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2015 年底,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企业创新和转型升级。如何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快企业转型升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形成企业自身竞争优势是关键。因此对企业研发的研究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迫切。
近年来,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迅速获取资源、开拓市场、规避贸易壁垒的一种重要途径。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我国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国际化的重要性,一些具备一定条件的我国企业纷纷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2017 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达 1582.9 亿美元,较 2016 年同比下降 19.3%;截止到 2017 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 18090.4 亿美元,较 2016年同比增长 33.3%。
与此同时,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国科技活动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明显加大。据统计,2017 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约为 1.76 万亿元,较 2016 年同比增长 12.3%;按汇率计算,中国的研发经费投入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这一现象带给我们一个思考:两者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即增加研发投入能否激励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能否影响企业对是否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一行为的决策以及其内在的机理,这是本文所重点讨论的问题。
..........................
第二节 研究范围与目的
本文研究对象是 2009—2013 年间上市的制造业企业,研究目标为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讨论研发是如何影响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
目前为止我国上市公司出现许多的对外直接投资事件,公司自身加大研发投入是否对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产生影响,这可以为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做出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果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进行研发投入显著促进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那么企业应当考虑通过各种途径、方式来加大企业研发投入的力度,如增加企业的留存收益、扩大企业外部融资渠道等;如果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研发投入是通过提高企业技术吸收能力来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那么管理者应当考虑如何提高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包括招聘高学历人才、研发投入的转化等。
本文相较于以往关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的研究,主要的创新点有:
(1)研究视角的创新。截至目前,大部分学者关注的是企业研发会提高一国的知识吸收能力,很少有学者将企业研发和对外直接投资联系起来,本文将重点探讨企业研发与对外直接投资决策之间的关系。
(2)关于企业研发影响其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微观机制的研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本文创造性地提出企业研发影响其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微观机制:一方面,企业加大研发,会提高企业生产率,即邓宁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中的所有权优势,从而会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企业加大研发,会提高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从而激励企业参与对外直接投资,获取先进的技术。微观机制的提出,为下一步的实证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3)在用部分企业样本检验企业研发通过提高技术吸收能力影响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时,我们用企业申请的专利数作为技术吸收能力的代理变量。而企业各个年份申请的专利数量,我们是通过查询国家知识产权局(http://www.sipo.gov.cn)的官网得知。
.........................
第二章 企业研发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文献综述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的理论研究
一、发达国家 ODI 的动因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是最早真正成型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该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是市场的不完全性。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规模经济造成的市场不完全和由于政府的相关政策原因导致的市场不完全,是市场不完全性的主要来源。该理论指出美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主要动力是拥有垄断优势,当跨国公司凭其垄断优势排斥自由竞争、维持垄断高价时,就可从境外投资中获得超额利润。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最早由弗农于 1966 年提出。他基于动态区位条件分析,从产品生产的技术变化出发,对美国企业的投资行为进行研究,得出通过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美国企业的跨国投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通俗得说,是关于产品在市场中的寿命理论。另外,弗农首创将国际贸易和投资进行结合研究。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由邓宁(Dunning,1976,1981)提出,用于解释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行为。OLI 范式作为其基本分析框架:所有权优势(Ownership),区位优势(Location),内化优势(Internalisation)。所有权优势是指跨国公司在生产规模、技术专利、组织管理、跨国经营、金融财务等方面构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能够阻碍其他竞争者进入或者遏制其发展,并利用全球化的资源配置获取超额收益(闫建东,1994);区位优势是指对投资者来说投资的国家或地区在投资环境这一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可以分为直接区位优势和间接区位优势;内部化优势则借鉴了巴克利和卡森的基本理论,并与所有权优势结合起来(林季红,2006),认为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促使跨国公司将对发挥所有权不利的外部市场内部化,从而将中间产品的外部交易变为内部交易,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其提出当企业同时具有三种优势时,ODI 是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较好形式,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如果只拥有一种或两种优势时,对外直接投资都不是最好的选择。
..........................
第二节 研发支出对生产率影响的相关研究
R&D 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国外学者关注的焦点。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Minasian(1962)、Griliches(1964)、Mansfield(1965)就将 R&D 存量纳入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试图测算出 R&D 产出弹性。虽然在理论体系方面早期的研究尚不成熟,但都得出 R&D 有利于提高生产率的结论。随着研发支出与生产率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框架日趋成熟,涌现出大量关于企业层面和产业层面的经验性研究文献。
在企业层面上,Griliches(1980a)、Griliches 和 Mairesse(1984)、Griliches(1986)、Adams 和 Jaffe(1996)利用美国企业样本数据检验,分别得出 R&D 的产出弹性为0.07、0.05、0.10 和 0.08。Cunneo 和 Mairesse(1984)、Hall 和 Mairesse(1995)、Mairesse 和 Hall(1996)分别基于法国制造业企业样本数据的检验得出 R&D 的产出弹性为 0.20、0.17—0.25 和 0.09,结论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产业层面上,Griliches(1980b)基于美国 1959—1977 年 39 个制造产业数据、Sveikauskas 等(1982)基于美国 1959—1969 年 144 个制造产业数据,得出 R&D产出弹性分别为 0.03—0.07、0.22—0.25。Cameron(2000)基于英国的数据构建了异方差动态面板模型,计算出具有高资本—劳动比,使用高 R&D 产业的中间产品和高对外开放的行业 R&D 的产出弹性大约为 0.24。测算的 R&D 产出弹性有较大差异其中部分原因是研究中采用的数据层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
由于技术创新具有外部性,学者们发现某个行业的研发不仅会使得所处行业生产率提高,而且会带来相关部门的生产率提升,对关联性较强的产业部门尤其明显。Goto 和 Suzuki(1989)以日本 50 个制造业部门为样本,基于技术距离法计算了部门间的研发溢出效应,得出下游产业生产率的提高得益于上游产业的研发溢出效应。Henderson(1998)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由于数据方面的限制,国内较少研究关于 R&D 溢出与生产率的关系。夏良科(2010)使用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据,数据时间跨度为 2000—2007 年,根据投入—产出表,行业间 R&D 溢出被区分为前、后向,由数据包络法计算得出的各行业的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被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研究发现前向 R&D 溢出与技术效率存在正相关性,并且显著,后向 R&D 溢出尽管有利于技术进步,但不利于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
第三章 企业研发影响其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研究设计………....... 12
第二节 模型设立……………………... 13
第三节 变量解释……………………... 15
第四章 企业研发影响其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实证分析……………………...… 19
第一节 样本总体分析…………………... 19
第二节 基准回归………………………... 22
第三节 机制检验……………………... 29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35
第一节 研究结论……………………... 35
第二节 政策建议…………………... 36
第四章 企业研发影响其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样本总体分析
一、变量描述性统计
在全样本中,本文选取了 2009—2013 年 2243 家上市制造业企业,在部分样本中,本文选取了 2009—2013 年 878 家上市制造业企业,为了准确了解样本数据的总体特征和分布情况,首先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以便能作出一个大致的判断。具体统计结果分别如表 4—1、4—2。
(1)从表 4-1 可看到在全样本中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否的平均值为 0.057,说明我国上市制造业企业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量较少;
(2)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平均值为 0.025,即平均一个上市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 2.5%,这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相比是偏低的,这可能是我国上市制造业企业参与对外直接投资数量偏少的原因之一,这也是本文所主要探讨的问题。
(3)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标准差为 4.828,说明不同的企业之间员工受教育程度差异较大,可能与整个制造业存在资本密集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关,在资本密集型企业员工受教育程度较高,而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受教育程度较低。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以 2009—2013 年间中国上市制造业公司为研究样本,选取 2009—2013 年所有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样本公司研发对其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影响,探讨公司研发是如何影响其对外直接投资决策,即内在机理的探索。通过研究,得到如下几个结论:
(1)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决策与研发投入与否、研发投入强度的相关性非常密切。这为验证企业研发对其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影响以及通过何种途径影响其对外直接投资决策奠定了基础。我国上市制造业公司平均研发强度(研发总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要低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这可能间接导致了我国上市制造业公司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量偏少-----对外直接投资与否的平均值只有 0.057。
(2)制造业企业研发对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有正向影响。通过在田巍和余淼杰(2012)模型的基础上作主要变量的替换,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发现,RDRYA 与 RDR 的回归系数均为正且显著,说明有研发的企业相较于没有研发的企业,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能性更大,企业研发投入力度越大,其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能性也越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会提高自身的所有权优势,而根据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所有权优势是企业参与 ODI 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因此将提高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能性。
(3)制造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通过提高生产率影响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通过在模型中引入研发强度与生产率的交乘项,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发现,研发强度和生产率的交乘项回归系数均为正且显著,说明研发强度通过生产率对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产生了正向影响,企业加大研发强度通过提高生产率使其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能性增大,由此可以分析认为制造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度,或者改良生产工艺,或者提高生产能力,加速企业的升级改造,使得生产率得以提高,而根据 Melitz、Helpman 和 Yeaple 等学者的研究,只有生产率最高的企业才会对外直接投资,因此生产率提高使得企业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能性增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