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契丹小字解读的发展,用契丹小字拼写的汉字音逐渐积累到可以观察汉语音系特征的规模。我们把这类材料称为“契丹汉字音”。契丹汉字音是契丹人用契丹语语音匹配汉字音的结果,本身+等于汉语者口中的音值,但契丹汉字音体现出的字音分合关系和具体拼写能够显示很多的音系特征。 I爱新觉罗?乌拉熙春(2004、2009)、沈钟伟(2006)等通过分析契丹汉字 II音确认了辽代汉语的一些特征,如中古全独声母清化,按声调平厌归入相应的送 I气音和不送气音;中古入声字塞音尾消失;见组二等字增生i介音,等等。 i目前已经确认的契丹汉字音大约辖有近400个汉字,通过这些字已经能够 i推断出辽代汉语的声母和韵母表。受制于对应的复杂性,契丹汉字音的层次分析、具体音值推定等还没有大规模展开,更多超音段特征有待提取,这是本文的研究目标之一。
1.辽代的语言状况
1.1语言分布及接触状态
东晋末年十六国时期,契丹族作为独立的族群进入历史舞台。至唐末,契丹勃兴,建立繁盛的辽朝,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一直到辽朝灭亡、契丹族离散前夕,契丹族的主要活动区域以及所接触的民族都相对稳定:根据历史文献,契丹语和周边民族语言的通话情况是:这为确定契丹语的族属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从通婚角度看,契丹族将奚族纳入自身的“后族”系统,汉名归为萧姓。这表明奚族是契丹族族缘认同度最高的族系。契丹族也和勁海贵族、汉族贵族通婚。契丹族上层和文化相对落后的室韦族系、女真族系不通婚。1契丹族和室韦族缘关系也较近,长期与之征战,但史籍没有明确两者的语言能否直接通话。10世纪初,契丹族勃兴,大量汉族人口(主要是今河北中北部、京津等地)被掠至契丹、奚腹地,汉族人口开始大幅超过民族人口。2汉族成为实际上与契丹、奚接触最密切的民族。由于各民族之间通话困难,汉语发展为通用语。北宋末年,宋朝派许允宗出使刚刚击败辽朝的金国,在路过原契丹腹地黄龙府附近时,他记录了当地的语言状况:第三十三程:自黄龙府六十里至托4敬孛堇寨。府为契丹东寨。当契丹强盛时,虑获异国人则迁徙杂处于此。南有激海,北有铁离、吐浑,东南有高丽、秣揭,东有女真、室韦,东北有乌舍,西北有契丹、回绝、党项,西南有奚,故此地杂诸国风俗。凡聚会处,诸国人语言不能相通晓,则各以汉语为证,方能辨之。是知中国被服先王之礼仪,而夷狄亦以华言为证也。(《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
1.2各族文字及其使用
1.2.1契丹大字
契丹大字创制于公元920年。根据史料,契丹大字的创制受到了汉字的直接影响,而且有汉人参与:至阿保机,稍并服旁诸小国,而多用汉人,汉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新五代史?四夷附录》)单就这段记载即可知契丹大字在形体上必似汉字,而其符号数量至数千,则必然不是单纯的拼音文字。契丹大字的实物可以验证这一点。契丹大字的基本符号单位是字。根据南宋叶隆礼《契丹国志》的记载,字的确切数量应在3000以上。现有契丹大字文献中保存的字数有1000多字。从字形看,契丹大字的字确实是在汉字基础上增减笔画形成的,有的字和汉字完全同形:契丹大字举例 汉字举例由汉字增减笔画而成的字.友女光司尺和汉字同形的字 舍重帝工 倉皇帝王为了方便分析,我们称与汉字不同形的字为自造字,称与汉字同形的字为汉源字。和汉字同形的字有的是表示汉语借词的,如it旁,这实际是把汉语词连同字形一同借入契丹语和契丹大字系统;有的进一步借用汉字的音来表音,如用t表示汉语借词“勑葬使”中的“葬”;有的在字义上也和汉字相同,如“十月”来表示概念的“十月”。
1.2.2契丹小字
契丹小字约创制于公元925年。这时距契丹大字创制刚刚5年。契丹小字明确是受回鹤文字系统的启发而创制的:在有了契丹大字后又很快创制契丹小字,这显然是回鹤文的拼音文字优越性吸引了契丹精英。契丹小字的基本文字单位是原字。原字的总数约400个。但从本质上看,原字和汉字、契丹大字只是字形借用的关系,一般没有语音、语义的直接关联。其中,音节字所占比例最高。音节字可单独表示一个音节,也可以与其他字组成更长的音节。根据我们的研究,音素字往往是从音节字发展出来的,自身往往保留表示音节的功能。因此,契丹小字可看做是一种音节文字。在具体使用时,概念字也可以被借用做表音的音节字,这和汉字的“假借”相似。
2.研究资料概述
2.1契丹小字文献现有的契丹小字文献
除金代《郎君行记》外,均为出土文献。但《郎君行记》(金代刻于唐武则天墓前“无字碑”上)虽自金代以来一直为世人所见,而其文字性质直到近代契丹小字碑铭出土后才被识别,因此与新出土文献无异。部分文献的真伪目前有争议。下面先按撰写时间列出目前作者所知的真伪无争议的契丹小字文献,具体时间不明的列在可能同时的文献之后:对契丹文本的研究必须以真实材料为基础,因此文献的真伪是至关重要的问题,研究者无可回避。客观地说,目前对上述文献真伪的讨论2对于更准确认识契丹小字文本的性质是有益的。我们有必要从语言、文字角度将这些争议文献与其他文献做对比研究,既为了有助于最终确定这些文献的真伪,也为了更深刻认识契丹语和契丹小字本身。作为反方,刘凤翥以上述文献为伪的主要语文证据是这些文献中存在不少与无争议文献不一致的字形、拼写、体例等,这里的要害是才方头一词,其字面意思为“兄弟之”,在其他无争议文献中都做辽皇族耶律氏核心支系人员的修饰词,这与汉文文献中的皇族专用词“横帐”相似,因此一直被意译为“横帐”(本文这里暂译作“帐族”)。《耶律廉宁墓志》赫然将这一词用作辽国舅家族人士的修饰语,是一个特征性很强的用法。这种用法的“异常”是事实,指出这一事实对我们认识该词的性质是必要的,但这并不构成《耶律廉宁墓志》为伪作的充分证据,因为“横帐”虽然在汉文中确实是辽皇族的专用词,但对方是否完全是其对应词则并不能定案。‘由此可见,对这些文献中类似的异常现象,我们需要确定其性质。它们究竟是“瑕庇”,还是“重大疑点",抑或是“伪作的铁证”,在通盘考虑契丹文本的特征前是需要谨慎的。
2.2契丹大字文献
在2010年俄罗斯藏契丹大字写本被发现并确认之前1,学界见到的契丹大字文献主要是出土碑铭,另有木赎两方,是现今契丹文献中唯一的日常生活文书。下面按撰写时间列出我们所知的契丹大字文献及相关信息:可以看到,契丹大字文献比契丹小字文献的年代跨度更大,且存有离文字创制时间不远的文献,这对进一步观察语言和文字发展是有利的。解读契丹小字,主要手段是建立原字和已知语言信息(汉语、蒙古语等)的对应。对应的可靠程度决定解读的可靠程度。契丹小字哀册的退格方式和汉文相似,其起首内容也由“题目一撰者一逝世日期”构成的可能性非常高。这样,至少可以确定契丹小字哀册的逝世日期部分必然有“年”“月”“日”三个词。同理,其他格式相同的哀册的相应部分,具体时期虽然必然不同,但必定含有这三个词,不同哀册的相同部分也就必然是这三个词的词形了。厉鼎煃(1932)当时只有两幅契丹小字哀朋——《辽道宗皇帝哀册》和《宣懿皇后哀册》可供比较。利用语文学方法建立的基础对应是原字(原字组)和汉字(汉字组)的对应。历鼎煃(1932)尝试了用蒙古语、满语中的对应同义词给原字赋值,如用"可汗”(蒙古语:Khagan)给主至赋值,利用这种赋值,本可以将对应细化为原字和蒙古语音素或音节的对应,然后在文本中检验,但这个工作只停留在了赋值阶段。厉鼎煃意识到了已释读的契丹小字词语可能是汉语借词,由此建立了原字和现代汉语普通话音类(用汉语拼音表示)的一组对应:这些对应能从其他词语中得到验证,如"宣懿皇后”的“懿”字,对应的契丹小字形式为犬犬,犬既然已经对应,则犬犬拼出的音值ii正与汉语“懿”的音值相合。用这种方式,可以验证这一组中其他对应的正确性。厉鼎煃(1958)没有用这种方法细化更多之前已经建立起来的对应,但在方法上巳经有了大的突破。从理论上说,契丹小字文献中的汉语借词虽然反映的是辽代汉语,但因为辽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普通话之间必然有亲属关系,借词中的原字和现代汉语音类之间是必然能建立起对应关系来的,从这一点说,用现代汉语音类与契丹原字进行比较并无不妥。由清格尔泰、刘凤嘉、陈乃雄、于宝林、邢复礼组成的“契丹文字研究小组”(1977)将原字和汉语音类的对应做了大规模的扩展。契丹文字研究小组认识到契丹语可能从汉语中借入了大批文化词和专有名词,于是从明确带有汉语译文的金代契丹小字文献《郎君行记》入手,进行释读。
2.研究资料概述.............20
2.1契丹小字文献.............20
2.2契丹大字文献契丹.............25
3.论契丹文字的解读.............26
3.1契丹小字解读.............26
3.1.1利用语文学方法建立基础对应.............26
4.辽代汉语的音系特征与层次.............98
4.1辽代汉语音系特征总论.............98
4.1声母.............99
4.1.1知系.............99
结论
从契丹小字文献的的用例来看,汉(汉人/汉儿)对应词用于泛称汉族或指称辽境内的汉族,一般不指称与辽(契丹)对峙的五代和北宋政权。爱新觉罗?乌拉熙春认为契丹语中的汉与金代女真语中的“南家”的制词思路一致,实际上二者有重要差别,从“南家”的用例看,其意指宋朝政权和其治下的汉人,这与契丹语“汉(汉人/汉儿)”是不同的。契丹语中“汉(汉人/汉儿)”对应词的意思是“汉、汉人、汉族”,如果其词源为“赵国”,则契丹人是用外国的国名(实际上,在汉语语境中没发现北宋有“赵国”这一非正式称谓)来称呼自己国家的汉族臣民,这种用法在各民族语言指称汉族的词中找不到相似的用例。真正找出“汉儿”的词源,最关键的证据还是在契丹小字文献内部。这首先要落实其词形的确切音值。
参考文献
1.[元]脱脱匁《辽史》,中华15局,1974年排印本。
2.[元]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排印本。
3.[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排印本。
4.[宋]《全宋词》,唐圭璋编,中华书局,1988年。
5.[宋]余靖《武溪集》卷一八《契丹官仪》,《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成化九年刻本,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第3册,第305页。
6.[宋]叶隆礼《契丹国志》,上海rV籍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
7.[宋]欧阳修《归旧录》,中华书局,1981年印本。
8.[宋]欧阳修《新71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排印本。
9.[宋]洪皓《松漠纪闻》,《长白丛书》(初集)本,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10.[宋]王易《燕北录》,收于元朝陶宗仪《说郛卷三十八》,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