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国际分工的格局产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产业之间的分工逐渐演化为产业内分工,并被分解为不同价值、不同工序的环节参与价值链,全球价值链模式成为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新模式,各国家与地区在生产链中制造并提供不同的产品,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价值链为中心的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在这一体系下,由于中间品承载了新的知识、新的技术,随着全球价值链的升级,中间品贸易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主体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通过加工贸易等方式加入全球贸易和分工体系,其中中间品贸易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极为迅速,据统计,中国在 1995 年到 2015 年期间进口的中间品占据我国进口总额的 70%以上,2000-2015 年间,我国进口中间品的金额以年均 20%的速度增长,中间品进口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撑。大量的中间品进口通过中国积极实行的加工贸易政策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相结合,使中国成功融入国际产品内分工体系。
虽然我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快速增长,但这种加工贸易的模式却饱受争议,其负面影响也逐渐凸显,使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长期处于“微笑曲线”的中低部分。为了破解这种发展困境,更加关注经济的长远发展,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 Prroductivity,TFP)作为衡量生产活动的效率指标,被认为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一个决定因素(Lopez 等,2008),进入了研究者的视线,探究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也成为国内外学术界长期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少学者意识到中间品进口作为新技术和新知识的载体,而全要素生产率又是企业的竞争力所在,与企业长期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研究中间品进口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其有助于维持中国企业活力与创新能力,使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
1.2 研究意义
站在理论的角度上,关于企业进口的中间品对企业自身生产率的影响,国内目前已经存在的研究主要从国家层面或是产业层面出发,很少站在企业的角度上进行研究,且大多数的研究从进口中间品的某一指标出发,未能全面地检验中间品进口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作用机理。本文基于已有企业贸易理论,将企业的中间品进口行为划分为四个可以度量的指标,从四个不同方面研究了中间品进口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作用机理,并在实证部分根据已有理论构建了适当的计量模型,为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去理解中间品进口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机制与方式提供证据,补充当前研究的不足,也为后续的研究作铺垫。
站在实际的角度上,全要素生产率是影响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市场中的利润水平和竞争地位,通过企业进口中间品的行为是否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加来评估企业进口中间品的成效,对于保持企业活力与创新能力起关键作用,为判断企业是否进口,进口多少中间品,进口何种质量的中间品提供依据。企业为了开拓国外市场和维持国内市场取决于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研究企业进口中间品的行为会对企业生产率产生何种影响,在稳固和扩大内需、外需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促进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使企业更有竞争力。此外,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在企业对于提高关于进口中间品的认知,从而优化贸易结构,提出相应的贸易政策,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中间品贸易
中间品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 20 世纪 80 年代, Sanyal 和 Jones(1982)认为中间品是用于生产最终产品的必要投入品。但是由于当时知识水平和认知的局限性,其被认为是仅代表本国内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投入。90 年代以来,随着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中间品贸易的认知得到了提升,Jones 和 Kierzkowski(1990)基于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企业会根据生产成本的差异拆分生产加工环节,如果在国外某个环节的生产成本低于国内,那么就应该将其移到国外进行,由此中间品贸易开始不断发展。
在早期关于企业产出的研究里,Krugman(1979)认为进口中间品可以替代本国的中间投入品,并且这种进口通过技术外溢对于企业产生的影响比企业直接使用国内的中间投入品更加强烈。这之后,Grossman 和 Helpman(1991)在理论模型中验证了这一结论,认为对于国外高质量产品的模仿是技术扩散的重要途径。于此同时, Rivera-Batiz 和 Romer(1991)也发现中间品进口对于全球经济正在的促进依赖于替代效应和技术转移,并使用欧洲的贸易数据验证了这一结论。Coe 和 Helpman(1993)则从企业生产率角度出发,验证了进口中间品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Xu 和 Wang(1995)等人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对于企业生产率的提升主要通过技术扩散实现。Lawrence(1999)分析了日本 20 世纪 60年代的的进出口数据发现日本经济增长的原因是由于进口中间品而不是出口。DjanKov and Hoekman(2000)、Sembenelli(2001) and Korisi、Helpern andBottasso(2001)等学者也在研究中发现,企业的进口行为可以有效提高生产率。
..........................
2.2 中间品进口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国内外学者关于中间品进口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Harpern(2006)利用匈牙利的企业数据研究发现,企业从不进口转化为进口,其生产率可以提高 11%,这种影响来自进口产品的不完全替代作用,进口更多种类中间品的企业,其生产率的提升更加明显。Amiti 和 Konings(2007)在对印度尼西亚 1991-2001 的数据进行研究时发现,如果企业面对的中间投入品关税较低,那么企业的生产率会提高。Sharma(2014)在对于印度尼西亚数据的研究中发现,假设企业同时进口和出口某种中间品,进口行为对该企业生产率的影响远大于出口。Kasahara 和 Rodrigue(2008)在研究中使用了智利制造业企业的相关数据,最终验证了企业进口中间品的行为会促使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Altomonte(2008)等利用意大利 1996-2003 年制造业企业的数据研究后,认为进口中间品对意大利企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产业链越上游的企业受到的促进作用越大。但 Ngyyen 和 Parsons(2009)却在相关研究中表示,日本的进口数据显示产业链下游的进口效应要大于上游。Mutils 和 PIsu(2009)分析了比利时企业的数据后认为,比利时相关企业的进口强度是影响其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Damijan 和 Kostevc(2010)则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企业的进出口行为会影响企业创新,企业的进出口行为对企业的研发创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导致国内学者关于中间品的研究主要聚集在出口这一方向上,对进口的关注度略显逊色。随着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开放和人们对于进口重视度的提升,国内关于中间品进口和企业生产率关系的文献也逐渐增多。朱春兰和严建苗(2006)利用中国 1980 年-2003 年的贸易统计数据测算了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进口贸易从总体上提高了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叶灵莉和赵林海(2008)从进口贸易结构和进口贸易总量角度研究发现,进口会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楚明钦(2013)研究了进口贸易研发溢出模型并得出了中间品进口会促进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结论。
.............................
第三章 现状分析..................................11
3.1 我国进口中间品总量特征 ............................. 11
3.2 我国进口中间品结构特征 ........................... 13
第四章 估算方法和理论模型................................17
4.1 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方法 ................................. 17
4.2 中间品进口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模型 ....................... 19
第五章 实证分析.............................22
5.1 模型设定 ............................... 22
5.2 数据来源 ............................. 22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数据来源
本文实证使用的数据来自微观企业层面,主要出处有两个,首先是中国国家统计局颁布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2000-2007),使用其中微观企业层面的数据,并参考 Feenstra(2011),戴觅(2014)等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对符合下列任意一项的数据进行删除:(1)工业销售额、就业人数、出口交货值、营业收入、中间投入品总额、固定资产总额中,存在任意一项为负值的企业;(2)流动资产大于总资产的企业;(3)固定资产大于总资产的企业;(4)固定资产净值大于总资产的企业;(5)建立时间为 1949 年以前的企业;(6)识别编号缺省的企业,其次是中国海关总署颁布的中国海关数据库(2000-2007),使用其中微观企业层面的数据,并参照国际通用的 BEC 标准产品分类编码筛选中间品,利用HS-BEC 对应表对数据进行处理,按照相关分类标准,BEC 代码为“111”、“121”、“21”、“22”、“31”、“322”、“42”、“53”的八类属于中间品。
由于两套数据库各自使用相对独立的企业代码,无任何联系,本文基于已有文献,参照 Li 和 Yu(2014)的做法,先按照企业名称匹配处理,如果某些企业在同一年的工企库和海关库中名称相同,则认定这些企业为同一企业;除此之外,如果企业名称无法匹配,则按照企业邮政编码、企业电话号码的末 7 位进行匹配,若是相同,则认定这些企业为同一企业。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随着全球分工的日益细化和全球价值链的逐步完善,中间品贸易的地位逐步提升,中间品贸易状况和中间品贸易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热点话题之一。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在进口中间品方面的发展十分迅速,本文将中国进口中间品的产生的成效细化为进口中间品对不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加以验证,利用2000-2007 年中国海关数据库、工业企业数据库、世界银行,中国统计年鉴等多个数据库,使用处理后的数据,以多种方式测度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为被解释变量,以中间品进口的四个主要指标,中间品进口种类,中间品进口数量,中间品进口质量,中间品进口价格为主要解释变量,采用多种回归方法对进口中间品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按照多种类型对样本进行分组回归,进行了多种稳健性检验以确保结论的可靠性。
经过研究,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1)总的来说,企业进口中间品会对全要素生产率起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处理内生性问题后依旧稳健,进口的中间品会通过“水平效应”、“学习效应”和“价格效应”影响企业生产率水平。
(2)企业进口中间品的各种指标影响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其效果也有所差别。具体地,企业进口中间品种类的多样化和进口中间品数量的扩大通过“水平效应”,共同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企业进口更高质量的中间品往往有着更高的技术外溢作用,与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相结合,通过“学习作用”促进企业生产率提高,而进口中间品和本国中间品的相对价格则会影响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通过“价格效应”影响企业的生产率。
(3)从分组上看,中间品进口的种类、数量和质量对于我国不同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企业从事加工贸易会使得进口中间品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下降。出口企业中由于大量加工贸易类型企业的存在,其进口中间品对企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要小于内销企业。高研发投入和高技术吸收行业对于进口中间品的学习能力较强,其促进作用也更加明显。从企业所有制类型看,相较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进口中间品的利用效率更高。按中间品进口来源国不同进行区分,从发达国家进口的中间品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更大。最后,和进口中间品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相比,进口中间品与国内中间品的相对价格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分组上并未产生显著的差异。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