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0 引言
副词的研究是语言学界的一个难点和热点。其难在于副词的内部成员表现出极大的异质性,副词几乎是词类问题中争议最多、分歧最大的一类词。副词不仅句中位置灵活多变,而且形态标志性弱。绝大多数语言都没有特定的形态标记以区分副词或副词次类。即使形态高度发达的古希腊、古拉丁语也没有对副词作形态上的区分。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上曾表示:“副词本来就是一个大杂烩”。英国著名语法学家夸克也曾无限感慨:“由于副词内部极不同质,所以副词是传统词类中最模糊不清、最令人困惑的词类。以至于可以说副词就是无法归入其他词类范畴中去的那些词”。然而副词研究又是一个热点。一方面各主要理论语言学派都有专门描写副词的理论框架(详见第二章),另一方面副词研究一直占据汉语语法研究中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据不完全统计,近 30年来,汉语副词专著已出版 10 余本,博士论文 20 多篇,硕士论文 450-500 篇,正式公开发表的单篇论文也高达 3000-3500 篇之间。那么如此“高强度”、“高密度”的研究是否已经解决了现代汉语副词的一切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讨的呢?
1.1 问题的提出
由于汉语没有丰富的形态变化,词序和虚词是汉语的主要语法手段,传统上对副词的研究构成了虚词研究中的重中之重。已有的副词研究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讨论了副词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虚实归属、分类、范围等;微观上则最主要是对个别常用副词的单独研究和对比研究(肖奚强、钱如玉2006)。汉语学界较为普遍地认为,如果将副词作为一个词类的共性特征与副词成员的个性特征相比较,其个性强于共性,副词适合“逐个研究”。有统计显示:1995 年前副词的个案研究占绝对优势,2000 年左右也仍然占将近半数(林华勇,2003 )。因此虽然已有副词文献成果丰富、某些局部描写细致,多数研究如同颗颗散落的“珍珠”,未能串成珠串。或者如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难以窥见副词的整体风貌,也难以形成语言类型学上的对比。国内副词研究专家张谊生也有同感:“总的说来,汉语副词的宏观研究一直处于一种缺少条理、缺少系统、亟待开拓、亟需改进的状态之中”,“要对现代汉语副词作出较为系统的宏观研究,需要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和直接可资借鉴的国外研究成果倡导语法研究应坚持形式与意义的相互验证。指出有两种方法来研究意义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一种是保持某一语义实体不变,观察它可以出现的表层实体;另一种方法是保持某一特定的表层实体不变,观察什么样的语义实体可以通过它来表达。为了从宏观上建立一个现代汉语副词的统一体系,我们设想:如果保持副词这一表层实体不变,是否可以在语言的不同层级上一一考察副词的语法表现,从而找出副词意义范畴上的某些规律性呢?本文就是在当前研究现状下,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1.2 研究的意义
当今世界各主要语言中都存在副词,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显示,语言表达功能的发生学顺序可依次排列为“陈述指称修饰”,就词类而言,如果某语言除名、动、形之外继而还有第四类词,那么一定是副词。匈牙利语甚至只有副词,没有形容词。因此对副词的研究具有普通语言学的理论意义。本文尝试使用统一的理论框架来分析副词,一方面立足现代汉语,拟构建一个描写和解释副词的理论模式,可以为丰富现代汉语理论语言学作出一定贡献;另一方面面向世界多种语言,希冀为副词的类型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基础。此外,国外语言学理论对副词的分析以英语为主要语料,汉语的语料研究能提供跨语言的检验证据,有望对现有理论有所发展或补充。同时,本文对副词的研究也将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根据郭锐(2002)的统计,副词总数(999)比形容词(2355)少一半多,但出现次数却比形容词多,副词的平均出现频率仅次于动词和名词。换言之,副词的活动能力,即副词平均能量是很高的。由于副词使用的高频率和高活动能力,副词用法呈现丰富的多样性,势必给语言学习者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本文通过对副词的梳理,期望挖掘出副词意义、功能和分布上的某些共性规律,为对外汉语教学、翻译、中文信息处理等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第二章 研究现状和文献回顾
2.0 引言
副词是语言学研究中历久不衰的主题。从公元前二世纪的古希腊语法到公元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各类语言学流派的衍变从来少不了对副词的探索。即便如此,关于副词仍然存在许多矛盾和争议。副词的形式特征难以把握,副词的意义标准不便操作。副词是甚至连语言学词典也无法准确定位的一类词。第二版的《语言与语言学关键概念》和《语言和语言学百科全书》判定副词为难以处置的“麻烦词语”或最易构成异质的“垃圾箱”;第四版《现代语言学词典》里副词是“内部不纯一的词”;维基百科也认为副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范畴。为了梳理前人和时贤的副词研究成果,挖掘其中的不足,建构本文的研究框架,本章首先主要讨论国内现代汉语副词的研究现状和国外副词研究的动态,然后对上述文献进行简略评述,最后提出副词的“修饰语+中心语”视角,并以此为切入点修改了第一章的副词层次简表,产生本文基于语言单位层级的副词研究的分析框架。
2.1 现代汉语副词研究现状
从研究现状来看,现代汉语副词的研究呈现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上的探索,本节主要讨论三个问题:副词的虚实归属、副词的范围和副词研究的方法论。微观上的分析则主要包括对单个常用副词的细察、两个近似副词的对照和副词次类的讨论等方面。2.1.1 宏观研究副词的虚实归属问题,曾经长期困扰着汉语学界,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先后产生过三种观点:归入虚词、归入实词、或居于虚实之间。一方面三种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也都有其不完备之虞,另一方面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时期出于不同关注侧面或认识的改变,表现出态度的游移。由于几乎每一部汉语副词的专著或综述文章都对此问题有所涉及4,本文不复赘述争论的细节,仅以时间为序观察学界如何为副词虚实定位,侧重体现当前对此问题的代表性意见。早期学者以副词“意义比较空灵些”将副词归入虚词,以黎锦熙(1924)为代表,并得到吕叔湘、朱德熙等的响应(《语法修辞讲话》1979),成为汉语界理论上的传统认识。反对的学者以副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为标准将之归为实词,以《文法简论》(陈望道 1979)为代表。
2.1.2 微观分析
微观分析则主要包括对个别常用副词的单独研究、两个意义相近的副词的对比研究和某一副词次类的研究。张谊生(2010:前言)对其专著中 15 个选题的总结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副词微观研究的现状,“细究这十五篇文章,其中只有两篇分属宏观与中观的研究……其他 13 篇都是副词的微观研究……其中探讨程度副词的文章最多,有 6 篇;其次是语气副词,有 4 篇”。因此也许可以说,微观分析仍然是当前副词研究的主流。就论文而言,据林华勇(2003)对《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汉语学习》、《语文研究》和《语言教学与研究》5 种刊物(1980-2000)登载的副词研究文章的统计,现代汉语副词的个案研究文章比组合研究、聚合研究的都要多,所占比重也最大。最典型的副词微观分析集中体现在虚词或副词词典的词条编写上。例如《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 1980)、《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北大中文系 55、57 级语言班 1982)、《现代汉语副词分类实用词典》(姜汇川等 1989)以及随后出版的多部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侯学超 1998,张斌 2001,朱景松 2007)等,都详细刻画了单个副词的语义特征和语法意义,对比了近义副词的使用。与副词词典编撰不同的是,单篇副词论文以研究单个或几个副词语义、句式、语境、篇章等各方面的制约关系为主,更具有理论上的广度和深度,注重跟国内、国际语言学理论与时俱进,结合得较为成功的有:语义特征理论、语义指向理论、焦点和预设理论、主观性和主观化理论、语法化理论以及语篇理论等,在实际研究中还出现了多种理论的融合。
2.2 国外副词研究动态
美国小说家和评论家 Henry James 曾经把副词比喻为文学作品中的“盐”,并且毫不掩饰地坦承他对副词的“喜欢”(like)、“崇拜”(adore)和“尊敬”(respect)等个人感情。语言学家们对副词的研究就相对显得更加理性。本节主要讨论国外对于副词的性质和意义、位置和功能、范围和类别等一般性研究以及生成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语言类型学对作为修饰范畴的副词的各种层级研究模式。
2.2.1 副词的一般研究
西方第一部完整的语法著作《语法科学》区分了包括副词在内的八类词,就此形成了西方研究者的基本共识,一般认为,绝大多数语言中都存在作为副词的一类词。描写了不同语言标识副词的方式:如现代英语中副词多在形容词后加“-ly”构成;法语和其他大多数罗曼语中,很多副词是由相应的阴性形容词加上副词性词缀“-ment”派生而来;土耳其语则通过将形容词重叠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居住在尼日利亚北部的 Hausa 人使用的 Hausa 语中的副词往往具有 CVC 高调单音节等音韵特征;他加禄语中有的副词由形容词之前加“nang-”构成。阿拉伯语(Arabic)和 Trique 语(一种印第安语)中无开放性的副词词类,可由名词或形容词替代。《语言和语言学百科全书》(第二版)也指出,瑞典语不明确区分副词,而使用形容词来修饰谓语(参见“词类概述”词条)。西非洲雨林的阿坎语(Akan)中的动词或连动结构可以表示方式;爱斯基摩语和 Yana 语等高度合成的多式插编语中,可在动词词根和屈折后缀之间加词缀以表示副词语义。日语中很多副词是由其他词类添加助词等成分或者是由其他词类直接转化而来的。意大利语中存在一些被 Napoli(1975)称为“advectives”的词,它们既可以作形容词又可以作副词,只有借助一定的上下文才能判断其具体区别。《语言和语言学百科全书》(第二版)(参见“副词”词条)认为在所有的词类中,副词是最易构成异质的类;那些不适合归入其他词类的词语往往将被分配到有“垃圾箱”之称的副词中。正是由于副词的种种多样性,副词的性质和意义、位置和功能、范围和类别等方面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广泛研究。
2.2.2 副词的层级研究
Verspoor et.al.(1998)指出句法结构是一种层层叠加的洋葱构造。在这个构造的最核心是事件,然后由内向外的背景成分依次是事件时间、言语行为时间、说话者的态度、言语行为。修饰范畴指说话人用来对某一事态进行修饰、限定、或评价的意义和形式相组合的系统。言据性范畴反映概念主体对事态最宽泛的认识,居范畴等级的最外层;然后依次是评价事态盖然性的认知情态和表允许的道义情态;接下来分别是跟事态的动态性紧密相关的时、体、相等语义范畴,它们反映事态的本质特征,处于最核心的内层,直接修饰事态。语言类型学和历时语言学的已有成果显示,修饰范畴是一个跨语言普遍存在的概念范畴。显然,副词对应于这一修饰范畴的各个层级,并以此介入对事态的断言、评判或揣测。例如表示言据的有:seemingly,supposedly 等;表示认知情态的有:probably,certainly 等;表示道义情态的有;另外,方式副词、时间副词、频度副词等能不同程度地反映动作行为的时、体、态。因此,本小节将分别以生成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语言类型学对副词的层级研究为例讨论已有的发现和存在的问题。生成语言学范式内对副词进行层级研究的主要有 Kayne(1994),Alexiadou(1997),Cinque(1999)的指定语功能投射层级和 Ernst(1984,2002),Haider(2004),Pittner(2004)的附加语语义辖域等级。Kayne(1994)《论句法的反对称性》中提出一个重要假设:如果两个短语的线性顺序(linear order)有异,那么它们的层级结构也必然不同;层级构造对线性顺序总是起着决定作用。
第二章 研究现状和文献回顾...........11
2.0 引言...........11
2.1 现代汉语副词研究现状...........11
第三章 现代汉语副词的层级性..........52
3.0 引言...........52
3.1 现代汉语副词的层级性............52
3.2 副词分属语言单位的不同层级...........53
第四章 第三、四个工作假设...........153
4.0 引言...........153
4.1 副词的范畴语义类型层级形成对应...........153
结论
本研究共提出四个工作假设,并以此为纲依次进行了验证和论述。值得说明的是,这四个工作假设之间并非平行并列的关系,而是有主次之分,其中以假设一为主体,其他三个假设从不同侧面提供支持,它们分别以层级内部、传统语法、其他语种三方面内容为视角,围绕假设一构建起现代汉语副词层级的多维参照体系。通过验证假设一,本文认为副词确实分属语言单位的不同层级,并取得了下列主要认识:(1)现代汉语中存在大量副词性语素,单双音节的语素层副词具有强组合性、韵律的依附性、能产性、定位性和文言性等语法特性;(2)词层副词是副词范畴语义表现得最为丰富的一个层级,按照中心语的句法功能可大致分为附谓副词和附体副词;附谓副词修饰限制谓词的程度、时间或行为、方式,附体副词反映体词的指称范围或陈述特性;词层副词受到中心语的选择和制约,中心语与词层副词的语义兼容性和选择性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释词层副词附谓或附体的规律和动因;(3)短语层副词的区分有利于处理扩展结构中不能通过词汇层次来分析的某些情况,如“很动词结构”或“副词能否修饰副词”等问题;通过不同组合,可分别构成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和多项副词连用等各类短语层副词;
参考文献
1.白梅丽. 现代汉语中“就”和“才”的语义分析 [J].《中国语文》1987(5):390-399.
2.鲍林杰. 《语言要略》[M]. 方立等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75/1993.
3.北京大学中文系 1955、1957 级语言班编《.现代汉语虚词例释》[Z].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毕鸿燕、彭聃龄. 6~8 岁儿童三种时间副词理解能力及策略的实验研究 [J].《心理科学》2004(1):69-71.
5.毕鸿燕、彭聃龄. 4-6 岁儿童三种时间副词理解能力及策略的实验研究 [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4):22-25.
6.毕永峨. “也”在三个话语平面上的体现;多义性或抽象性 [A].《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9/1994:79-94.
7.曹聪孙. 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的 SVO 和 SOV 之争 [J].《天津师大学报》(社科版),1996(2):75-80.
8.曹逢甫. 《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 [M]. 北京:语文出版社,1979/1995.
9.曹逢甫. 《汉语的句子和子句结构》 [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0/2004.
10.车艳、欧伶伶. 说汉语儿童早期副词习得个案研究 [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12):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