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一带一路”地区国际贸易关系分析--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角度的实证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293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建议根据中国与“一带一路”各个地区贸易关系的差异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货物贸易领域合作关系的同时开拓服务贸易合作新领域,注重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并通过优惠的贸易制度安排实现互惠互利的双赢贸易合作局面。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由 2015 年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提出,是中国面临全球政治经济发展新局面而提出的重要战略,是中国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进经贸合作、维护政治安全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连通亚欧非大陆,联系东亚与欧洲两大重要经济区,“丝绸之路经济带”起于中国,向北经过中亚、西亚、俄罗斯,欧洲波罗的海、波斯湾、地中海,往南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由中国沿海港口经印度洋延伸至欧洲并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中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化发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贸易互惠合作是双方共同发展的关键,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关系有利于巩固加强双方贸易合作关系,从而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合作,同时推进“一带一路”框架的建设,深化沿线各国开放合作,提升国家的互联互通水平,创造互惠互利、共同安全的新契机,对世界经济发展与政治互信也具有深远意义。
现有关于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的分析均基于传统贸易核算方法,存在贸易额被重复计算,数据精准性较差等问题,影响了对真实的贸易利得及贸易关系的准确分析。同时“一带一路”相关研究的定量分析局限于传统贸易核算方法基础之上的货物贸易,较少涉及到服务贸易。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度量的贸易指标能更加准确地评估各国在贸易竞争与合作中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实际贸易利得,本文也将研究视角从货物贸易扩展至服务贸易,从而能够基于更准确的方法量化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现状与前景,更加清楚而准确地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不同行业上的优势与劣势,基于各国资源禀赋优势而调整和规划相互间的贸易模式,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提出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合作利益的相关政策,更好地推动双方的贸易合作,增进双方的贸易利益,真正达到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互利共赢。
...........................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本文着眼于增加值贸易核算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关系的研究,涉及的区域包含东北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中东欧,涉及的产业包括农业、渔业、矿业、纺织服装、修理修配服务、酒店餐饮等 24 个产业,涵盖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本文首先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增加值贸易进行核算并分析双边贸易总体情况。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结果,构造了增加值贸易基础上的格鲁贝尔-劳埃德产业内贸易指数(G-L 指数)、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Bruelhart 指数)与出口相似度指数(ESI),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贸易竞争与互补关系。其中,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互补性是促进“一带一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从而有必要深入研究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互补关系的因素,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共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从中国与“一带一路”整体贸易研究情况,及中国与“一带一路”分区贸易研究情况两个角度综述已有研究成果;第三章为增加值贸易和贸易关系核算方法,介绍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和贸易关系测算指标,并说明本文所使用的相关数据;第四章为中国与“一带一路”地区增加贸易情况和贸易结构分析,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地区增加值贸易总体情况及其与传统贸易情况异同,并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个角度进行进出口结构的分析;第五章为中国与“一带一路”地区的增加值贸易关系分析,分析贸易关系指标的测算结果并实证分析贸易关系的影响因素;第六章为结论和建议,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

2 文献综述

2.1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整体贸易情况的研究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依赖程度加深,贸易联系增强并且双方贸易合作具有良好发展前景(邹嘉龄、孙瑾等,2015,2016)。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涵盖了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两大领域,已有研究成果在“一带一路”两大贸易领域均有相关分析并提供了较全面的政策建议。
货物贸易方面,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贸易中以机械设备,纺织服装等加工制造品为优势产业,许多学者认为中国要注重发挥自身产业比较优势,积极优化升级经济产业结构并转移部分传统优势产能,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便利化、文化交流等途径拓展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惠互利的良好贸易关系(桑百川等,2015;赵东麒等,2016)。总而言之,现今中国对沿线国家的商品贸易结构已逐渐优化,双方贸易地位在不断提高,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结构要与优势产业保持一致,才有利于发展贸易优势互补关系(公丕萍等,2015)。

服务贸易方面,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在服务贸易方面规模较小但合作空间很大,关于此领域的研究不多,主要强调了相关人才培养、制造业关联性以及国家政策引导机制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贸易竞争力提高的重要性,提高服务业专业人才的专业素养及创新能力,注重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在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融合发展(肖德等,2016)。提出要在政策上鼓励服务业对外开放,并逐渐发挥服务贸易尤其是文化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以及“一带一路”沿线贸易合作的带动作用(王拓,李嘉珊等,2016)。文化贸易同时包含了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可见文化贸易是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良好沟通和友好往来的主要途径。“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提高了中国经济地位同时也增强了对外文化影响力,有利于拓展文化贸易领域,文化贸易使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相互融合,增强双方贸易互补性,中国应该增加文化产业投资,促进文化科技创新,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李嘉珊等,2016)。

.........................

2.2 中国与“一带一路”各区域贸易情况的研究

“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包含了东北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及中东欧等区域,现有研究成果主要关于中国与各个区域的贸易关系及贸易合作机制。贸易关系方面,中国与东北亚地区主要在初级产品,矿物燃料、润滑剂及其有关产品,机械运输设备和其他制成品等产业方面具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且不断加深(王明昊等,2016;刘志中,2017),东南亚是华人华侨分布最广的地区,具有地缘、亲缘和文缘优势,相比于其他“一带一路”地区与中国经贸往来最为频繁,贸易联系最为紧密,并且与中国贸易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邹嘉龄等,2015;王勤,2016),中国在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而南亚在资源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并且中国工业建设高速发展而南亚基础设施薄弱,中国资金雄厚而南亚资本匮乏,综合突出了中国与南亚较强的贸易互补性(余妙志等,2016;胡艺等,2017),能源产品出口为主,而中国出口结构不断优化,从早期初级产品为主不断发展至今日的工业制造品为主的商品结构,可见中国与西亚地区的贸易竞争性不强且不断减弱(曲如晓等,2017),中国在机械运输设备和制成品中具有较强竞争优势,而中亚在矿物燃料、纺织纤维和未加工动植物原料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由此可见中国与中亚在上述产业中具有贸易互补性,此外中国与中亚可能由于饮食文化差异在动植物油脂方面存在贸易互补性(韩永辉等,2017),中国在交通建设、机械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而中东欧在基础设施方面存在很强的市场需求,双方可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贸易互补合作(张会清等,2017);贸易合作机制方面,西亚、中亚、东北亚等地区的贸易合作侧重于能源资源领域,中国应主要加强同这些地区的能源合作关系并发挥各个能源合作区域在能源资源、基础建设、政策优惠等方面的优势,选择适合有效的合作模式并不断进行合作模式创新,采取信息共享平台、资本渗透、共同参与研发、人才合作培养的推进策略(余晓钟等,2016)。具体来看,中国应侧重扩展与西亚、中亚的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互惠贸易(韩永辉,杨立卓,桑百川等,2014,2015)。对于东北地区,要利用地缘优势加强与蒙俄在交通运输、电力、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同时升级国内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借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区,带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开展中蒙俄经济区域合作(刘国斌,2015)。在东南亚、南亚、中东欧方面,区域内部在政治局势、经济发展、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发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贸易环境较为复杂,中国与这些地区的贸易面临着较大风险,因此要构建多层次的经贸合作平台,不仅要加强政府层面的政策合作,还要发挥商会、智库、国际论坛等非官方的外交往来,加强多个层面的深度交流,完善相关和合作机制(朱翠萍,2017;李迎旭,2016)。
..............................

3 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和贸易关系分析指标 .............................. 9
3.1 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 ................................ 9
3.2 增加值贸易核算下贸易关系分析指标 ...................... 11
4 增加值贸易核算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贸易情况及贸易结构分析 ........................ 14
4.1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增加值贸易总体情况............................... 14
4.2 增加值贸易核算与传统贸易核算的贸易比较 ............................ 16
5 增加值贸易核算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贸易关系分析 ........................... 40
5.1 中国与东北亚增加值贸易核算下各指数及其分析........................... 40
5.2 中国与东南亚增加值贸易核算下各指数及其分析............................... 43

5 增加值贸易核算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贸易关系分析

5.1 中国与东北亚增加值贸易核算下各指数及其分析
5.1.1 中国与东北亚增加值贸易核算下贸易竞争和互补性分析

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之下,中国与东北亚地区于 2001-2015 年间的 G-L 指数如附录表1所示在多数行业中小于0.5 呈现出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模式。其中,货物贸易有农业、矿业、水电、天然气、纺织服装业、运输设备等的 G-L 指数低于 0.5 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其他货物贸易行业则表现为较强的产业内贸易模式,并且在木材、纸张,石油、化学产品、非金属矿产品,金属制品,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工业制品方面存在明显的产业内贸易;服务贸易行业中有建筑、维修、批发零售、酒店餐饮、邮政电信、金融等的平均 G-L 指数低于 0.5 表现为产业间贸易为主的模式,可见中国与东北亚地区的产业间贸易行业很多且主要分布于服务贸易行业而在货物贸易领域中存在较多的产业内贸易,中国与东北亚地区在服务行业存在更多的贸易合作机会。东北亚地区产业发展以重工业和能源产业主,东北亚总体上与中国在重化工业产业方面存在较大竞争,但双方通过产业内贸易可形成产业价值链上的优势互补,并且从 G-L 指数的连年变动来看,中国与东北亚地区在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石油、化学产品、非金属矿产品等产业中的竞争性总体上持续降低,中国与东北亚地区的贸易互补空间不断扩大。G-L 指数从静态的角度表明中国与东北亚贸易存在较强贸易互补性且贸易合作可能性不断增加,而从 B-L 指数的动态角度(见附录表 8)来看,中国与东北亚的产业贸易关系与 G-L 指数的计算分析结果基本保持一致。

................................

6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