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视角下现代汉语存在语义范畴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2026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论文依据表征存在事件的不同方式为动词进行了分类,其中仅表征存在事件而不包含其他要素的是存在事件的一般表征形式;而动词如果在表征整体存在事件的同时蕴含了事件的方式、空间、时间或主体等其他要素,就成为了存在事件的特殊表征形式。此外,这些存在语义范畴的构成要素也各有其表征形式,它们同存在语义范畴的整体表征形式一样,是表达存在事件的“预备单位”,随时等待表达主体的调用。

第1章 绪论

1.1选题缘起及主要研究对象
世界是一个异彩纷呈的无限集合,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我们之所以能够化无限为有限去认识和解释这个世界,是因为人类具有抽象、概括和类推的能力,凭借这些认知能力,人将体验到的客观世界抽象化、范畴化并通过语言表征、表达出来。这些范畴化成果包含刻画对象的概念范畴、描述人或事物活动的事件范畴以及描写对象或事件相互关系的关系范畴等,本文将要讨论的是事件范畴中的存在事件语义范畴。

存在事件是对人和事物在时空中特定运动状态的概括,体现在人们关于“存在”的图式化认知结构中。人和事物(存在物)不是天然地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的,因而所谓“存在”必然是从“出现—存在—消失”这个运动状态连续统中分切出来的:在特定时空中,某事物从无到有即是出现,事物出现后也就意味着存在状态的开启;当该事物不再占据特定时空范围时就意味着它已消失,也就是存在状态的终止。因此我们说,存在是事物连续运动中的特定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存在着的事物持续地占据着特定的空间位置,无论时间久暂、空间广狭,存在物与空间的相对关系都是静止的、固定的。

存在事件范畴是语言表达中体现出来的人们关于上述事物运动状态的认知图式,作为一个完型结构,它由若干彼此关联的结构单元构成、表现为特定的属性并且通过一定的话语形式表达出来。对存在事件范畴及其表达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存在”这一人类共有的认知现象,也是我们解释“汉语使用者如何使用汉语语言符号进行表达”这一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

1.2 研究思路、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本文遵循的总体研究思路为:由人类普遍具有的、有关存在事件的认知基础和语义构成出发建构存在事件语义范畴,描写该范畴静态的语言表达形式,而后考察在动态交际中语言表达形式如何生成具体的话语形式并对其中的核心生成机制加以概括总结,借以对存在事件语义范畴的话语生成做出一个整体的解释。具体研究步骤如下:
首先,建构存在语义范畴,明确其认知基础、性质、范围、特征及构成要素:存在语义范畴源于存在事件图式并通过隐喻逐步向外扩展;该范畴有其独特的属性、包含四项基本语义构成要素,各要素通过特定的语义组合关系共同参与整体图式的构成。
其次,从上述图式结构和语义属性出发,寻找存在事件可能的语言表达形式:事件由非线性的认知图式结构向线性的语言结构映射,但二者不是一一对应的。我们以事件构成要素为模块,尝试归纳和提炼出可能的语言形式并加以分类和描写,从而建立汉语存在语义范畴语言形式及其分类体系。
最后,探求存在范畴话语形式的生成机制:语言形式是高度抽象的,在具体交际中经由发话者选择、调用、“赋值”,实现为具体话语表现形式,这种选择背后蕴含着特定的原则、机制以及生成过程,实现为语义范畴向形式映射的最后一个步骤。整体论证思路参见下图:

.........................

第2章 存在语义范畴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2.1 存在句研究的历史脉络及主要领域
2.1.1 存在句研究的历史脉络
汉语存在句的句法结构不同于其他句子类型,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因而较早地进入了汉语研究者的视野,一般认为存在句的研究是从《马氏文通》开始的(潘文,2006;黄自然,2008;董成如,2009;张先亮,2010)。据潘文(2006),从研究总体态势上看,存在句研究在时间脉络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存在”现象的发现和初步研究阶段(1898 年—1949 年)、独立的研究阶段(1949 年—1976年)以及深化和解释阶段(1976 年至今)。

《马氏文通》谈到了“有”“无”用以表示“存在”的情况,首次关注到了与存在意义相关的表达形式;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很多学者关注句首空间词和时间词的句法归属,从而涉及到了一部分存在范畴的表现形式。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存在以及存在句往往与起词、止词及主宾语的判定等问题结合在一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吕叔湘(1943)首次提出“存在句”这一概念,至范方莲(1963),存在句才首次被当做独立对象加以研究,范文将存在句结构分解为 A、B、C 三段,其研究意在“着重描写这种句型的语法特点,探讨一下它们同一般动词谓语句究竟有些什么不同”。

此后的存在句研究无论是精细程度上还是理论视野方面都有了飞跃性的发展,李临定(1986)、宋玉柱(1991)、范晓(1998)、张斌(2005)、任鹰(2005)等在句型、句式的框架下对存在句的范围、分类及其组成部分的特征进行了细致刻画;安妮.Y.桥本(1971)、李英哲(1972)、王建军(2003)、潘文(2006)、吴卸耀(2006)、宋玉柱(2007)、高文成(2008)、张先亮(2010)、邓仁华(2012)等分别从历时演变、三维语法、系统功能、认知等不同角度对存在句进行了多维考察。此外,胡明扬(1988)、金积令(1996)、田文琪(1993、1999)、柳英绿(2002)、贾秀英(2007)等学者也分别就方言或外语中的存在句及其下位分类进行了对比研究。

通过历时分析可以看到,因其独特的表意功能和表达形式,存在句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从最早的零散、驳杂状态逐步脱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性质、范围,分类,句法,语义和语用研究及认知解释几个主要领域。

..........................

2.2 存在句研究评述
对存在句研究成果的梳理是一项令人振奋的工作,目前研究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其中既有句法上的细致描写也有认知和语用方面的解释,为人们认识存在现象的表达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结论。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这些讨论多是在存在句视域下进行的,关注的核心是整体结构特征、结构要件特征以及相关词语的准入条件等等,虽然这些研究中也或多或少涉及到了存在的语义分析,

但离开对存在语义范畴的整体把握,即便专注于存在的结构形式研究也必然很难深入,会导致研究陷入一些困境:

1.存在句的界定、范围及分类还存在很多模糊的地方
尽管存在句研究起步比较早,但是关于存在句的界定和范围问题至今未达成共识,即使同以“存在句”命名,也仍然存在着内涵和外延上的分歧。“存在”是一个语义概念,与“把”字句和“被”字句等句式不同,没有固定的形式标记,也不能全然采用结构描写的手段进行研究。

既是如此,就需要划分出存在范畴和存在句范畴两大分野并分别采用不同策略加以研究。前者为语义范畴,反映的是人类对于事物存在性的范畴化认知成果;而后者属句法范畴,表现为一定的形式特征,虽然对这一句法范畴进行语义、语用、认知研究是顺理成章的,但是,这些研究的目的也是解释句法结构及其规则,不从语义底层出发对存在意义进行解释就缺乏整体性,研究起点不同和研究对象不一致,对存在句的内涵及外延的认识也自然难以取得广泛共识。由于存在句界定不清,对存在句的分类必然出现问题,表现在分类的标准不够一致、标准贯彻得不够彻底、同一层级上的次范畴的划分标准也不尽一致等方面。
朱德熙(1985:80)指出“语言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弄清楚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语言研究应当坚持“形式与意义相结合”,这一论断也已成为“公理”,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比较全面地解释句法现象。不过,对于何为“形式”、何为“意义”以及如何“结合”则在研究中有不同的取向。

目前关于存在句研究主导性观点是坚持存在意义和特定格式相结合,通过语义内涵和形式特征两方面共同参与界定。我们假定形式标准和意义标准界定的“存在”现象构成两个集合,分别用两个圆圈表示,那么如下图研究模式 I 所示,研究对象应该都集中在“叠加区”,这些是最集中、最典型的存在句研究对象,但也有其无法避免的问题:无论从形式角度看还是从意义角度看研究对象都缺失了一部分,会极大地限定研究的范围;此外,语言形式是有限的,对形式进行严格控制的必然结果就是某些同形现象的吸纳,既无法描述“存在”的表达手段,又势必要和其他类别的语句,如“领有句”、“假存现句”等产生一定程度的“纠缠”。
.................................


第 3 章 存在语义范畴的建构 .................................... 24
3.1 存在语义范畴构建的理论依据 ........................ 24
3.2 存在语义范畴及其范围 ............................ 26
第 4 章 存在语义范畴的语言表征 .................................. 45
4.1 语言形式和话语形式 ...................... 45
4.2 存在语义范畴的整体表征形式 ............................... 48
第 5 章 存在语义范畴的话语形式 ..................................... 83
5.1 存在语义范畴的话语形式类别 .......................... 85
5.1.1 空间先行序列类 ....................................... 85
5.1.2 主体先行序列类 .................................. 92

第6章 存在语义范畴话语形式的生成

6.1 存在语义范畴话语形式的生成机制
6.1.1 事件概括层级
世界的事物都存在于连续的时间轴线和空间领域内,人们要在认知能力范围内对其进行分离、比较、联系等等认知操作才能把握这个混沌的世界。而为了彼此沟通联系,人们需要对其概括并通过语言符号加以表征,因此话语形式势必会反映人们经验世界中对概念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概括。同时,关联的背面是筛选,Talmy(1983:225)指出“图式化的过程是对一个参照物场景的各方面进行系统性的选择,用选择出来的某些方面来代表场景的整体而忽略场景的其余方面。”人们对空间场景进行描述的过程就是用语言对空间进行图式化的过程,但人们并非将空间场景的所有方面都纳入考虑范围之中,而是系统地对各种因素进行取舍。

..........................


结语


事物的存在,既是人的认知成果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起点,更是言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有关事件语义范畴研究多关注动态事件而对于静态的存在事件关注度不高,同时相关内容也多集中在存在句等句法形式研究中。本文以图式理论、范畴化理论为基础,结合其他认知语言学等理论工具,对汉语中的存在事件语义范畴及其话语形式表达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有以下结论:
1.存在事件语义范畴是基于存在事件图式建立起来的语义范畴,具有静态性、持续性和附着性特征,由存在主体、存在空间、存在时间以及存在方式构成,其中存在主体和存在空间的依附关系是范畴的核心。

2.动词是表征存在范畴最典型的语言符号形式,其中仅表示存在关系而不蕴含其他事件要素的动词能够激活事件整体,是存在事件的一般表征形式,而在激活存在事件的同时还蕴含着特定事件要素的动词则是激活存在事件的特殊表征形式。这些表征形式是脱离具体语言环境的抽象语言形式,只有将其符号化到线性序列上才是表达存在事件的具体话语形式。
3.存在范畴的话语形式类别有空间先行序列、主体先行序列以及定中表现形式三类,它们在事件概括层级差异、认知可及性差异、突显手段差异及语篇建构需求差异这四项机制的分化下,生成各不相同的具体的话语形式。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