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在汉语这种语言中,歧义现象也是一个非常重要并且极为普遍的语言现象。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来表示语法关系,因此,与形态发达的语言相比,汉语的歧义现象更加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本论文便以汉语中的N+V这一歧义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结构的概况,探究该歧义结构的语义制约条件、歧义度情况、认知模式情况以及歧义的分化消解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本绪论主要介绍本篇论文选题的提出和该选题的意义、论文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及语料的来源三方面内容,旨在对本论文进行一个宏观性的概述,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一章现代汉语歧义研究历史沿革
有关现代汉语歧义现象及其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上面绪论一章我们已经简要说明。汉语歧义现象研究涉及到的内容甚广,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也多种多样,本章便从现代汉语歧义研究概况和N+V结构的相关研究成果这两方面对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研究进行综述,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审视我们円常所使用的现代汉语中所出现的歧义现象,力图达到对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的目的。为简洁起见,在论文中不做特别注明的地方,“汉语”均指“现代汉语”。
第一节现代汉语歧义研究概况
纵观前人对汉语歧义现象所进行的研究,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这一阶段是汉语歧义现象研究的探索以及体系的确立时期;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一直到现在,在这一个阶段,有关汉语歧义现象的研究在前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更为细致,对汉语歧义现象的描写、分析和解释更加深入和完善。下面便对这两个阶段逐一做以详细的总结和说明。
(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旳汉语歧义现象研究
在我国,汉语歧义现象古已有之,在我国的现代语言学界中,最早注意到歧义这种语言现象的是吕叔湘先生和朱德熙先生,1951年,两位先生合写的《语法修辞讲话》在《人民FI报》上连载发表,并于1952年出版。《讲话》主要针对的是汉语教学,目的是在初学写作者中间普及语法修辞的常识,以减少在遣词造句方面所出现的毛病。在这一著作当中,两位先生就己经注意到了汉语歧义现象,认为歧义是一种在表达方面出现的毛病,应当予以避免,该著作中还列举了一些歧义的实例,并对之加以分析,但是两位先生只是从语言应用的角度来探讨歧义现象,没有进行实质性研究,理论性不强。对现代汉语中出现的歧义现象进行研究幵始于赵元任先生。1959年赵先生在国外发表了用英语写成的《汉语的歧义问题》一文,这是第一篇从理论的角度系统地探讨汉语歧义的文章,标志着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研究的开始,至今已经有近六十年的时间,“鸡不吃了”这个汉语歧义的例子便出自赵先生的这篇文章。此外,该文章还探讨了歧义的界定、分类、成因、分化以及歧义的消解和歧义度等一些重要的问题,为学者们进行汉语歧义研究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二)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至今的汉语歧义现象研究
80年代中期以后,有关汉语歧义现象研究的文章主要有:1988年,王维成先生发表的文章《从歧义看句法、语义、语用之闻的关系》,该文章对歧义在句法、语义层面的生成机制和语用层面的理解机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论述;同年,石安石先生发表文章《说歧义》,对进行歧义研究的意义、歧义的正名、歧义与笼统和模糊的划界、歧义类型和格式等问题进行了阐释,具有较强的系统性:1990年,詹继曼先生发表文章《关于同形结构的研究》,阐述了歧义的分布类型、歧义研究的目的以及歧义分析的语义前提等一些问题;1991年,沈家煊先生发表文章提出了 “语义的不确定性"的概念,认为它不等同于“歧义”,而是界于“歧义〃和“笼统”之间的一种语言现象,明显的“笼统”是无法分化的,而“歧义〃可以分化成几个不同的独立的单义句,但是由“语义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多义句分化之后所得出的句子则不可能都是独立单义句;1996年,冯志伟先生发表的文章《论歧义结构的潜在性》提出了 “潜在歧义论”,他认为该理论能够更好地解决歧义问题;2000年,施春宏先生发表《歧义现象的演绎分析》一文,采用演绎方法分析汉语歧义格式,并主张建立歧义关系演绎模型,试图找出歧义类型的内在联系;同年,杨亦鸣先生发表《试论“也”字句歧义》,文章将实验语音学的方法运用于歧义研究,通过对“也”字句语音图谱的分析确定话语中心,进而排除歧义;尤庆学先生也在同年发表文章《歧义度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绝对歧义度”和“相对歧义度”的概念。
第二节现代汉语N+V结构相关研究成果
有关现代汉语N+V结构,很多前贤从不同角度对其做过研究,现对N+V结构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以简要总结,旨在从微观上对N+V结构有个初步了解。].朱德熙先生的《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问题》。该篇文章1961年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上。对于“NP+的+VP”短语结构的性质,学者们有不同的争论,有些学者把这类短语看作小句,有些学者则认为它是主谓短语,朱德熙先生也在他的这篇文章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这类短语既可以被看作是以VP为中心的偏正结构,也可以被看作是主谓结构的名词化”。2.马真、陆俭明的《“名词+动词”词语串浅析》。该篇文章于1996年发表在《中国语文》上,文中讨论了 “名词+动词”词语串的合法组合及不合法组合,分析了 “名词+动词”词语串成为语法形式的条件以及该词语串的成句条件,文章最后对该词语串进行归纳总结,认为以动词为核心所形成的组合可能有八种形式,符合这八种方式连在一起的以动词为核心的词语串不一定都能成为语法形式,而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是一个语法形式,在什么情况下是一个非语法形式,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是一个自由语法形式等等问题则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二章现代汉语N+V结构论述
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为N+V结构的形式,第二节为N+V结构的性质,从形式和性质两方面对N+V结构进行概说,指明N+V结构不加限定存在三种语法结构关系,一种为主谓关系,一种为偏正关系,还有一种既可以分析成主谓关系也可以分析成偏正关系,相应它的语法结构意义也有三种,分别是陈述与被陈述意义、修饰限制与被修饰限制意义以及两者兼有的语法结构意义。通过这两节内容我们对N+V结构进行一般性论述,明确该结构的形式和性质,找出形式和意义的不对应所在,确定歧义原因,从而达到对该结构的初步了解。
第一节N+V结构的形式
对于N+V结构,前人在论述中已经涉及,但是符号的使用却不尽相同,有人用汉字结构来表述,有人用符号来表述,即使都是采用符号表述也存在着不同,有的人用“V”表示动词或动词短语、“N”表示名词或名词短语,而有的人用“VP”表示动词或动词短语、“NP”表示名词或名词短语。在本篇论文中,我们用“V”代表动词或动词短语,用“N”代表名词或名词短语,其实,这里的N+V只是一个序列,即是同一个形式,其层次划分也是相同的,只是因为语法关系及语法意义不尽相同,吏得它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从而成为不同的结构,它和短语、词组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但是为了行文的方便,我们姑且称之为结构。例如:机器人生产部长培训教师选派这三个短语都可以理解为两种不同的意思,“机器人生产”可以表示“由机器人所进行的生产”,也可以表示“生产东西的是机器人”,其他两个短语也同理,“部长培训”可以理解为“部长对某些人进行培训”,也可以理解为“部长是被培训的对象”,“教师选派”可以理解为“由教师进行选派”,也可以理解为“教师是接受选派的对象”。
第二节N+V结构的性质
一、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我们研究语法,目的是探寻语法形式同语法意义之间所存在的对应关系,那么,什么是语法形式,什么又是语法意义呢?对于这两个术语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弄清楚,做以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一)语法形式
按照《语言学概论》(王红旗,2008)中所说:能够把语法单位组织起来并且在组织中产生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语法形式。所谓语法单位指的是各种音义的结合体,包括语素、词、词组和句子。语法形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语法形式指的是有形的语法形式,如语序、虚词、形态、语调、重叠、语法关系等,广义的语法形式既包括有形的语法形式也包括无形的语法形式,如词类、层次、变换形式都是无形的语法形式。
(二)语法意义
语法意义是语法单位在组合中产生出来的意义。?在语言中,一个个孤立的实词只有作为词本身的词汇意义,没有语法意义,但是这些孤立的实词进行组合成为词组或者句子之后便具有了语法意义,也就是、说语法意义是语法单位通过组合所产生出来的意义。例如,“屋子收拾干净了”和“收拾干净屋子了”这两个句子,组成它们的实词是相同的,分别是“屋子”、“收拾”、“干净”,这些实词的词汇意义是相同的,但是它们的语法意义却是不同的,在前…个句子中“屋了”和“收拾干净”之间是主谓的关系,“收拾干净”是对“屋子”的说明,而在后一个句子中“收拾干净”和“屋子”之间是述宾的关系,“收拾干净”是对“屋子”的支配,可见,是这些实词不同的组合使它们具有了不同的语法意义。语法意义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语法结构的意义,一部分为语法成分的意义。语法结构的意义指的是进行组合的句法成分之间所产生的意义,例如主谓结构中主语和谓语之间产生的是陈述意义,述宾结构中述语和宾语之间产生的是支配或涉及的意义,偏正结构中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产生的是修饰或限制意义等等。语法成分的意义包括实词、构形语素以及虚词的语法意义,均是在组合中产生,例如英语中可数名词后面的词尾-S表示复数,形容词后面的词尾-er表示比较级,这些都是可能性,只有当它们与所依附的实词组合时才能表现出它们各自的语法意义,再比如汉语中的虚词,如介词“从”、“在”,只有组合成“从美国来”、"在中国长大”这样的词组才将它们各自的语法意义表现了出來。
二、 N+V结构的语法形式
在上面一个问题中我们已经谈到语法关系是语法形式的构成要素之一,它是有形的语法形式,同语义关系相比较而言,它的形式厲性更加明显。N+V结构不加限定存在三种语法关系,即N+V结构存在三种不同的语法形式,词类是反映词的语法功能的类。’印欧语有丰富的形态,可以通过形态来划分词类,汉语则同印欧语不同,它缺乏形态变化,不能依据形态对词类进行划分,只能根据词的语法功能进行划分。根据功能,汉语中的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又包括体词和谓词两部分。所谓体词指的是它的语法功能主要是作主语和宾语,一般情况下不作谓语,所谓谓词指的是它的语法功能主要是作谓语,同时也能作主语和宾语。名词、代词(体词性)、数词、量词等归属实词范围之内,动词、形容词、代词(谓词性)归属谓词范围之内。N+V结构由N和V两部分组成,即由名词和动词两部分组成,不管符合该格式的短语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是否会出现歧义,它均是由名词和动词所组合而成的结构,例如:“中国制造”,“中国”为名词,“制造”为动词;“汽车进口”,"汽车”为名词,“进口”为动词;“机器生产”,“机器”为名词,“生产”为动词,其他符合该结构的短语可以依次类推。从对N+V结构的词类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词类选取方面它们存在一致性,均为名词和动词,因此,词类选择不同并不是N+V结构产生歧义的因素。
第二章现代汉语N+V结构论述............15
第一节N+V结构的形式............16
第二节 N+V结构的性质............16
第三章N+V歧义结构的语义制约分析............23
第一节名词的语义制约条件............23
第二节生命度问题............23
第四章N+V歧义结构的歧义度调查与分析............26
第一节歧义度调杳方法概说............26
笫一节绝对歧义度调査与分析............27
结论
本文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只是万里长征的一小步,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研究是无止境的,需要继续不断努力。本文对N+V结构的歧义进行分析研究,只是众多歧义现象研究中的冰山一角,歧义现象分析不可能只靠一篇文章或者一个系统就得到解决,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对语言的认识不断深入,我们会发现有越来越多的语言问题需要去解决,这就要求和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打好基础,发现更多的语言规律,总结更多的语言规则。同时,注重语言的应用情况,发现语言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断解决这些问题。语言学的任务可谓任重而道远,我辈都需努力、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王红旗.语言学概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人孕山版社,2008.
[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周北辰.歧义趣话[M].上海:汉语人词典出版社,2000.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叉竞成,梁伯枢.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与分析[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6]叉竞成,侯宁超.现代汉语句法分析[M].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1982.
[7]徐烈炯.语义学[M].北京:语文山版社,1995.
[8]卢植.认知与语言——认知语言学引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9]吕叔湘、马庆株.语法研究入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0]邵敬敏、任芝锬等.汉语语法专题研究[M].广两:广两师范人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