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语境化视角下方文山歌词的隐喻之语言学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208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方文山及其“中国风”歌曲创作

第一节 方文山生平及创作成就
一、方文山简介

方文山,1969 年出生于中国台湾省花莲市的一个普通家庭。学生时代,他的成绩一般,只有写作是最擅长的。高中毕业后由于成绩不理想,没能进入大学,只有高中学历的他从事过许多平凡的工作,广告派单员、餐厅服务生、机械维修工、货车司机、推销员、业务员等等,这些经历成为他许多歌词创作的灵感,也让他懂得机遇的珍贵性。他曾坦言,自己一开始喜欢的是电影而不是音乐,由于当时电影行业正值萧条期,市场不广阔,所以才退而求其次,用文字结合音乐来说故事。虽然生活艰难,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对文字的热爱,在工作之余持续坚持创作,并把自己的作品投给唱片公司,很长一段时间都无人问津,但这份坚持终于还是等来了回音,1997 年,他的才华被吴宗宪发现,同时被签入唱片公司的还有周杰伦,两人后来成为黄金搭档,以独特的“中国风”音乐在华语乐坛独树一帜。

方文山对文字的热爱离不开家庭和社会双重氛围的影响。方文山从小就常听长辈们吟诗诵词,受到家庭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中萌生了对古代诗词作品的热爱,并产生自己对古诗词独特的理解。他认为古诗词通过简短的几行字就能蕴含丰富的内容、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是现代作品的语言所不能比拟的。从社会大环境看,因为台湾很长一段时间与大陆隔绝,亲人相隔两岸无法团圆,造就了台湾人思乡的古典情怀和寻根情缘,加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文化复兴运动,台湾对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特殊的感情,他们重视国学教育,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培养,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国学氛围。在这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下,方文山对中国传统诗词产生了浓厚兴趣,从小就喜欢阅读,中学时期已经读完了唐诗宋词元曲,正是靠点点滴滴的累积,成为他日后歌词创作的来源。
.........................

第二节 “中国风”歌曲的界定
一、关于“中国风”歌曲的定
目前,不论是文学界还是艺术界,对于“中国风”歌曲的定义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林夕认为很多“中国风”歌词只是对宋词的模仿,在模仿的基础上加入部分现代元素,“通过借助一些古典的道具来构成画面,而且还是一些不成材的工笔画,在其中看不到提升自己的境界和可能……总觉得它们缺乏感情,缺乏真实的体验。”[1]6他从歌词角度评价了“中国风”,认为这类歌词只是对古诗词的简单模仿,缺乏古典情感;陶喆所理解的“中国风”是具有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的音乐。他认为“中国风”不能仅仅通过乐器或编曲来判断,还强调歌词的内容要体现中国人的想法和东方色彩的震撼。这个定义上升到了思想的高度,突出精神和文化层面的重要性;音乐制作人黄晓亮把“中国风”分为“纯粹中国风”和“近中国风”两种,“纯粹中国风”是满足“三古三新”所有条件的歌曲;“近中国风”是某些条件不能完全满足但又很接近于纯粹“中国风”的歌曲。[2]415他的界定是被很多音乐人士和听众广泛认可的,但笔者认为这种分类方法含混不清,如果严格按照他的观点,能纳入“纯粹中国风”这一标准的歌曲是屈指可数的,只有周杰伦的《东风破》符合要求;而关于“近中国风”的概念又过于宽泛,没有具体分界标准,增加了大众对“中国风”歌曲的识别难度。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我们来看一看他的解释:“如果仅从歌词角度来看,一句话概括就是词意内容仿古典诗词的创作。但一般对‘中国风’歌曲的认知还包括作曲部分,因此,较为广义的解释则是曲风为中国小调或传统五声音阶的创作,或编曲上加入中国传统乐器,以及歌词间夹杂着古典背景元素的用语。”[1]3可以看出,方文山认为“中国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中国风”是从歌词单方面来说的,而广义的“中国风”除歌词外,还包括曲风、编曲、乐器等方面。
............................

第二章 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的隐喻类型

第一节 以“风”为始源域
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依赖于大自然,人类对自然界感知最密切的就是天象变化,相同的身体经验使人们对天象变化的认知具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在进行歌曲创作时,常常借助某种自然现象来隐喻抽象的情感或行为特征。
“风,本义指在地球表面运动的气流,是一种无法控制的力量,可以引起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在英语和汉语中,风都可以隐喻一种可以引起事物发生变化的形势。”[2]73风是自然界中空气流动引起的现象,变化莫测、飘忽不定,时而和煦时而凛冽,随时可感又无法被触摸,这种矛盾的特性成为众多词作家笔下的情感符号。在方文山笔下,“风”被赋予爱情的色彩,飘忽不定的风就像虚无缥缈的爱情,蕴含作者对爱情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

第二节 以“雨”为始源域
“雨”也是词作人们爱用的隐喻之一,这是由“雨”的特征以及“雨”在人们心中长时间形成的历史积淀决定的。自古以来,水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因此雨水对于古人来说就特别重要;但从另一方面说,雨水具有不可控性,量大成灾,破坏性强,当这些特征和歌词想要表达的某种情感建立联系时,就形成了隐喻投射的条件。“雨是一种有喻象的语码,也是一种有效的载体,

人类可以通过雨来寄托心情,写雨就是写心境”,雨天“从视觉和感官上都给人一种湿淋淋的冲击感”,[1]91与之相应的,阴雨天通常用来隐喻悲伤、寄托相思。

结合“雨”所属范畴特征来分析,不同性状下“雨”对应的喻体不同。如:

......................
第三章 方文山歌词再语境化特点及隐喻分析 .................................... 31

第一节 改适转换——打破语言的线性组合规律 ....................................... 31
第二节 古典传承——借鉴相关文学蓝本 ..................................... 34

第三章 方文山歌词再语境化特点及隐喻分析

第一节 改适转换——打破语言的线性组合规律
如前文所言,歌词创作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再语境化现象。Fairclough 指出语言使用者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对语篇进行改造,比如他们的目标、立场、观念等都会影响语言的改造方式,语言改造的目的是适应不同的交际场合或语篇体裁,即使直接引用原语篇,也会产生新意,带有语言使用者自己的理解。[1]31再语境化过程涉及旧语境到新语境的转换,具体到歌词文本中,歌词语言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改适转换,换句话说,新语篇不是对源语篇进行简单复制,而是在忠于源语篇的基础上部分元素产生变化。

歌词语言在改适转换过程中,为了强化语言的表现力,以最有效和最快的方式吸引听众注意力,常常会打破常规的语法规范以及语言正常的组合方式,对歌词文本进行重构,以崭新的面目呈现出来。Van Leeuwen 和 Wodak(1999)曾指出改适转换的几种形式,即要素重组、要素替代、要素删除、要素添加,[2]83-120歌词创作者通过语言的改适转换传递自己情感和价值观,下面从重组和替代两种形式出发,对改适转换后语言的隐喻现象进行分析。

.......................

结语
本文从认知隐喻学角度出发,对方文山“中国风”歌曲歌词进行了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隐喻是方文山歌词表达抽象情感的重要手法,方文山歌词所创造出的新颖表达和绝美意境,都离不开隐喻手法的运用。
莱考夫和约翰逊的隐喻映射理论为解读和研究方文山歌词隐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路径。在方文山歌词中,意象映射是一个客观存在,是歌词意境得以表达的重要认知机制和手段,文章选取了方文山歌词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几种意象,运用意象映射理论对歌词中的隐喻现象进行分析。歌词创作中对古诗词意象的沿用,可以使听众在欣赏音乐时建立起相应的心理空间映射,更好地理解歌词意境及情感表达。此外,文章重点论述了歌词隐喻在再语境化过程中因文本语境不同而发生的变化,旨在说明歌词隐喻的再语境化特点。方文山歌词的再语境化表现为语言的改适转换和对相关文学蓝本的借鉴:语言的改适转换表现出陌生化的隐喻效果,丰富句子的意蕴,带给接受者新奇的审美体验;对古诗词意象的创新、古诗句的改造、古典修辞的传承,可以唤起读者潜在的历史文化记忆,增添隐喻的古典韵味。再语境化和隐喻表达相结合的手法,使方文山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个人特色,风格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