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域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关的,语言既是文化的构成部件,语言又是文化的主要承载物,文化所内在蕴含的含义,是语言表达的重要部分,两者之关系犹如鸟的两只翅膀一般,不可割裂且不可偏废。文化所内在隐性蕴含的含义,是语言表达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与它所处的文化大环境有这不可割裂的关系,特定的文化环境决定语言的特定生成样式,游离于文化背景外而独立存在的语言是不能在生存下去的。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手段,依托于语言人们可以快捷地交流信息、自由地表达情感,文化虽然定义种类繁多但主要所指仍停留在精神层面,如:戏曲文化、民俗文化等,它需要借助语言这一载体简洁直观地将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内容呈现出来,语言不仅会反映文化的内容, 它也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新旧词汇的演变是这种现象的最好证明。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所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①。这种包容和共生的关系,证明了向外国人讲授汉语的对外汉语语言教学活动中开展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
1.2 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民族性和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国土上创造的绚烂文化也是人类历史上绵延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中华文化形成初期主要集中于黄河和长江流域,后期由于民族战争、人口迁移和历史变迁的影响,中国境内各地域、民族间的文化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现如今的由汉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中原文化以及各地域文化融合而成的复合型文化体系。而这里所指的地域文化,就是在一个特定区域范围内产生的能够代表当地独有的文化特色,它体现在方言、饮食、名胜风光、婚丧礼俗等各个方面②。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同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气候条件,都会产生与其他地域风格迥异的风俗面貌。如果将中华文化比作一幅壮丽恢宏的水彩画,那么分布于中华大地各处的地域文化就是水彩画上点染山水的不同色彩,地域文化是区域内精神文明的积累,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大文化的支脉。正如刘宇所说:“中国文化离不开中国的地域文化,中国地域文化则是中国文化的多样性表现”③。多元化的中华文化不仅为我国本土的文化研究提供了资源,也为留学生探索中国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但令人叹惋的是,在先前许多年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文化传播的视角多放置在了文化的相关知识要点上,缺乏对中国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知识传播的认识,向来华国际学生传授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将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不同方面向留学生展示多元的中华文化。
.............................
第二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与地域文化相关的调查与分析
2.1 进行相关调查的原因
本章设置调查、分析实际教学实践中的地域文化知识融入情况的原因是:①通过对新、旧 HSK 词汇大纲的分析,得出地域文化词汇与总词汇数量的占比情况,揭示对外汉语教学融入地域文化的必要性。②通过现行的各类对外汉语通用教材中所提及到的地域文化内容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地域文化知识的融入占比情况,揭示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地域文化内容融入情况所存在的问题,为下一章的具体教学措施提供数据支撑。通过以上的调查研究可以清晰地了解地域文化融入在大纲及通用教材中的占比情况,从而为地域文化知识融入对外汉语教学提供现实可靠的现实依据,为提出下一章可以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HSK 词汇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词汇水平对应于《汉语水平等级标准》的分类水平,是现阶段针对于不同汉语水平留学生开展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凭证。HSK 词汇大纲同样为日后的教材编写工作、课程设计及课程测试标准提供了明确的参考依据。 通过对 HSK 词汇大纲的分析,我们可以知悉汉语词汇教学大纲对不同层次的汉语学习者有不同阶段性的学习要求,可以了解到地域文化词汇在大纲中的占比情况。这是将汉语作为外语词汇教学发展的基础。为教科书编写,课程设计和课程测试提供明确的规范。可以了解到地域文化词汇在大纲中的占比情况。
.......................
2.2 HSK 词汇大纲中的地域文化词汇分析
2010 年初,新编辑的 HSK 词汇大纲修订完毕全部出版,新出版的 HSK 词汇大纲在旧版大纲的基础之上进行编纂,细化汉语级别分类、精炼各级别的词汇使其与HSK 等级考试更为贴近——旧 HSK 词汇大纲总词汇量为 8822 个,分甲、乙、丙、丁四个等级,其中甲级 1033,乙级 2018,丙级 2202,丁级 3569。新 HSK 词汇大纲在此基础之上又收录常用成语及固定短语,按照 HSK 考试等级将词汇等级细化,本次修订方式适应了汉语国际传播的新形势。但是其在内容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就是对于地域文化词汇和方言词汇收录较少同时也没有对学校所在地的方言词汇提出学习的要求。
笔者将会根据上一章所罗列出来的地域文化知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为依据,对新、旧 HSK 词汇大纲的词汇表进行了筛选,筛选出各等级收录词汇中的地域文化词汇并分类列表,在词汇表中分类为方言词汇的地域文化词均在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中依照“<方>”的形式标记注出。以下是详细的地域文化词汇表:
.........................
第三章 地域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建议 ...................................... 26
3.2 培养适应地域文化课程的师资力量 .................................... 27
3.3 编写蕴含地域文化的辅助读物 ...................................... 27
第三章 地域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建议
3.1 完善高年级留学生地域文化课课程体系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体系中已经设置了种类繁多的语言和文化的选修课,例如:剪纸、书法、太极拳、汉语角……这些文化类选修课在一定范围上拓宽了留学生的学习深度,主干课程在讲授过程中也会穿插相应的文化点让留学生进行学习,但是可惜的是并不能高效的解决国际学生实际沟通过程中直面的文化冲突问题。这是因为留学生开始尝试与当地居民的进行频繁的交际活动,因此高年级的留学生面临的不仅仅是汉语普通话和中华主体文化,还有地域文化内容和方言词汇。根据国家语委的调查显示,2000-2010 年居民的普通话水平总体由 50%提升至 70%,但是方言的使用情况没有发生变化,在日常生活中普通话的使用几率仍不高,居民最常使用交际语言的仍然是方言。针对此类情况,我们可以在留学生的高年级阶段在课时范围内,开展与学校所在地的方言情况相适应的方言选修课和地域文化体验课程,以此来弥补对外汉语主体课程内容的不足。
地域文化体验课程可以让留学生切身体会自己现在所居住的城市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独特的城市魅力,让留学生生动、直观的了解地域文化知识。因为地域文化体验课程因为课程时间的限制,并不适合单独在课堂上开展,我们要选取博物馆、纪念馆、文化产业园等公共资源为教学工具向留学生介绍所在城市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及人文风貌。教师也可以结合学校当地的旅游名胜景观,向留学生介绍当地的独特自然风光以满足留学生的出游需求;可以结合当地的特有风貌,增近他们的亲近感。教师可以选取性地选择景点组织一日游,以伊宁为例,可以将学校设为出发点,以伊犁河景观大道、伊宁市规划展览馆、八达·赛里斯文化广场、巴彦岱“这边风景”文化街——达达木图乡布拉克村“塔兰奇民族博物馆”、王蒙书屋、喀赞其民俗旅游区、臻品旅游文化街、汉家公主纪念馆、伊犁州博物馆为具体路线。在这一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设计相关的主题活动,在课堂上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预先向留学生讲授主题活动的知识,向留学生布置有关的探究问题,让留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际的社会活动中,在社会活动中亲身体会中华文化,而后做好相关记录以便回到课堂上在留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心得和体会。
..........................
结语
要将学校地域的代表性区域文化知识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坚持地域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大文化的支脉。地域文化知识在教学中融入是对教学资料的重要填充,明确认知带有地域文化类词汇教学虽然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涉及方言词汇,却依旧是服务于主流课程设计所要遵循的语言教学标准,教授内容看似与课程要求的普通话教学有意义上的差距与冲突,但是也非另辟蹊径,独成体系。通过地域文化知识的讲解扩大留学生的学习范围,解决他们课上听得懂、会使用,课下沟通困难的困境达到促进目的语学习和交际的目的。对高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开设地域文化类选修课程时,力求避免包含方言教学或地域文化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的局面,忽略对其他知识的讲授。虽然地域文化知识对留学生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是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而忽略地域文化教学的有益作用。通过理论剖析,
我们可以推断在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适度的添加内容合理的地域文化知识要点,有助于留学生的再社会化,扩充教学资料,促使中国文化与洋洋大观的多元文化间持续而良好的进行交流。
将地域文化内容纳入对外汉语教学也对教师和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们通过对相关方向教材资料的收集整理,发现该领域的教科书非常稀缺,相关的中国地域文化高质量教材和人才资源很少。不论是解决地域文化辅助教材匮乏问题还是高素质的教师人才稀缺问题的关键就是加强地域文化教学专项人才的培养,为解决这一关键问题我们可以进行这几方面的预先准备,首先是要针对年轻的、具有方言知识储备的对外汉语教师进行选拔。其次是要提升在职教师的地域文化素养,尤其是任职于综合类和文化类课程的对外汉语教师的地域文化素养,只有任课教师具有相关地域文化知识储备,才能够对教授的知识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最后,要加强对外汉语课堂与民间组织、民间艺人的交流,让地域文化知识以生动形象的面貌展现于留学生面前,也让民间以人为教材的编写、教师的培训提供真实而详尽的资料。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