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视角下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出口稳定性的影响分折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360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和企业出口稳定性之间因果关系及其内在影响机制的研究,细化了有关投资对贸易的促进作用,尤其是集约边际促进作用的研究,丰富了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关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贸易优化和投资促进政策的制定,通过投资和贸易相互促进,加快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效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家“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力推进,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强,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OFDI)①增长迅速,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参与到国际市场中,进行全球化战略布局。根据历年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2 年以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增长,2005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突破百亿美元,2013 年突破千亿美元,2015 年对外投资额首次超过同期利用外资额,进入资本净输出阶段,2002-2016 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连续十五年增长。中国 2017 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 1582.9 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三位,连续三年超过了同期吸引外资水平。从图 1-1 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情况可以看出,2002-2016 年中国的对外直接一直在稳速增长,呈现出一种蓬勃发展的态势,对外直接投资逐渐成为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整合全球资源和技术的有效手段.

与此同时,从图 1-2 可以看出,2001 年中国加入 WTO 以来,对外贸易取得了快速发展,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出口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然而在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出口的波动也越来越不容忽视。出口波动尤其是负向出口波动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的影响,例如订单需求变化所导致的调整成本的增加会提高企业的出口成本,降低企业的出口竞争力,订单的急剧减少甚至可能会导致工厂停产,企业破产倒闭,给国家经济增长带来较大损失。导致中国企业出口波动的原因大体可以归为两个方面:一是当前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缓慢,外贸需求市场需求,贸易环境极为不稳定。2008 年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的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全球的外贸需求明显降低,各国国际贸易均受到较大影响,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因此出口贸易受到的影响也较为明显,出现了剧烈的负向出口波动,大量的出口企业由于订单骤减而停产倒闭。与此同时,各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工业,纷纷出台各种贸易保护措施,增设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导致全球范围内贸易摩擦频繁。在贸易需求紧缩和贸易壁垒的双重制约下,企业出口增长动力不足,波动频繁,表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二是近年来出口企业所面临的综合成本在不断上涨,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竞争力不断被削弱。开展对外贸易以来我国的出口增长主要是数量型增长,依托国内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向全球市场出口低成本、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往往对综合成本的变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随着近年来国内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传统的贸易优势正逐渐削弱,数量型增长的贸易方式限制了贸易的稳定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变得越来越迫切。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检验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出口稳定性的因果关系,并进一步对影响机制进行检验,具体研究思路如下:首先,在分析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和贸易促进效应,从理论层面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和企业出口稳定性的关系和影响机制;其次,结合现有关于出口稳定性和出口波动③的研究,构建衡量企业出口稳定性的指标,并利用中国海关数据库所提供的企业出口信息,完成对企业出口稳定性指数以及其他相关变量(包括企业出口商品集中度和企业出口市场集中度等)的测算;再次,对投资和出口稳定性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理论机制进行实证检验。合并工业企业数据库、海关数据库和商务部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数据库,选取 2005-2013 年的直接投资企业作为实验组样本,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为实验组企业匹配相近的但从未进行过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作为对照组,然后利用双重差分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s,DID)进行实证检验;最后,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结果,得出对外直接投资和企业出口稳定性关系的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
(1)倾向得分匹配法构建对照组样本
研究对外直接投资和企业出口稳定性之间的因果关系,选择合适的对照组企业是关键。Helpman 等(2004)拓展了 Melitz(2003)的企业异质性理论,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一样存在着“自选择”(Self-selection)效应,认为生产率最高的企业才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该效应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证明。因此直接比较投资企业和非投资企业的出口稳定性差异,所得到的结论将是不可靠的。因为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和非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初始条件不完全相同,故存在“选择性偏差”(selection bias),可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本身比非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有更稳定的出口表现,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稳定性之间存在内生性问题,直接比较将无法区分较高的出口稳定性是由于企业的“自选择”效应导致的还是对外直接投资导致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参照将参照蒋冠宏和蒋殿春(2014)等人的处理,采用 Rosenbaum 和 Rubin(1983)提出的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为对外直接投资企业选择最具有可比性的企业作为对照组,以排除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自选择”效应,从而得到比较纯净的检验结果。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关系的研究
一、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的替代关系的研究

国外学者 Mundell(1957)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之间关系的人,他假设生产要素在国际市场上是可以流动的,通过引入关税变量,构造了一个投资—贸易模型,从理论上证明了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是完全的相互替代关系。Vernon(1966)首次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产品存在着一个从引入,到成长,再到成熟,最后衰退的生命周期,对于不同技术发展水平的国家,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也不一样,因此促成了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的产生。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在境外生产和销售的一般都是在母国已经成熟,处于标准化量产阶段的产品,因此造成对母国出口的替代。Hirsch(1976)从成本角度出发研究企业的国际化决策,认为企业会根据成本的高低来选择是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还是以出口的方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即认为投资和贸易之间是相互替代的关系。Buckley 和 Casson(1981)则进一步细化了成本的内容,认为如果企业选择对外贸易方式进入海外市场,需要额外承担国际运输成本和出口关税成本,而直接在海外生产销售则需要额外承担投资建厂的固定资产投入成本,当企业产品的出口销售比较低的时候,利润不足以弥补固定资产投入,企业往往会选择出口,当出口销售比较高的时候,盈利可以弥补固定成本,企业往往会选择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随着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学者们在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关系时,会将企业的异质性考虑进去,例如 Melitz(2003)基于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视角,提出企业出口存在“自选择”效应,即高生产率企业才能出口,低生产率企业只能国内销售或者退出市场,

Helpman, Melitz 和 Yeaple(2004)则进一步将 Melitz(2003)的研究内容从出口扩展到对外直接投资,他们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也存在明显的“自选择”效应,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对应一个生产率门槛,企业对自己的生产率水平有清晰的认知,高生产效率企业以对外投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生产效率次之企业通过出口进入国际市场,而生产效率较低企业只能在国内销售,生产效率最低的企业会退出市场。
...........................

第二节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最早开始于国外,初期主要是对投资现象进行检验,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理论研究。Kogut 和 Chang(1991)是最开始提出逆向技术溢出的概念是基于对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象的观察,他们发现日本主要投资美国技术研发比较密集的行业,对投资形式进行进一步划分,他们发现发现日本企业对外投资形式主要是和当地企业合资,目的主要是为了通过投资获取投资东道国的技术。Neven 和 Siotis(1993)对西欧国家的外商资本进行考察,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Coe 和 Helpman(1995)最早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国际贸易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具体检验方法是以进口贸易的份额为权重构造一个代表国际研发水平的变量指标,并以一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因变量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国可以通过进口贸易获得发达国家的技术研发成果,即对外贸易具有逆向技术溢出效应。Lichtenberg 和 Potterie(1998)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对 C&H 的研究结论进行检验,得到了一致的结论。更进一步地,Potterie和 Lichtenberg(2001)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和进口贸易均对母国的生产率有显著正向的溢出效应。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在产业层面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比如Driffield和Love(2003)对英国制造业产业的考察,以及Pradhan和Singh(2009)对印度汽车产业的考察,都发现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是显著存在的。

中国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主要是进行实证检验,初期集中在宏观层面,随着微观数据库的发展,目前已经逐渐转向微观研究。宏观层面的检验,比观如赵伟等(2006)利用国家层面数据,检验了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微观层面的实证检验,比如 Yang 等(2013)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检验对中国台湾制造业企业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台湾制造业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其技术效率的提升。中国商务部公布的《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数据库是目前从研究企业层面对外直接投资问题使用较为普遍的一个数据库,经常和其他微观数据库结合使用。一些学者利用工业企业数据库和境外投资企业数据库的合并数据,采用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双重差分法考察了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创新和生产效率等各方面的影响。比如毛其淋和许家云(2014)研究投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促进企业创新,且随着投资时间的积累,投资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逐年增强;蒋冠宏和蒋殿春(2014)证明了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生产率效应”,而且“生产率效应”存在先上升再下降的倒“U”型特征,分样本检验结果表明以寻求发达国家先进技术为导向的技术研发类直接投资对企业生产率的促进效应并不显著,这可能跟企业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有关系,投资东道国收入水平的高低也会影响投资的“生产率效应”的大小;诸竹君等(2016)研究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加成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证明当期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的加成率有抑制作用,滞后效应检验结果显示,随着投资时间的增长,投资对加成率的促进作用逐渐显现,而且随时间递增,分样本检验结果表明,技术研发类和当地生产类直接投资对企业加成率的影响为正且具有滞后性。还有一些学者利用上市公司数据和境外投资名录数据库的匹配数据,研究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技研发创新等方面的影响。
............................
第三章 理论机制分析 ...................... 16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出口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16
第二节 分投资动机的影响机制分析...................... 18
第三节 分投资东道国的影响机制分析........................... 20
第四章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 21
第一节 模型设定................................ 21
第二节 数据说明.................................... 23
第三节 变量的测度................................. 27
第五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33
第一节 匹配对照组.............................. 33
第二节 初始检验.............................. 35
第三节 滞后效应检验............................... 37

第五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第一节 匹配对照组

本文参照蒋冠宏(2014)、毛其淋(2014)、褚竹君(2016)等人的研究,选取的匹配变量包括:劳动生产率(Labor)、企业规模(Scale)、经营年限(Age)、企业资本密集度(Kl_ratio)⑦。倾向得分匹配的目标是为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找到与其未投资时最相近的企业作为对照组,因此匹配的样本和指标选择的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前一期。此外,由于不同年份的企业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本文逐年进行样本匹配,并随之界定对外直接投资事件的时间窗口。以 2005 年为例,要为 98 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实验组)匹配对照组,需要用企业 2004 年的状态匹配,从 2004 年的对照组中为 2005 年实际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实验组企业匹配样本。对于 2005 年的对外投资企业及其匹配对照组企业,定义 2004 年为实验前期,对应虚拟变量Time 取值为 0,2005 年及以后年份为实验后期,对应Time 取值为 1。其他年份依此类推,最后合并 2005-2013 年各年份的处理组企业和对照组企业样本,估计式 4.5。本文采取 Logit 模型进行倾向打分,按照 1:1 最近邻法(Nearest Neighbor Matching)进行倾向得分匹配。在匹配过程中时,如果某个实验组个体的倾向得分大于对照组倾向得分的最大值或低于对照组倾向得分的最小值,则将其剔除,最终得到实验组样本 770 个。剔除每一年里重复配对的以及在各年间重复配对的对照组个体,共得到匹配对照组样本 736 个。因此最终参与回归的样本数共有 1506 个,具体每一年的匹配情况如表 5-1 所示。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环境日趋严峻和对外直接投资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本文利用 2004-2013 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和商务部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数据库的整合数据,检验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对企业出口稳定性产生的影响,为了克服对外直接投资和企业出口稳定性之间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和样本选择性偏差,本文实证部分运用了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双重差分法(PSM-DID)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总体上降低了企业的负向出口波动,提高了企业出口的稳定性。对投资的出口稳定效应进行滞后性检验,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负向出口波动的抑制作用存在显著的滞后性,而且随着投资时间的增加,投资对负向出口波动的抑制效应先逐渐增强,再逐渐减弱,呈倒“U”型结构。将投资企业按照投资动机分类,进行分样本检验,结果表明商贸服务类、当地生产类和技术研发类直接投资均显著促进了企业负向出口波动的降低,而且当地生产类直接投资对负向出口波动的抑制作用随投资时间增加而逐年增强,具有很强的持续性。按照投资东道国进行分样本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对高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的直接投资均显著降低了企业的负向出口波动,而且对中低收入国家投资对出口稳定性的影响具有持续性,对高收入国家投资的影响仅在当期显著。通过检验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出口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以及增大企业出口商品集中度来间接影响企业出口稳定性。

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国家贸易优化和投资促进政策的制定。结合当前国内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和“一带一路”建设需求,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引导和支持企业走出去,以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转型升级,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效率。同时国家还应该加强和其他国家的双边和多边投资合作,积极达成投资协议,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稳定的投资环境,降低企业投资风险。对于企业而言,应该结合自身的发展制定合适的投资和贸易发展战略,通过合理安排对外直接投资来促进贸易的稳定,从而减轻由于出口频繁波动而导致的生产变动损失,节约出口成本,提高出口效率。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