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动态——理论基础
本文首先涉及到文化冲突、中非关系及中非文化差异、文化相融等三大概念。文化冲突与文化相融概念是相互依存的,历年来,国内外的研究都普遍比较多。中非关系也随着中国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受到世界的瞩目,但单方面关于中非文化差异的研究就非常的少。
第一节 国外研究动态
一、国外文化冲突研究现状:
美国缪塞尔·亨廷顿被认为是文化冲突领域最受瞩目的理论建构者。1993年,他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一文提出了“文明冲突论”。亨廷顿的观点是:“当今世界的冲突源于文明的冲突,文明是历史、语言、文化、传统以及宗教的总称。后冷战的世界中人们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在亨理论中文化和文明是未做区分的)。”理论的提出,轰动一时,评价不一。然而,最早从文化层面对不同民族差异进行研究的应该追溯到1961年,斯特罗贝克(Strobeike )和克拉克汤姆(Clarketome),他们从人性的善恶、个人集体、等级体系等角度指出了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文化冲突。总体而言,早期的学者研究方法缺乏科学,没能从实证的角度给予有力说明,并没有形成较完整文化成果。
二、国外中非关系研究现状:
中国解放后,对外发展有了新的战略性调整,加上国际局势的不断变化,中非关系展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美国学者戴维·H.西恩(David H.Shinn)分析了自1949年来中国与非洲的45各国家的关系,横跨政治、贸易、投资、对外援助、军事、安全和文化等各领域,并将中非关系的发展历程和状态划分为3个阶段:(1)1949 年之后,中国慢慢上升为世界大国,它同西方和苏联在非洲的争夺形成三角关系; (2)20世纪后期,中国调整了国家战略,逐步减少了在非洲的活动;(3)冷战之后,中国在非洲由强调意识形态联盟转向重视政治影响力、重视获取自然资源和商业方面的联系。
第二节 国内研究动态
一、国内文化冲突研究现状:
20世纪前包括20世纪,我国对文化冲突的研究都不是很深入,但也有一些成就。秦斌、李晓峰(1996)在对文化冲突与选派海外经理和跨国经理管理风格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分析两者相互间的关系和前者对后者产生影响的原因,同时指出了跨文化管理的重要意义,以及进一步提出经营当地化是跨文化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卢岚、赵国杰(1999)提出了跨文化管理研究的必要性,认为文化冲突对跨国企业经营有重大影响,并总结了文化冲突管理思路,对文化冲突管理的评价标准与一体化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到21 世纪,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文化挑战直扑而来,国内学者对跨文化的研究也就更加突出。黎伟(2000)认为跨文化管理是指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在交互作用是发生冲突和矛盾时,企业各管理层处理和整合矛盾和冲突的过程,也是实现企业高效管理的过程。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王重鸣和杜红教授(2002)提出不同文化间的差距,对跨国企业的经营各方面具有很大负面影响,他们在总结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编制了跨文化适应问卷,并运用此问卷调查了314名在外资企业的高中层管理者。结果表明:决策价值前提、管理规范化、人力资源利用构成了跨文化适应的管理决策维度;中外经理沟通、中高层团队合作、直接上下级关系是跨文化适应的人际适应维度,两个维度均受跨文化的影响。另外调查显示企业的经营绩效与跨文化管理也有着直接关系。
随着跨国企业的日益增多,中国学者也进一步深入跨文化管理领域,对文化冲突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张素峰(2003)认为跨国经营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别的,而是不同文化间存在的价值观念、语言、习惯和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并给出四中解决这些差异所以起的冲突的方法——母国文化主导、当地文化主导、企业文化主导和文化嫁接四种方式,从而帮助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跨国管理,最终达到文化从冲突到融合的效果。黄年根(2003)认为:文化冲突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容忽视必须正视的,要解决文化冲突,就必须进行文化整合:第一,识别文化差异。第二,进行跨文化培训。第三,建立共同的价值观。胡宗华、谢宁铃、刘珂(2003)的理论有着另一番见解:他们从文化创新的角度,提出了异质文化是企业文化创新的重要因素,谢宁铃还分析了企业文化冲突的引起的原因有哪些,提出解决文化冲突的相应对策。
第二章 中国企业走向非洲
第一节 21 世纪的中国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
改革开放三十年五前,中国经济十分落后,可以说是个欠发达国家。我们引以为傲的是我们的地大物博,有着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加上我们人口基数庞大,人们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劳动力资本也就相对低下,企业工厂大部分都集中国内发展致富,对于“走出去”是毫无概念,邓小平先生提出了“对外开放”打开了人们的国际意识, 1992年江泽民主席继承了邓小平理论思想,首次提出“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到中国投资办厂,国内企业也开始慢慢走向国际市场。此阶段的“走出去”是为了更好的提高综合国力,加大国际影响力。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利好全都浓缩在这几十年里,堪称“中国的奇迹”。但是矛盾是对立与统一的,伴随着的是发展中的焦虑。首先,“地大物博”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资源匮乏。快速发展的经济使得中国在世界经济大循环中发光发热,但资源匮乏已成事实,并且将越来越缺失。中国同比世界他国而言,资源总量也不丰富,人均资源拥有量更是少的可怜,在世界144个被排名的国家统计中:处在 55位以后的淡水资源总量以及在50位以后的人均煤资源;土地、耕地、森林等资源更加是排到100位以后;铜、铝、石油、天然气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 25.5%、9.7%、8.3%和4.1%。在此情况下,我们在“地大物博”思想支配下,浪费资源,浪费能源频繁发生,加上我国的人口基数仍在以每年净增 700 万左右的速度飞快增加,资源匮乏将越来越严重。其次,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长是大势所趋,也是压力所在。中国经济网2012年3 月北京讯:“中国制造页在东部沿海平均工资大概是 2500到 3000 元,而越南制造页则是每月 1000 元,印度约是 600 元。我国其他地区(除少数如西北部地区)也所差无几,劳动力成本已远远高于周边国家,比我国 30 年前增长 20多倍。”不难看出,中国廉价劳动力现象已然没有那么明显了。另外,各企业的运营成本也在不断增加。现在的企业运营成本包括:物流运费、包装费、宣传、各种税费、保证金、公关费、代理费等等,杂多且价高程度跟之前的简单销售已然不可同日而语。
第二节 为什么是非洲?
1.中非渊源流长的友好关系
中非的友好关系源远而长,我国更是对非洲有着独特的友好情怀,大小 54个国家,有50个国家与中国建交并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20世纪的中国与非洲都经历了列强瓜分、社会巨变、民族国家建构与文明复兴的艰辛历程,可以说是风雨飘摇,休戚相关。两个几近有着相同历史的国家经受了历史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携手走进了新世纪,2006 年“北京峰会”的召开确立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的关系”,将中非关系推向一个新的阶段,2013年习近平主席履新首访就是走进非洲。中国对于非洲自 1956 年以来的援助项目是有目共睹,也是历来各国谈论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在经济建设、技术支持,还是在公共基础建设方面,都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洲国家对于我国的各方面建设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如:对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推动我国国家的统一,特别是中国重返联合国问题上,毛泽东曾诙谐的说,“是非洲人民把中国抬进了联合国”。进入21 世纪以来,中非关系更是南南合作的典范,这样的友好关系给中国企业走进非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丰富的资源环境
非洲作为世界上的第二大洲,在其中有着“四大文明”古国之称的埃及,总所周知,古埃及的文明比古中国文明还有遥远,在这样一个辽阔而古老的土地上,由于漫长的地质演化,使得非洲大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蕴藏了巨大的能源价值。南非的钻石无人不知,其金的储量达19000吨,是世界第一大金资源国,它也是世界最大的铁、锰资源国;几内亚的铝土矿存储量达约 74 亿吨,为非洲最大,世界第二;赞比亚的铜矿位居世界出产量的第一……全洲各地分布的金、铬、铂、铜、镍、钴、铝土矿、铁、锰、金刚石、磷和钾、石油天然气、铀、煤这十四种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在世界均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中,铬、磷、锰、钴、金、铝土矿等存储量在世界上均占居首位,分别约占世界总储量的 87%、62%、56%、50%、40%和30%;居世界第二位有金刚石、铀等矿产资源;天然气位居世界第三位,煤、石油、铁等位居世界第四位。如此庞大的自然资源吸引的不光是中国的投资,还有世界各国的涌进。
第三章 文化冲突在中非合作中是存在的...............14
第一节 民族文化差异下诱导的文化冲突..................14
1.民族性格差异....................14
2.生活态度差异....................15
3.风俗礼仪差异............15
4. 历史文化差异.......................16
第四章 文化冲突是不可忽视的................21
第一节 文化冲突对企业跨国投资的区域选择和进入模式选择具有影响.........................21
1.文化冲突影响企业跨国投资的区域选择...............21
2.文化冲突影响企业跨国投资时的进入模式的选择..............24
第五章 文化冲突是可以解决的——文化相融............30
第一节 文化相融——本土化(基础)...............30
1.人力资源本土化..............30
2.管理本土化...............31
3.生产本土化...............32
4.市场本土化....................33
第五章 文化冲突是可以解决的——文化相融
第一节 文化相融——本土化(基础)
入乡随俗,适者生存,本土化是实现文化相融的坚实基础。本土文化与海外文化相生相融,是中国走进非洲的关键点,也是文化融合的最佳途径。所谓本土化就是要求企业不把像入侵者一样毫无理性的插入异国市场,而是强调企业应该以适应环境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做出努力融入目标市场的过程。目前,我国跨国企业本土化战略主要分布在:人力资源本土化、管理本土化、生产本土化、市场本土化等。
1.人力资源本土化
人本主义社会讲求的是以人为本,过了人这一关,凡事都好办,确切的说人力资源本土化是最卓越的本土化途径。通过当地人管理当地人,小到基础民工,大到中高层管理应用当地人员,这无疑便于沟通,间接减少非洲当地文化对外来资本的抵触情绪,更节省了我国向非洲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
在沟通和管理不方便的情况下,有些刚刚到非洲投资的中国企业不愿意雇用当地劳动力,另外还有的经理人抱怨非洲员工的技能水平不够理想以及工作效率没有中国人高等原因。所以在以缩短工期或赶工期为目的的企业就会想办法雇用中国人,尤其在职业技术要求高的行业,非洲员工的比重异常低。“同一中资企业中,非洲人在技术工人中的比例要低于其在普通员工中的比例,同理,非洲当地人在工程师中的比例也就更加低。”然而现在,非洲当地政府和社会舆论强烈呼吁中国在非企业更多使用当地工人,一些非洲国家甚至出台相关的劳动法律严格规定外来企业员工雇用。例如,在埃及,雇佣满9个埃及工人才能与此同时雇用一个外籍工人;安哥拉也规定外国员工在企业所有员工中的比例不得超过30%。另外,我国的国情也越来越需要跨国企业的本地化发展。就我国目前“招工难”的现象在国内已然普遍存在,企业带出去的员工工资都要保证年薪在 10万到30 万之间,人力成本在成倍成倍往上翻涨,同时,许多工人并不愿意背井离乡长期住在非洲,因而不能安心工作。而企业向当地政府申请工作延长许可又举步维艰。这些种种原因迫使中资企业要认真考虑增加先非洲员工数量,逐步代替大部分中国员工。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中非双方的互相误解程度不相上下。热门图书《再见巴别塔——当中国遇上非洲》一书中说“事实上,任何两种文化之间出现任何形式的误解,都属正常现象,这是文化 “保守性”与“排他性”两种天性使然。”不独非洲,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早在晚清时期官方层面就已大规模展开,这期间更伴随着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清算,可时至今日,又有多少人真正读懂了西方?至于非洲,既然综合分析对比其在经济建设上是我国的最理想选择,那么文化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以上很多鲜活的实例都是对于中国企业走进非洲具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想要“走出去”,我们就必须学会怎样使文化融合的更完美。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如今的中非关系三样具备,非洲作为“发展的热土”、“希望的大陆”,今天的非洲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非洲雄狮正在加速奔跑,选择非洲无疑是明智之举,而中国国内的经济发展也是蒸蒸日上,中非经贸正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中非之间的合作意愿更加强烈、基础更加坚实、机制更加完善。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传达了外交精神,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战略合作。因而,一如既往地重视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无疑将是中国企业走进非洲的坚实基础,也是使中国进一步获得成就世界大国所必需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资源的必经之路。中非之路慢慢长远,合作空间强大而无穷,只有克服文化冲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将“走出去”战略真正做好做实!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