

第二章 理论构想与研究设计

1. 研究目的与假设
通过前期的文献梳理,我们发现,报复行为主要受到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报复行为的认知因素主要包括:敌意认知、责任判断、不公平感;情感因素包括了愤怒和同情,但综合前期的研究我们发现,在报复行为的归因结构方程模型中,同情的作用并不是很显著,因此,本研究将重点考查愤怒这一情感变量。本研究就上述维纳有关责任推断影响报复行为的理论模型进行探索,根据理论分析和已有的经验研究,结合其他相关影响因素,试图通过情景故事问卷的研究建立有关归因结构、情感反应、责任推断、不公平感和敌意认知与报复行为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
1.在模糊激惹情境中,对因冲突而引起的不公平感、气愤情绪和敌意认知是增强个体报复意愿的三个因素。
2. 敌意认知、冲突事件的外归因和冲突情境的不可控性是导致个体倾向于对他人做责任判断的主要因素。
3. 对他人做责任判断、敌意认知和对因冲突而引起的不公平感是导致个体产生愤怒情绪的主要因素。

2. 研究步骤

1. 参考以往相关研究的研究工具,结合本研究的理论假设,编制故事情境问卷。
2 .进行预研究。随机选取一部分被试群体,对自编的故事情境问卷进行试测并回收数据,进行问卷的信效度检验,并对部分题目进行修改和删减。
3. 进行正式研究。使用重新编订的问卷进行正式施测,并对数据进行回收和统计分析。
4. 验证模型假设,并根据模型拟合指标和理论对假设模型进行修正。

第三章 预研究——自编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21
1.问卷的编制 ....................................................................................................................... 21
1.1 变量说明 ....................................................................................................................... 21
1.2 评分标准 ....................................................................................................................... 21
1.3 被试选取 ....................................................................................................................... 22
1.4 施测程序 ....................................................................................................................... 22
1. 信度检验 ............................................................................................................................ 22
1.6 结构效度检验 ............................................................................................................... .22
第四章 正式研究——自编问卷的正式施测 ..................................................................... .27
1. 研究工具 ............................................................................................................................. 27
2. 被试选取 ............................................................................................................................. 27
3. 信度检验 ............................................................................................................................. 28
4. 结构效度检验 ..................................................................................................................... 28
5. 问卷的内容效度 ................................................................................................................. 30
第五章 结果分析 ................................................................................................................... 33
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
2. 对初始模型的验证 .............................................................................................................. 35
3. 重新对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并加入自尊变量之后的模型 .................................................. 38
4. 加入敌意认知变量之后的嵌套模型 .................................................................................. 42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 ..49

结论:
1.可控性归因和内外归因是影响个体对对方作出责任判断的两个重要因素,其中内外归因的作用更大,预测力更强,并且两个因素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愤怒情绪受到他责判断和不公平感以及内外归因维度的影响,即个体产生的不公平感、对冲突事件的外归因以及对对方作出的责任判断均能够增加个体对冲突事件的愤怒情绪;
3. 敌意认知对报复意愿没有直接的预测作用,它是通过自尊、公平感这两个中介变量来影响报复意愿的。
4. 敌意认知对不公平感和自尊贬损都具有直接的作用,其中,敌意认知对自尊贬损的直接作用力大于敌意认知对不公平感的直接作用力,且自尊贬损对不公平感还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因而,自尊变量是敌意认知和不公平感之间的中介变量。
5.报复意愿最终受到不公平感、自尊贬损和愤怒情绪的影响,其中不公平感的预测作用最大,其次是愤怒情绪,而自尊贬损的预测力并不是很大。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