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推荐10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673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国际贸易论文,该专业论文主要研究国际货物贸易、国际服务贸易、跨国公司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国际 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对国际贸易工作的阐述及总结。今天该网为大家推荐一篇国际贸易范文,供大家参考。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推荐一: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研究——基于政治经济视角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多边贸易体制发展举步维艰

多边贸易体制为全球贸易自由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但随着WTO成员国数量的增多、各利益集团矛盾冲突的加剧以及 WTO自身机制的束缚,WTO达成一致的难度也越来越大。1999年WTO贸易部长在西雅图会议上呼吁启动新一轮全球多边贸易谈判计划,但却遭到反全球化组织的强烈反对,虽然2001年WTO贸易部长多哈会议在最后关头决定启动新一轮全球贸易谈判,但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利益分歧较大,难以协调一致,致使 2003 年坎昆会议无果而终,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2006年7 月被WTO宣布无限期中止。虽然经过各方努力,WTO第九届部长级会议于 2013 年达成多哈回合的早期收获计划——“巴厘一揽子协议”,打破了多哈回合全球贸易谈判12年的僵局,但从整个发展历程来看,多哈回合一度遭遇失败,导致外界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悲观情绪渐长,甚至引发一些国家对WTO谈判能力和争端解决体系的疑虑和不信任。在这种形势下,WTO 作为世界贸易规则监管者的这一角色逐渐被削弱,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愈发艰难。

2.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兴未艾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体对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失望下的无奈之举,在多边贸易谈判长期停滞的情况下,世界各国转而投身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全球区域贸易协定呈现迅速发展的态势。

1.2 研究意义

1.从国家战略高度对美国自由贸易区进行政治经济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从目前文献资料来看,学者对美国自由贸易区的研究大多是针对美国某一个自由贸易协定,或者某段时期的自由贸易区政策进行分析,缺乏对美国自由贸易区的全局性和历史演进性的研究,而且目前文献大多选取政治或者经济的单一视角对美国自由贸易区进行分析,从总体上对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进行政治经济综合分析的研究相对匮乏。因此,本文立足全局,从宏观的视角切入,运用历史演进的逻辑对美国实施自由贸易区的战略诉求、战略布局、战略绩效、未来发展趋势及影响进行深入的政治经济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对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研究将对中国产生较强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中国区域经济合作起步较晚,自由贸易区建设更是在 21世纪初期才拉开序幕,在时间上落后于很多国家。但是中国已经意识到了建设自由贸易区的重要性,日益重视双边和区域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全面展开了多层次的自贸区谈判。目前已经与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仍不够完善和成熟,存在许多不足和欠缺。而美国作为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先行者,在自由贸易区谈判内容、伙伴选择、规则制定等各方面一直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对世界各国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和引领性的作用。因此,如果能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对美国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情况做一个系统全面的分析,这将有助于为构建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提出更具经济与政治意义、更有参考价值的战略方案,对于中国积极稳妥地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全球自由贸易区网络具有非常深远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第2章 自由贸易区相关理论

结合本文所研究的内容,本章将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视角对自由贸易区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在经济视角下,本章将主要介绍关于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关于自由贸易区投资效应的理论,以期为下文的经济分析和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在政治视角下,本章将主要介绍新地区主义视角下的非传统收益理论、轮轴—辐条理论以及霸权稳定论,梳理并归纳这些理论与自由贸易区的内在关联,从而为下文对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进行政治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2.1 国际经济视角下的自由贸易区相关理论

2.1.1 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理论

经济学家们最早是从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角度来分析自由贸易区带来的贸易效应。美国经济学家瓦伊纳(Viner)率先提出了关税同盟理论,由此拉开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序幕,此后理论界基本上是以关税同盟理论为蓝本,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经济效应。本章将主要介绍关税同盟理论与自由贸易区理论。

2.1.1.1 关税同盟理论

西方传统理论认为贸易的自由化可以实现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增加全世界的福利水平。建立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将有助于减少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实现自由贸易,这就意味着世界福利的净增加,因此他们认为建立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总是能够提高福利水平。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Viner 对此发表了不同意见。1950 年,Viner 首次提出“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的概念,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安排能否增加成员国的福利水平是不确定的。“贸易创造”能够帮助成员国节约经济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成员国的福利效应,而“贸易转移”将增加成员国经济成本,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减少成员国的福利水平,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否提高成员国福利水平取决于二者的综合效应。Viner 将关税同盟理论从定性分析发展到定量分析,标志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

2.2 国际政治视角下的自由贸易区相关理论

传统的自由贸易区理论主要着重分析自由贸易区对其成员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而国际政治视角下的自由贸易区理论则侧重于解释自由贸易区的非经济因素,因此,进一步了解这些理论有助于理解近些年自由贸易区产生的动因和发展趋势。

2.2.1 非传统收益理论

随着大量自由贸易区的不断涌现,很多传统的自由贸易区理论已经无法解释其缔结的原因,特别针对一些小国在不利的情况下,不能获得贸易、投资等这类传统收益的情况下为何会选择加入自贸区。比如芬兰、奥地利和瑞典,在加入欧盟之前,由于欧洲经济区的推动作用,它们已经和欧盟开展了有效地自由贸易,而加入之后反而要对欧盟的预算付出显著的净支付。除了这些传统的贸易领域,小国对大国的让步还体现在国内政策、政治经济体制以及法律规范等政治体制领域内与大国趋同,这是传统自由贸易区理论无法解释的。

基于这类问题的思考,学者们重新根据变化趋势,审视自贸区,将对自由贸易区的收益研究由传统的经济收益领域扩展到非经济收益领域,提出了非传统收益理论。

非传统收益理论认为缔结自由贸易协定可以通过保证政策的连贯性、发信号、提供保险、讨价还价能力、发挥协调一致机制等方面为自贸区缔约国带来非传统收益,具体而言:

1.时间上的不连贯

在面临经济受到冲击、经济衰退的形势下,政府常常会出于稳定经济的需要,或者为了满足国内利益集团的诉求,而希望改变国内政策的连贯性。但是如果没有改革的环境,或者不存在外部条件的压力和约束,往往很难进行国内的改革或者自由化政策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政府的可信度。而自由贸易区则为政府提供了改变政策的外部约束,因为自由贸易协定明确规定了国内需要进行改革的领域,以及如果没有遵照条款进行改革将受到的惩罚,这就为政府进行国内政策改革提供了一个承诺保障,弱化了来自国内特殊利益集团的政治压力。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如果现任政府不存在时间上不连贯的问题,但是它也可以利用自由贸易协定对未来的政府产生约束,使未来的政府能够遵循它的政策方向,保证政策不发生逆转。

第3章 美国自由贸易区与国家战略诉求.....................35

3.1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实施背景.............. 36

3.1.1 多边贸易体制举步维艰........................36

第4章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全球布局...............81

4.1 美国自由贸易区根据地:美洲地区........... 83

4.1.1 战略诉求....................83

第5章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绩效分析.............133

第6章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影响及前瞻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美国为了实现国家的经济、安全与政治目标,已在全球范围内排兵布阵,掀起新一轮自贸区热潮,这将对当前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带来强有力的冲击与影响。因此,本章将着重分析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对世界及中国所带来的影响,并对其未来发展态势进行前瞻和预估。

6.1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影响

6.1.1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面对全球经济疲软,复苏缓慢的发展困局,各国都在寻找经济发展的刺激方案,美欧更是需要经济复苏的起搏器。此次美国自贸区战略在全球的大力推进虽然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饱含着政治外交动机,但不可否认,美国此次推行自贸区跨大西洋、跨太平洋的两洋战略,打破了以往自贸区采取次区域、近边国家合作的习惯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突破区域合作的范围,减少贸易投资成本,加速商品、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流动与有效配置,为全球贸易经济的发展减少阻碍,对全球经济的复苏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美国主导的 TPP(占全球 40%)+TTIP(占全球45%,除去美国重叠部分),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 70%以上,如果能够取得成功,如此大规模的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贸易、投资收益将不可估量,这将为美国与欧盟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有报告显示,TTIP建成后,每年将分别给美欧经济创造1273亿美元和1595亿美元的产值;欧盟经济年均增长率有望提升 0.5%-1%,并为欧洲创造40万个就业岗位。同样TTIP也会给美国带来数以百万计的工作岗位。而作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欧盟与美国经济的复苏将有效拉动世界经济的增长。

第7章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构建

7.1 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启示

通过前文对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分析,不难看出,美国为了满足霸权、经济、安全与能源等国家战略诉求,已在全球范围内排兵布阵,掀起新一轮自贸区热潮,然而美国的这股热潮不仅没有与中国共同生火取暖的意思,反而处处彰显对中国的防范与孤立之意,意图把中国排除在新一轮全球自贸区浪潮之外。

而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谋求政治强国的地位,这个“强”并不是“霸权”,更不是美国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而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必须争取的话语权,是神圣的国家利益不可侵犯的保护盾。因此,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强联合,面对美国咄咄逼人之势,中国要主动出击,尽早谋略,积极在全球范围内编织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区网络,突破美国对中国的“软包围”。通过对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研究,本文得到建设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几点战略启示:

1.兼顾经济与非经济收益

从当前自由贸易区发展趋势来看,未来自贸区不仅担负着促进经济自由化的本职任务,更承担着维护一国政治地位、对外关系与国家安全等更高级的任务,甚至成为构建国际新规则、新标准的重要平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当前中国自贸区建设与美欧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处在初级阶段,集中表现在经济收益小,伙伴国家政治影响力不足。因此,为了能够应对美欧新一轮新型自贸区的发展变化,中国在伙伴国的选择上,不仅要考虑伙伴国的市场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也应该考虑伙伴国的政治外交政策能否与我国的政治诉求、外交战略相协调,保证未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能够兼顾经济与非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推荐二:开放经济下中国金融发展的生产率效应研究

1导论

1.1研究背景和研究主题

21世纪最令人兴奋的经济学研究领域莫过于对中国这样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的深入分析与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成绩斐然,受到了广泛的国际赞誉。但中国经济能否长期保持如此快速的增长这也成为国内外日益关注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就一定要认清什么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只有如此,才能评判我们过去增长的动力是否足以维持和实现将来的增长目标。

基于上述经济现实和研究背景,本文将对外开放、金融发展与生产率增长三者整合在一个研究框架中,以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发展如何影响生产率增长这一全新视角,分析了金融发展通过国际贸易、FDI溢出等对外开放渠道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并指出了开放经济下金融发展影响生产率增长的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正确测算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准确度量中国金融发展的水平及各地区金融发展的差异化指标,分别考察内生增长框架下以及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金融发展的生产率效应,重点检验金融发展通过国际贸易和一FDI溢出效应影响生产率增长的途径。

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从生产率的角度丰富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文献,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传导渠道提供了全新的解释通过将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等外部因素纳入到技术外溢模型甲,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生产率增长的实践提供了更为客观的理论解释将金融发展作为东道国技术吸收能力的关键变量引入理论框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模型的解释力,并得到了一些不同于已有文献的理论发现。(2)实践意义:准确度量了中国地区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解释了地区经济差距形成的原因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分省数据进行了多维测度,深入刻画了金融发展的省际差异从金融的角度为省际生产率增长的路径提供了政策建议。

2文献综述

2.1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金融发展理论沿着“信用媒介论”和“信用创造论”两条发展线索逐步展开和深化,并在经济增长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信用媒介论”认为,银行通过信用流通工具的创造,可以节省流通费用,减少一国非生产性资本的占用,增加生产性资本的占用同时银行信用也可以促进社会资本的流动,把零散于民间的死的资财变成活的资财,从而促进一国经济增长。而“信用创造论”认为银行不仅有媒介资本的功能,而且还有信用创造的功能,银行通过购买力的创造,源源不断地向创新活动提供资金,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按照理论发展的时间顺序可以把金融发展理论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第一代金融发展理论一金融深化论,第二代金融发展理论一内生金融发展理论,第三代金融发展理论一新制度金融发展理论。本章首先对金融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相关理论和实证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对这一领域的成果进行简要评论,然后对中国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现状进行简单的介绍,以期把中国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与国际上主流的金融发展理论作一间接的比照。

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的提出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的正式形成。金融发展理论提出后在经济金融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对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以及金融体制改革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麦金农和肖的金融发展理论也存在严重的缺陷。金融深化理论只注意到货币在集聚金融资源中的作用,忽视了金融体系通过信息生产有效配置资源,以及风险管理、实施公司控制等其他功能,所有在麦金农和肖的理论框架中,金融部门并不创造财富,经济依然被割裂为实质部门和金融部门。更重要的是,在经典的索罗增长模型中,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关键在于全要素生产率,资本形成主要影响经济增长水平,但是对长期经济增长率没有影响。

2.2生产率理论的国内外研究

发展是全球共同关注的永恒主题,经济增长则是发展的首要前提,而对经济增长进行生产率分析,由此探求增长的源泉,不仅对企业的发展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而且也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增长的代价是资源的消耗,而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我们不能无限制的消费资源来取得持久的增长,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增长的质量问题。生产率分析不仅是探求增长源泉的主要工具,而且也是确定增长质量的主要方法,经济增长质量是与生产率的提高紧密相关的。因此,通过对生产率的概念、内涵及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回顾是十分必要的。

2.2.1生产率的概念

从度量对象的差异来看,生产率可分为单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单要素生产率指的是单个生产要素的产出对于投入之比,如劳动生产率和资金产值率等。但是,生产过程通常需要同时使用劳动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当我们用资本来代替劳动并生产出和原来一样多的产品时,劳动生产率将会因为劳动投入的减少而提高,而资本生产率却因为资本投入的增加而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单要素生产率并不是一个很好地反映生产率变动的指标。因此,在经济研究文献里,通常使用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动来度量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和生产率的变化,全要素生产率是现代生产率分析的核心。

3开放经济视角下的理论分析........42

3.1金融系统的功能..........42

4金融发展的生产率效应实证分析........77

4.1中国金融发展的统计学描述.........77

5金融发展、国际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121

6金融发展、FDI技术溢出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6.1FDI技术溢出的检验及反思

6.1.1中国引进FDI的概况

自1979年7月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以来,中国一改过去以借款为主的引资模式,凭借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而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FDI的规模持续扩大、质量日益提高、领域不断拓宽,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和快速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增长是在整个经济体更趋开放的过程中实现的,FDI作为实体经济开放的最重要经济变量之一,为改革初期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资金、技术、新的观念和高素质的人才等,进而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同样,增长又带动了外商直接投资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入发展。

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实际利用外资在三大区域间的分布极不均衡,东部地区占据绝大部分的份额,而中西部地区吸收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则非常有限,东、中、西部差距比较明显。由表6.2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引资比重基本保持在90%左右,而中西部地区引资比重加起来不过10%左右,东、中、西部引资份额差距明显,而且从发展趋势来看,这种区域间的差距并没有收敛的倾向。

7全文总结、政策建议及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7.1全文总结

(1)内生增长理论假定技术进步为内生,探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以及R&D等内生因素的重要影响。随着内生因素的不断拓展,金融发展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日渐突出,特别是金融发展会通过影响其他内生因素而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因此如何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引入金融因素,以考察金融发展作用于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的内在渠道和机制,就显得尤其重要。

(2)正如大多数经验检验结果所表明的,国际贸易和FDI对东道国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关键原因在于各国吸收能力的巨大差异,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拥有较为成熟的市场环境、丰裕的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研发水平等影响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的先决条件。然而既有文献却忽略了金融发展这一核心吸收能力指标的重要影响。因此如何在考虑金融因素的开放经济系统中进行有效的技术模仿和学习是又一个关键问题。

推行金融发展效率优先的政策。目前我国金融发展的主要问题不在于融资能力的缺乏,而在于金融效率的低下。我国金融发展与生产率增长的联系是由于八十年代初期破除长期施行的金融抑制政策后的一种潜在的能量集中释放的结果,考察我国金融效率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出,我国目前金融资产规模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但金融效率整体不高。杨德勇的研究发现,我国的投资率远低于储蓄率,整体金融效率低下王振山的研究也认为我国金融运行和金融资源配置存在严重的效率问题,其他诸如邓智毅、刘长青、张俊和陈金明等也普遍认为我国的金融效率低下。我国金融市场天然地存在制度缺陷,市场结构、金融工具等单一、僵硬,不能满足企业的金融支持要求而高效率的金融体系是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制度基础,并因而会对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可持续增长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推荐三:印度对华化工产品反倾销效应的实证研究

第1 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自1979 年原欧共体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以来,世界各国和组织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在逐年增多,并且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其中印度对华反倾销尤其引人关注。截止 2013 年底,在世贸组织成立的 19 年里,针对中国的989起反倾销案件中,印度对中国发起 160 起,占印度对外发起反倾销调查总数的 22.99%,占中国遭受反倾销调查总数的 16.18%,印度成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案件最多的国家,超过美国的 117 起和欧盟的 114 起,不管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行列中,印度均居首位。

作为两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和印度有着广泛的贸易往来,近几年更是加深了这种关系。2007 年至2013 年中印贸易额增长了 69.32%,平均年均增长率为 11.55%。在此期间印度均为我国十大贸易伙伴之一。

在中印两国贸易量不断扩大的同时,两国的贸易摩擦也愈演愈烈,这不仅有损两国经济向前发展,破坏两国的经贸关系, 而且会给全球经济的复苏带来不利影响。反倾销是印度对华贸易摩擦的主要形式之一,而在印度对中国反倾销调查的所有行业中,化工产品所占比例最高。2007 年至 2013 年,印度对华发起 66 起反倾销调查,化工产品占 27 起,比例高达 40.91%。基于此,在印度对华反倾销中,化工行业反倾销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以化工行业为例实证分析印度对华反倾销的效应,有助于发现中国在对印出口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采取有效对策应对印度对华反倾销提供实证支持,使中国对印出口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其实践意义明显。同时这一研究丰富了关于印度对华反倾销效应的实证分析,为反倾销效应的度量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在理论上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随着全球反倾销活动的频繁发生,对于反倾销问题的分析也越来越丰富,Prusa(1996)根据以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把这些文献分成两大类:一类就是反倾销措施的经济效应研究,重点研究有关国家经济活动和社会福利是如何被反倾销措施所影响;

另一类是反倾销行为研究,着重分析企业的反倾销申请行为以及政府的反倾销调查和裁决行为如何被经济、政治等因素影响。在这类研究中,Crow(2007)对反倾销措施的贸易效应进行了较全面的归纳,总结出反倾销措施的四种主要贸易效应:贸易破坏效应(trade destruction effect)、贸易转移效应(trade persion effect)、贸易偏转效应(trade deflection effect)、贸易抑制效应(trade depression effect)、并对这些贸易效应的基本含义进行了解释。

Prusa(1999)采用美国 1987—1997 年 10 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果是在裁定征收反倾销税后的三年时间里,美国向指控对象国的进口额平均下降 50%—70%,即存在显著的贸易破坏效应。Niels(2003)发现反倾销对出口国具有显著的贸易破坏效应,并且不同行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纺织品、食品、橡胶等行业在除美国之外的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非常显著。Vandenbussche 和Zanardi(2010)通过选取 1998—2000 年 20 年的数据,运用引力模型对全球 58 个国家的反倾销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这些国家的反倾销行为使得涉案产品在反倾销发起国对反倾销对象国的进口量减少,同时也会带来非涉案产品进口量的下降,从而论证了反倾销具有很强的贸易破坏效应。

国外已有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是贸易转移效应,但对于不同的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得到的结论并不一致。研究结果证实存在贸易转移效应的学者有 Prusa(1999)、Koings和 Vandenbussehe(2005)。Prusa(1999)通过选取美国 1980—1994 年 14 年的数据,对 700 多起反倾销案件进行分析发现,美国对指控对象国采取反倾销措施会使非指控对象国对美国的出口增加,从而说明了存在贸易转移效应。Koings、Vandenbussehe(2005)提出反倾销指控发起国发起反倾销会在国内市场上使涉案产品的市场价格上涨,即存在反倾销措施的价格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反倾销会导致涉案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上涨,除非存在非常明显的贸易转移效应。

第 2章 反倾销贸易效应的理论分析

随着全球反倾销案件的频繁发生,反倾销贸易效应的分析日益广泛,对于其内涵与表现、存在性、衡量方法等均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分析方法和工具。

2.1 反倾销贸易效应的内涵与表现

贸易效应最早应用在关税上,是指征收关税引起的进口量的减少。反倾销贸易效应同样是研究反倾销被诉国和非被诉国进出口数量和价格的变化。反倾销贸易效应包括贸易破坏效应,贸易转移效应,贸易偏转效应和贸易抑制效应,图2.1 表示这四种贸易效应的关系。

假设 A、B、C 三个国家,A 国对 B 国的某种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则 A 国为指控发起国,B 国为指控对象国,C 国为非指控对象国。箭头所指方向为贸易流量方向,实线表示采取反倾销措施后贸易流量增加,虚线表示采取反倾销措施后贸易流量减少。

(1)反倾销贸易破坏效应

指控发起国对指控对象国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则该种产品的进口成本增加,导致倾销发起国对该国该种产品的进口减少,因而产生贸易破坏效应。如图 1 所示,假设 A国认为从 B国进口的某种产品存在倾销行为,A国为保护本国市场对 B国该种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会使 B国的出口成本增加,这样会导致 A国对 B国该种产品的进口减少,这就是反倾销的贸易破坏效应。

(2)反倾销贸易转移效应

由于贸易破坏效应的产生,会导致指控发起国对指控对象国的进口减少,那么为了维持市场的平衡指控发起国会从非指控对象国进口该种产品,因此产生了贸易转移效应。如图1 所示,由于 A国对 B国该种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发生了贸易破坏效应,使 A国对 B国的该种产品进口减少,A国为了维持需求和供给的平衡,向 C国进口该种产品,这就是反倾销的贸易转移效应。

2.2 反倾销效应的衡量方法

反倾销效应的衡量中,通常是将贸易破坏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分开进行分析。在贸易破坏效应中多是基于被述国家角度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在建立的模型中被解释变量通常为 t年指控发起国从指控对象国进口 i 产品的进口额,解释变量为 t—1 年指控发起国从指控对象国进口 i产品的进口额,t年指控发起国的人均 GDP,汇率以及指控发起国反倾销调查虚拟变量。在贸易转移效应中被解释变量通常为 t 年指控发起国从指控对象国进口产品 i 的贸易份额,解释变量为滞后一期的贸易份额,t 年指控发起国的人均 GDP,汇率以及指控发起国反倾销调查虚拟变量。这种模型的好处是不仅可以体现出在申诉前、后六年内是否存在这两种贸易效应同时也可以看出这两种效应具有短期时效性还是长期效应。缺点是运用年度数据不能反应出不同阶段的贸易效应。冯宗宪、向洪金(2010)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对这两种效应的分析运用同样的指标在同一个表达式中表现出来,被解释变量为时间 t从有关国家对产品i的进口量,解释变量为滞后一期进口量,滞后一期平均实际工资水平,滞后一期与有关国家货币实际汇率和时间虚拟变量,运用月度数据分析申诉前六个月、申诉后六个月、初裁前六个月、初裁后六个月、终裁前六个月和终裁后六个月是否存在这两种贸易效应,这样就更加精确地反应出每个不同时间段的变化,得出的结果更加准确,本文在之后的实证分析中也将采用月度数据,使分析结果更加准确。

第 3 章 印度对华反倾销概述 .......... 10

3.1 中印贸易总体状况与化工产品出口状况 ......... 10

3.1.1 中印贸易总体状况 .......... 10

第 4 章 印度对华化工产品反倾销贸易破坏效应的实证分析 ................. 29

4.1 模型的设定和数据说明 ............. 29

第 5 章 印度对华化工产品反倾销贸易转移效应的实证分析............... 37

5.1 模型的设定和数据说明 .................... 37

第 6章 中国应对印度对华反倾销的对策建议

印度为保护本国国内市场,对中国出口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进而产生的贸易破坏效应使中国涉案产品对印度的出口量下降,贸易转移效应又使印度从其它国家的进口增加,反倾销已经成为约束我国化工产品对印出口的有效工具。基于以上分析,面对印度频繁对我国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本文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减少中印双方的贸易争端,使两国贸易呈现出持续稳定的向前发展。

6.1 宏观层面的对策建议

政府和行业协会在规避反倾销调查方面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仅仅依靠厂商的力量是不能够起到调节双方矛盾的作用。所以我国政府和行业协会应高度重视印度对华反倾销问题,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出口环境。

(1)推进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加强两国交流,发展中印合作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发现印度对我国化工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会导致贸易破坏效应,因此中国应该加强中印之间交流,尽量减少印度对我国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的数量。推进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是有效减少反倾销数量的途径,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因此金砖国家之间合作机制的重要性将变得越来越明显。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金砖国家在合作的过程中虽然会产生很多矛盾,但是在金砖峰会上,金砖国家之间达成的共识对它们之间的合作提供了许多的便利,同时也给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同时为各国领导人提供了一个定期会晤的平台,通过这样的平台各国可以相互交流,分享各自的发展经验,解决双边政治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促进各国的共同崛起与发展。对于中印两国来说,必须把握住机会,共同发展与进步。对于中印双方存在的一些能够解决的问题,采取谈判的方式处理,对于一些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采取主动搁置的方式处理。通过中印两国之间的交流,达到一个公平竞争的效果,对于中国而言,我们应该做到我们自己的产品确实不存在倾销,对于印度而言,应该不存在贸易扭曲,而不是为了保护本国产品而采取贸易壁垒。只有这样,中印之间的贸易关系才可得到稳定和良好的发展,使得贸易的规模和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第7 章 结论

在印度对华化工产品反倾销频发的背景下,本文从理论研究出发,阐述与反倾销效应相关的重要理论,引入了反倾销效应的 Bertrand 价格竞争模型。随后说明印度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及特点,通过对贸易数据的观察,粗略估计印度对华化工产品反倾销是否存在减少我国相关产品出口流量以及增加竞争国出口流量的趋势,继而采用 10 位编码的化工行业涉案产品月度数据作为现实基础,对上述效应进行实证检验,考察了不同阶段贸易破坏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的存在性及其大小。结果显示,无论是从数据的客观分析还是实证分析,印度对华化工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会对我国产生负的贸易破坏效应,同时会引起竞争国对印出口增加,具有正的贸易转移效应,但对于不同产品,贸易转移效应的存在性是有差异的,并且贸易破坏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多开始出现在初裁六个月,在终裁后六个月最为明显。

针对上述结论,本文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宏观层面有推进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加强两国交流,发展中印合作;由于贸易效应的普遍存在,应加强对印出口预警机制的建设;针对不同产品贸易破坏效应效果不同,政府应协助企业调整对印出口商品结构;由于反倾销贸易效应的普遍存在,应不断完善自身反倾销体系;由于贸易转移效应的普遍存在,应密切观察印度对其他竞争国家产品反倾销的情况。微观层面有由于反倾销贸易效应存在时滞,被诉企业应及时应诉;熟悉贸易规则掌握应诉技巧;对于存在贸易转移效应的产品,企业应通过投资引导、技术转移,探索合作路径。尽管现在中国面临着频繁的反倾销措施,但只要采取正确的措施,中国也会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推荐四:中国一南非FTA建立的经济效应研究

1.中国一南非建立的理论基础

自由贸易协定(FTA)的相关研究是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为基础的,在此先主要介绍一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理论。经济一体化的概念最早是由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在1931年出版的关于重商主义的著作中提出的。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到了1950年,由一些专门研究国际贸易的经济学家们赋予了经济一体化明确的含义,即将不同经济实体结合成较大经济区的一种事务状态或者一种过程。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国际经济整合来消除国家之间的贸易障碍,并且建立起一定的合作和协调的机制。目前被经济理论界广泛引用并得以公认的一体化理论是由美国的学者贝拉巴拉萨在其发表的《经济一体化理论》中提出的,在文中他指出:“经济一体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言,它旨在消除各国经济之间的差别待遇;就状态而言,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形式差别待遇的消失。”彼得罗布森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种手段,即通过经济一体化的安排,使成员国间的歧视消失、维持对非成员国的歧视、成员国间政策一致性。而以保罗斯特里坦为代表的“目的论”学者则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应该按手段(自由贸易、统一市场、可兑换性、自由化等)来定义,而应该从目的角度来定义——平等、自由、繁荣。著名的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对经济一体化的阐释主要集中在生产要素流动性和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方面,创造性地强调了政府在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也有学者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数个国家在货物、资本、劳务等生产要素联合的过程,通过相互协作,取得共同的好处。多米尼克萨瓦托尔则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仅指成员国间减少或消除歧视性贸揚壁全的政策。

中国学者们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于光远先生主持编著的《经济大辞典》中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内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向结成一体的方向发展。一般根据国家间的协议建立,有共同的机构。”张幼文认为,“再生产过程各个阶段上国际经济障碍的消除”。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各种表达,我们不难找到一些共同点,在结合近年来国际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的新态势,本文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体,为了达到最佳配置资源的目的,通过政府的作用进行谈判协商达成经济合作的某种承诺或协议,结合成为更大的经济联合体以实现成员国之间互利互惠及经济整合的制度安排。

1.1关税同盟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瓦伊纳是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研究领域的集大成者,1950年,他在《关税同盟问题》上,核心研究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在瓦伊纳看来,建立关税同盟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成员国和其他国家的福利,这取决于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的比较。1955年,米德在《关税同盟理论》一书中发展了瓦伊纳的关税同盟理论并首次提出了考虑消费效应的观点。他认为,在关税同盟形成后,同盟内的关税会降低,这样从关税同盟国内进口的产品价格下降,由于价格下降带来的进口消费增加就是建立关税同盟带来的消费效应。后来约翰逊在研究中增添了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于是得到了关税同盟的全部福利所得。

此后,理论界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都是以关税同盟理论为蓝本进行经济效应分析的。

1.2自由贸易区理论

1.2.1自由贸易区理论沿革

自由贸易区的理论是在沿袭关税同盟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关于自由贸易区的定义主要有两个依据:一个是根据1973年国际海关理事会签订的《京都公约》的定义,指在一国的部分领土内,运入的货物就进出口关税及其他税收而言,认为是在关境以外并且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的制度。另一个则是美国关税委员会所给的定义,认为自由贸场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包括独立关税地区),为实现相互之间贸易自由化所进行区域性贸易安排而缔约所形成的区域。WTO据此所给出的自由贸易区的解释为,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税领土所组成的,对组成领土内产品的贸易取消关税和贸易限制的集团(关税贸易总协定规定的其他条款规定者除外)。

与关税同盟相比,自由贸易区有一些自己的特征。一是自由贸易区内实现自由贸场,但各成员国仍保留独立的关税政策决定权和关税税率决定权;二是实行严格的原产地制度,即只有原产于或者主要在区内生产的产品才能进行自由贸易以避免出现贸易偏转,即只允许区内的产品享受关税减免的优惠。

本文将利用英国经济学者罗布森的自由贸场区理论,分别从一个国家和两个国家的角度对中国和南非建立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

1.2.2从一个国家的角度分析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

下面通过图1-5来解释从一国角度来分析建立自由贸揚区的经济效益。同之前所分析关税同盟类似,在建立自由贸易区后,同样也存在着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

假定本国为中国,而伙伴国为南非。中国和南非都生产某种同质的产品X,但是效率不同,南非生产该产品的效率要高于中国。两个国家对该产品的进口采取不同的关税政策,中国采取的是是较高的排他性的关税,南非则采取的较低的禁止性关税政策。在中国和南非组建FTA之前,中国市场上该产品的价格为,世界市场上X产品的价格。

2中国南非建立的可行性分析

2.1中国南非两国贸易现状

1998年1月1日,中国与南非两国正式建交。2004年两国建立了平等互利的战略伙伴关系。虽然两国建交时间不长,但是中国和南非双方在各自国家贸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06年和2010年中国和南非先后签署了《中南关于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的合作纲要》、《北京宣言》,这标志着两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2010年12月份南非被吸纳为金砖国家的成员,中国和南非同作为金砖国家的成员,两国之间的经贸联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南非是中国在非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2.1.1两国贸易现状分析

中国作为世界特大的经济体之一,在发展中国家里独占鳌头,连年的高速稳定的增长,在整个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目前在世界经济中正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双面角色:既是一个强劲有力的出口竞争者,同时也是一个正在兴起的巨大的买家。南非作为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非洲唯一的发达国家,毫无疑问,南非的经济在整个非洲经济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是非洲重要的贸易伙伴,而中国与南非的贸易更是十分密切,中国是南非进出口最主要的国家之一。

中国和南非双边贸易总额逐年增长,出口额从2002年的13.11亿美元攀升至2011年亿133.66美元,翻升了近10倍;而进口额从2002年的12.69亿美元升值2011年的321.12亿美元,足足翻了25倍。这说明中国南非的经贸合作越来越紧密,不过相对于中国与世界贸易总额,中国与南非的贸易还有一个相当大的上升空间。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密集,而南非是一个资源密集型的国家,如果与南非的贸易能更加深入,对于两国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2.2中国南非贸易互补性分析

2.2.1产业结构互补性分析

南非的产业结构属于资源型经济,其自然资源储量丰富,对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对资源需求量大的中国来说,和南非之间的贸易是非常重要的。可见,中南两国产业结构间的差异性与互补性,为双边进行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部分研究中,主要采用了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进行分析,产业内贸易是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指标,是指一国同时进出同类产品现象。

(1)从2005年至今,中国与南非两国双边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总体上低于,这说明两国之间相同行业内的产品差异性是比较大的,存在产业内贸易,总体上来看,互补性要大于竞争性。

(2)从数据中可得,中国和南非产业内贸易指数最高的是纤维素架、皮革制品、食品、饮料、烟草,贱金属及制品等,这些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都大于0.5,说明两国在这些产品和行业上存在较强的竞争性。而在矿产品、贵金属及制品、机电产品、纺织品、运输设备、和光学、钟表、医疗设备等产品中,产业内贸易指数则比较低,远远低于甚至有的数据接近于0。这表明这些产品和行业间的产业内贸易不明显,主要是产业间的贸易,因此,这些产品和产业间,两国贸易竞争性是比较小的,而贸易互补性很强。

(3)中国与南非的双边贸易主要是某些矿产品、资源类初级产品和较低档的工业品。而在资源矿产类产品、机电产品及光学、钟表、医疗设备类则主要是产业间的贸易,双方互补性较强。南非资源丰富,在资源矿产产品上占据比较优势,而中国则主要在一些高新技术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上占有比较优势。这主要是由双方的国情,资源禀赋等条件决定的。

2.2.2贸易开放度的对比

贸易开放程度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与世界经济结合的紧密程度。即反映了一国或地区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程度和竞争力,也反映了一国贸易对国外经济的依赖程度。本文主要是采取了利用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测量方法来衡量中国和南非的贸易开放程度。对外依存度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通常是指一年)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由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的累加得到的。

3中国南非建立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39

3.1中国南非建立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39

3.1.1静态的经济效应理论..........39

3.1.2动态的经济效应理论..........40

3.2静态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40

3.2.1巴拉萨模型的基本假设与方程............40

3.2.2数据来源..............41

3.2.3实证结果..............41

3.2.4对巴拉萨模型实证检验的补充说明...........42

3.3动态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42

3.3.1投资效应分析..............42

3.3.2竞争促进效应分析.................44

3.3.3经济增长效应分析..............45

3.3.4规模经济效应分析................46

3.4小结.................49

4构建中国南非自由贸易区的对策建议................50

4.1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缩减中南之间的贸品差额.........50

4.2以资源能源合作为依托,发挥各向优势推动两国经贸合作........50

4.3适时进行贸易转投资的转变.........51

4.4在与南非合作中,中国企业要重视治安和劳问题.........51

4.5以南非为基点,积极推进与其他非洲建立FTA............52

5.总结..........54

4.构建中国南非自由贸易区的对策建议

目前来看,中国和南非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円益密切,在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利用各方的比较优势,优化资源的配置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大势,在国际经济形势复杂、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中国与南非的合作是明智之举。在经济上,南非作为能源资源大国,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建立共同市场可以推动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政治上,南非作为非洲最发达、最具有话语权的国家,与中国的合作,不仅能够为中国南部非洲关税同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提供良好的典范,而且对于推动亚非的共同发展繁荣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社会上,中非人民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存在已久,中国人民所信仰的“共同富裕”并不是单指国民的共同富裕,也是指世界人民的共同富裕。

在建立中国南非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既要看到机遇与市场,也要看到压力与挑战。针对中国和南非的基本国情和现状,为促进中国南非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4.1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縮减中南之间的贸易差额

长期存在贸易差额,会影响两国经贸关系健康发展。因此,中南两方需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缩减两国之间的贸易差额。首先,贸易差额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两国之间产品结构的差异,可以优化两国的产品结构。中国在南非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鞋帽、初级工业制成品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南非则在金属资源的产品上具有优势,两国应该结合各自优势,互利共赢,在竞争性较大的产业通过技术进步、产品多样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在互补性较大的产业继续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增强双方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如果要实现两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构想,需要南非政府的大力支持,适当放开对中国主要商品进口的贸易壁垒,通过引进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来提高国内相关产业的竞争力,而不是采用贸易保护的手段来抵御中国产品的竞争。

4.2以资源能源合作为依托,发挥各自优势推动两国经贸合作

首先,要发挥南非的资源优势,加大两国在矿产资源领域的合作,南非是世界重要的资源大国,矿业对南非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南非国内生产总值中有是由矿业部门所创造的。而矿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靠南非本国的资金是无法满足这个巨大的需求的,这就给我国投资南非创造了机会。而中国是需求巨大而稳定的市场,目前中资企业正在积极寻求矿权,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参股的方式参与南非矿产资源的投资。一方面带动了南非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另一方面满足了中国经济建设对资源的需求也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中国在矿产资源定价问题上的被动情况。

南非作为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中国进入非洲市场的主要门户,其汽车制造、采矿、银行、保险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中国平稳发展的经济政治环境和円益幵放的市场都为南非企业开拓中国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此外,南非作为非洲大陆最具有潜力的市场之一,其自由化程度和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都为两国进一步经贸合作提供的保障,中国的采矿、汽车、机电、纺织等行业在南非也有广阔的市场,两国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发掘对方市场的潜力,定会取得互利共赢的局面。

5.总结

中国与南非自1998年月建交以来,两国经贸关系发展迅速。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256亿美元,比建交之初增长了16倍。2011年双边贸易总量同比增长77%,远高于和其他金砖国家的贸易增长速度。2012年1到7月,中南贸易额达244亿美元,同比增长87%,其中中方出口70亿美元,进口174亿美元。南非已成为中国在非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早在2006年中国就提出与南非建立双边的构想,并积极地寻求合作,后来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南部非洲联盟建立的构想。由于非洲大陆各国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而且有很多敏感产业的开放有待商榷,所以谈判进程比较缓慢,本文选取了非洲最发达、与中国经贸往来最密切的南非作为中国南部非洲关税同盟建立的试点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中国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的建立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本文通过对中国南非建立的可行性分析、可能会产生的经济效应分析和所面临的问题及应对建议的分析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一、中国和南非在贸易和产品结构上总得来看互补性要大于竞争性,为两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奠定了基础。通过对两国的贸易现状、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贸易幵放程度、对外依存度的分析,得出两国的经济发展对双边贸易额有正向的带动作用,虽然中国对南非经济的依赖程度不及南非对中国经济的依赖程度,但是发展的潜力是十分巨大的;两国之间贸易和产品结构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且互补性要强于竞争性;中国和南非市场的对外幵放程度都比较大,为两国的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基础;两国对世界市场和伙伴国市场有较强的依赖性。

二、通过利用巴伦萨模型对中国和南非建立的静态经济效应的进行分析,估计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效应,中国南非的建立对于南非会产生很强贸易创造效应,并且中南两国的贸易增长相比于南非与世界的贸易增长幅度要大,两国之间建立也会产生贸易创造效应,并且中国的贸易创造效应要大于南非。

三、从长期来看,中国和南非建立也会产生动态经济效应,本文主要是从投资效应、竞争促进效应、经济增长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的,经过分析可得,中国南非建立能够产生正向的投资效应、促进效应、经济增长效应并且能够带来规模经济。

四、中国和南非建立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贸易不平衡、产业结构和要素禀赋上的差异以及两国时有贸易摩擦的争端等问题,但是不影响两国经贸长期友好发展的大势,可以通过釆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加以规避。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推荐五:中南双边贸易与投资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出口市场过分地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由此导致我国受到这些国家在贸易和经济上的制裁,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为了分散风险,我国提出了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一经提出,非洲就成了我国主要开拓的出口市场之一。

南非作为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而我国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也要进口大量的资源,两国的经贸合作对中国的意义重大。

2008年的这场金融危机更为我国的出口多元化战略提供了新契机。这次金融危机自美国开始,再蔓延到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发达国家进入经济衰退期,产品需求减少,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出口下降;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也减少了;像我国这样的劳动力输出大国,面临着劳工输出减少,而已输出的劳工则可能面临失业。在已经无法像以前那样依赖发达国家的情形下,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尤其是发展中大国的协作已是大势所趋。

1.1.2研究意义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南非是非洲的政治、经济、军事强国,中南合作具有更深、更广泛的意义。我国是资源需求大国,而南非是自然资源储备大国,其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目前我国从南非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铁砂矿及其精矿、猛矿砂及其精矿、纸菜等;我国向南非出口的商品主要是电气设备、机械设备、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鞋靴、家具、寝具、钢铁制品、有机化学品、车辆、塑料及制品。中南两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极其互补,有利于两国双边贸易发展。而且南非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带动非洲其他弱小国家经济的增长,有“火车头效应”。南非还是非洲关税同盟的创始国,中南经贸在南部非洲有福射作用。

同南非有着贸易往来,也是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需要,既可以减少出口额大幅波动的风险,维持出口额的持续和平稳增长,也可以通过维持出口的持续平稳增长,使得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因此,大力发展中南贸易对我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1.2文献综述

自1994年新南非成立,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中国与南非的贸易发展状况。主要研究的是中南贸易现状、贸易结构、两国的贸易对两国各自的影响以及两国在一些领域的贸易投资合作。

1.2.1中南贸易现状

(1)研究南非贸易现状

李元旭认为,南非贸易结构不合理,以黄金和矿产品的出口为主。南非应致力于调整贸易结构,尽快实现经济的多样化。⑴施佳辉等指出,从规模上看,南非的对外贸易规模较小,其2010年的货物和服务的进出口总额不到巴西的一半,与其他三个金砖国家的差距更大;从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能力来看,南非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一直不高;从制成品的贸易竞争力来看,南非制成品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国内需求依赖进口,制成品的贸易竞争力较弱。

在定量描述南非贸易现状方面,南非的制造业已经代替采矿业成为主要的出口行业,截至2000年,制造业的出口占总出口量的53%。虽制造业出口还是高度集中在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产品上,但己经有技术密集型产品和中级技术产品的多样化趋势。研究表明,2000至2005年间,进口量每年平均增长7.6%,几乎是整个时期GDP增长率的两倍;而出口量增长比较迟缓,每年平均增长27%。其中,服务和(初级产品份额所占比例较低)制成品的出口年平均增长率由于汽车出口量的增加而达到4.2%。国别研究报告指出,2010年1-8月,南非货物进出口额为1020.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27.8%。其中,出口503.2亿美元,增长31%;进口517.1亿美元,增长27.8%。贸易逆差13.9亿美元,下降32%。

(2)中南贸易现状

中南两国贸易差额逐渐缩小,主要是因为铁矿石、工业所需的资源以及煤的出口量的迅速增长。”南非国税局指出,矿产品一直是南非对中国出口最主要产品,2010年出口额为57.9亿美元,增长56.9%,占南非向中国出口总额的71.2%。南非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和贱金属及制品,2010年合计进口72.7亿美元,占南非自中国进口总额的63.0%。全年来看,中南双边贸易稳定快速增长,双边贸易增幅高出南非总体贸易增幅10个百分点左右,且进出口增速趋于均衡,扭转了此前出口增长较快、进口增长较慢的局面。

还有一些文献是分析中南某类产品的贸易。例如,南非从中国进口的服装占南非服装总进口量的比率从2000年的49%,增长到2006年的74%。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占南非纺织品总进口量的比率从2000年的7%,增长到2006年的19%。

1.2.2中南贸易影响研究

(1)中南贸易对南非的影响

袁蓉君指出,一些南非学者认为中国产品大量出口到南非,对该国的工业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南非可以考虑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中国的制造业向南非转移。和研究表明,南非从中国进口廉价的服装和纺织品,2002年这两个行业失去了98000个工作,然而南非政府相关人员说,不从中国进口在现实世界是不可能的。事实是两国的贸易已经偏向中国一边。南非从中国进口多,出口少。张哲指出,南非向中国出口的贵金属制品具有不可再生、不可替代性,而且属于超绝对优势,这种商品市场属于卖方市场,具有垄断优势,贸易额越大,垄断利润就越大。通过定量分析得出,南非从中国进口服装对可支配收入及降低工资成本有积极的影响。从中国进口,不只是价格下降,产品质量和产品多样化也得到改善。当地居民用较少的钱买到高质量的产品,福利增加;另外,为同中国竞争,需要重组和升级生产过程,南非因此可获得系统竞争力。最后,服装(工资品)价格下降,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竞争力,进而可以降低所有行业工人的工资。

2.中南贸易与投资的现状与问题

历史上,中国与南非的经贸发展曲折。从地理位置来看,我国与南非相距甚远,这对中南经贸发展是一个制约因素;从政治方面来看,自新中国成立,中国反对南非当局的种族主义,故而一直没有和南非建立政治和外交关系;从经济方面来看,自1960年7月,中国断绝了和南非的经贸往来。直至1989年,南非当局顺应局势,实行变革,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和与种族歧视有关的一切法律和法令,随后在1991年5月30日,我国提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南非逐步实现关系正常化,紧接着在年我国正式决定恢复中南经贸关系。年新南非的成立,国际社会全面取消了对南非的经济制裁,使得南非对外经贸活动更为积极,也使得南非成为众多国家的目标市场,同时也为我国与南非的贸易发展提供一个新契机。然而中南两国的外交关系一度因台湾问题而不稳定,而后因南非政府明确承认一个中国并与台湾断交,使得中南两国的关系明朗化,1998年1月1日,中南两国全面建立外交关系,至此,中南两国的经贸合作得到进一步发展。近年来,中南两国的贸易额不断增加,而且投资合作也日益增多,中南经贸合作的前景十分良好。

2.1中南贸易与投资的现状

因20世纪80年代末,南非政府在种族主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改变,中国与南非的经贸往来才得到逐渐地恢复。

2.1.1中南贸易与投资发展状况的简要回顾

(1)1994年以前的中南贸易

虽然中南两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无直接的贸易往来,但是通过香港、台湾等地区的转口,中国的纺织品和一些生活用品早已经进入南非市场。而在1990—1993年期间,中南经贸发展实现了从间接贸易到直接贸易的转变,中南双边贸易额也有所增加,如表2-1。

尽管1990-1993年间中南贸易额少许增加,但由于中国与南非的直接贸易往来才刚刚起步,所以贸易结构略显单一,以1992年为例,进出口的問品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如表2-2和表2-3。

从表2-2和表2-3可以看出,中国向南非出口的商品主要涉及吃、穿、用等円常生活方面;而中国向南非进口的主要商品是矿产品和小轿车整套散件。中南进出口商品结构过于单一,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2中南贸易与投资存在的问题

中南直接贸易往来始于1994年,起初中南贸易额同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额相比要小很多,到了1998年,伴随着中南两国正式建交,两国的贸易也取得很大发展,两国的贸易额增长迅速,后来受市场多元化的影响,我国进一步加速同南非之间的贸易往來,减少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依赖,降低出口市场集中度,减少风险,然而发展中南贸易并不是顺风顺水,在这一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的问题,诸如中南贸易额虽有所增长,但其占中国贸易总额的比重还很小;中南进出口商品结构单一;倾销和反倾销诉讼案件增加;以及南非对我国企业频繁使用贸易保护措施等。

2.2.1中南贸易额占中国贸易额的比重仍较小

从表2-8中可以看出,年中南贸易额为9亿美元,和2011年的454.3亿美元相比,翻了50倍,增长极为迅速,而我国的贸易发展亦非常迅猛,从1994年的2366.2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36421亿美元,然而中南贸易额占中国贸易额的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却不足1%,直至2011年才突破1%。

从图2-4可以看出,1994-2010年间,中南贸易额与南非贸易总额之比从一开始的1.9%—路增长到2010年的10.8%,说明南非与中国的贸易关系越来越密切,中国在南非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相比中南贸易额占中国贸易总额之比的数据来看,在中南贸易中,南非是更为积极的一方,当然,要想进一步加快发展中南贸易,更需要两国共同努力,这样才可以使得中南贸易持续、健康及稳定的增长。

2.2.2中南进出口商品结构单一

南非是资源大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且许多矿产的储量多位列世界前茅,像是黄金、金刚石和白金等,这些矿物的产量排在世界之首,而猛、铬、铺,还有锂产量排世界第二,再有石棉、钒和钠产量名列世界第三,镜产量排世界第五,中国主要从南非进口这类资源,也就是以初级产品为主,尤其是矿产品,所占比重很大。尤其是近些年,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国内的资源已经不可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中国必须大量从海外进口所需的资源,而南非也要为其大量资源的出口寻求稳定且庞大的市场,所以中南经贸得以发展。而中国向南非出口的商品以机电产品和纺织品为主,还有许多相比南非本地产品具有很大优势的商品并没有进入南非市场,或是还没有大量进入南非市场,使得中南进出口商品结构过于简单化,且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3.中南贸易与投资存在问题的原因...........28

3.1中南贸易存在问题的原因.....28

3.1.1中国对南非的市场和优势认识不足...........28

3.1.2南非对中国的贸易逆差.........30

3.1.3中国产品对南非本土产业的冲击...........31

3.2中南投资存在问题的原因............32

3.2.1“新殖民主义”影响中南经贸的发展............32

3.2.2南非劳动力水平不高.............33

3.2.3与投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稳定........34

3.2.4治安、工人罢工问题.........35

3.2.5文化差异...............36

4解决中南贸易和投资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38

4.1拓展两国的贸易合作规模..........38

4.1.1积极开展中南矿业合作.........38

4.1.2加强中南金融合作.........42

4.1.3大力推进中南能源合作..........42

4.1.4继续扩大中国与南非的羊毛贸易.........43

4.2中南贸易摩擦问题的建议..........45

4.2.1积极应对...........45

4.2.2提高产品的附加值.........46

4.2.3对外投资..........46

4.3应对中南投资问题的建议........47

4.3.1南非应加大力度改善投资环境..........47

4.3.2中国的应对之策........49

5.结论..........51

4.解决中南贸易和投资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自1993年起,中国在非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就是南非,尤其是2000-2009年的十年里,中南贸易发展更为迅速,中国于年超过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跃居至南非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由于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未来需要更为多元化的资源和市场,这两个条件南非都符合,因此,我国与南非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何促进中南经贸关系的发展,值得深入探讨。

4.1拓展两国的贸易合作规模

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南经贸关系的发展,大力推进矿业、金融和能源等重点领域的经贸合作是两国当下的首要举措。

4.1.1积极开展中南矿业合作

众所周知,南非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占世界矿产产量和储量的比重很大,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吸引了众多意欲投资南非矿业的国外企业,而且采矿业占南非国内生产总值的5%,矿业、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是南非的支柱产业,2010年的南非贸易和投资新闻发布会上,南非贸易和工业部部长称,非常欢迎中国到南非投资釆矿业,进一步促进南非和中国的合作关系并带动南非经济的发展。

我国与南非矿业合作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建交之前就已经在矿产开发领域开展合作,之后随着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我国对南非的矿业投资项目也取得很大进展,目前我国在南非最大的资源型投资项目当属拥有铬矿资源储量达4500万吨的中钢南非铬业有限公司,而且近年来我国赴南非进行矿业投资考察的民营企业也逐渐增多。

由于近年来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对矿产的需求激增,现如今,我国己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矿产消费国之一,尽管我国一直不断努力地提高国内矿产品的产量,但这种提高还是不能满足我国对一些矿产的需求,尤其对铁矿石的进口,依赖程度越来越大,由于我国对一些矿产资源的进口不断加大而成为国际市场炒作的热点问题,为了解决这样的资源供应困局,我国也致力于加大国外资源的投资力度,进而寻求稳定的矿产资源的供应,以保障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

5.结论

本文首先研究的是1994年以前、1994-1998年和1998年至今这三个阶段的中南贸易与投资的发展历程。中南两国的贸易起步较晚,在1990年以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主要以间接贸易的形式进行贸易往来,直到1990-1993年间,才实现了从间接贸易到直接贸易的转变。中国向南非投资始于1992年,直到1994年两国的投资合作仍显得不是十分积极。1994年新南非政府成立给两国贸易与投资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中南双边贸易额激增,进出口商品结构方面,南非从中国进口的商品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从1994年以前的基本生活用品转变为年以后的机械、电子产品和纺织品。投资方面,自新南非成立之后,非国大政权实施的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为我国投资南非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1994-1997年间我国对南非的投资获得了较大的进展。1998年中国和南非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自此两国的经贸合作进一步加深。虽然中南的双边贸易额飞速增长,但是进出口商品结构单一,南非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仍以初级产品为主,南非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是机电产品和纺织品等,因此进出口商品结构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虽然中国对南非的投资还很不稳定,但中南相互的投资领域在不断扩大,投资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虽然中南两国的贸易和投资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贸易方面,数据显示中南贸易额占中国贸易额的比重仍较小,2011年比重最大,却只有1.2%,根据中南两国近5年来的进出口构成比例情况,分析得出,中南两国贸易结构仍比较低端,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和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上,贸易结构有较大的改善空间;随着中南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南非的第一大逆差来源国,同时中国产品对南非本土企业造成不小的冲击,因此南非对我国企业频繁地使用贸易保护措施,这不仅没有真正地解决这一问题,还阻碍了两国经贸的正常发展。投资方面,由于“南非热”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使一些并不具备投资南非条件的企业盲目地进行投资;虽然南非具备一定的投资环境,但由于兰特币值不稳定、劳动力水平不高、某些产业相关的投资法律不清晰和一些社会问题使得我国企业投资南非仍有一定的风险;“新殖民主义”也对我国企业投资南非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针对中南贸易与投资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尽快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促进中南经贸关系的具体措施,这可帮助我国与南非未来进行贸易时减少摩擦,同时也可更有效地促进两国的经贸合作。当然,我国与南非在矿业、金融、能源、羊毛、金属业和电信业领域内确实有很大的合作空间,但是仍有一些领域有着很大的市场潜力,像是旅游、化工产品、食品和农业等也不容忽视,未来的中南贸易很大程度上会向这些领域倾斜。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推荐六:中国向东盟的直接投资对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研究

1 导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由于科技进步的加速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世界贸易的格局和模式开始从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向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转变,在经典的产业内贸易理论中,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规模经济,需求偏好及产品异质等,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直接投资推动了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日益成为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来源,国际直接投资越来越成为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进行国际直接投资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1.1.2 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不仅对丰富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有一定的价值,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国际贸易逐渐由产业间贸易发展成为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往来的两条非常重要的纽带,它们推动了各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使得产品和各种不同的生产要素在各个国家之间能够自由流动。目前学术界对于国际直接投资和产业内贸易的研究都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但是把国际直接投资作为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还相对很少。因此,把国际直接投资作为产业内贸易的一个主要因素,探讨其影响形成机制,对于丰富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二)现实意义

东盟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启动 CAFTA 建设进程后,我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与日俱增。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升级,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正从产业间的贸易转化为产业内贸易,因此对于中国向东盟直接投资和双边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研究,有助于中国更好地对东盟进行直接投资,促进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

对中国向东盟直接投资的现状研究,学术界主要从投资规模、国别选择和投资行业进行了研究。

从投资规模方面来看,张燕南(2007)、李建伟(2010)、许宁宁(2010)、李继宏(2011)认为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虽然总体规模偏小,但增长迅速。王修志(2008)通过向投资东盟的中国民营企业的调查,发现中国国有企业虽然在投资东盟投资额较多,但对于企业投资数量来说,民营企业却占据主导地位,相比国有企业,中国民营企业的产权关系分明,在管理决策上更有灵活性,将成为日后中国对东盟投资的主力军。吴崇伯(2006)、刘文正(2009)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分析了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情况,发现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增速比东盟对中国投资增速更快,且投资额不断扩大。

从国别选择方面看,黄绥彪、陈宁、赵乐为、李季骏(2007)通过对 1995-2004年中国向东盟直接投资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中国对新加坡投资规模远高于东盟其他国家,新加坡一直占据着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首位。权巧(2007)则认为中国对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缅甸的投资超过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平均水平,相比之下,中国对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的投资还不到中国对东盟平均水平的一半。葛玉柯(2009)和李伟健(2010)认为中国对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投资存量比例大,而对东盟新四国的投资比例小,资金还是主要流向东盟老成员国。胡丁文(2010)将中国与东盟其它主要引资国进行比较,发现中国对柬埔寨、老挝、缅甸的投资在其引资中占的比重名列前茅。张继林(2007)、腾云(2010)认为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应选择在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投资;中国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上有明显比较优势,而东盟新四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崛起,急需要新技术和资金支持,中国为了转移产业选择对东盟新四国投资。他们通过计算区域显示比较优势指标,得出结论,由于中国在资源密集型产业中区域显示比较优势较小,因此对该产业投资应选择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区域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指出中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劣势逐渐减弱,但相比印度尼西亚有一定优势,与菲律宾相当,略逊于泰国,落后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冀廷瑜(2009)、董洪清(2010)认为中国在东盟投资应将资源类企业选择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这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在东盟寻求市场或规避贸易壁垒的企业应当选择老挝、越南、柬埔寨等这些劳动力资源充足且享受发达国家优惠待遇的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在东盟投资工程承包的企业应该选择菲律宾、柬埔寨、老挝等这些基础设施差的国家进行投资;在东盟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应该选择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这样技术水平高的国家。邵学言、陈静宁、冯贺喜(2009)认为东盟经济规模、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及空间距离是影响一国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他们运用引力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区位,结果表明,中国对东盟投资应最先选择越南,其次是菲律宾、泰国、印尼、老挝、马来西亚、柬埔寨、新加坡、文莱、缅甸。

2 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内贸易相关理论分析

2.1 国际直接投资的分类

2.1.1 按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分类

本文依据小岛清(1987)的划分方式将国际直接投资分为三类,即自然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和生产要素导向型。自然资源导向型动机的这类投资主要以利用外国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缓解国内资源短缺瓶颈为目的。通过外部解决,在资源丰富,但自身缺少开发能力的国家,进行海外投资,参与国外资源的开发,或者通过直接收购,来获取能源供应集团的稳定股份,已成为这种投资类型的主要形式。市场导向型动机的这类投资主要以巩固、扩大和开辟市场为目的。具体有两种情况:一是为了规避贸易壁垒;二是为了给顾客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满足消费者更多的需求。生产要素导向型的这类投资主要是获取外国廉价生产要素,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2.1.2 按国际直接投资的母国与东道国分工层次分类

按照国际直接投资的母国与东道国在生产经营分工上的层次,可以将国际直接投资分为水平一体化直接投资和垂直一体化直接投资。所谓水平一体化直接投资,是指跨国公司在经济发展和市场规模相似的国家进行类似的生产经营活动,即跨国公司在母国和东道国之间进行平行分工,东道国从事的是整个产业链的生产活动。垂直一体化直接投资是指跨国公司在母国和东道国之间实行纵向分工,母国从事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一般是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活动;而东道国则从事产业链中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活动。

2.2 产业内贸易相关理论

2.2.1 产业内贸易的界定及分类

产业内贸易是相对于产业间贸易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同时进口和出口同一产业产品的贸易现象。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界定的基础一般有两种,一是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对产业的界定,二是按《商品名称和编码协调制度》(HS)对产业的界定。以 HS为界定基础是将产业的产品分为 21 个大类、97 章(依据 2002年的新标准),其中 2 位数代表章、4 位数代表章下的目、8 位数代表目下的子目,为了方便一般采用 HS 分类系统中的前 4 位数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本文对产业内贸易的界定就是以 HS为界定基础。

产业内贸易分为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和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其中大部分为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指可以完全替代的产业内产品的贸易。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又可以分为水平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HIIT)是指进行产业内贸易的是质量相同但特性和属性不同的产品,这种差异是由消费和生产两方面因素引起的,这类产品价格很接近。垂直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VIIT)是指进行产业内贸易的是不同质量的相似性产品,通常表现为产品的价格差异,这种差异是由技术发展水平不同引起的。

2.2.2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

最早研究产业内贸易的是沃顿(Verdoorn,P.J.),他把国际贸易中的商品集中度和价格弹性联系在一起,用 36 个发达国家的数据进行计算,结果发现,在发达国家之间进出口的商品有非常高的相似性,巴拉萨(Balassa,B.1986)就将其称为产业内贸易指数(IIT)。格鲁贝尔和劳埃德(Grubel,H.G.& Lloyd,P.J.,1975)将产业内贸易分为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与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并认为运输成本、消费者偏好、季节性贸易、转口贸易、政府干预等均可导致同质型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生,而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则主要来源于规模经济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

目前已有许多分别解释各种类型产业内贸易的一般均衡模型。对于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模型,伯兰德尔和克鲁格曼(Brander and Krugman)是在寡头垄断市场模式下,假定有国内外两家生产完全相同产品的企业,且它们有着相同的生产函数和消费函数,若市场存在分割,它们都会在对方市场上进行产品倾销,此时,便发生了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3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与双边产业内贸易的相关性分析......15

3.1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与双边产业内贸易的一致性分析............................15

3.1.1 整体水平一致性................15

3.1.2 国别一致性..............16

3.1.3 产业结构一致性............18

3.2 中国向东盟的直接投资对产业内贸易的影..21

3.2.1 直接影响机制.............21

3.2.2 间接影响机制...............23

4 中国向东盟直接投资对双边产业内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24

4.1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24

4.2 模型的建立....................26

4.2.1 单位根检验...........26

4.2.2 面板数据模型的选择..............27

4.3 回归分析............32

4.4 协整检验................37

5 结论与启示 .........39

5.1 基本结论..................39

5.2 启示.............40

5.2.1 进一步扩大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获取规模经济,促进双边产业 内贸易的发展...........40

5.2.2 建立差异化的投资策略,增加双边产业内贸易............40

5.2.3 强化贸易政策、对外投资政策与产业政策的配套与协调...........41

4 中国向东盟直接投资对双边产业内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 2003~2011 年的中国对东盟各国的出口额和进口额,以及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等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分别来自于国研网和中经统计数据库以及2005~2011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本文实证的因变量是中国与东盟各个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指数(IIT),自变量是中国对东盟各个国家的直接投资额(FDI)。本文还将对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分别作实证分析。本文以 HS分类为基础,依据产业内贸易指数公式计算出各个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水平型产业贸易指数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分别如表 4.1、表 4.2 和表 4.3 所示,这些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中不包含 HS 分类中的第十九类和第二十二类。

5 结论与启示

5.1 基本结论

本文首先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理论和衡量方法。接着从理论研究和影响机制方面得出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是影响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因素的结论。通过对中国向东盟直接投资和双边产业内贸易在总体规模、产品特征和国别分布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向东盟的直接投资对产业内贸易有显著影响。本文运用双因素固定效应模型对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三个模型分别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根据总体产业内贸易模型的结果,中国向东盟的直接投资对双边总体产业内贸易有促进作用,表现为直接投资每增加1%,总体产业内贸易指数就增加0.367%;同时,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未观测到的个体效应均为正值,由于它们是相对发达的国家,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以及引进的其它国家的直接投资相对多,因此,这些国家与中国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而缅甸、柬埔寨、老挝和文莱的未观测到的个体效应均为负值,由于它们相对落后,而且中国对它们的直接投资增长非常迅速,因此,中国与它们的产业内贸易受其它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2003-2007年的未观测到的时间效应全为正值,由于2003-2007年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还相对较少,因此双边产业内贸易受其它国家直接投资以及东盟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影响还很大;而2008-2011年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增长非常迅速,占东盟引入外资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因此,2008-2011年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受其它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

2.根据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模型的结果,中国向东盟的直接投资对双边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有负的影响,表现为直接投资每增加1%,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指数则会减少0.362%,说明中国向东盟的直接投资对双边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替代效应大于创造效应。同时,新加坡未观测到的个体效应最大,这是由于新加坡是发达国家,中国对新加坡的直接投资多为垂直一体化投资,对双边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较小,因此中国与新加坡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受其它因素的影响较大,比如新加坡对中国的直接投资;缅甸、老挝和文莱的未观测个体效应为负值;2003年-2008年未观测到的时间效应为负值,而2009-2011年为正值,这是由于2009-2011年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也多为垂直一体化投资,双边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受其它发达国家的FDI影响较大。

3.根据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模型的结果,中国向东盟的直接投资对双边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有正的促进作用,表现为直接投资每增加1%,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就增加0.319%。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模型的结果与总体产业内贸易结果类似。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推荐七:新疆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互动关系研究

第一章 绪 论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对外贸易不断增加,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稳步向前,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弊端,比如发展动力不足,产业结构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比较落后。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中国的产业结构还有待改善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经济保持健康长久发展。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的优化离不开国际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贸易依存度从20年前的9.7%到2011年的50.1%,很显然,30年来中国的经济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发展与中国的对外贸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新疆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地处亚太经济圈和中亚经济圈的结合部,其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有着自己特点。新疆位于亚洲板块的中心,接壤的国家有八个,对外贸易从改革开放时0.4亿人民币发展到2011年的1474亿元人民币。对外贸易依存度从1978年的1%到2011年的22.3%,虽然与全国相比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更不能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但是我们可以见其增长的幅度还是比较大的。

同时新疆作为一个资源性大省,具有独天得厚的资源优势,这就决定了新疆的第二产业在新疆GDP中将会占据一个重要的比重。但是我们也要看见新疆的第三产业所产生的比重由1978年的17%到2011年的34%,这说明新疆的产业结构水平也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换,正在向着更为合理的方向发展。

2.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新疆的对外贸易水平和总量不断的到提高,产业结构水平相对有了改善,但是,我们要看到整个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较低,已经给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障碍,而且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将会更加凸现。同时,新疆正处于加大对外贸易水平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这不仅仅是影响新疆的GDP总量水平,更加会影响新疆经济的发展质量,一个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必将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阻碍。

新疆对外贸易在快速增长的同时,更应该看见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新疆的外贸易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中亚经济开始复苏,国家经济政策与相关配套设施的支持,新疆必将迎来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新疆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具有相对比较现实的意义。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研究的目的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的优化离不开国际因素的影响。同时,新疆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以及地处亚太经济圈和中亚经济圈的结合部,其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有着自己特点。

本文通过对统计年鉴中的对外贸易量和三次产业量等数据进行处理,利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函数对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找到两者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善意见和措施,为新疆对外贸易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新疆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2. 研究的意义

随着国际一体化不断深入,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经济体系不复存在,任何国家都或多或少与其它国家发生着联系,尤其是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世界的经济不再是相互独立的自我发展,因为通过全球进行资源配置可以最大化资源利用效率,各个国家可以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商品和产业进行发展,整体降低成本。随着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因此研究对外贸易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中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新疆的地缘条件又决定了新疆的发展更要注重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往来,更需要研究新疆的对外贸易与新疆的经济的关系。

新疆的经济发展,多年来一直以国家的投入以及初级资源开发为主,缺乏科学技术的创新,产品加工贸易发展落后,严重缺乏发展资金,这导致了新疆的生产产品仍处于初级阶段,企业缺乏竞争力,因此,目前新疆经济增长属于粗放式增长模式。同时,由于新疆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理论上可以给新疆带来巨大发展动力,但是,这反而成了新疆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比如:前期国家对新疆的偏颇定位导致新疆产业结构水平发展不均,资源开发没有注重效率导致资源浪费,资源带动新疆经济总量提升掩盖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进而导致产业结构优化滞后等。

第二章 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崔玮、赵亚(2010)认为加工贸易可以通过促进新型产业发展进而对产业结构产生积极作用。通过模型检验,得出我国应该多参与资本密集品的加工生产,进而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

徐建斌和尹翔硕(2002)通过扩展的李嘉图模型,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劣势的原因,得出传统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并非试用与任何国家。

苏振天(2007)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到2008年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数据进行分析,证明中国进出口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动态均衡,但相互之间的影响程度并不是很高,建议通过改变对外贸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王冬和孔庆峰(2009)认为出口贸易的困境主要来自出口对产业升级的短视行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为摆脱出口困境的一种重要方法。

周心鹏和李琦(2010)通过对美国、日本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细则的分析,得出产业结构差异带来的资本回报率差异是形成中国对外贸易在大量顺差、美国对外贸易存在逆差的原因。

赖明勇、阳小晓(2008)考察了出口贸易如何通过技术外溢效应来影响国内非出口部门的要素生产率,从而最终推动经济增长。结论:我国出口通过技术外溢提高了国内非出口部门的要素生产率,但由于出口结构与国内产业结构出现了一定的背离现象,因此导致了非出口部门与出口部门之间技术水平的收敛效应。

胡国良(2009)从新疆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看,解决外贸结构性问题,促进新疆外贸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发挥新疆的优势资源,以此形成特色产业并培育特色产业群 。

刘素君(2010)本文分析了新疆对外贸易及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提出了产业结构与对外贸易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并就如何解决新疆产业结构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措施。

刘兵权、彭菲娅(2008)指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贸易结构的不合理。

杨全发等(1998)通过对出口扩展型生产模型的实证分析,认为,对外贸易对第一产业总体上起到促进作用,第二产业受工业制成品进口的影响显著,服务产品以及原材料进口可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二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Michaely(1977)和Balassa(1978)通过对出口能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这一论题的论证,认为出口贸易能够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进而优化一国的产业结构水平。

Feder(1982)通过分析,得出非出口部门中投资的边际生产率比出口部门要高,要素的边际生产率要低,并且受到由于出口贸易而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这反应了对外贸易影响产业结构水平的利益传导机制。

Baldwin(1992)通过对新贸易理论和传统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的综合考虑,力图从资本形成的过程这一角度来解释对外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影响。

Mazumdar(1996)利用索洛模型对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进行分析,认为:进口资本品和出口消费品能够促进一国经济发展,并且贸易结构能够对带动产业结构发展。

Worz(2004)通过分析得出,技术密集程度高的产品比技术密集程度低的产品具有更高的技术溢出效应,对经济产生的拉动作用也更加长久。因此,通过进口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能够极大促进本国经济长久持续发展。

三 综合分析.......7

第三章 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相关理论分析........8

一 基本名词解释.....................8

1. 对外贸易相关概念.............8

2. 产业结构相关概念..............8

二 基本理论阐述...................9

1. 对外贸易理论......................9

2. 产业结构理论...............10

三 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关系一般理论分析.................11

1. 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11

2. 产业结构对对外贸易的影响机制..............15

第四章 新疆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17

一 新疆对外贸易现状分析...................17

1. 新疆对外贸易整体状况分析..............17

2.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原因分析...............20

二 新疆产业结构现状分析..................21

1. 新疆产业结构整体状况分析................21

2. 新疆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阐述..............23

第五章 新疆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互动关系实证分析.................26

一 研究设计..............26

1. 研究方法...........26

2.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30

二 实证分析..............32

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32

2. 变量的协整检验...............33

3.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34

4.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36

第五章 新疆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互动关系实证分析

一 研究设计

1. 研究方法

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的实证研究在本质上是用计量经济学相关原理和理论对经济变量进行处理,通过一系列有意义的分析后,最终通过数据来验证和预测变量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切都必须是完全在计量经济学的限制条件下进行,否则得到的结果则会出现重大的错误。

(1) 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时间序列模型能够描述我们观测样本的随机性特点,这种模型并不是利用回归中的因果关系,而是利用过程的随机性,即这个模型主要是描述时间序列的随机性特点。

此时则称这个随机过程 Yt为平稳随机过程。也就是说,一个随机过程的均值和方差无论在哪个时间都是常数,并且在任何两个时间的协方差仅仅依赖于他们的时间间隔,而不依赖计算的实际时间,就成这个过程为平稳随机过程。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 主要结论

本文立足新疆,从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对新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运行数据进行整体分析,然后运用ADF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 因果关系分析、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经济方法对其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1. 整体分析结果

新疆对外贸易依存度比较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因此对新疆的经济发展带来的贡献度比较小,但是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很快,尤其是出口的贸易依存度增长迅速,对新疆的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活力。

新疆三次产业结构化水平较低,通过 1978 年以来的数据分析可知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但是与东部发达地区甚至全国平均水平还存在差距,第一产业的比重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相对比重还是较高,说明新疆的产业结构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很多问题,继续进行改善。

2. Eviews 实证分析结果

通过新疆三次产业结构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计量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 通过协整分析,可知新疆的第二产业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通过对两个变量LGDP2和LEX之间的 OLS 回归,可以得到两者之间的线性回归函数,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19878,说明新疆第二产业的发展与出口之间有着长期较强内在联系。这是因为,出口不仅可以极大带动经济的增长,扩大产业的规模利益,而且能刺激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进步,从而形成对产业的长期影响,因此,客观上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说明新疆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对出口的贡献度并不明显。

第二. 通过对变量的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 第一产业与进出口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进一步证明了协助检验中,第一个产业与进出口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这一结论。

第二. 在短期内,进口贸易是第二产业发展的原因,就长期而言,第二产业变动是新疆出口贸易变化原因。从对外贸易理论可知,进口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比如可以通过原材料、先进技术设备、能源资源等来改善国内经济产业结构变化,促进经济发展,通过脉冲响应可知,它的变化会对第二产业产生长期的影响。而新疆第二产业的变动在长期时则是出口的原因,即第二产业变化对出口贸易在长期内有影响。主要是新疆地处西部,是中国的能源资源大省,区内重工业发达,但是与内地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可以从内地引进相关先进的工业技术设备,提升第二产业技能水平,提高整体效率,降低成本,形成对周边国家的相对技术优势,促进工业产品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但是会有一定的滞后,因为这些优势的显现需要时间。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推荐八:跨境贸易结算货币方式与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1引言

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21世纪,世界经济蓬勃发展,国际贸易越来越紧密,国际金融越来越发达,国际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广泛,国际货币在国际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上发挥了交易媒介、计价单位和价值储藏的职能。国际货币的三个职能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从领域上看,在国际贸易方面,国际货币主要发挥了计价与结算的核心作用。人民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增强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不断提高,人民币结算成为我国跨境贸易中企业采用的跨境贸易结算方式。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决定开展人民结算试点业务,境内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和东莞五个城市开展;境外在香港、澳门及东盟国家。2010年6月22日,《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发布,试点范围扩大至境内的20个省市,境外已经不再受限制,不断地扩展人民币结算业务。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月结算额从2009年7月的0.31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4年1月的5502亿元,2014年1月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34万亿,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23.5%,这个比重代表着我国跨境贸易结算慢慢迈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新台阶,也代表着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在不断地加快。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不断增长代表了人民币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我国跨境贸易中也越来越多地利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这会对我国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产生影响。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影响。第一,跨境贸易结算的货币方式如果选择人民币,将会影响我国以外币结算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国际收支差额,在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的汇率政策下,国际收支差额的变化将会使我国外汇占款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我国的货币投放规模,将会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第二,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鉴于我国现阶段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实付人民币大于实收人民币,则境外人民币的数量将会快速增加,那么境外就会形成人民币投融资离岸市场,由于离岸市场的管制少,所以离岸市场的利率和汇率的预期变化会影响我国在岸人民币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从而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可控性和实施效果。第三,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的条件下,必须为境外人民币提供供需市场,而由于人民币离岸市场的限制,我国只有为境外人民币结算资金供求开放境内金融市场,才能满足投融资需求,这就涉及到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开放。由国际经济学中著名的“不可能三角”,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资本项目的完全开放和汇率制度的稳定性三个目标不能同时满足,最多只能满足其中的两个,而在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条件下,在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不断开放的前提下,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及实施效果必然受到影响。第四,跨境贸易结算货币方式的不同会带来汇率的变动,而汇率的变化会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增加价格的波动性,而价格的波动又会影响产出,从而导致产出波动性,从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和汇率制定的时候必须考虑跨境贸易结算货币方式变化对其的影响。第五,当我国跨境贸易结算货币方式更多地选择了人民币以后,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会影响人民币的境外需求,在人民币境外供需达到一定规模以后,人民币境外需求的变化将会影响人民币的总体需求,所以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时候要考虑人民币的境外需求。自从我国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以来,国内外学者都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进行了很多的研究,笔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我国跨境贸易结算货币方式与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

1.2研究框架

本文的主要研究框架为:

第一部分:引言。该部分主要介绍文章研究的背景、重要性和意义;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该部分主要阐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成果,分为国外相关研究和国内相关研究。第三部分:理论分析。该部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研究的理论,第一个方面为跨境贸易结算货币方式理论,第二方面为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理论,

第三部分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之间的理论。

第四部分:实证研究。该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通过对跨境贸易结算货币方式选择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跨境贸易外币(非人民币)结算(COM)两个变量、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选择人民市有效汇率(REI)、广义货币供应量(M2)、国内生产总值(GDP)和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四个变量分别建立两个VAR(5)模型、长期协整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析,旨在说明跨境贸易结算货币方式与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之间的关系。

第五部分:政策建议。通过实证分析的结果给予我国汇率政策及货币政策的建议为:加快汇率制度的建设;货币当局制定货币政策的时候要考虑我国跨境贸易结算货币方式的选择;同时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以国内高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改善人民币结算金融服务。最后还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缺陷以及本题目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2国内外相关研究

跨境贸易结算货币方式是指一国在进行跨境贸易时候可以采用的货币结算方式,分为当地货币结算方式、生产国货币结算方式以及第三方货布结算方式。刘传哲、聂学峰(2007)指出货币政策一般是指货币当局釆取的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信用总量的政策总称,是我国货币当局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制定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我国宏观调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两部分,因此货币政策是我国法观调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货币政策国家为了促进法观经济发展而逐步利用起来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产物。

2.1国外相关研究

2.1.1跨境贸易结算货市方式的研究

(一)交易成本最小化选择货币方式

Cohen(1971)指出,在易货交易的环境下,如果接受了一些其他形式的货币混合物,该混合物可广泛应用于货币和其他货币兑换的交易成本将大大降低。如果一种货币占国际交易的比例最大,这些国家的货币最终将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国际媒介,因为他们是在国际交易中对交易双方是最有吸引力的。Mckinnon(1979)研究得出结论,出口商愿意以出口国货布作为结算货币,因为当地货币计价的可以降低汇率波动的风险,这种观点是贸易结算货币理论的基础。Krugaman(1980)指出,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出口商为了避免相对价格变化所带来的交易成本和销售的波动,倾向于选择与竞争对手所运用的同一种货币。因此,如果一种货币被选择为贸易结算货币将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即使市场上出现相同的低交易成本货币,这种货币将依然被采用,这种现象称为惯性现象。

(二)以出口国所在国货币方式结算

Grassman(1973)研究发现,瑞典和丹麦之间的双边贸易,两国倾向于使用出口商所在的国家为计值货币,理论学家称这种现象为“Grassman”规则。McKinnon(1979)把产品可分为两大类贸易,比较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中的媒体货币选择之间的差异。在制成品贸易中发现,生产商有较强的市场影响力,普遍以出口商的货币结算;而在初级产品市场因为这些产品是同质的,并在一个特定的市场交易买卖倾向于使用低交易成本计价货币。认为选择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种类时,由于国际贸易合同有关费用降低成本是困难的,出口商比进口商更愿意出口国的货币作为结算货币,而出口国的出口商品的国际化程度,差异化程度,出口商品的价格和出口需求等许多其他因素,这将直接影响到出口方面贸易谈判交涉和决定的能力。所以,在进出口贸易中,如果出口方比进口方占更多有利地位,就可以用本币计价避免汇率风险。McKinnon的主张被很多经济学家引用,也是后来许多贸易结算货币理论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Krugaman的市场参与者倾向于使用规模经济作为结算手段,两个的观点相同。在国际贸易中相对于货币的价值藏职能而言,货币的支付媒介职能和计价单位职能在国际货币使用中的居有更重要地位。国际货币使用中的惯性,是主导货币国际化的重大制约因素,而贸易伙伴间有关贸易结算货币之间的协定可以缓解这一制约。决定货币的支付媒介职能和计价单位职能使用的最主要因素是该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例。

(三)汇率对跨境贸易结算的影响

对于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的实证研究,学者们并不一致,国际或国内的,肯定、中性和否定的结论都存在,这当然是由于各种因素,如时间段和数据的不同引起的。所以尽管汇率是影响国际贸易的主要因素之一,但也不是决定性因素。

2.2国内相关研究

2.2.1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研究

高玲(2009)出了一种货币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该国的国际地位,其次是在市场上本国货币的信任程度,并从多个方面讨论了我国现在面临的宏观环境,并指出人民币国际化是在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他还表示,人民币在海外需求的逐渐增长,需求增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邻国地区旅游业对人民币的需求,第二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企业对人民币的需求,第三个是为了进行投资保值而将外币兑换成人民币时构成对人民币的需求,第四个是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导致了对人民币的需求。文中还提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我国银行业的重要意义,由于银行业属于金融服务业,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算是给我国银行业的一项创新业务,为其带来业务种类的增加以及利润的增长点,还有利于提高中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李婧(2011)提出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是一个短期的应对措施,它的目的不仅是保护企业实体,而且也成为了中国重要的国际金融战略,而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路线图的重要一步。进一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运行面临着挑战,从制度层面上给出了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方法,要开放金融市场,提高银行业的服务能力,完善外汇市场,改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同时要改善贸易结构,加强亚洲生产网络的建设,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定价能力。吴绍栋(2011)通过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总体研究,提出了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出现的新问题,一个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中进口企业与出口企业不对称的问题,进口企业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明显要大于出口企业,一个是我国的外汇储备因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增长而变高了,其他的问题还包括汇率制度改革未达到想要的结果、人民币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存在管制、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也不尽如意、我国企业属于低端的国际分工领域、出口产品被替代性大、加工贸易在整个贸易结算中比高以及我国企业在际贸易中只是被动地接受计价货币,没有自主的选择权。

2.2.2货市政策实施效果的研究

(一)汇率变动的支出转换效应

陈雨露、边卫红(2003)在很早就在我国货币条件指数加入汇率因素,并且以加拿大和新西兰等央行作为经验指示,指出开放型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认为包含汇率因素的货币状况指数可以增加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透明度,同时也可以减少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并提出了货币政策在决策过程中汇率因素的重要性。向东(2004)指出,在开放经济中,汇率变动会对消费者的价格传递,通过改变相对价格效应来影响支出模式。支出转换效应的大小和机制,直接关系到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汇率制度选择等重要问题,作者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传统学派的基袖上,总结出在中新开放宏观经济学在汇率的支出转换效应方面的研究,并剖析了新开放宏观经济学对传统模型的改进。强永昌、吴競、陈爱讳、胡晓华(2004)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发现1990年至2001年间,中国的外贸出口额、进口额和实际汇率之间缺乏弹性关系,相关性比较弱,因此通过调整人民币汇率,来改善中国的贸易平衡是很难迖到理想的效果。

3理论分析..........15

3.1跨境贸易结算货币方式理论..........15

3.1.1早期的出口所在国货币计价.......15

3.1.2中期的交易成本最小原则........15

3.1.3一般均衡分析.........15

4实证研究........20

4.1中国跨境贸易结算货币方式为人民币时的实证分析.........20

4.1.1变量的解释.......22

4.1.2各个经济变量的月度时序图和数据处理.......23

4.1.3平稳性检验......24

4.1.4协整检验、协整关系以及协整关系验证......24

4.1.5格兰杰因果检验........25

5政策建议......48

5.1实证研究的小结......48

5.2政策建议.....48

5.1.1加快我国汇率制度的建设适当增加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投放.....49

4实证研究

由于我们研究的是跨境贸易结算货币方式与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关系,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以及2009年中国才开始在5个城市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试点工作,所以本文选取2009年7月到2013年12月的月度数据进行模型分析,以中国对外贸易结算方式总额为研究对象(以下所涉及到的数据全部是月度数据,并且全是来自我国的数据,也就是研究对象是我国)。从两个结算方式来进行实证分析,一个方面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中以人民币为结算货币方式的总额;另一个方面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中以外币(也就是除人民币以外的其他的任何货币)为结算货币方式的总额。以下是全部的实证分析。

4.1中国跨境贸易结算货币方式为人民币时的实证分析

4.1.1变量的解释

实证分析中包含以下变量,下面一一解释计量模型中数据的来源以及变量的意义。(本文实证分析的结果全部都来自Eviews 6.0的结果)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指经过国家允许的、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以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包括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的结算,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规定的政策范围内,可直接为企业提供跨境贸易人民币相关结算服务。”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和广州、深圳、珠诲、东竟五个城市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2011年8月23日,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的通知》,将跨境贸易的范围扩大到16个省。

我国跨境贸易结算货币方式选择人民币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关键一步,是历史性的一步,从此各类学者纷纷研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本文为了研究跨境贸易结算货币方式与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之间的关系,选择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为变量进行研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统计报告以及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初始数据,且经过笔者的整理和处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官网记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包括: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

5政策建议

5.1实证研究的小结

(一)人民币有效汇率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以及跨境贸易外币结算总额的影响系数绝对值分别为:20.752和0.925。人民币升值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的影响远远大于其对外币结算总额的影响。由脉冲响应函数最大的数值的绝对值分别是0.0016和0.0005。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对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影响要大于外币结算对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影响。

(二)广义货币供应量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以及对外币结算总额的影响分别为:9.558和0.726。广义货币供应量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的影响远大于其对外币结算总额的影响。

(三)国内生产总值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以及跨境贸易外币结算总额的影响分别为:0.421和-0.248。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有利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的增加,而其增加对跨境贸易外币结算总额的影响为负效应。

(四)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增加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的增加具有负效应,而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增加会跨境贸易外币结算总额的增加具有正效应,且影响系数分别为:-6.785和2.184。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的增加将会加剧国内的通货膨胀,而跨境贸易外币结算总额的增加将会减少国内的通货膨胀。

(五)由方差分解可以看出:影响人民币结算总额的排名分别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人民币有效汇率和消费者物价指数。而跨境贸易外币结算总额受其自身影响最大,而其他四个变量对其的影响相当。

5.2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两组一系列的计量分析,对我国跨境贸易结算货币方式与货币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中央银行在决定货币政策时,第一个方面是否该将跨境贸易结算货币方式考虑进去,第二个方面货币政策又是怎祥影响跨境贸易结算方式的实证分析。通过本文的研究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了,中央银行在决定货币政策时候,要把跨境贸易结算货币方式考虑进去,同时还应注意各个经济变量对跨境贸易结算货币方式的影响,使得我国金融的发展在稳重的环境中进行。下面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对我国的一些具体的政策提出中肯的建议。

5.2.1加快我国汇率制度的建设

由本文的协整分析以及VAR模型分析可以看出,跨境贸易结算货币方式与人民币有效汇率是相互影响的,并且人民币有效汇率降低(即人民币升值)会更有利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的增加,这与实际情况是符合的,但是随着我国推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应该尽快加快汇率制度的建设,才能在“不可能三角”中得到另外两个目标,才能使我国的货币政策与全球金融市场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也可以防止国际的热钱涌入国内来影响人民币汇率,从而利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推荐九:出口贸易结构与货币国际化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2008 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进一步暴露出以美元为主导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点,美国的国际地位也受到了不利影响,且美元、日元和欧元这三种主要国际货币之间汇率的频繁波动,也显示出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完善,改革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有了显著提升,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使得中国经济率先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霾,中国政府的成功应对进一步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我国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推进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的普遍使用,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中之重。2008 年 9 月以来,为了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务院做出了一系列加快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战略部署。2009 年 7 月 1 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银监会发布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决定在上海、深圳、东莞、珠海、广州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境外地域范围暂定为港澳地区和东盟国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的正式对外公布,标志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正式启动。2010 年 6 月,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境外地域由港澳、东盟地区扩展到所有国家和地区,增加北京、天津、内蒙古、吉林和辽宁等 1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试点地区,并明确试点业务范围包括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同年 10 月,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2011年1月,为便利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境内机构开展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2012年3月,央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和银监会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出口货币贸易人民币结算企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至此,所有具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均可开展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成功推出,表明了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的提升,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货币国际化定义的献综述

有关货币国际化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最早提出货币国际化概念的是Andrew(1961),他认为货币国际化是本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竞争的过程,该国的经济实力决定了货币在竞争过程中的地位。Cohen(1971)从货币职能层面对国际货币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一种货币能够在货币发行国以外的国家使用,在国际市场上被普遍接受,则该种货币就实现了国际化。Hartman(1998)认为,如果一国货币的职能扩展到国际市场上,则该货币就实现了国际化。Mundell(2003)认为,如果一国货币能够在境外流通,则该国货币就已经实现国际化。Chinn 和 Frankel(2007)认为国际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交易媒介及储藏价值三种职能,并对不同的职能进行了分类整理。他将国际货币的三种职能从私人部门的职能和货币当局的职能分别进行了阐述。价值尺度职能使国际货币在私人部门作为计价货币使用,在货币当局内承担锚货币的职能;作为交易媒介职能,国际货币是在私人部门承担着交易货币的职能,即在国际贸易中用于货币交换的媒介货币,同时,是货币当局的干预货币,干预外汇市场。价值储藏职能是国际货币在私人部门充当资产货币,在货币当局充当储备货币。

1.2.2 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一国经济规模或实力的大小对货币国际化有重要影响。经济规模越大或实力越强,越容易实现该国货币的国际化。Eichengreen 和 Frankel(1996)通过最小二乘回归发现,一国的 GDP 每上升 1%,会促进该国货币的外汇储备比例上升1.33%。Eichengreen(1998)对美元、英镑、日元等货币在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与这些国家的GDP占全球GDP的份额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一国GDP占全球GDP的比重每增加 1%,该国货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将增加 5%。元惠萍(2011)通过对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四种货币国际地位在1995-2009年间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认为货币国际地位的重要影响因素是GDP,即一国经济规模影响着该国货币的国际化。李海峰,王林(2011)在对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计量方法对1987-2010年间的影响美元、日元和英镑的国际化程度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一国经济规模是影响美元和日元国际化的重要因素,且该影响具有长期性。

第 2 章 出口贸易结构对货币国际化影响的理论分析

2.1 出口贸易结构的简单说明

广义的出口贸易结构包括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模式结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以及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狭义的出口贸易结构是指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即一国在一定的时期内,各类出口商品在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份额。本文所研究的出口贸易结构是指狭义的出口贸易结构,在下文中对于狭义的出口贸易结构即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均以出口贸易结构代替,不再进行过多的解释和说明。

从出口贸易结构的角度看,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贸易结构是以初级产品的出口为主,出口产品的差异化程度较低,则说明该国或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较差;反之,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贸易结构以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为主,出口产品的差异化程度相对较高,则说明该国或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较强。

2.2 货币国际化的定义与影响

不同学者对于货币国际化有着不同的定义,笔者认为如果一国货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在国际贸易中被广泛使用,成为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计价货币、结算货币、储备货币,则该国就实现了货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是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那么,为什么要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货币国际化的积极影响有哪些则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首先,实现货币国际化的国家可以获得国际铸币税收益。铸币税是指由货币发行国获得的通货币发行面额超出发行成本的差额收益。当一种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后,铸币税不仅来自于本国居民,而且还来自于国际其他国家。同时,货币发行国的通货膨胀率与铸币税收益成正比关系,通货膨胀越高,铸币税收益越高。

其次,可以提高一国国际地位,提升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一国货币可以充当国际货币,是强大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体现。拥有了国际货币发行权,一些使用该国货币的国家就会对于该国经济就会有一定的依赖性,同时可以提升本国抗金融冲击的能力,实现货币国际化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就更有话语权。

再次,货币国际化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国际货币发行国的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不需要使用其他国家的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相比其他未实现货币国际化的国家而言,不会面临国际贸易中计价货币与本币汇率变动的风险,降低了交易风险,节约了交易成本。

最后,货币国际化可以增加贸易便利性。国际货币相比非国际货币而言,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更大的购买力,当一种国际货币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接收,该国际货币的购买力也随之增强,每一单位该种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也将上升,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货币发行国的贸易条件,增强了贸易便利性。

第3 章 计量模型的构建、估计及检验结果分析........15

3.1 模型的设定及数据的选取 ............15

3.2 模型的估计及结果分析 .......17

3.3 本章小结 ...........19

第4 章 本文的主要结论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建议............20

4.1 本文的主要结论 ................20

4.2 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现状 .............20

4.3 人民币国际化现状 ..........23

4.4 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建议 ..............24

4.5 本章小结 .........25

第 3 章 计量模型的构建、估计及检验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理论分析,我们知道一国的实体经济规模、币值的稳定性、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贸易结构可能是影响货币国际化的重要因素。为了更为透彻的分析这些因素对一国实现货币国际化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实证分析对可能影响货币国际化的因素进行研究。由于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在实证研究中只利用了数据中的某些二维数据的信息,而面板数据模型具时间、横截面和指标等三维信息,可以构造出比经典计量模型更为真实的方程,同时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3.1 模型的设定及数据的选取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面板数据模型的一般形式可表示如下: 设有因变量ity 与1×k维解释变量向量itx 满足线性关系:

其中,ity 是因变量,itx 是1×k维解释变量向量(k表示解释变量个数),N表示个体截面成员的个数,T表示每个界面成员的观测时期综述,参数it 为模型的常数向量,it 表示对应于解释变量向量itx 的k×1维系数向量,k表示解释变量的个数。it是随即扰动向量项,这里假设随即扰动项相互独立,切满足零均值,等方差2u的假设。i表示面板数据的横截面维度,t表示面板数据的时间维度。

一般情况下,如果一国货币作为国际货币,主要有以下几种职能:记账单位、交换媒介及价值储藏等。考虑到收集相关货币的计价货币以及结算货币数据的困难性,因此在本文中采用各国货币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的比重这一数值作为衡量货币国际化程度的指标,并将此作为所研究的面板数据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在本文所研究的面板数据模型中,共有四个解释变量,以一国GDP占全球总GDP的比重作为衡量一国实体经济规模的指标;以实际有效汇率标准差作为衡量汇率波动程度的指标;因为一国出口贸易结构高附加值、高技术产品占所有出口产品比重越高,一国的贸易结构越好,该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越有竞争力,因此以一国出口贸易结构 SITC 分类中 SITC5 化学品及有关产品和 SITC7 机械及运输设备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作为解释变量,衡量出口贸易结构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

第 4 章 本文的主要结论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建议

4.1 本文的主要结论

本文采用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结合的方式探索了了出口贸易结构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首先,从理论方面分析了出口贸易结构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以及分析了其他我们预期对货币国际化有影响的因素,得到如果一国出口贸易结构中差异化程度大的商品比重越大,高技术产品的比重越大,则该国在国际贸易中更容易使用本国货币作为计价货币,该国更容易实现货币国际化;同时,一国实体经济规模、币值稳定性尤其是汇率波动程度以及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均是影响货币国际化的主要因素。然后,我们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出口贸易结构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以及其他因素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 出口贸易结构的确是影响货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国出口贸易结构中 SITC5 化学品及有关产品和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占总出口额的比重越大,该国货币越容易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该国越容易实现货币国际化;在我们理论分析中认为可能影响货币国际化的其他因素中,一国实体经济规模以及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如我们预期那样,对货币国际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从二者的估计系数符号可知,一国的实体经济规模与一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都对货币国际化有着积极影响,一国实体经济规模越大或金融市场越发达,该国货币越容易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该国越容易实现货币国际化。

因此,本文给出了实现货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即一国要想实现货币国际化,主要应从该国的出口贸易结构优化、实体经济规模、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这几个方面入手,改善出口贸易结构、增加实体经济规模、提高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从而促进货币国际化。

4.2 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不仅在出口的贸易总量上有着显著的提升,出口贸易总额已经从 1978 年出口额的 167.6 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20498.3亿美元(参见表4.1),在出口贸易结构上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国越来越重视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出口贸易结构已经由起初的初级产品占有绝对比重渐渐发展成为工业制成品为主。出口贸易结构的转变离不开我国对于人才的重视,对先进技术的引进,同时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与作用。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精选范文推荐十:论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法制创举

一、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历史考察

(一)自由贸易区的法律界定

1.自由贸易(FTA)的法律界定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必然带来关于合作和竞争的问题,WTO多边贸揚规则虽能有效的解决此类争议,但实际上多边贸晃谈判是需要多方谈判才能促成协议的,即它能否达成协议是取决与多方共同意愿,是不能预期的。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跨时代发展,WTO应运而生,它将全球各个国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WTO允许各成员国援引最惠国待遇第24条例外条款,签订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协议。这里的区域自由贸易协议是多样化的,涵盖自由贸易协议、关税同盟,以及为成立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所缔结的“过渡性临时协议”。该条协定是专门针对“边境贸易、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做出的,其中第款规定:“自由贸易区应理解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税领土所组成,并对这些组成领土内的产品贸易已实质上取消关税或者其他贸易限制的一个区域。显然,这里定义的自由贸易区就是Free Trade Area。它实质上是国家之间的一种经济联盟。而不是国家内部的特殊经济区域。

2.自由贸易区(FTZ)的法律界定

自由贸易区(FTZ)的概念在世界各国有不同的表述,纵观各国对自由贸易区(FTZ)的定义,包括以下几种定义:对外贸易区:是一个限定的进入区域,位于进口港或邻进口港处,任何外国或国内商品,除被对外贸易区所在国家的法律定义为妨害公共利益、健康或安全的之外,都不受海关法的限制而进入对外贸易区。总体来说,凡依法进入该区的商品货物,可以自行决定保管或是不保管,并且是无需缴纳关税;同时货物在对外贸易区内转运到他国,也是无需缴纳关税,地区隔离的特殊区域。保税区:保税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概述为国家海关管辖区内的“飞地”。在这个“飞地”以外的设备、资金和原料的进口,是无需办理海关手续。所有的进口产品在保税区内加工,然后出口到其他国家的自由贸揚区,设区海关不加以干涉但是要进入设区国关税区内,则视同进口。

FTZ是一国自主设立的一种贸场制度安排,如上海自由贸易区。上海自由贸场区的政策细则的先后出台是中国政府的决策,中国以外的国家没有权利干涉。另外,FAT是双边或多边谈判的结果,而无需经过谈判即可达成。

(二)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及发展

1.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设立

(1)我国和我国加入的国际公约中对FTZ的定义

《中国加入WTO议定书》总则第2条A款中则定义为特殊经济区《WTO协定》和本议定书的规定应适用于中国全部关税领土,包括边境贸易地区、民族自治地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其他在关税、国内税和法规方面已经建立特殊制度的地区。“特殊经济区”在这里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中国的自由贸易区简称FTZ与《关贸总协定》(GATT)第24条第8款中的自由贸易区的是完全不同的。

第十六次会议上,我国立法机关首次提出了什么是“保税区“的这一概念。同时,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条规定:保税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但是这一概念并不是很精确。后海关总署海关法修改工作小组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释义》一书中,总结出保税区基本的定义:保税区类似于国际上的自由贸易区或对外贸易区,是指在一国关境外或关境内的与自由港具有同等地位的地区,允许外国商品免税进入区内储存、取样、分包、分级、拆装、加工、重新包装、贴标签等,然后免税出口。商品运出自由贸易区进入国内,必须缴纳关税。此外,保税区还具有商品展销展示、国际贸易、金融、信息服务等辅助功能。

(2)美国对外贸易区运行机制对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启示

美国1991年11月7日生效的《对外贸易法案》第400条规定:对外贸易区是一个限定的进入区域,位于进口港或比邻进口港处,任何外国或国内商品,除被美国法律禁止以及被美国管理当局规定为妨害公共利益、健康或安全的商品之外,都可以不受美国《海关法》的限制,从而进入对外贸易区。凡是被允许进入对外贸场区的商品都可以进行任何形式的储存,展览,制造,组装和加工。免去正式的进口手续,总体来说,也是不用缴纳关税。凡运进美国国内供国内消费的商品,需要缴纳关税。从《对外贸易法案》可以看出,美国对外贸易区是不受《海关法》的限制,直接将其置于海关管辖之外。这真正的体现了自由贸揚区“境内关外”的特点。

二、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及其法制创举

(一)上海自由贸易区设立的必要性

1.全球的贸易竞争日益激烈

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距今已有快14年历程,到2016年中国自动成为一个经济自由体国家,是否能保持加入WTO时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呢?脱离非经济自由体国家,其他各国是否愿意在和你贸易往来呢?问题就出现了。

众所周知,在WTO之外,有三个协议正在谈判,第一个就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由美国带头的共有12个国家在密切键商,排斥中国的加入。第二个协议就是“跨大西洋贸易及投资伙伴协定”,是美国和欧盟建立的一个贸易自由区,中国无法参加进入。第三个“多边服务协议”简称PSA,也没有中国。等这三个贸易协议建立以后,许多国家就在此贸易协议内进行贸易往来,中国的贸易市场会大幅度缩小,市场份额逐步减少,那么中国这近十年在WTO内争取来的国际市场将会逐渐的丧失。

2.中国寻找自身改革的要求

首先,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本身是要寻找一个出口,让资金可以自由进出,吸引外资的进入,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如果上面三个协议的成立和运行,中国的资本,商品可能无法进入美国,欧盟,日本等市场,可能面临着资本,商品无法走出去的局面。中国政府不得不未雨網缪,建立上海自由贸易区,希望突破围堵,捍卫近十几年来争取到了经济地位。其次,经过改革开放,中国已经进入新的经济发展领域,国内面临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阶段,利率市场化,汇率化,破除权贵资本等严峻考验,如果不‘改革,政府主导经济的模式不可能改观,房地产行业依赖症不可能摆脱,中国可能将步入失落的二十年。

3.中国希望金融国际化

目前,人民币在外币的流通总量只仅仅2.2%,政府希望在建立的上海自由贸易区内,国际资金可以进来,投资自由化,并且将人民币推向世界,现在人民币流通量比较大是因为中国数量庞大的外国国债。如果不满足这些资本回流获利的动机,人民币货币的海外总量还是无法做大,而构建回流环境就需要巨大的,有深度和广度的金融市场来容纳和吞吐。

(二)上海自由贸易区设立的可行性

1.独特的区域环境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临长江入海口,处黄金水道和岸线交会点,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已封关运作面积8.9平方公里,是目前全国所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经济总量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保税区。

另外,上海成为转口贸易中心的地缘优势一直存在的:距日本。韩国,朝鲜,台湾是等距离的,而且上海拥有两条大河(长江和金杭大运河)贯通北京杭州和上海重庆,还有很多公路和铁路覆盖全国各省市,交通便利,很多抵运上海的货物是不需要转运出去的,也就是说上海作为中转港口具有其他港口不具有的大优势。

2.上海自由贸易区法制创新

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设立之后,颁布了一系列得政策及实施细则。涉及海关、外汇、税务、安全生产、应急保障、环保、财政和检验检疫。相对与我国其他保税区而言,自由贸易区的政策更加完善更加实际。对促进贸易区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自由贸易区试验区刚刚发展之初,匹配的措施和良好的运作坏境能为上海自由贸品区发展保驾护航。

二、上海自由贸易区法制创举的启示......18

(一)对经济领域的启示..........18

1.扩大投资领域的开放......18

2.深化金融领域的创新.......19

3.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20

三、上海自由贸易区法制创举的启示

中国政府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按照总体方案一步一步的发展的同时,加快了中国参与的自由贸易协定(的进程。也可以说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推动了与中国相关的FTA的谈判,三月17日上午,中韩自由贸易区第十轮谈判举行,双方就货物贸易、知识产权、技术性壁全等领域相互磋商。暂停10年的中国一海合会自贸谈判重启即将重启,虽然目前是恢复谈判,相信随着上海自由贸易区的不断发展,一定会取得更好的进展。

自2002年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这一设想提出之后,历经曲折,日前,中韩三方有重启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中韩自由贸易区自2002年首次提出这一设想,三国历经七年,对建立自由贸易区可行性进行研究分析。在2009年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上,三国的领导人发表联合申明在2010年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联合研究,此后,三国签订了中日韩投资协定,2012年8月中日韩达成启动谈判准备工作,2013年3月26-28日在韩国首尔举行了中韩第一论谈判,7月30-8月2日中日韩进行了第二谈判,涉及竞争政策、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等议题。最新一轮谈判是在2014年3月4日,此论谈判主要就货物贸易的降税模式、服务贸易合投资的开放方式、协定范围和领域等议题展开磋商。中韩自由贸易区自首次提出,到2012年5月正式启动谈判到上海自由贸易区设立前进行了九次谈判,就各领域的模式文件内容达成一致。中海自由贸易区在2004年正式启动,截至到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前一直是搁置状态。

结语

区别广义的自由贸易区和狭义的自由贸易区的含义,能使我们更好的认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属于范畴。而正确的认识上海自由贸易区自身,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为什么要设立它,为什么选择上海,以及怎样设立等一系列问题。研究上述问题,我们就能明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能够成功的设立,中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是具有可行性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先后发布的,涉及海关监管,关税,投资,金融等相关的政策无疑是给现行保税区的发展指明可研究的方向,加快中国保税区自身的发展以及将来转型都具有示范作用。

国内有关中国自由贸易区的理论研究虽然只有二十年左右的历史,对自由贸易区的研究也仅是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但随着保税区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2000年至今,对自由贸易区的研究进入了纵深的研究阶段,它不仅对现实问题进行了较深入实证分析,强调了加入WTO对我国保税区和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影响。如林康,李力等探讨了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问题;曲建,罗丙志等较深入的研究了保税区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的研究。本论文的研究不足:(1)研究是建立在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设立的基础上,对于贸易实验区将来的发展,以及怎么发展,是不是现建立的各项试验区政策是否适应中国本土的自由贸易区的发展,都是未知之数。(2)研究成果多是在理论研究上,缺乏实地研究。

随着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就可以看到自由贸易实验区将怎样发展,朝着什么方向运转以及政策实施效果是否顺应中国本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或许到那个时候,中国保税区的转型就有了理论和实际的支撑,它的转型就迎刃而解。同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扩大金融领域,投资领域等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