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选题的理由
隐喻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钱钟书在《管锥编》中也指出,“理绩主玄,说理陈义者取譬于近,假象于实,以为研几探微之津逮,释氏所谓权宜方便也。古今说理,比比皆然也[1]。”人们每天都在使用大量隐喻,动物隐喻就是其中非常富有特色的一种。动物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自诞生后,就与动物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在与动物漫长的相处历史中,人类与动物相互依存,当人类开始使用语言、发明文字时,也将自己所熟悉的动物的特征、习性甚至对动物的情感都融入到了其中,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甚至将其他事物也借由动物的形象和特征表现出来,这一方法不仅使所表达的事物更加形象,无形中也赋予了该事物更加深层次的意义和内涵,由此产生了大量与动物相关的词语,反观这些词语,除了可以看到人类的思维发展之外,还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成为了人类思想观念的载体和价值观念的体现形式,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
中韩两国历史渊源深厚,自古以来一直有着密切的往来和交流,同属于儒家文化辐射下的文化圈,在两国的语言中,出现了很多和动物相关的词语,或是成语、或是俗语,有的是从古代流传至今,中间进行了演绎变化;有的是新兴时代的产物,两国间的成语有同有异,这些异同蕴含着两国丰富的文化及两国人民不同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比这些异同,不仅有利于两国的沟通交流,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更是至关重要,因为语言学习不仅仅只是词句的表面学习,更是文化和思维方式上的学习。然而,目前中国的学者对动物隐喻的研究并不是特别多,大部分中韩动物词语(包括成语)对比的论文都是在中国的韩国留学生写的,且研究多限于象征意义和文化差异对比。因此这一研究仍然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希望能够对这一领域有所贡献。
...........................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研究综述
本文中所提到的认知角度上的隐喻最早是由西方提出并使用的,在中国的古籍中最早出现的是先秦诸子学说里提到的“譬喻”,“赋”“比”“兴”是《诗经》中最主要的三种表现手法,《周礼春官宗伯下》中记载过“比兴”,东汉郑玄作注解释为“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这时的文献虽出现了“喻”“譬”“比”“兴”的说法,但并没有明确提出“隐喻”或者“暗喻”的概念。
直到南北朝的刘勰,对“喻”开始有了比较认真的研究,他在《文心雕龙·比兴》中提出了两个新的概念:“附理”和“起情”,“附理”即“切类以指事”,就是用与其类似的事物来指代某件事;“起情”则是“依微以拟议”,指用微妙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刘勰的注释可以看出此时已经认识到这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但是对比喻的研究还是停留在修辞手法的原始阶段,仍没有关于隐喻的明确表达。
“取喻之法,大概有十: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和虚喻[1]。”南宋陈骙在《文则》中将隐喻归类于比喻的一种,这是修辞意义上的隐喻第一次明确被提出,他对隐喻深入系统的研究也为后来的隐喻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中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隐喻,与隐喻相关的著作也日渐增多:唐钺《修辞格》(1929),黎锦熙《修辞学比兴篇》(1936),直至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1976),标志着中国现代修辞学的正式建立[2],隐喻被确定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比喻的一种。
伴随着语言学的迅猛发展和认知语言学的快速崛起,学界对隐喻的研究开始突破修辞学的藩篱,在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隐喻的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一批介绍西方认知语言学的学者,如林书武、束定芳、赵艳芳等,拓宽了隐喻研究的视野,使局限于修辞研究的中国隐喻研究进入到认知研究的阶段。
..........................
2 隐喻理论概述
2.1 隐喻的本质
20 世纪 30 年代之前,由于修辞功能是隐喻最显著的功能,因此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传统修辞学对隐喻的研究,修辞学也成为理解隐喻的重要视角,同时也为各种新的隐喻理论奠定基础、形成参照。然而传统的隐喻理论相对狭隘,没有更深层次认知到隐喻的本质,没有将隐喻看作思想间的交流、语境间的互相作用,而仅仅将其简单看作一种修辞手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隐喻现象随处可见,它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艺术活动中,现代隐喻理论突破了传统修辞学的研究视角,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1)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理查兹最早、最明确地指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the omnipresent principle of language)”。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的实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这里的理解和经历不仅指语言上的,而且也是思想和行为上的。语言只是人类认知的一部分,现实中的很多事情、很多领域也可以从隐喻的角度来解读,如体育、政治等,这些看似离隐喻很远的领域,也存在着大量习焉不察的隐喻,运动员、运动场、政治局势等都可以是隐喻的目标,成为战士、战场、博弈这类形象表达的实体,从而激起人们的共情,感受体育的紧张激烈、体会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同时通过隐喻也可以看到人们如何认知体育与政治,因此隐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更深刻地理解我们已知的事物,也可以反映出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
(2)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与工具。人类使用隐喻,有主动使用隐喻和被动使用隐喻之分,被动使用隐喻就是人类在认识事物时,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者由于语言中尚未出现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其结果就是隐喻,古人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1]”就是其具体表现,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世界的认识还很模糊,周围出现他们当时语言中没有的东西时,就不得不用其它的词语来描写它,如山头、山腰、山脚等。主动隐喻就是使用者事实上已经认识到两种事物之间的差别,或者语言中存在着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法,但为了更好地传达他的意思,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他选择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如体育赛事中常出现的“赛场如战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面对的是全中国人民的目光和期待”“战长沙”等等,由于比赛的竞技性,其过程激烈、紧张,让人感觉兴奋、激动,因此用战争来类比,可以更准确地传达出人们的感情,是使用者明确二者联系的情况下主动使用的,这就是主动隐喻。
............................
2.2 隐喻的产生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具有社会属性,因此隐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隐喻的产生可以从语言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中寻找原因,同时隐喻本质上一种认知工具,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也是隐喻产生的一个原因。我们把隐喻产生的原因分为三大类:认知原因、语言原因和社会原因。再在这三大原因中归纳出两种类型,一种是被动使用的原因,一种是主动使用的原因,各种原因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互相作用和影响关系。
主动使用原因:即说话者有意识地使用隐喻,使用者明确意识到了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者出于特定的目的主动使用隐喻。古代人观物取像偏重于物理距离,通常由近及远,由人及物,现代隐喻产生的过程更偏重认知相似程度的高低。卡西尔在《象征形式哲学》中将语言获得其独特的形式并获得其内部自由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模仿阶段、类推阶段和真正的符号阶段。心理学家在研究隐喻时将注意力放在隐喻使用者对喻体和本体之间差异的意识程度上,把隐喻分为三类:根隐喻、新隐喻、明喻。巴克认为隐喻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不同的事物被看做是同一的,第二阶段,人们感觉到两个事物之间的差异,第三个阶段,人们不但感觉到了两个事物之间的差异,还发现了两者之间的某种联系,即某种相似性。这种观点与心理学家提出的根隐喻、新隐喻、明喻不谋而合,心理学角度上的根隐喻是指对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性重视而无视差异,将喻体与本体看作一类事物;新隐喻是指已明确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异同,但想通过二者之间的相似性来传达别的方法无法传达的信息。明喻是人们对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差异完全熟悉,利用喻体和本体之间某一方面的相似性,而且常常明确指出这一相似性。
被动使用原因,当人们遭遇“语言贫困[1]”时,往往需要通过借用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法来表达新概念,这种借用形成了大量的隐喻性词汇,即具有隐喻意义的词语,如命名新的自然和文化现象,用简明易懂的方式传播某些信仰,描述某些社会理想等。莫伊指出,语言中的词汇非常丰富,可以覆盖生活中的绝大部分用词,但是大部分相同,没有被语言词汇覆盖的部分,人们可选现在的词去表达意义,如果与原词语产生的意义相同,那么可以使用文化、语境等方法来消除这种误解。
综上所述,隐喻现象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语言、认知、社会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们或者主动使用隐喻,或者受“语言贫困”限制被迫使用隐喻。
...............................
3 中韩动物成语的选择和分类....................................173.1 中韩动物成语的选择.........................................17
3.2 中韩动物成语的分类.................................18
4 中韩动物成语的隐喻对比分析...........................25
4.1 中韩动物成语意义“体”与“义”的对照........................... 25
4.1.1 同体同义,完全一致........................................ 25
4.1.2 同体异义,同中有异.......................................... 26
5 对韩汉语动物成语教学............................... 43
5.1 教学目标和原则.................................. 43
5.2 教学方法和建议....................................... 45
5 对韩汉语动物成语教学
5.1 对韩汉语教学的目标和原则
自 20 世经 70、80 年代以来,根据汉语的特殊性,对外汉语中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同时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流派的学说逐渐总结出适合汉语教学的原则:使留学生掌握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应把语言当作交际工具来教和学,尽可能教学过程交际化,鼓励学习者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重视情感因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原则。从学生特点和需要出发,研究学生个体差异来确定教学方法,并对学生学习方法给予指导,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对韩汉语教学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遵循上述原则。
动物成语教学属于种词汇教学的一种,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在《词语教学中的语言学》中强调了词汇教学的重要性,他认为,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没有词汇就不能交流,就不能传递信息,如果不能掌握足够的词信息,那么就不能充分完成意义地表达,词语教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词语教学要注重系统性、阶段性、交际性、文化性原则。何为系统性?束定芳认为语言是个系统,是由各种了系统组成。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内部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因此在汉语词语教学时也应该注意词语在各种系统内部的关系。阶段性是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对词汇的需求来进行词汇教学。语言具有社会属性,是一种交际工具,能够进行交际也是学习一种语言的目的,因此词汇教学应以交际为教学重点,设计交际化、真实化、语境化的教学活动。语言的基础是文化,缺乏文化教学的语言是不完整,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出现相应的困难和障碍,教学内容要针对交际常出现的交际困难进行主流文化教学。
..........................
6 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