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关于成本的探讨大多数指的是生产成本,而在现实的国际贸易实践和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交易成本大量存在,交易成本往往在现实的国际贸易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杨小凯(2003)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理论一直强调交易成本对国际贸易的重要作用。程大中(2009)等人也明确指出过,贸易的交易成本将会是在国际贸易领域下一阶段的研究的关键内容。
贸易交易成本是指从商品生产到抵达消费者手里的各种成本,Anderson & Wincoop(2004)认为贸易成本包括了运输成本、信息成本、货币交换成本、政策壁垒、语言障碍成本、合同缔结和履约成本、法律成本和销售成本等。如从性质上对贸易的交易成本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物理性质的成本(如货物运输过程中的交通成本、沟通成本等)和政策性质的成本(如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制度因素、优惠政策等)。同时考虑物理性和政策性成本因素,研究贸易交易成本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
联系到“一带一路”倡议,目前,其最重要的工作进展正是体现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沿线国家贸易优惠政策和贸易友好关系的建设上。“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提出,其主要涉及包括中国在内的 65 个国家,打通了亚欧非大陆,直接连接了欧洲经济圈和东亚经济圈,中间地带的很多国家都具有强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一带一路”倡议中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旨在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逐步建立连接东亚、南亚、东南亚、中亚、西亚以及中东欧地区的运输网络,将从太平洋沿岸到大西洋(波罗的海)沿岸的陆上大通道和太平洋到印度洋的海上大通道贯穿起来,从而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其中,“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环节。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互联互通的网络正在形成,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逐渐紧密,也得益于运输的便利、跨境物流流程的简化、关税的减免和其他非关税优惠政策的实施。但总的来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体是以新兴的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构成的,他们现处于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时期,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水平悬殊,地缘政治复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落后,非常缺乏成熟的多边贸易合作体系。
.......................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本文从降低贸易成本出发,选取反映物理性成本(包括运输、信息、沟通等成本)的基础设施指标和反映政策性成本(包括政策壁垒、合同缔结等成本)的贸易优惠安排的相关变量,运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探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优惠安排对国家之间的货物贸易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反映国家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本文利用双边国家基础设施指标中的最小值进行实证分析;为了更好地反映不同类型自贸协定对贸易不同程度的影响,加入签署双边自贸协定和签署多边自贸协定的虚拟变量,考察缔结两国参与和多国参与的区域贸易协定的不同效果。又引入金融危机哑变量,考察 2008 年金融危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影响,与此同时考虑了国家经济规模、国家间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国家间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论文具体框架如下:
第 1 章 引言。本章阐述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框架以及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 2 章 文献综述。本章梳理国内外关于国际贸易成本和贸易流量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基础设施、贸易优惠安排与贸易的相关研究,并整理了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流研究方向和观点。
第 3 章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范围进行界定,明确本文的样本和数据来源,并引入合适的变量,构建拓展的引力模型。
第 4 章 样本国家基础设施和优惠安排的统计描述。本章主要分析了“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现状及自贸协定的签署概况。
第 5 章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本章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15 年的面板数据,引入基础设施指标和自由贸易协定签署情况的虚拟变量,运用拓展的引力模型逐个加入变量进行回归,通过回归结果分析基础设施和贸易优惠安排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出口贸易流量的影响。
第 6 章 结论和建议。通过观测实证结果,得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2 文献综述
2.1 基础设施和优惠安排对贸易的影响研究
目前国内外文献关于国际贸易成本和贸易流量影响因素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降低贸易的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信息成本、货币交换成本、政策壁垒、语言障碍成本、合同缔结和履约成本、法律成本和销售成本等,能明显地促进贸易流量的增长,其中,运输成本和政策成本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Baier & Bergstrand,2001)。Baier & Bergstrand(2001)运用运输成本和关税两个变量来衡量贸易的交易成本,利用 OECD 16 个国家从 1958 年到1960 年以及 1986 年到 1988 年的数据做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说明在 30 年间OECD 的 16 个国家间双边贸易的增长量为 150%,其中,下调关税可促进贸易增长 38%,运输成本的减少也可促进贸易增长 12%。
具体来说,运输成本对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影响上,广义上又可以包括沟通成本,即通讯成本和网络运输成本等,当前主流观点的看法主要有:刘生龙和胡鞍钢(2011)利用中国交通部在 2008 年普查的交通部省际货物运输周转量数据,通过引入交通变量到引力模型中,回归的结果验证了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对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影响,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对中国区域间贸易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交通基础设施越发达,边界效应则越低,即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区域贸易流量的促进作用主要原因是促进了省际间贸易的增长。盛丹、包群和王永进(2011)通过 Heckman 两阶段模型对中国工业部门 1998-2001年企业数据进行估算,分析、探讨了基础设施对中国企业的出口行为的影响,各项基础设施对中国企业出口政策的决定和选择,以及对出口数额的增长都有显著的促进的影响,且根据标准化后的系数可以看出,基础设施建设对出口决策的具有更大的影响。何敏、郭宏宇和竺彩华(2015)利用 2004-2012 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对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的影响。
..............................
2.2“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贸易的相关研究
近几年在国际贸易领域,关于“一带一路”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从贸易便利化角度进行研究。如孔庆峰和董虹蔚(2015)通过拓展的引力模型,搭建了一套完备的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并由此测算“一带一路”沿线的 69 个亚欧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证明贸易便利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流量增长的促进作用比区域经济组织、进出口国家 GDP、关税减免等的作用更大。冯宗宪和李刚(2015)讨论了毗邻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亚和俄罗斯与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探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互联互通和贸易便利化问题,以及海上丝绸之路自贸区的合作。夏春光(2016)选取了代表基础设施的质量、制度环境、商品流通的效率、电子商务的成熟度的四类指标来测算在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基础上对 “一带一路”沿线的 62 个国家于 2014 年的截面数据实证分析,作者指出,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于中国“一带一路”贸易流量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谭晶荣和华曦(2016)选取的是 2008-2013 年期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数据,测算了沿线 58 个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讨论了贸易便利化的程度如何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 GDP、人口的规模、市场开放的程度、是否同为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CAREC)的成员国等因素都已被实证结果证明了是影响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出口农产品的重要因素。
(2)从贸易格局角度分析。邹嘉龄等(2015)分析了国际贸易中心最新的统计数据、2014 年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和 2010 年 30 省(市、区)区域间的投入产出的相关数据,讨论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贸易有相互依赖关系,并指出了中国各省(市、区)的出口贸易对该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作者认为,沿海省(市、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对于 GDP 增长有较高的贡献,新疆对中亚五国的出口贸易对其 GDP 增长的贡献更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又非常依赖于中亚五国的出口。公丕萍、宋周莺和刘卫东(2015)梳理了自 2001年以来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品贸易的结构变化历程,并运用了显性比较优势等指数测算和验证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经济与贸易合作的演变历史的特点及格局,对沿线各国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并实现经济繁荣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也对贸易畅通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
3 模型建立与数据来源...................... 11
3.1 引力模型的构建 .................. 11
3.2 样本与数据来源 ....................... 13
4 样本国家基础设施和优惠安排的统计描述................ 16
4.1 基础设施现状 ............ 16
4.2 优惠安排现状 ............... 18
5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19
5.1 基础设施与贸易流量 .............. 19
5.2 优惠安排与贸易流量 ................... 21
5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5.1 基础设施与贸易流量
由于本文研究的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对沿线国家双边贸易的影响,用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水平很难代表两个国家之间的基础设施的真实质量。Francois & Manchin(2013)在关于基础设施、制度质量对贸易影响的研究中曾发现,当我们强调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制度质量较低时,会限制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即在基础设施水平和经济规模差距过大的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制度质量水平较低会严重地影响双边贸易往来。联想到木桶原理,即一只水桶能盛多少量的水,并不取决于桶壁最高的那一块木块,而恰好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头。从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现状来看,东南亚、中亚和南亚等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都显著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此情况下,即便是沿线国家中基础设施良好的国家,在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时,也无法贯穿形成一个有效的互联互通的区域性交通网络。
........................
6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1)基础设施对和优惠贸易安排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货物出口贸易均有显著地促进作用。
本文对“一带一路”沿线 63 个国家在 2002-2016 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了代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几个指标:港口基础设施的质量水平、信息和通信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铁路货运量、每万人拥有安全互联网服务器数量、每万人拥有固定电话数量、每百人固定宽带互联网用户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货物贸易流量的影响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整体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各项指标的提升能降低贸易成本,显著地促进双边贸易流量的增长。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