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地名之社会语言学探索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2388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前 言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南昌市地名。所谓地名,“凡具有社会性的,标记着占据一定地域空间地名的名称,皆可认作地名。”①本文所研究的仅限于南昌市城内街头巷尾的地名这个层面。南昌市的地名大多沿承了明清两代的称名。据清代《南昌县志》对地名相关内容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南昌地名从那时起就已经成型且有相关的文献记载了。本文收集的语料来自于 1992 年南昌市地名委员会编制的《江西省南昌市地名志》,参考了 2010 年江西省测绘局与江西省第三测绘所编制的《南昌交通旅游图》中的新城区地名。所谓新城区,指的是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 南昌市的人文历史及其地名

1.1 概述南昌,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古老历史。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南昌是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交通的中心。民族大融合是历史不可避免的趋势。自建城以来,北方人口涌入南方,大量人口迁入南昌,这使得南昌百业日益兴旺,同时地处长江流域,据有千里之地,通四方水路的优势,也给古代南昌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城市的发展拉动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城市的文明,二者相辅相成。南昌,就是在江南这独特的社会环境下和自然土壤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它对我国的中部崛起起着重要作用。历史上的南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地位,曾一度成为封建王朝的帝都。南唐显得八年,李璟迁都南昌,在此建立了一代王朝,这使南昌一时成为中央政府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占有一定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最使南昌闻名遐迩的是王勃的一首《滕王阁序》,不仅描绘了南昌“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且还以“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突出了南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有着重要的军事地位。现代,南昌是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一页。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南昌就蕴含着醇厚的文化气息。文人相聚,以诗论道,纵谈天下;广设书院,招贤纳士,传播文化。曾几何时,人才辈出,薪火相传,给后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亘古经世之作,也给南昌筑起了一个深入人们心灵的精神世界。


1.2 人文地理历史

南昌地处长江中下游,江西省北部,介于东经约 115°27’-116°35’、北纬约 28°10’-29°11’之间。自古以来,拥有丰富的水资源,赣江纵贯全城;抚河、玉带河从城中穿插而过。东湖、西湖、南湖和北湖,内四湖静安城中;青山湖、艾溪湖、碟子湖和象湖,外四湖环绕城周。城市中,大大小小的湖泊很多,可谓城中有湖,湖中有城,湖城相映,美不胜收。气候温暖湿润,这方水土养育着南昌这座悠久而富有灵气的城市。据《南昌市志》载,南昌作为一座城市的历史始于汉代。汉高祖刘邦与项羽在中原展开争夺战时,因战事目的而设立豫章郡和南昌县,并派颍阴侯灌婴进驻南昌:“以御史大夫受诏,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渡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吴守。遂定吴、豫章、会稽郡。颍阴侯灌婴进驻南昌一年后,把南昌建成方圆十里,并夯筑了六道雄伟的土城门城池。这就是文献最早记载的南昌城,俗称灌婴城或灌城。

2 南昌市地名的语言特点

2.1 概述


地名属于词汇的范畴,符合词汇的一般特点,即音、形、义的结合。从地名词语的语音上看,有三个问题需要讨论:“同音现象、异读现象和方音现象”。①同音现象,在同一城市内,街道称名不存在这类现象,而在不同的城市中则普遍存有地名同音这类情况。尽管各个城市的发展有其各自的内涵特色,但是它总脱离不了本民族历史文化这个大背景。异读现象,一是指城市地名中的一个词存有与普通话读音不同而意义完全相同的情况;二是指城市地名中的一个词存有与普通话读音不同同时它的意义也不同的情况,也就是说这个词产生了新的读音和意义。在南昌市,部分地名存在这种异读现象。方音现象,是指城市中的有些地名最早命名时是以方音的形式存在的,推广普通话之后又对地名文献进行了修订,如以普通话的语音来读这个地名则没有原来的音律韵味,也难以显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这就依然保留着原来的方言读音。除此之外,地名的音节结构和平仄搭配也必须符合社会约定俗成的原则。地名是指代性的词语,从其音节结构与平仄搭配关系到其指代性,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从地名的组成看,地名是由两部分组成——专名和通名。客观上,地名的这两部分是密切联系的,没有分开讨论的必要。但是,理论上,地名存在着一个二者相互转化的问题。也就是说,部分通名是从专名转化而来的,部分专名又是从通名变换而来。城市内的地名通名已基本统一,但由于地域的特殊性,事实上还是以富有特色性的专名为主。当然,无论专名还是通名,都应起到指代地点与区别地域的作用。从地名的词义看,作为指代地点的词语在字面意义不能相互等同,要保持地名与地名之间的有效区别,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应从社会的发展与历史的演化中表现出来。

2.2 地名的语音特点

地名在人们的日常交谈中使用率很高,对其语音有一定的要求。南昌市的地名,大多是从明清时期逐渐确定下来的,在音律上具有一定的特点。现代汉语声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简单地说,分为平声(阴平和阳平)和仄声(上声和去声)两类,而这里的平仄与古汉语的平仄还是不一样的。南昌市的地名大多古已有之,所以我们还要结合古代韵律讨论其平仄配合规律。古汉语也有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除平声外,其他三声归为仄声。古平声分化为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分化为上声、去声,去声仍为去声,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这样,古平声与普通话阴平、阳平都为平声,其他都为仄声。南昌市地名多数以三音节为主,也不乏双音节与多音节地名。“音节很难找到自然属性上的依据,无论从声学还是从发音生理都很难精确定义。”①所以,音节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感知单位,也是一种流传习惯,属于一种感知经验。从上面表格上看,三音节地名最多,占地名总数的将近 50%。三音节地名为什么如此之多,前人并未给我们明确的答案。我们认为,大概基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符合用语经济的原则。因为地名大多用于日常交流,这就要求人们要以最节约的词语指代所要表达的事物。与三音节以上的地名相比,三音节地名比较符合用语经济性的原则。第二,符合节奏和谐的原则。地名的最后一个音节通常是一个通名,如“路、巷、街”等,与前面的专名之间会出现一个自然的停顿。众所周知,汉语是以双数为美的,与双音节地名相较而言,三音节除去通名之后的专名还是一个双音节,它符合人们注重节奏和谐的民族心理,不像双音节地名那样除去通名后的专名只孤零零地剩下一个音节;再则,三音节地名比双音节的表义更加明确,内涵也更加丰富。第三,符合社会实用的原则。三音节地名长度适中,方便记忆,利于使用。

2 南昌市地名的语言特点..........9

2.1 概述..........9

2.2 地名的语音特点..........9

3 南昌市地名的文化意义 ..........20

3.1 概述 ..........20

3.2 地名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20

4 南昌市地名的历史演变 ..........29

4.1 概述..........29

4.2 南昌市地名演变的事实..........29

结论

本文在阐述南昌市人文地理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地分析了其城区地名命名的语言特点,包括地名语音韵律的配合规律、选词用语的结构特点及其方言对地名内涵意义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般性规律:地名以三音节为主,多用仄声词,语音上显得响亮、霸气、外放,还较多地使用方向词和数词,这是符合其方言语音与地理风貌特点的;还着重地剖析了南昌城区地名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区地名与其悠久的人文历史、独特的自然风貌及丰富的社会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其中又更多地关涉到地域宗教、宗族及民俗等文化现象;与此同时,还着重地探讨了城区地名的历史演变进程,从中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对城区地名的影响及其文化内涵的流失,进而对地名的管理与规范提出了一定的建设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1]普通地名学(第一部分:地名学的基本规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2]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陈建民.地名小议[J].社会科学战线,1979(04).

[4]辞海编辑所.辞海试行本 第 1 分册 语词(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1.

[5]高 磊.中国地名的文化内涵[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04).

[6]高丽婧.门头沟区地名及其特点[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1(01).

[7]高丽君.天津地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5.

[8]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9]季芳桐.宗教文化通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0]李莉莉.曲阜市街巷地名的语言与文化[J],学语文,2010(0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