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自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背后,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如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尤其是产能过剩的问题变得越来越明显,这对整个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我国工业中不止存在大量产能过剩的情况,还存在许多的新增产能。产能过剩不仅导致各种资源都被大大浪费,企业的业绩也因此下滑,如钢铁、水泥、造船这些行业的企业都出现了极大的亏损,而且,产能过剩也会提高系统性风险导致中国的投资效率下降。从微观厂商的角度来讲,产能过剩会使得厂商的产品价格降低、库存上升、厂商的生产经营变得困难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导致失业人数增加。产能过剩不仅对微观企业造成不利影响,也给整个社会的宏观经济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害,正是因为产能过剩的出现,使得我国的市场经济出现了很多问题。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而言,产能过剩会使得银行采取 “惜贷”措施,导致大量的资金闲置,出现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企业的不景气也会影响企业利润和职工的收入,导致国内的有效需求不足等。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中,轻微的产能过剩其实是个无需过于关注的经济现象,而且为了应对市场竞争,企业也需要保持足够的产能和库存才能有效合理地对资源进行配置。但是在中国,工业行业中的产能过剩现象已经明显超过了正常的范围,并且不仅是过剩程度较为严重,过剩范围还非常广泛。至今,我国已经面临过四次产能过剩的危机: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我国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初步确立导致了首次产能过剩;第二次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至 21 世纪初,主要导火索是亚洲金融危机;第三次是在 2003 至 2005 年之间;第四次发生在 2008 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采取了大规模的刺激政策导致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有时是因为市场因素,或者是因为政府政策导致,又或者是由于不可抗力导致。每一次的产能过剩都与之前有很大不同,现阶段的产能过剩相比之前涉及范围更广,不仅出现在传统的工业行业里,一些新兴行业(如光伏行业等)也出现了产能过剩,从周期的角度来看,也具有长期性的特点。
..............................
1.2 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简述了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的现状,用协整法算出产出与固定资本存量的关系,测算出工业行业的产能利用率,然后再构建一个计量模型,对可贸易性、退出壁垒与产能过剩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通过控制影响产能过剩的其他因素,考察行业可贸易性情况以及退出壁垒对我国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具体的章节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现状,叙述了本文研究内容理论和现实上的重要意义,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文献综述。这一章主要是对产能过剩概念的阐述,以及不同的学者如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产能过剩出现的原因,并简述了其他学者测算产能利用率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做了文献评述。
第三章是理论分析。这一章主要是阐述了可贸易性和退出壁垒的概念和成因,以及简要分析可贸易性和退出壁垒对产能过剩的影响。
第四章是对中国工业行业产能利用率的测算以及产能过剩情况的现状分析。首先从《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获取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然后根据协整法计算出各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对产能过剩的行业进行简要分析,为下文的实证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第五章是实证分析。用行业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来衡量可贸易性程度,用国有控股企业数占比、固定资产占比和年平均从业人数这三个方面来作为退出壁垒的指标,其数据均可从《中国工业统计年鉴》获得,然后引入相关控制变量,构建相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进行稳健性检验,最后对实证分析的结果作出分析。
第六章是结论和政策建议。本章通过以上的实证分析得出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并且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2 文献综述
2.1 产能过剩的概念
“产能过剩”的概念最早出在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一书中,他基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提出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平均成本曲线比边际成本曲线高,导致持续的产能过剩。
我国的产能过剩的研究最开始主要集中在生产过剩方面,陈惠雄(1991)[1]认为市场疲软、消费困难等现象主要出现在我国经济改革深化的时期,而生产过剩包括了生产能力的过剩和产品的过度累积两方面。国内学者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生产过剩和产能过剩是有区别的,并不能一概而论。李江涛(2006)[2]将生产过剩和产能过剩进行了比较,他认为消费品、生产资料等产品的过剩都属于生产过剩,但产能过剩不同,产能过剩只从生产能力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能力作为考察对象。产生生产过剩和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也有很大区别,生产过剩中除了含有产能过剩的原因外,还包括社会贫富差距过大、消费不足等。
蒋和胜、邱小平、王德忠(1999)[3]认为中国的产能过剩和资本主义国家全面性产能过剩不同,中国的产能过剩是一种较低水平的相对过剩,主要出现在技术含量比较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这是由长期的重复建设而导致,人们很多其它基本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等却未被真正满足。张日旭(2010)[4]认为,厂商的实际产量、市场的消费水平与现有技术水平下全要素投入的最佳产出处于严重偏离的状态,而这种偏离是由周期性、结构性及体制性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庄健(2006)[5]认为,产能过剩是一个相对概念,比较生产能力和供需关系,才能评判是否真正出现产能过剩,而且如果只是在短期内存在过剩,可能只是由长期的需求不足。李平、李晓华、吕铁(2009)[6]主要是从需求端出发分析产能过剩的问题,他们认为在同一个时间段内结合既有的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两方面的因素才是判断是否产能过剩的基础,生产能力比实际的有效需求多,这样形成的才是生产能力过剩。他们根据产能过剩出现的时间不同,把产能过剩分为“即期过剩”和“预期过剩” 两种。在江飞涛(2008)[7]的理论中也认为出现产能过剩是因为厂商提供的生产或服务能力比市场价格下的需求要多。
.............................
2.2 产能过剩的成因
2.2.1 微观层面的因素
国外学者 Abel(1983)[8]和 Fair(1985)[9]从微观厂商的角度来分析产能过剩,他们认为,由于宏观经济环境一直在变动,厂商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宏观环境的波动,会选择持有过量的生产要素。当经济不景气时,企业从成本角度出发也不会减少生产要素。Spence(1977)[10]认为厂商是为了让潜在对手难以进入该行业,故而采用保有过度生产能力的策略。
国外学者主要集中在从微观的视野来分析产能过剩问题,许多国外文献研究都将产能过剩归结为企业的策略性行为,这种策略性主要来自于两个原因:企业的要素窖藏策略和企业的阻止进入策略。
(1)企业的要素窖藏策略
在经济学中,企业要素窖藏行为是指由于不确定未来的经济形势会如何波动,企业会让一些生产要素处于闲置状态,而不是将所有的要素都投入到现有的生产过程中,这是为了增加生产和供给的柔性,表现形式为经济周期波动先于生产要素的流出。在宏观经济波动的背景下,使用生产要素的窖藏策略是企业的一种理性行为。
Fair(1969)[11]认为市场需求总是处于周期性波动中的,在市场低潮期厂商会持有更多的劳动要素,他根据各个行业的月度数据设立了劳动与需求的模型,并指出在需求的低潮期,企业不愿意改变生产的规模或调整生产要素所带来的成本变化,所以持有过剩的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等。Stiglitz(1999)[12]认为,厂商对生产要素的成本调整往往是不对称的,在短期内,生产要素相互寻得的成本其实是远远低于当市场需求变化时而改变生产要素水平调整的成本的,这样就会导致产能过剩。Fay 和 Medoff(1983)[13]对美国 163 个制造业企业的调查数据研究发现,企业确实会在经济低迷的时期窖藏劳动要素,并且窖藏的方式比较复杂。他们发现一些厂商在经济低迷时期愿意给蓝领的工作时间支付大约多 8%的工资,而这些工作时间中有 5%的部分是出于劳动要素窖藏的需要。
.............................
3 理论分析 ............................. 123.1 可贸易性 ................................... 12
3.2 退出壁垒 .................................. 13
4 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的测算 ............................... 17
4.1 产能利用率的测算方法 ........................ 17
4.2 测算指标及数据来源 .......................... 19
4.3 产能利用率的估算 ................... 20
4.4 测度结果分析 ................................. 25
5 可贸易性、退出壁垒与产能过剩的实证研究 .............................. 28
5.1 模型与变量 ............................ 28
5.2 数据来源及样本处理 ........................... 30
5 可贸易性、退出壁垒与产能过剩的实证研究
5.1 模型与变量
根据前文的理论与假设,本文设计了一个计量模型,对可贸易性、退出壁垒与产能过剩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验证。通过控制影响产能过剩的其他行业因素,考察行业可贸易性、退出壁垒对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模型如下:
.........................
6 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对可贸易性和退出壁垒与中国现在产能过剩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由于一些行业具有退出门槛,使得行业内的过剩企业不能及时退出市场导致产能过剩,另外由于不同行业的可贸易水平不同,导致可贸易水平低的行业难以将产能转向海外,因此也导致了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
在这个基础上,本文对 2003-2016 年工业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先进行了估算,然后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显示:在控制了行业企业单位数和存货水平之后,行业的可贸易性对产能利用率有显著的正面效应,退出壁垒对产能利用率有显著的负面效应。本文还通过缩减样本容量、替换度量指标等方法对模型的实证部分进行了稳健性的检验,结果显示实证检验的稳健性良好。基于本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本文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和我国退出壁垒、可贸易性的实际情况来看,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缓解产能过剩的局势。
(1)加速推进国有制改革,降低国有企业的市场占比
国有企业由于拥有天然的优势地位和政府的背景,使得国有企业更容易得到银行等的无条件支持,从而大大减少了倒闭的风险,同时也更容易在优惠补贴政策上获得政府的支持,即国有企业更容易做出扩大产能的决定。另外由于国有企业存在天然的垄断地位和行业竞争优势,因此不太重视研发投入,不重视技术投放,这也从侧面导致国有企业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了产能扩张当中,造成产能过剩。
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国有企业产权,使国有企业切实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提倡公平竞争,为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建立反映市场供求以及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健全市场退出机制,使严重产能过剩的国有企业能够及时退出市场,明确企业破产重组式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产能过剩的国有企业却不能退出市场的局面。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