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出口贸易获得快速的发展。尤其是 2001 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中国进出口货物总额从 2000 年的不足 5000 亿美元,增长到 2005 年的近 15000 亿美元,年均增幅达到 25%以上。2009 年,中国出口贸易额首次超越德国,成为全球上最大的出口国,并在 2014 年首次超过欧盟经济体,出口贸易规模优势明显。当前,中国虽已成为贸易大国,但是出口比较优势仍然来源于人口红利、土地红利和政策红利所构建的成本优势,并非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和质量升级带来的附加值提升。从整体来看,中国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仍处于低端地位,出口产品质量、附加值及出口产品结构等方面与美国、德国和日本等贸易强国仍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出口竞争模式,使得中国出口贸易极易受到国内外冲击的负面影响,例如国际市场需求波动以及国内要素成本的上升等因素。最为明显的是 2008 年发生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出口贸易增速明显放缓,2015和 2016 年甚至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如图 1.1 所示)。金融危机过后,全球各国为了寻求经济复苏动力,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不可避免地会实行贸易保护政策。过去两年中,英国脱欧、美国退出 TPP、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等“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有所抬头,中国未来可能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国际市场;同时,近年来中国国内劳动力、土地以及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上升,导致产品原有比较优势被逐渐削弱,以数量增长为主的出口贸易模式将难以为继。
...........................
1.2 研究问题及意义
1.2.1 研究问题 本文的研究主要问题在于:
(1)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分布特征。研究中国出口贸易特征是怎样?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分布特征又怎样?各个行业层面的出口产品质量分布又如何?出口到不同贸易伙伴国的产品质量分布是怎样?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分布到底处于怎样水平?
(2)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分配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效应是怎样?中国最终品贸易自由化和中间品贸易自由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效应又是怎样?
(3)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战略和路径。从区分低质量产品、中等质量产品和高质量产品来看,中国出口产品在不同贸易网络中地位的演化趋势是怎样?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战略和路径是什么?
1.2.2 研究意义
探讨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具有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助于拓宽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研究范围。本文在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框架下,引入出口产品质量因素,分别探讨了贸易伙伴国经济发展水平及收入分配状况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机制,以及最终品和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研究。
第二,深化对中国出口产品在不同贸易网络中地位的理解。本文基于出口产品质量视角构建包括高质量产品、中等质量产品与低质量产品的全球贸易网络和“一带一路”贸易网络,探讨全球出口产品质量分布格局及中国地位演化趋势。而现有的文献主要是采用不同的指标来测算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水平变化。相比而言,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以较好地诠释全球贸易网络的结构特征变化以及中国在整个贸易关系网络中的地位特征变化。
第三,为中国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下突破对外贸易困境提供政策抓手。在当前全球贸易竞争日益加剧、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有所抬头,以及国内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是中国实现“贸易强国”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出口产品质量视角构建高质量产品、中等质量产品与低质量产品的全球贸易网络和“一带一路”贸易网络,探讨全球贸易格局及中国地位演变,且进一步探讨了贸易伙伴国经济发展水平及收入分配和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有助于政府部门据此制订相关贸易政策,促进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进而摆脱贸易困境。
.............................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出口产品质量的定义
关于“出口产品质量”定义,应着重理解“质量”的内涵。而“质量”的概念随着商品的生产就出现了。早期,涉及质量定义研究的学者主要来自于质量管理学领域,例如 Shewhart(1931)在《关于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一书中从主观和客观两个侧面来定义“质量”,即质量是顾客要求的(主观面)和独立于顾客要求之外产品特性的(客观面)总和。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质量管理大师们也不断更新“质量”的内涵。Crosby(1979)在《质量免费》中指出,“质量的定义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好的。”Juran(1979)在《质量控制手册》中采用适用性来定义质量,即“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地适合用户目的的程度”。田口玄一(1983)在《质量工程学概论》中则认为“所谓质量是商品上市后给予社会的损失,但是由功能本身所产生的损失除外……所谓质量好是由于对于相同的功效(功能)来说,故障少,耗电少,寿命长等等,给消费者的损失少。” Feigenbaum(1983)在《全面品质管制》一书中提出“质量是由顾客测定的,不是工程师、市场或者高层管理者测定的。它是建立在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感受的基础上,根据顾客的要求进行测量,并且提出在竞争市场上变动的目标,这种要求可能已经表达或者还没有表达、是有意识或者完全是感觉的、技术操作层的或者完全主观臆想的。”Garvin(1985)则从产品的性能、可靠性、一致性、耐久性、维修性、美观性、特点和无形感知到的质量等 8 个角度来定义“质量”的涵义。1986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所提出的 ISO8402:1986 标准中,将质量定义为“反映产品或服务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和特性的总和”。2000 年,ISO发布了 ISO9000:2000 标准,则将质量的定义更新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从以上的质量概念演化轨迹可以看出,顾客满意是“质量”的重要内容。
综上可知,在经济学文献中,产品质量指产品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或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是产品使用价值的具体体现。因此,本文认为出口产品质量指的是出口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且消费者愿意为之付出费用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其与出口技术含量或复杂度不同,前者关注同一产品内的垂直差异,后者强调的是不同产品间的技术含量或复杂度差异。
..........................
2.2 国际贸易中出口产品质量的理论研究
国际贸易理论主要研究商品和服务在各国之间发生交换的原因、结果、影响效应以及相应的贸易政策。从国际贸易发生以来,各国间的贸易模式主要表现为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和产品内贸易等形式。为了揭示不同贸易模式,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也不断地推陈出新,主要经历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 3 个阶段。
国际贸易理论的开端是 Adam Smith(亚当·斯密)所提出的绝对优势论。亚当·斯密在 1776 年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对国际分工以及自由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做出了科学的解释,其核心思想是国家间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是国家贸易和国际分工产生的原因和基础。绝对优势论以两国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作为贸易基础,其实践应用范围存在极大的局限性。于是,英国经济学家 David Ricardo(大卫·李嘉图)于 1817 年发表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以两国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作为贸易基础的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奠定了更加广泛的基础。该理论认为,国家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是国家贸易和国际分工产生的原因和基础,由此得出各国应该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以此交换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商品。1933 年,瑞典经济 学 家 Bertil Gotthard Ohlin( 贝 蒂 尔 · 格 特哈 德 · 奥 林 ) 在其 老师 Eli Filip Heckscher(伊莱·赫克歇尔)研究基础上,发表了代表作《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创立要素禀赋理论,揭示要素禀赋差异所决定的国际贸易模式。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各国应该生产并出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相较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同时将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等要素纳入理论,这更加符合经济现实。在之后 20 年里,要素禀赋理论一直处于国际贸易理论的中心位置。同时,经济学家们开始从实证角度验证该理论的解释能力。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美国经济学家 Vassily W.Leontief(瓦西里·里昂惕夫)所作的检验,即“里昂惕夫之谜”。1953 年他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 1947 年和 1951 年美国的出口产品和进口产品的资本-劳动要素比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美国出口的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而进口的产品以资本密集型为主。该研究结果对要素禀赋理论产生很大的挑战,促使经济学家们丰富和发展该理论,同时预示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当代国际贸易模式的局限性。
...........................
3 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分布演化的特征事实............................ 32
3.1.1 出口产品质量的常用测算方法 ............................ 32
3.1.2 本文的测算方法 ............................ 35
4 贸易伙伴国经济水平及收入分配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分析 ....................... 73
4.1 中国出口到不同经济体的产品质量水平分析 ............................ 74
4.2 研究设计 .............................. 77
5 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基于中国制造业行业的分析 ....................................... 92
5.1 贸易自由化对出口的影响研究综述 ................................. 92
5.2 中国贸易自由化和出口产品质量水平的特征事实 ...................... 94
6 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战略和路径分析
6.1 中国出口产品在不同贸易网络中地位的演化趋势
为了研究中国出口产品在不同贸易网络中地位的演化趋势,本文将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行考察。相比常规的统计方法,旨在研究社会关系与结构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以较好地诠释全球贸易网络的结构特征变化以及中国在整个贸易关系网络中的地位特征变化。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将此方法应用于全球贸易网络关系的研究。Snyder & Kick(1979)运用 1965 年 118 个国家的贸易数据构建贸易网络,研究了贸易网络中核心、半核心以及边缘国家的分布,发现贸易网路中的核心国家以发达国家为主。Kim & Shin(2002)则是比较研究了 1959 年和 1996年全球贸易网络格局变化,试图回答国际贸易全球化或区域化与否。Fagiolo et al(2010)采用 159 个国家的贸易数据构建加权网络,分析了 1981-2000 年期间全球贸易格局的动态演化。陈银飞(2011)对 2000-2009 年全球贸易格局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研究发现全球贸易网络存在富人俱乐部现象,次贷危机后美国在网络中的核心地位下降更为显著,金砖四国的核心地位呈现上升趋势。刘健(2013)分析了 1990-2011 年国际原油贸易格局变化,发现经济发展形势以及石油资源禀赋与国际原油贸易格局的演化存在的密切关系。近几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不少学者开始关注“一带一路”国家间贸易关系的研究。邹嘉玲和刘卫东(2015)对 2001-2013 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格局的基本特征以及核心边缘演化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密度逐渐增强,且中国在该区域的核心度逐渐提高。郑军等(2017)引入贸易依赖度及其阈值设定方法,构建 3 种类型的贸易拓扑网,分析海上丝绸之路 62 国贸易网络结构特征及演化规律。基于此,本文将从出口产品质量视角构建全球范围和“一带一路”范围的贸易网络,分析全球贸易格局、“一带一路”贸易格局及中国地位的演化趋势。
...........................
7 结论与启示
7.1 结论
为了考察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本文考察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分布演化,然后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探讨贸易伙伴国经济水平及收入分配和贸易自由化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作用机制和作用效应,进而通过考察全球贸易网络格局、“一带一路”贸易网络格局以及中国地位的演化趋势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战略和路径进行分析,得到如下一些主要的研究结论。
(1)中国出口贸易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从出口贸易额来看,中国已然成为全球出口贸易大国,但是自 2015 年以来出口贸易额连续出现负增长。从出口贸易方式来看,已从以加工贸易为主转变为以一般贸易为主的贸易方式。从出口企业所有制类型来看,私营企业的出口额占据主要地位,其次是外资企业,再者是国有企业。从出口产品结构来看,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比重 95%左右,而在工业制成品中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比重占据较大的份额。从出口产品种类来看,中国 HS6 分位的出口产品种类达到 4000 多种,占所有 HS6 分类产品种类的 70%以上。从出口市场来看,中国出口的市场多元化,但是主要分布在亚洲、北美洲和欧洲。
(2)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分布、水平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从总体层面来看,中国出口产品中仍以低质量产品为主,而中等质量产品出口比重则表现上升态势,高质量产品出口份额相对较小,这意味着总体上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有待提高。从不同行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分布特征来看,食品、饮料、酒醋及烟草产品,木、软木、稻草秸秆及制品,木浆、纸及制品这3个行业,中国出口以中等质量产品为主。虽然其它18行业仍以低质量产品出口为主,但是植物产品和动植物油及脂类产品中,高质量产品出口比重相对较高,特别是动植物油及脂类产品中高质量产品出口比重已经超过中等质量产品。从中国出口到不同国家的产品质量分布来看,相比中低收入国家,中国出口到高收入国家的中等质量产品和质量高质量产品比重较高。相比低收入国家,中国出口到中等收入国家的高质量产品比重更高。以单位价值衡量的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水平,入世以后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2007年以后,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和国际市场低迷的需求,在总体上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甚至低于入世前的水平。从不同行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水平变化来看,2015年平均出口单位价值最高的行业是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平均出口单位价值最低的行业是烟草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3)贸易伙伴国经济水平及收入分配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