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 背景
中国自加入 WTO 以后,中国在全球贸易格局中呈现出整体上升的态势,中国的每年外贸顺差的绝对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国与国之间的运输成本不断减少,信息交流成本也迅速下降,贸易壁垒逐渐降低,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也在不断地更新与改进。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 2001 年的 5096.5 亿美元增加到 2015 年的39586.44亿美元,贸易顺差额逐年递增,从2001年的225.5亿美元扩张到2015年的 5945.04 亿美元;外汇储备额从 2001 年的 2121.65 亿美元增加到 2014 年的 38400 亿美元,2015 年有所减少为 35255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由 2001年的 527.43 亿美元增加到 2015 年的 1262.7 亿美元。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已逐步融入到世界发展行列。但是,中国从这些贸易顺差中得到的利益却不多。主要原因在于欧美日主导的 GVC 中,中国不仅面临着贸易利得萎缩的风险,还长期从事低附加值环节并被发达国家“俘获”。另外,在中国许多企业具有外资性,在进行加工贸易时,从事加工出口获取的贸易顺差并非全部归中国企业所有。在产品的中高端环节方面,我国受制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致使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呈现出高顺差与低附加值并存现象。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经济发展差异化程度高,资源各异,并且沿线各国在多个领域已相互关联,经济网络涉及内容广泛。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组成的区域价值链中,由于各国资源具有互补性,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从比较优势角度分析,中国在“一带一路”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中具有较强竞争力,与欧美日主导的全球价值链相比,中国能够获取更高的贸易利益。
二、 意义
在全球贸易格局中,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不断上升,我国的经济相比2005 年以前也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仍是有很大差距。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我国受到发达国家的各种限制,只能从事低附加值的产品加工组装环节,无法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重要位置。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将使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有一个新的突破。“一带一路”战略中,涉及的人口基数大、国家多、波及的经济市场范围广,另外,沿线各国的自然资源、管理经验及技术等都具有互补性,有利于中国与沿线各国的合作与发展。中国经过几十年来的技术、资金积累,已经具备了成熟的生产能力和一定的研发能力,能够从事加工、组装以外的高附加值环节。其中,中南半岛与中国位置特殊,本文研究中国与中南半岛经济的经贸合作,实现中国将从事产品的低端环节向核心环节转移。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相关文献研究
关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相关概念的界定。阳茂庆等(2015)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对中南半岛进行了分析。狭义的中南半岛包括越南、缅甸和老挝 3 国,而广义的中南半岛是并没有把马来西亚包括其中[1]。黄志勇(2014)研究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是指以中国的南宁和昆明为起点,以新加坡为终点,纵贯中南半岛的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跨国经济走廊[2]。
地缘战略对中国-中南半岛区域经济合作有一定的影响。朱陆民,陈丽斌(2011)研究了中国和中南半岛合作的重大意义。由于中国与中南半岛地理位置特殊,并且自然资源丰富,更有利于中国与中南半岛之间的合作与发展[3]。周素勤和雷满玉(2008)认为中国和中南半岛国家展开合作,政治上,为我国减少了安全方面的外患顾虑,能够为我国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经济上,可以加大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与投资,扩大中国市场,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文化上,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从霸权主义方面来讲,
有助于是中国抵制西方国家干涉国家内政,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一带一路”的建设有利于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与发展。陈雅琴(2016)基于比较优势的年序数据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之间的互补性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经济有着较强的经济互补性,发展合作空间很大[5]。王莉莉和肖雯雯(2016)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出口贸易竞争力进行了研究[6]。杜秀红(2016)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关系及政策建议进行了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贸易有很强的互补性,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合作有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
本文研究该走廊以中国广西南宁和云南昆明为起点,以新加坡为终点,纵贯中南半岛的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 6 国家,是中国连接中南半岛的大陆桥梁,也是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合作的跨国经济走廊。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合作发展,能稳固我国周边环境,扩大贸易市场,加强双边政治及经济关系。中国与中南半岛以地缘战略发展贸易,根据资源的互补性加强贸易畅通,扩大中国的进出口额,以资源的比较优势提高中国在中南半岛区域价值链的分工地位,获取更多的贸易利益。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相关理论
一、 全球价值链的概念和特点
(一) 全球价值链的概念
关于全球价值链是概念的研究,前文提出美国经济学者 Porter 的观点,企业的采购、生产、运输、营销、售后服务、财务、技术和人力资源等活动过程共同构成了公司的价值链条,且在价值链条中相互联系,共同创造价值。从“微笑曲线”低端向两端移动,附加值也逐渐提高,不同环节上公司能获取不同的贸易利益。当然也有其他学者的看法,关于全球价值链的概念,学术界并没有专有的定义。本文采取的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给出的全球价值链定义:“全球价值链是一个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主要包括原材料采集、运输、生产、销售、消费和回收处理等环节以便实现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在整个过程中包括了所有参与者、生产销售的组织活动以及在增值活动中利润的如何分配[1]。”
(二) 全球价值链的特点
不同学者对价值链考虑角度不同,得出的观点也有差异。关于众多学者对全球价值链的研究,本文将全球价值链的特点总结出以下四点:
第一,在参与全球价值链过程中,企业的产业分布在全球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并且不同产业之间具有关联性。
第二,企业不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职能也不尽相同,上游企业负责产品的设计和研发,中游企业负责产品的组装和生产,下游的企业主要负责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等。
第三,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每一个环节均能产生价值增值。
第四,参与国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取的贸易利益与所处的环节紧密相关。
........................
第二节 国际分工相关理论
一、 传统国际分工理论
传统国际分工理论即为产业间理论,它是资本主义早期阶段最主要的分工方式,表现为产业和产业之间的分工形式。其代表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种。 在欧洲重商主义时期,Adam Smith 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目的是希望各国政府能够放弃重商主义的贸易管制,实施自由贸易政策,利用本国的绝对优势进行生产。在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中,国际分工使得劳动者专门从事最具优势的产品生产环节。所谓术业有专攻,国际分工不仅能够快速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熟练程度,进行专业化生产,提高产品效率,还避免了因不同工作之间转换时出现的时间损失,以及员工再培训的成本消耗。
之后,David Ricardo 在 Adam Smith 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David Ricardo 认为,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生产模式中,根据两国产品的贸易情况比较,一国总有一种产品的生产在贸易过程中优势要大于劣势,该产品就是本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李嘉图认为两国分别生产本国的比较优势产品,然后进行贸易交换,从而获得更好的贸易效益。
在以上斯密和李嘉图提出了理论中,两人均认为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这样就造成了贸易交换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产生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更多的表现在生产技术上差异,一旦这两种差异消失,国与国之间的产品贸易进出口将会出现问题。而现实生活中,生产要素并非劳动一种。针对斯密和李嘉图提出的理论中的缺陷,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即 H-O 原理。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各国由于要素禀赋不同,生产出来的产品成本就不同,各国可以生产该国要素密集型的产品与别国进行贸易往来。但该理论在 1951 年受到了里昂惕夫(Wassily W.Leontief)的质疑。Wassily W.Leontief 利用美国 1947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对 H-O 理论检验发现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度高于出口品的资本密集度,而资本最丰裕的美国却出口了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了资本密集型产品,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理论完全悖论。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并不能解释这一问题,由此便产生了新的国际分工理论。
..............................
第三章 中国在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现状分析 ............................ 15
第一节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经济合作现状分析 ....................... 15一、 贸易现状 ................................. 15
二、 投资现状 .......................... 17
第四章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促进中国全球价值链提升的机制分析 .................................. 54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OFDI)与价值链提升的内在作用机理 ..................... 54
一、 产品市场效应 ....................................... 54
二、 产品研发成本分摊效应 ................................. 55
第五章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影响中国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实证研究 ...................................... 62
第一节 中国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实证研究 .............................. 62
一、 变量选取 .................................. 62
二、 模型构建 ................................... 63
第五章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影响中国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中国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实证研究
一、 变量选取
在第三章内容中,分别从国家和行业层面对中国-中南半岛各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分工、参与水平以及参与全球价值链能够获取的贸易附加值进行了详细研究,其中,贸易附加值最能表现出一国企业在参与全球价值链中产业价值链的状况,本文的贸易附加值用贸易增加值率表示,产业贸易增加值率与贸易附加值呈正相关,一国产业参与全球价值链获取的贸易增加值率越大,说明该国在全球价值链环节中得到的贸易附加值就越大,即贸易利益就越高。反之,该国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取的贸易利益就越低。贸易附加值能够更准确的表现出该国产业参与全球价值链获取的真实贸易效益,以及产业价值链状况,所以对于中国全球价值链的实证研究中因变量的选取本文选择贸易增加值率进行研究。对于自变量的选取,在第四章内容中对中国全球价值链提升的影响机理进行了详细阐述,影响全球价值链提升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一国行业的制度因素、行业规模、要素禀赋等,但由于这些因素的数据获取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本文主要研究对外直接投资、加工贸易、国内生产总值和技术水平这四种影响机制,其中,对外直接投资用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率表示,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加工贸易用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率表示,数据来源于联合国 COMTRADE 数据库数据;国内生产总值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表示,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技术水平用科技研发投入强度表示,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在模型构建中自变量本文选取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率、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科技研发投入强度这四个变量进行研究。
...........................
第六章 总结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