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近年来,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持续多年快速增长,2015 年合同金额达到 2100.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 1540.7 亿美元,远远大于同期实际利用外资额 1262.7 亿美元,也大于对外直接投资的 1456.67 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已经成为对外经济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最重要的一种方式。
本世纪伊始“走出去”被提到国家的发展战略高度,近 20 年来,中国的对外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对外承包工程作为“走出去”战略的一个关键渠道,发展迅猛、连续保持多年高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数据,2001 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仅为 89 亿美元、合同金额为 130.2 亿美元,到 2015 营业额已经增长了 16 倍,年均增长超过 23%。业务范围涵盖建筑业、制造加工业、电信行业、石油化工、电力工程、供水、废物处理行业、交通运输等行业,遍布世界五大洲,涉及绝大部分国家。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存在缺乏资金、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等问题,为了吸收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出了“引进来”的发展战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经济走出了发展停滞的困境,开始走上了快速增长的道路,并在本世纪初加入了 WTO。面对更加开放的经济环境,为了顺应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中央政府提出了“走出去”的战略,指出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连接起来协调发展,特别强调“实施‘走出去’战略,要充分参与国际市场经济竞争,利用好‘两种资源’来发展新时期的经济”。2001 年,“走出去”战略列入了《十五发展规划纲要》,并在之后的中央工作文件中强调要加大力度布局“走出去”,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积极对外投资,促进国内商品的出口贸易及劳务的输出。中国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十多年来,经济取得进一步发展,实现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大国的跨越,国内经济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更优配置。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国际经济合作
国际经济合作(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是指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政府、国际经济组织和超越国界界限的自然人与法人为了共同的利益,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中以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重新组合配置为主要内容进行的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
国际经济合作从内容上看,不但包括经济活动,而且包括经济政策的协调(江沿等,2012)。首先,由于各国存在的自然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以及要素禀赋的差异,各国需要通过国际经济合作把自己具有优势或者剩余的生产要素输出同时输入自身发展必需而且稀缺的生产要素,从而实现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其次,国家经济合作还包括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不同国家(地区)和国际经济组织应该通过协商、谈判以及建立经济一体化组织等形式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联合调解,以实现稳定区域经济、世界经济发展的目标。 国际经济合作的范围涵盖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国际经济合作由过去主要在流通领域发展到合作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国际经济合作开始进入生产领域。因此,当今的国际经济合作既有流通领域、生产领域的合作,也有两者兼有之的新型合作。
从具体的合作内容来看,国际经济合作既有关于资本、技术、劳动力、管理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移动、组合与配置,也有经济政策的协调。因此,根据国际经济合作概念和当代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移动的种类、特点以及国际经济合作的业务性质可以将国际经济合作的方式分为几类:○1 国际直接投资合作,是指一个国家引进其它国家的直接投资和在其它国家进行的直接投资;○2 国际间接投资合作,是指两个国家通过国际信贷投资和国际证券投资两种进行投资;○3 国际科技合作,包括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有偿技术转让和无偿技术转让;○4 国际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包括在境外进行工程承包、技术派遣、劳务合作等方式;○5 国际土地合作,包括以土地要素参与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科学园区、经济开发区、对外土地出售和出租、土地有偿定期转让、土地入股、土地合作开发等;○6 国际经济信息与经济管理合作;○7 国际经济援助,是指发达国家及其所属机构、国际组织、社会团体以提供资金、物资、设备、技术或资料等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和提高社会福利的活动;○8 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与合作,是指通过联合国、区域性经济组织、高层会议、国家领导人等方式进行的国际经济协调活动。因此,本文研究的对外承包工程也属于国际经济合作的范畴。
..........................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对外承包工程是包括资金、技术、管理以及劳务等一揽子交易合作,它与对外直接投资、科技合作、信息与管理合作、发展援助等国际经济合作方式既有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首先,对外承包工程与对外直接投资类似都涉及资金的投资,根据工程承包方式的不同,承包工程企业可能对东道过提供工程所需的资金融资、垫付工程承建材料等款项、甚至提供工程所有承建费用,建成后依靠提供后续收费服务回收资金等。但是,对外承包工程的项目产权并不属于承包单位,这与对外直接投资有根本的区别。其次,对外承包工程改变了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硬件及软件环境。例如,对外承包工程修建东道国的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项目,大大改善东道国的经济硬件环境;另外,承包的工程项目也包括通信、网络等项目的建设,这些工程项目的建成对东道国的信息、通信等软件环境有大大的提升作用。对外承包工程对东道国的硬件、软件环境的直接改变是其它国际经济合作方式所不能做到的。再次,对外承包工程既是一种工程建设活动,同时也是对当地的资源、经济进行开发活动,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人民收入有积极影响,特别是资源丰富而自己又没有建设资源开发工程的国家而言更是如此,例如,自然资源丰富的非洲国家长期以来生产力处于低下水平得不到发展,自己不掌握资源的开发技术,也没有能力建设资源开发工程,当与国际承包商进行工程承包合作后,东道国能够依靠国外的技术建起当地的资源开发工程,从而提升了当地的资源开发能力,提高了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最后,对外承包工程虽然没有国家科技合作的有偿转让和无偿转让技术为目的的合作方式,但是,在与东道国等其它工程参与方的合作过程中会涉及技术交流、人员的互动、先进管理经验的借鉴等,甚至有的参与方一开始就明确想获取某些关键技术为目的参与工程承包,因此,承包工程的母国与东道国之间也会产生技术溢出,母国到东道国的技术溢出将会提高东道国的技术水平,提升东道国企业的生产率。反过来,当发生由东道国向母国的逆向技术溢出,则使得母国的技术水平也相应地得到提高,提升了母国企业的生产率。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随着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规模不断增长,学者对这个研究课题关注也越来越多,但是研究对外承包工程与国际贸易关系的文献并不多。而研究对外投资、对外贸易规模、出口商品结构等相关问题已经有大量文献,本章从对外承包工程的关联性研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以下分别从对外投资区位、国际贸易规模、出口商品结构以及对外承包工程等角度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述评。
2.2.1 贸易成本与出口贸易研究
贸易成本作为影响出口贸易的因素之一,学者对贸易成本对贸易规模以及贸易二元边际的扩张研究是本领域的研究重点。国外学者从贸易成本分类开始这方面的研究,Hummels(1999)把贸易成本分为可测量的、可以用代理变量表示的、和难以测算的隐含成本,其中前两种贸易成本已经涵盖了地理等障碍因素,这些因素对贸易规模有阻碍作用。Baier et al.(2001)在一般均衡模型框架下研究发现运输成本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很大。Disdier et al.(2008)通过文献分析研究发现距离仍然在贸易成本中有显著影响。Hummels(2001)、Djankov et al.(2010)从时间维度分析贸易成本的影响,他们利用时间的长短来度量贸易成本的大小,指出时间越长贸易的可能性越小。Fink et al.(2005)研究了国际通讯成本大小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通讯成本也是影响是否发生贸易的关键因素。Amelia et al.(2004)研究了自贸区对取消关税壁垒,降低贸易成本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他发现签订贸易协定以及建立自贸区可以是贸易成本有效下降,促进贸易的发展。
........................
3 对外承包工程发展现状 ........................... 35
3.1 国际对外承包工程概况 ........................ 35
3.2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现状 ........................ 41
4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投资区位分布 ................... 50
4.1 引言 ................... 50
4.2 对外承包工程投资区位分布 ................ 52
5 对外承包工程对进出口贸易规模的影响 ......................... 68
5.1 影响机制分析 .................. 68
5.2 变量选取和实证模型 ................... 73
8 “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外工程“走出去”促外贸发展的政策探讨
8.1 “一带一路”的背景和内容框架
8.1.1 “一带一路”的背景
(1)定义。“一带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缩写 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是借用历史符号,由中国提出倡议并依靠中国与相关国家现有的多边合作机制以及借助现有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如图 8-1 所示,以陆路丝绸之路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一带一路”延伸出了北线、中线、南线:
北线:北京——俄罗斯——德国——北欧
中线:北京——郑州——西安——乌鲁木齐——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匈牙利——巴黎
南线:泉州——福州——广州——海口——南海——河内——吉隆坡——雅加达——科伦坡——加尔各答——内罗毕——雅典——威尼斯
...................
9 主要结论、政策启示与未来展望
9.1 主要结论
本文所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与对外贸易的关系,论文分五大块进行研究。分别研究了对外承包工程的投资区位分布影响因素、对外承包工程与对进出口贸易规模的影响、对外承包工程与工业企业的出口扩张、对外承包工程与出口商品结构,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以工程承包输出促外贸发展的政策。论文系统梳理现有相关文献,回顾了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相关成果,在此基础上借鉴相关理论进一步进行影响机制分析、提出研究假说和构建相应的实证模型,从宏观层面、微观企业数据实证分析了前文提出的五个方面的内容。得到以下几点基本结论:
(1)建立实证模型,本文利用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 148 国家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投资区位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东道国的市场规模可以促进中国的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国的对外承包工程成负相关的关系,即中国的对外承包工程投资区位分布偏向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东道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和人力资源禀赋均与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营业完成额呈正相关关系。东道国的基础设施水平与中国的对外承包工程投资分布呈负相关的关系。东道国的经济制度、税收制度、金融融资制度、对外贸易制度、政府廉洁制度的高质量有利于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投资。
(2)实证分析了对外承包工程对中国与东道国进出口贸易规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外承包工程通过引致需求效应、承包克服效应及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了中国与东道国之间的贸易。利用工具变量法等讨论了内生性问题,工具变量2SLS 回归结果表明:对外承包工程对两国之间的出口和进口均有正面积极影响,对外承包工程增长 1%可以使从中国到东道国的出口增长为 0.178%,从东道国进口增长为 0.255%;把样本分为 WTO 成员国与非 WTO 成员国,研究发现对外承包工程在非 WTO 国家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明显大于在 WTO 成员国的影响;按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分为亚非拉国家和欧美国家,结果显示在亚非拉国家承包工程对两国之间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大于在欧美国家承包工程对两国之间进出口贸易影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