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实施积极有效的产业政策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目前,我国产业发展内外承压:对外不仅面临发达经济体“再工业化”推动中高端制造业回流的威胁,而且以东盟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享有的低廉且丰富的生产要素禀赋以及优惠的产业转移政策极大削弱了我国既有产业优势;对内随着我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原有高投入、高耗能却低产出的产业亟需转型升级,调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外部严峻的全球环境和内部自我发展的要求的双重压力下,我国需要对产业升级问题高度重视,提出积极有效的产业政策来推动能够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产业升级。
创新被视为引领我国发展的第一动力,其中,高技术产业发展高度依赖创新。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AI 等新技术的深入研发与应用,使高技术产业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更加迅速地发展,也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更加强劲的动力。从行业规模来看,2018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企业数量达到 33573 个,在全国工业企业数量占比达到 8.9%;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157001 亿元,发展形势稳中向好;从行业活力来看,2018 年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经费投入达到 3559 亿元,同比增长 12%,同年投入强度达到 3.9%,远高于引进技术经费 139 亿元。但是也存在一些发展的瓶颈,由于我国多数企业长期局限于高技术产品产业链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因此生产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知识技术、能力经验有限,哪怕在我国逐步跃升为“制造大国”的背景下,高技术产业缺少掌握在我国自己手中的核心技术而一直处于低附加值阶段。因此,在创新驱动战略下,突破瓶颈获得持续发展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命题。
另外,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已经全球疫情爆发等突发情况的影响,美国对华“脱钩”的想法愈发强烈,并采取了诸如中美贸易战、制裁中国企业等行为加速对华迅速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打压,其中,依托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数字经济创新体系、5G 通信技术等发展成果,成为了美对华遏制的重点目标。美国假借维护国家安全和外交利益为由,综合运用行政、司法和外交等工具对中国多层次施压,要求中国对自身作出结构性改变。美国的种种举动不仅恶化了中美双边经济关系,还严重冲击了全球多边贸易体系,为全球金融蒙上了一层阴影,严重拖缓了世界经济增长。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主要研究方法
(一)文献归纳法
本文基于已有的文献研究,阅读国内外关于产业升级、产品空间理论以及利用该理论研究产业升级的相关文献,了解并学习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与高技术产业升级路径之间的关联关系,并根据学者研究内容归类进行文献整理,找到本文研究的突破口和创新点所在,为后续研究做好理论铺垫。
(二)定性与定量分析法
本文将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以及面临形势等进行定性分析之外,还将采用 Stata、SPSS 等计量软件处理超过 74000 个贸易数据样本进行定量分析,根据测度产品空间的指标特征对产品空间分布结构以及比较优势动态演化路径进行定量研究。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有助于使本文研究成果更具科学逻辑性。
(三)社会网络分析法
本文基于产品空间理论,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能够清晰反映出各高技术产品间存在的联系,如产品间相互转型升级的难易程度。利用 Ucinet 软件绘制高技术产品空间分布网络图,以期可视化呈现各高技术产品间的产品距离以及中国具有出口比较优势的高技术产品在产品空间网络图中的分布演化情况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产业升级的相关研究
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相互依赖、互相作用,对于本国产业升级问题地研究也愈演愈烈,由此不断丰富发展了关于产业升级的相关理论,逐步形成了由宏观层面的产业间结构升级、中观层面的产业内价值链升级以及微观层面的产品升级组成的多层次理论分析体系(马海燕、于孟雨,2018)[1]。
一、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研究
在宏观层面,产业升级意味着一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此提出的相关产业升级理论重点关注一国产业结构变化与国家经济增长的关系。最早 Kuznets(1971)[2]论证了劳动生产率在产业结构转换中的推动作用,Chenery、Syrquin(1980)[3]研究发现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后发经济体推动本国产业结构升级能促进经济增长。随着包括人力和物力等在内的资本要素相对于其他生产要素更为丰盛,Gereffi G(1999)[4]指出资本要素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发展更具有比较优势,Schott(2004)[5]则以美国为例指出资本和技术丰富的国家可以利用其比较优势生产垂直优势产品,后续 Hausmann、Hwang J(2007)[6]指出专注某些产品生产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效益更高,强调政府在调整产业结构从而促进产业升级过程中的重要性。我国部分学者从内涵界定、指标测算、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切入研究产业结构升级,针对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李子伦(2014)[7]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进行提炼,总结对于衡量产业结构升级依靠产业体系的创新能力、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这三点标准,并根据标准构建指标衡量体系。另外,学者们致力于研究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譬如产业结构升级受股票融资影响(王辉,2012)[8]、产业发展层次取决于城镇化影响(蓝庆新、陈超凡,2013)[9]、农村金融发展程度越高,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进程越快(鲁钊阳、李树,2015)[10]、劳动力价格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武平,2016)[11]、合理使用技术和资本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陈生明、张亚斌,2017)[12]。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与我国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影响产业结构升级成为了部分学者的研究重点。王佃凯(2002)[13]指出发展中国家因不注重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在经济发展上不仅没有拉近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反而陷入了比较优势升级断档的陷阱。章潇萌、杨宇菲(2016)[14]对照美国产业结构转型路径历史经验,指出我国 1992-2014 年间农业占比降低和制造业占比提高是本国效应和开放效应分别作用的结果,且本国效应相较与开放效应更为重要,因此未来中国产业结构转型还应立足内需基础。张妍妍、吕婧(2015)[15]从产业结构变动的视角分析内生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作用。郑秋锦、孔德议、许安心(2017)[16]采用 DEA方法探究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人力技术资本短暂性的影响产业升级。总的来说,产业升级的关键是基于自主研发的技术进步,因此我国应从科技研发、人力资本、市场规模效应和产业聚集多个角度研究我国产业升级的路径(张杰、张少军、刘志彪,2007;孙军,2008;徐康宁、冯伟,2010)[17]~[19]。
.....................................
第二节 关于产品空间理论的相关研究
Hausmann、Klinger(2006)[49]以及 Hidalgo(2007)[50]经过一系列的研究逐步提出了产品空间理论。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把劳动力、资本、专业化、规模经济等生产要素作为比较优势的内容,而产品空间理论则从产出导向和能力两个方面丰富了比较优势的内涵,并将比较优势的内涵界定为基于产品和能力的比较优势,从一国产品的结构出发,考虑产品的异质性对经济体发展的影响作用,从比较优势动态演变视角分析产业升级路径的演变与选择。
一、生产能力禀赋与产品空间的相关研究
(一)生产能力禀赋
在产品空间理论中,将产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人力与资本等基础要素投入以及生产基础设施、企业组织机构、国家政策制度等深层次的外部环境要素投入共同构成的生产条件集合视为产品的生产能力禀赋。而产品被视作包含生产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的直接载体,综合体现一国生产能力禀赋状态,而一国生产能力禀赋的复杂程度也预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产业升级路径的方向和幅度。
从产品本身反映的技术水平进步对应能力的重新组合和新能力的累积两个层面(Hausmann、Klinger,2007)[51]。基于一国已有能力的数量使得能力积累产生不同的回报制约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经济复杂度高的国家更容易实现新能力的累积,因此世界经济发展是分化而非收敛的(Hausmann、Hidalgo,2010)[52]。因此,Hausmann(2007)[51]认为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出口产品的种类而非出口产品的数量。Hidalgo(2007)[50]基于高度分散的出口数据进一步证实了经济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除了在劳动生产率上的差异之外,在所能生产的产品空间结构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一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产品空间的高度异质性决定了不同国家产品空间结构转变的路径选择与转变速度的不同。产品空间理论为产业升级路径选择提供了新的视角,我国学者引入产品空间理论并不断完善。林毅夫(2012)[53]基于产品空间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自生能力”概念,指出遵循比较优势企业具备自生能力。张幼文(2015)[54]认为不同国家生产能力组合的“比较之比较”同样适用比较优势理论的逻辑。马海燕和严良(2019)[55]将制度因素加入产品空间理论,验证了制度质量对于产品复杂度具有正向作用,从而促进产业升级。
表 3.1 生产能力禀赋影响产业升级路径对比
第三章 生产能力禀赋影响产业升级理论机理分析...................................19
第一节 生产能力禀赋影响产业升级的起点选择.............................19
一、产品空间中产业升级的反映及演化.......................................19
二、选择合适的产业升级路径起点...................................20
第四章 高技术产品空间结构现状分析......................................26
第一节 产品空间指标及其测度...............................................26
一、产品邻近度.......................................26
二、产品密度.....................................27
第五章 生产能力禀赋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42
第一节 产品密度对产业升级路径的影响..................................42
一、模型设定......................................42
二、整体层面考察产品密度的双重影响................................44
第五章 生产能力禀赋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产品密度对产业升级路径的影响
一、模型设定
从产品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化来看,任一时刻,任一产品在产品空间中均会呈现出具有或不具有显性比较优势的状态。邓向荣(2016)[45]将任一产品 RCA 的逻辑值在产品空间不同时期的变化,将产品发展形态划分成了四种,详见表 5.1。考虑到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需要重新配置资源,笔者选取代表产品升级的状态 2 以及产品失势的状态 3,重点分析生产能力禀赋在产业升级路径选择中的作用。
表 5.1 产品比较优势演变的四种状态
...................................
第六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本文依据产品空间理论,分析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产品空间的分布结构特点以及空间演变路径,并实证研究生产能力禀赋如何影响产业升级路径选择,研究所得到的基本结论如下:
首先,通过构建产品空间网络图,发现我国高技术产品空间分布结构始终呈明显的核心一边缘分化分布,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技术产品在产品空间行业内部分布不均。同时,中国拥有比较优势的高技术产品多位于产品空间内转型升级机会较少的边缘区,并位于核心区域的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技术产品在逐步向边缘区域演化,我国高技术产业在逐步丧失比较优势地位。从中可以看出,虽然随着我国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较多高技术产品拥有比较优势,但包含技术水平在内的生产能力禀赋累积较慢,与高技术产品的产品空间核心区内科技水平较高的高技术产品相比,所需具备的生产能力仍有一定的差距,短期内难以实现向核心区域的产品转型升级。
其次,相较于多数学者仅从产品密度这个角度间接反映自身累积生产能力禀赋的程度来研究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本文从产品密度和产品空间位置两个角度间接以及直接考虑潜在升级产品所累积的生产能力禀赋。且无论是以产品密度和产品空间位置作为衡量潜在升级产品所累积的生产能力禀赋的指标,解释变量期初的显性比较优势均在 1%的水平下显著大于零,说明比较优势存在自相关,对产品自身维持比较优势有促进作用。在以产品密度作为衡量潜在升级产品所累积的生产能力禀赋的指标时,发现其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发挥双重作用,一方面支撑产业维持自身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引领产业创新升级,且前者的作用强度要高于后者。当以产品空间位置作为衡量潜在升级产品所累积的生产能力禀赋的指标时,发现累积生产能力禀赋对产业升级过程同样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总的来说,累积生产能力禀赋对产业升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最后,从不同科技水平国家或地区层面来看,科技发展水平与生产能力禀赋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强度成负相关,科技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其所拥有的生产能力禀赋在产业升级过程中,能帮助该国或地区选择适度偏离既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升级路径,以此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家技术上的领先优势或政策体系上的灵活创新帮助企业家自主发现新产品,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而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或地区,由于自身创新能力薄弱,在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过程中进展较慢,产品更新隔代的频率低使得在全球大环境激烈竞争下竞争力逐步变弱,为了保持现有优势产业的对外既有比较优势占用了大量的生产能力禀赋,使得对生产能力禀赋重新组合和调配的机会减少,反而也限制了整体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培育,陷入了恶心循环当中;从细分行业层面来看,生产能力禀赋无论是在阻止各细分产业失去既有比较优势还是促进其成功实现产业升级的过程中,生产能力禀赋在航天航空制造业产业升级过重中发挥的双重作用均排名第一,在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产业升级过重中发挥的双重作用均均为倒数第一。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