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现代汉语通感义词概说
第一节 通感义词的定义及其判定
一、通感义词的定义
通感义词是指本义不具备通感义,通过通感派生出的具有通感意义的词。它是人们具有修辞创造力的一种表现,是通过通感转义再产生新义的一种新的词语形式。这种通过通感转义而形成新的词汇意义的扩展方式在多种语言中都有存在,是语言的一种共性问题。若想更全面了解通感义词,首先要清楚三个概念:通感、通感转义和通感义。
(一)通感
通感,顾名思义,感觉之间的互通挪移。它既是一种身体某一部分受到刺激而使其他部分产生感觉的生理现象,又是某一身体部分受到刺激使另一部分产生了主观感受的心理现象。有关通感概念的说法,学术界大同小异,他们主要的争议之处在于通感是否为一个独立的修辞格。1962 年钱钟书先生用一句话直观地概括出通感的特点,即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①。也就是说人们的感官感觉之间彼此打通了界限,视觉可以运用于触觉,听觉可以运用于视觉。之后其他学者几乎也是围绕着感官感觉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彼此之间互通挪移这个观点对通感展开研究。2010 年《汉语修辞格大辞典》收录通感这一修辞手法并对其进行定义:通感是在表达中将人们的各种感官感觉互相沟通连接起来,把一种感官感觉转移到其他感官感觉上,从而在多种感官感觉中共同描绘同一表达对象,使其丰富生动的修辞方式②。通过以下几个例句可以更清楚地了解通感: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此句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其中“清香”属于嗅觉,而“歌声”属于听觉,用高楼上的歌声来形容微风送来的清香,用听觉去修饰了嗅觉,打破了原有感官感觉之间的界限,实现了嗅觉向听觉的转移。
②她刚开到口,说到话,这一条嗓子,才爱煞人呀!有四个字可当。四个什么字?尖、甜、媚、脆。(王少堂《武松》)
此句调动其他感官来形容声音,其中“尖”可视可触可听,“甜”可味可听可视,“媚”属于视觉,“脆”属于听觉。此句利用四种不同的感官感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主人公的声音特点。
.............................
第二节 通感义词的语料标注及数据分析
一、通感义词的语料标注
在《现汉》中共搜索到 131 个符合条件的通感义词。这 131 个通感义词中,包括形容词、动词、名词等,其中形容词所占比例最大。在语料收集整理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直观、全面的考察目的,将对符合条件的通感义词逐一进行分析,主要考察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这五种感官感觉上的表现,具体标注形式如下:
1、当出现某种感官感觉的使用时,标注为“+”,未出现时标注为“-”。
2、参考《现汉》词典收录的义项顺序,对具备两种及以上感觉的义项按照词典中的顺序进行排序,标注为“1+”“2+”“3+”。
3、五种感官感觉在词义归纳整理时,根据五觉拼音首字母缩写进行标注:视觉[S],听觉[T],味觉[W],触觉[C],嗅觉[X]。
4、感官感觉方向挪移标注为“→”
5、本义词性和引申义词性都需要进行标注:名词“N”,动词“V”,形容词“A”方言词“F”,口语词“K”,书面语“书”
............................
第二章 通感义词与通感词及通感式复合词对比分析
第一节 通感义词与通感词
一、通感词
(一)通感词的定义
通感词,即通感造词,本义便具有通感修辞意义的词,它的第一义项便实现了一种感官感觉与另一种感官感觉之间的互通挪移,是通感式词语的一部分,属于修辞造词。修辞造词是运用修辞,即辞格来创造新词的,也就是利用现有的语言材料,借用各种修辞手法创造新词语的一种方法①。而修辞造词法的辞格运用是不同于修辞现象中的修辞手法,因为修辞手法是临时的修辞现象,属于修辞学范畴,而造词法,是已固定的词汇现象②。利用通感对语言进行修饰的例子有许多,例如: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宗璞《紫藤萝瀑布》)
此句利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光彩”属于视觉范畴,而“香气”属于嗅觉范畴,本有着明显的界限之分,但是却将“香气”诉诸于视觉,又将其描绘成“淡紫色”,致使“香气”变得可视化,从而打破视觉与听觉的界限,实现人不同感官感觉之间的沟通挪移,这就是通感修辞的特殊之处,将无形的事物转为有形,增强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但是此类句子一般都是作者独创的,具有临时性的特点,当离开语境或者某一载体时便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特点。然而这种情况在通感造词中是不会出现的,因为通过通感这一修辞所创造出来的词语,虽然在成词之初是通过随机的言语形式而产生的,但是在言语交际中,由于这类的言语形式对人的言语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所以在词语的发展中,没有被淘汰反而渐渐稳定存活下来成为了一个新词语,它可以脱离语境的制约,并具有了感情色彩,生动形象,委婉含蓄等特点,最后获得使用群众的认可,在广大群众语言生活中广泛使用。生活中常见的通感词有许多,例如:
【轻柔】轻而柔和:衣料质地~[触觉义]|~的枝条[视觉义]|声音~[听觉义]
(1)柳絮轻柔..,梅花闲淡,宫院风流。(宋·赵长卿·临江仙)
(2)还有那马蹄子花,遍地都是,舒展着四片轻柔..的小花瓣。(丁继松《密林窑鹿》)
(3)妃己腰肢袅娜,歌韵轻柔..,好似轻云岭上摇风,嫩柳池塘拂水。(明·封神演义)
(4)轻柔..缠绵的曲子忽然换成了节奏感强烈的带着歇斯底里味儿的霹雳舞曲。(梁沪生《初夏的重逢》)
.................................
第二节 通感义词与通感式复合词
一、通感式复合词
(一)通感式复合词的定义
前文分析了词义角度的通感义词,以及造词角度的通感词,除此之外,还发现有许多词语在构词角度上存在通感的现象。所谓的构词是指对已有的词进行内部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并总结其中的规律。有些词语,运用了通感修辞手法,在语素搭配上实现了多种感觉之间的融合,并且构词语素多为实语素,具有词汇意义,我们将这类词称之为通感式复合词。通感式复合词在成词之初不一定具备通感义,在后来词义的引申演变中也不一定产生了通感义,它只是构词形式上实现了多感官感觉语素的搭配,并且在我们生活中的使用频率较高,这也是一种通过通感修辞而产生的词语类型。例如:
【啜泣】 “啜”表示抽噎的样子,属于视觉范畴。“泣”指小声哭。属于听觉范畴。“啜泣”的构词结构为:视觉语素+听觉语素。表示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1)整个的屋子充满了低沉啜泣..声,这时只有不懂事故的光儿,已经入了睡乡。(矢真《春子》)
(2)我张口大哭,调头就往家里跑,一路啜泣..不绝。(李天芳《呼唤》)
【响晴】“响”指的是回声,声音响亮等,属于听觉范畴。“晴”形容天空无云或者云很少,属于视觉范畴。“响晴”的构词结构为:听觉语素+视觉语素,形容天空晴朗无云。
(1)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冰心《冰心全集》)
(2)响晴..的蓝天,一点风儿没有,远处的车声,一劲儿响。(老舍《二马》)
............................
第三章 语境和语体中的通感义词 ....................................... 34
第一节 语境中的通感义词 ........................................... 34
一、确定性 .................................... 35
二、固定性 ..................................... 35
第四章 通感义词的特点及其使用价值 ................................... 43
第一节 通感义词的特点 .............................. 43
一、生动形象性 .................................... 43
二、模糊性 .................................. 44
第四章 通感义词的特点及其使用价值
第一节 通感义词的特点
本节主要是想梳理通感义词的特点。通感义词在成词过程中,通感作为这类词衍生新的感觉义的主要条件,充当着产生新义的桥梁,使一些具有一种感官感觉义的词在历时发展的过程中演变发展,进而引申出新的感觉义,之后又经过历史的检验和筛选,逐渐形成了词义具有多种感官感觉义的词。因此,如今的通感义词,是经过时间和历史考验过的,具备一定的词汇特点。
一、生动形象性
通感义词是受通感修辞影响而产生通感义的一类词,而通感是通过打破五官感觉之间界限,进而运用抽象思维方式,利用不同感官感觉特征来联想所要表达事物的一种描写手段。因此,通感义词也具备了通感修辞的一些特点,其最大特点就是化抽象为具体的形象性,即生动形象性。它凭借感官感觉之间的互通挪移对所表达的事物进行了丰富的联想和概括,因此通感义词的生动形象性多表现于语言交际中,语境使用中以及有关事物形貌的联想。例如:
(1)狐狸娇滴滴...地说:"听大王的命令,我吃老鼠,老鼠不是好东西,是吧!(梁泊《它们播种未来》)
(2)遇到这些威武的人名,你如果不知其人,你怎也不会想到那名字的所有者是一位娇滴滴...的女性。(钱歌川《女士乎先生乎》)
“娇滴滴”本是指声音的娇媚,如例(1),狐狸在向大王回话时,声音带有一丝的娇媚,虽然这形容的是一种听觉上的感受,但是,当读者看到这个句子时,脑海中会自发地形成狐狸娇气、撒娇的样子。而“娇滴滴”也具有表示过分娇气的样子的意义,如例(2),主要说明了女性的温柔娇气的形象与男性化名字不相符的情况。因此,身为通感义词的“娇滴滴”,利用听觉与视觉互通的这一特点,令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在表达上更具有生动形象性。
..........................
结语
通感义词这个概念,是从以往通感词的研究成果中提取出来的,最后在几万词海中筛选出 131 个词。也许词典中的通感义词数量少到不能研究其独特性,共性问题太过浅显,但是即使数量少,本人依然坚信,存在即有价值,这也是支撑我写到现在的动力。
本文从词汇学的角度去研究通感义词,结合了语境学,修辞学等相关理论,并借鉴前人在通感词上的研究理论对其进行探索,在研究的过程中,有以下发现: 首先,前人将跟通感有关的词都统称为通感词,这种界定是不准确的。由造词形成,在成词之初或者本义具有通感修辞意义的词称之为通感词。本义不具备通感义,但是在本义的基础上,通过通感转义而产生通感义的词为通感义词。二者应该独立区分,不可混为一谈。
其次,其他感官感觉语素与“看”“听”“见”“言”“语”“话”“声”等语素构成的词可以算为通感词或者通感式复合词吗?本人认为,这些语素随着语言社会的发展,已经失去的明显的修辞效果,无论是通感词还是通感义词都是基于通感修辞而形成的,已经失去了修辞效果的感官感觉语素,很难再形成通感义词。但是,通感式复合词不受词义限制,只考虑其构词形式,所以,也可以将此类词归为通感式复合词之中,但这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察和分析。
再次,通感义词是多义词,多存在于书面语体中,文艺作品,广告语中,具有一定的语用价值和语言地位。
又次,通感义词的词义引申规律并不是适用于所有语言,它具有汉语独特的特点,是独一无二的。
最后,基于《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对通感义词的研究,语料范围还是较小,在现代汉语中,通感义词的数量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如果扩大语料范围,搜集整理工作就会很艰难,数据整理也缺乏系统性,故而只能先基于词典对其进行研究,若有机会,定会扩大研究范围,挖掘通感义词更深层次的意义和特点。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