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综合评价管理研究——以淮南市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689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工程管理论文,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并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DPSIR模型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状态及前景进行探讨,全面研究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程度的各因素,针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建立一套切合实际、全面、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可行性及可信度以淮南煤炭资源型城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大力支持、发展资源产业,以此为契机全国先后建起多座规模不一的资源型城市,他们充分发挥了对生产要素的聚集和扩散作用,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我国现代工业体系的基础,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煤炭资源型城市分布到除上海以外的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煤炭资源型城市在现代城市形态中具有很明显的特殊性,它的建立、发展、繁荣及衰落都与煤炭资源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导致煤炭资源型城市对资源产生了高度的依赖性。然而,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决定了煤炭资源型城市不可能永久的、无止境的开发其所储藏的煤炭资源,也就是说煤炭资源型城市终有一天会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同时,煤炭资源型城市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产业生产结构不够合理、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问题,也会导致煤炭资源的加速衰竭、环境的急剧恶化。经过数年的过度开采,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大多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近年来,国内煤炭资源型城市在发展中面临的诸如上述这些问题日益突出,引起相关部门的密切关注,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会议召开,党中央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作为目标和任务,积极开展好生态文明建设。2012年11月召开的十八大会议上,再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并强调应当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将其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建设布局中,强调在大力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同时,增强和保证生态文明的建设。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将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划入到全面深化体制改革中,并制定出系统的制度安排来加快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我们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正确方向,也为我们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了基本的方向指导。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为生态文明建设开创了历史新纪元,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纲要,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
.........................

1.2国内外研究概况
资源型城市在我国城市中占有较大比重,目前统计的资源型城市有118座,约占全国城市总量的18%。资源型城市在我国占有很大比重,曾经在推动经济发展上做出很大的贡献。我国资源型城市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出现的时间较晚,在资源型城市建设过程中,本应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避免由于资源衰退导致城市发展停滞甚至倒退。但是,由于资源型城市生产方式落后,盲目追求完成计划任务,导致资源型城市的加速衰落,一大批资源型城市快速进入衰退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一些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资源、生态之间出现矛盾,引起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资源型城市的研究随之兴起并快速发展。
从1978年到1999年,这一时期是中国资源型城市的繁荣时期,研究者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研究资源型城市各方面问题,尤其是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问题,利用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数据通过计算机辅助概念进行深入研究,找出我国资源型城市潜在问题,提出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00年以后,有关资源型城市的研究不断增多,逐渐形成资源型城市的学科体系。2001年还创立了矿业城市工作委员会,矿业城市研究的网站也在这时建立。资源型城市研究得到进一步推行,为其深入研究和长久发展打下牢固基础。随着对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资源日益减少,开采成本不断增加,资源型城市的原有优势减弱。资源型城市不但有着其他城市所具有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污染,还有一般城市没有的生态环境问题,如煤炭开采加工过程中废渣压占土地、矿区的地面塌陷、水资源的污染,以及采矿区城市空污染、可吸入颗粒大量悬浮空气中等及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威胁附近居民健康。同时采矿工作停止后,遭到破坏的矿区生态环境很难治理。
........................

2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理论依据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资源型城市
资源型城市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一种特殊的城市类型,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已经历了近百年的探索,目前,学者们公认的是资源型城市是凭借资源开发而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
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资源型城市的概念及内涵进行的阐述主要有:
(1)发生学原则。城市的建立是依赖资源的开发,并以资源的开采利用实现经济发展。按照资源与城市建成的顺序来说,资源型城市的形成有两种方式,即“先矿后城式”和“先城后矿式”,资源禀赋是资源型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必备条件。即,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利用是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性特点。而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形成,是以煤炭资源为依托实现城市发展。
(2)从指标界定方面。王青云从指标界定入手对资源型城市概念进行分析①采掘业产值规模,对于县级市应超过1亿元,地级市应超过2亿元;②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百分之十以上;③采掘业从业人员规模,对于县级市应超过1万人,地级市应超过2万人;④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在百分之五以上。
(3)从城市功能角度界定,资源型城市扮演的主要角色就是给社会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产品或相关工业品,这也是资源型城市的重要功能。资源型城市天然的资源优势,决定了其在社会经济分工中发挥着相应的资源产品供给的作用。
(4)从一城市主导产业来界定,资源型城市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以资源产业为其经济的支柱,因此判断资源型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资源产业的比重。在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中煤炭是其主导产业,城市发展依赖煤炭资源。
综上所述,资源型城市的典型特征是以资源产业为其经济支柱且资源业就业人数占其总就业人数的一定比例。
..............................

2.2研究的理论依据
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与支持,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更应是如此。我国理论界对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一直非常活跃,虽然目前尚未形成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但与之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如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生态学、城市学、社会学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要解决好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所涉及的经济、资源、环境、社会等多方面的问题就必须综合运用
2.2.1生态经济学理论
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构成了生态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许新桥认为,生态经济依据可持续发展观,是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上,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保护自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提升相协调、相融合的高级经济形态。生态经济是发展理念的创新,是发展模式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发展要求。从生态学系统来看社会经济问题是生态经济学研究生态问题的系统角度,立足“自然一经济一社会”的复合系统,研究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矛盾发展运动规律。从地球的大系统来研究封闭系统内的能量循环和物质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生态经济系统内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两大系统的正负双向反馈调节机制,建立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稳步提升的协调融合机制。生态经济涵盖五大互动机制,一是实现非农业与农业的交互与良性循环;二是实现现代新型工业和传统工业升级转型相互促进;三是实现产业与生态的互动与良性循环,产业生态化发展;四是引进绿色科技和自主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五是实现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生产方式的互动与良性循环。
2.2.2系统理论
“系统”是系统论中的核心思想,系统是指由若干要素构成为达到某一目标形成的有机整体。可以看出,系统具有目的性、相关性、整体性、目标适用性等特征,其中整体性、相关性是系统存在的核心要素,任何系统都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系统中各要素是相互依存的,系统中各要素通过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构成统一体。这些是系统都具备的基本特征。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是把研究对象当做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分析系统内各因子的结构和联系,重点关注系统内要素、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系统论不仅客观地揭露了实物的内在规律,而且也为人们解决生活的现实问题提供了可行的理论参考,因此系统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被广泛地研究和使用。系统论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普遍存在系统之中,所以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也可以看成一个系统,可以用系统论的观点加以分析研究。
............................
3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评价模型及评价体系构建..............18
3.1DPSIR理论模型.....................18
3.1.1DPSIR模型的结构................18
3.1.2DPSIR模型的因素分析............18
4实证研究:淮南市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综合评价研究............29
4.1淮南市基本概况.............29
4.2淮南市生态文明建设的DPSIR框架............30
5淮南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57
5.1优化产业结构.............57
5.1.1发展大数据产业.............57
5.1.2发展城市物流产业.............57

5淮南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5.1优化产业结构
5.1.1发展大数据产业
淮南作为华东地区工业粮仓,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经过长期的开采煤炭资源逐渐减少,当下又面临经济步入新常态、产业结构变革的挑战,仅依靠煤电发展经济,成为阻碍淮南经济发展的瓶颈。改变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是淮南市可持续发展的必选之路,也是从根本上缓解生态文明建设压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电子信息产业有较大的发展潜能,其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特点是较为理想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将淮南从“挖煤”转变成“挖数据”的产业结构,推动全市经济转型。结合淮南市优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水力资源,独特的电力保障,优良的发展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淮南市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淮南市相关部门应以招商引资为龙头,不断推进项目引进,不断促进项目落地,筹划引进大数据存储、应用等产业领域,形成完善的大数据生态圈,建成大数据应用服务中心,未来将能源、农业、工业等产业联系起来,形成大数据产业链,为淮南市经济转型带来新的尝试。
.........................

结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