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
1.1.1 选题缘由
人权作为人应当享有的权利,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人权与人类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基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世界上出现了多种相异的人权观和思想体系。中国人权思想伴随着权利的争取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执政宗旨,通过带领人民进行争取人权的百年伟大斗争,最终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国人民从此迎来了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人民的生命、健康和人身安全进而得以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仍将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最终落脚点,坚持以经济发展促人权,使中国人民实现了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在这一过程中,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的人权精髓,并将其融入本国人权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理论和保障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国内外新形势,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深刻变化的重大政治判断和科学论断。①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正式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②围绕着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持续的探索实践中,在遵循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庞大思想体系中无处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突出着丰富且深刻的人权思想,为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回顾新中国 70 多年的人权发展历程,无疑将提升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坚定自信的同时,如何在既有理论和成就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升华,并持续推进人权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创新,为中国未来的人权建设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指引和更为丰富的实践路径,是本文力图实现的研究目的。基于此,本文选择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为题进行研究。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对于人权思想的研究呈现起步晚、发展慢的特点。随着 19 世纪中期“人权”一词引进中国,国内学者才开始逐步接受人权思想并对其进行研究。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 30 年,在革命话语的影响下,权利理论探索被斗争思潮所蒙蔽。“人权”曾一度被视为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禁区,不仅研究成果少,而且主要以介绍国外人权理论和人权状况为主。甚至有学者提出,国内在这一阶段并未真正展开有关人权的研究。①直至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才推动理论界逐步破除了对人权问题的遮蔽状态,并在有关人权的性质争论中步入第一次研究高潮。1991 年中国首部人权白皮书发表后,学界的思想禁锢逐步打开,关于人权思想的新旧观点不断碰撞,人权研究兴盛一时。②自 1995 年起,人权研究开始出现了“中国特色”字样。随着 2004 年和 2007 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分别被写进宪法和党章,中国人权研究开启了第二次研究高潮。总体而言,截至 2012 年以前,学界对人权思想的研究主要从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中国化的研究视角展开,其重点落在“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权利争取和保障上。③不过,这一时期的研究内容多倾向于将人权作为一个整体范畴,而对具体权利的研究相对不足。同时,从研究学科看,法学领域是主要阵地,政治学、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的研究也相对活跃,而且这些学科此时已有交叉研究的理论倾向,但除法学之外的其他学科研究仍较为零散。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人权环境的复杂多变和国内人权保障需求的日益提升,对人权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此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人权内涵理所当然成为了学界研究的重点领域,相关研究实现了诸多新进展、新突破。但是,从人权思想的研究数量来看,以“中国知网”的数据为依据,自 2013 年起,与“人权思想”有关的文献大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这表明近几年国内对人权思想的研究热度有所下降。具体而言,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的人权研究者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人权内涵的研究。该层面研究视角丰富。例如,崔玉英深刻剖析了该思想中的人权内涵,具体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价值追求;坚持把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作为关键,充分体现保障人民发展权的根本要求;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体现推进全球人权治理的使命担当。④刘海年将该思想的新发展概括为,科学揭示了人权发展形态,提出了坚持生存权、发展权为首要人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视宪法、法律对人权的保障,实现人权的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六方面内容。①张永和主张从人权主体、人权内涵、人权发展路径、人权话语、全球治理方案等五方面对该思想中的人权内涵进行把握。②鲜开林从文化自信的角度阐释了该思想中蕴含的人权文化内涵,包括古代中国原始创新的人权文化基因组合、近代中国悲愤抗争的人权文化基因组合以及当代中国自觉自信的人权文化基因组合等。
..................................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历史形成
2.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形成背景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在纷繁复杂的国际与国内背景中形成。就国内背景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的不懈探索和努力,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民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军。随着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使中国经济形势持续向好,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突出体现在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上。一方面,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状态和人民生活不断呈现新样貌;另一方面,人民的生活需求开始向多样化、多层次发展,对新的权利需求和新的生活向往愈发强烈。同时,社会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社会矛盾愈发突出,新兴问题层出不穷,脱贫攻坚困难加重,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内部发展压力的增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民各项权利的充分实现。
就国际背景而言,在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的时代潮流下,世界日益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共同体,实现全面而充分的人权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理想。然而,一些西方国家却打着“人权祖师爷”的旗号,向全世界输出西方资本主义的人权价值观,企图以西方标准统一世界,进而达到资本扩张、转移危机、巩固霸权的目的。同时,在全球经济危机、粮食危机、战争危机、生态危机、恐怖主义危机的肆虐下,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遭到严重威胁。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始终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连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都难以保障,其他人权更是天方夜谭。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在努力发展自身人权事业的同时,在永不称霸的前提下,积极投身于国际人权事业,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国际社会一道致力于探索发展人权、保障人权的新路径、新方案,为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基于上述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中国人权的发展规律,努力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广泛凝聚人民共识和国际力量,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和开创性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为新时代的人权事业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孕育和形成,并得到深化和发展。
...........................
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理论来源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是历代人类文明与智慧的最新结晶体,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
2.2.1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中国古代虽无“人权”概念,但传统民本思想中所蕴含的丰富人权内涵,始终是贯穿中国特色人权思想的一条重要暗线。
2.2.1.1 “立君为民”思想
“立君为民”思想的明确提出不晚于西周,并以《尚书》最具特色,如“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天子作民父母”;“以小民受天永命”;等等。①此类论述虽无明确提出“立君为民”的主张,但“立君为民”的思想已开始萌芽。春秋战国时期,荀子明确提出“立君为民”,认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②同样,《左传·文公十三年》中所记载的邾文公懂得君主的设置旨在为百姓谋利,并将百姓利益视同自身利益而迁都的事迹,尤其阐明了“民”与“君”之间目的与手段的关系。③西汉时期,董仲舒进一步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认为天立君主是为民,君主只有施行德政,使百姓安居乐业才能巩固其地位;若为一己私欲而害民,则权力必然被夺走。④明末清初的黄宗羲甚至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理论,在其所著《明夷待访录·原君》中明确指出,天下是人民的天下,天立君的目的是让君主作民之主、为民父母,故爱民养民是为君第一要义。⑤这一观点不仅被诸多学派认同,也得到历代君王的支持。清代的唐甄在《潜书》中阐释了其富民、养民的政治主张,认为民有所养,天下才可“治”,应将养民、富民作为官者之立功标准。①总之,“天下为公,立君为民”的“设君之道”,是论证有关君主规范的核心依据。其在充分肯定君主一人主宰的前提下,承认君主必须为民谋福利,以安定民生为政治根本,不能以权谋私、横征暴敛,否则将丧失为君的基础。这种对治理权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的要求,构成了传统国宪的基本理念之一,对于维护社会治理秩序意义重大。
政治论文参考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基本内容.............................38
3.1 “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主体思想.................................38
3.1.1 根本目的:发展为了人民..................................39
3.1.2 动力来源:发展依靠人民......................................40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比较优势...................................76
4.1 西方主要人权思想的流变...........................................76
4.1.1 自然主义人权思想....................................76
4.1.2 功利主义人权思想.........................................82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贯彻路径............................120
5.1 依靠法治贯彻............................................120
5.1.1 新时代法治保障人权的历史考察.................................120
5.1.2 新时代法治保障人权的突出特点......................................127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贯彻路径
5.1 依靠法治贯彻
法治方式是保障人权最核心、最有效的方式。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依靠法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体现于社会治理的全方位和全过程中。
5.1.1 新时代法治保障人权的历史考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在法治层面的贯彻经历了从立法层面到司法层面,再到法治层面的发展过程,人权得到依法确认、规范、促进和落实。
5.1.1.1 人权立法期
改革开放初期至 2010 年,是重点进行人权立法的时期。1997 年,“依法治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任务被同时提出,中国立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2011 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①该法律体系中的多数法律法规涉及人权,甚至有些法律明确宣示了人权保障的立法目的、任务或原则。①具体而言,这一时期人权的立法保障主要从以下四大立法领域展开:
一是在刑事立法领域展开。该领域主要围绕《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制定或修改展开。就《刑法》而言,1997 年的修订,确立了“罪刑法定”“刑法适用人人平等”“罪责刑相适应”三大原则,在之后的 1999 年至 2017 年又通过了十个修正案,不仅减少了死刑罪名的数量,还增加了对适用主体的限制,充分彰显了该法对生命权的尊重和保护。就《刑事诉讼法》而言,1979 年《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第 2 条),1996 年的修订确立了“无罪推定”(第 12 条)等规则,2012年的修改明确写入“尊重和保障人权”(第 1 条)等,无不彰显着对人权的保障。两部法律的变迁均体现了刑事立法对人权保障的日益重视。
二是在民事立法领域展开。这一阶段从《民法通则》到《民法总则》,预示着中国民事立法的重大突破。1987 年颁布的《民法通则》明确立法任务是“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第 1 条)。2007 年颁布的《物权法》更是直接指向公民基本的财产权利,旨在实现对公民财产权的保障。②此外,《婚姻法》(1980 年)、《继承法》(1985 年)、《合同法》(1999 年)、《侵权责任法》(2009 年)等一大批法律的制定和修改也大大促进了相关领域的人权保障。
政治论文怎么写
.................................
结语
新中国 70 多年的人权发展道路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和全面实现中国人民的人权。当前,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国情,是中国人权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时代基础。只有准确把握“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历史方位和基本特征,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丰富内涵、科学体系和实践要求,才能为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提供正确的理论支撑。回顾历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经历了从自发到反思,从辩驳到构建,从防御到输出的目标转变;经历了从强调生存权到坚持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人权,从强调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到强调各项权利全面发展,从强调集体人权到兼顾集体人权、个人人权以及全人类命运的体系转变;经历了从依靠政策保障人权到依靠法治、政策共同保障人权的方式转变;经历了从被动接纳国际人权话语到主动建构和争取人权话语的地位转变;等等。在这些转变中,始终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价值理念。习近平多次强调,“在人权问题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人权保障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人权保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三个只有”的人权辩证思维指引下,中国人权事业实现了“站起来”和“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中国人权事业必将迎来“强起来”的新的历史飞跃。在这一伟大进程中,如何进一步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是新时代中国人权理论和实践需要研究的重大时代课题。
同时,当今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期。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发展的同时,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在全世界普遍存在,经济危机、战争危机、疾病危机、生态危机等严重影响着全人类充分人权的实现。然而,没有哪一种人权模式能适用于所有国家并解决所有人权问题,每个国家都必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所以,中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道路。强调“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和抵制外来,更不是将其作为降低自身标准的挡箭牌,而是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作为强大的“人权领航力”,既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又扎根于新时代中国人权实践,也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持续推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理论超越与创新,建构具有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话语,为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权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以期人类社会早日实现人人充分享有人权的伟大梦想。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