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基于中国视角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对各国价值链升级的促进作用,主要探讨如何通过双边贸易、投资和金融合作途径促进价值链升级。
第一章导论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先后倡议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大力支持和快速推进。“一带一路”是在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复苏、全球投资贸易规则深刻调整以及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积极顺应国际经贸格局新变化,通过强化与沿线亚欧非国家贸易往来、产能合作、双向投资、金融互利等经贸合作,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互联互通的经贸网络,实现沿线亚欧非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协同转型以及更好地融入并主导全球价值链的新型对外开放战略。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早期版本,由亚洲汉朝经西域通往欧洲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开辟了古代亚欧大陆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和文明交往的先河,成为诸如阿拉木图、撒马尔罕城等沿线欧亚非各居民点、驿站、集市、城市共同兴起和繁荣昌盛的国际交往与合作模式。近现代以来,各国政府特别是以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等大国纷纷提出自身的丝绸之路复兴与发展战略,在沿线地区的竞争日益激烈,但因各方利益诉求差异较大,未能建立繁荣发展的共同利益基础而进展停滞。与此存在本质区别的是,中国倡导共建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以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流为象征,以综合立体基础设施和现代化信息网络为纽带,以生产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为动力,以沿线国家产业协同转型升级为重点,以投资贸易便利化与货币自由兑换为支撑,以政治高度互信和人民友好往来为保障,以经济一体化和共同繁荣为目标的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本文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投资和金融合作为研究视角,基于产品内分工、全球价值链、模块化分工理论、对外直接投资等理论,从理论推导与实证分析层面研究中国视角下的双边经贸合作对各国全球价值链升级的促进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
1.2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2.1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基于中国视角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对各国价值链升级的促进作用,主要探讨如何通过双边贸易、投资和金融合作途径促进价值链升级。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及全球价值链升级概念界定、理论逻辑及其分析框架。“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涉及领域非常广泛,我们抓住经贸合作最主要的贸易、投资和金融三个领域对“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以及沿线国家价值链升级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在拓展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出理论分析框架,从三个领域的不同视角或路径出发,分别阐释影响价值链升级的内在机理。
(2)贸易合作促进价值链升级的内在机理之一。由于国际分工体系已经由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分工演进至产品内分工体系,产品内分工不断深化无疑深刻影响着全球生产和贸易模式,因此将产品内分工作为促进价值链升级的逻辑起点。而分散于全球不同地区的生产工序、区段、环节等垂直穿梭于各个国界,必然需要贸易自由化作为基础支撑,贸易越趋近自由化,全球生产分割就越趋向细碎化,可能越有利于不同国家实现价值链升级。
(3)贸易合作促进价值链升级的内在机理之二。产品内分工视角下,为了调和差异化需求和专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大量模块化企业及其异质性需求应运而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选择强化核心技术和关键模块的生产,通过逆向外包、技术迭代、产业转移等途径布局全球生产网络,形成网络化供给组织,从而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因此,异质性需求与网络化供给的内在协同机制成为沿线国家实现价值链转型升级的逻辑必然。
(4)投资合作促进价值链升级的内在机理之一。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和投资动机的研究,理论界取得的共识主要体现于东道国的要素禀赋差异以及产权保护、投资规则、资本流动和竞争政策等投资便利化两个方面。因此,我们系统构建了一套投资便利化测度体系,对“一带一路”沿线亚欧非国家的投资便利化水平进行测度和分析,并将东道国要素禀赋纳入分析框架,从理论逻辑和经验证据两个方面系统研究其对全球价值链升级的促进机理。
.........................
第二章文献述评
2.1国际分工理论的演进
国际分工理论一直是西方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研究脉络中的重要分支。从历史演进来看,国际分工理论主要经历了古典分工理论、新古典分工理论、新贸易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四个历史阶段。从分工形态来看,国际分工演进主要经历了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三种分工形态。
2.1.1产业间分工研究
产业间分工是指同一国家和地区同一产业产品单向流动,形成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国际贸易形式。产业间分工起源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深化于以工业产品出口为主的发达国家与以农产品出口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之间。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国际分工理论是产业间分工的理论基石,其中古典国际分工理论主要表现为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绝对优势理论和以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比较成本理论,新古典国际分工理论是指在古典学派基础上形成的以赫克歇尔和俄林为代表的要素禀赋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职业化分工能够提高劳动者生产率;可以减少职业转化过程中的时间成本;机械衍生并作用于分工,使劳动者效率进一步提高。一国或地区凭借自然禀赋或后天优势而形成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是企业化分工的重要基础,对参加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各国福利都是有利的。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则强调,国际分工并不局限于绝对成本优势,政策、技术和赋税及其变化造成两国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同样可以成为两国分工的重要基础;因此一国应集中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这种专业化分工对提升两国相对劳动生产率都有利。要素禀赋理论则揭示了比较优势的根源,认为各国的要素禀赋差异是国际分工的主要原因。该理论强调资本丰裕型国家应出口密集使用其资本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的劳动力要素生产的产品;而劳动力丰裕型国家应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产品在国际间流动必然引起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结构和价格发生变化,并最终导致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趋于均衡状态。
..........................
2.2全球价值链理论基础
2.2.1全球价值链理论演进
全球价值链理论是随着国际分工理论的演进和发展而逐渐兴起的,其直接根源于理论界对产业链、商品链和价值链等理论的研究。产业链研究起源最早,主流古典学派从宏观经济视角基于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等理论,研究劳动生产率、专业化生产对各产业部门技术经济关联程度和时空布局关系的影响。价值链概念最早是由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提出,即价值链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是由设计、研发、制造、物流、营销等各个环节组成的紧密集合体,每个生产环节创造的价值各不相同,由此构成创造价值链条的动态过程。随着国际生产外包的盛行,价值链概念从单个垂直一体化企业拓展至不同企业之间而形成价值体系。为了从本质上更加清楚地反映出价值链在空间上的垂直分离关系,Kogut通过经验研究认为,价值增值链是分散在不同地区的企业将资本、劳动、原材料以及技术等生产要素集合成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价值增值过程,单个企业处于价值增值连中的某个增值环节。
全球价值链参与视角下的产业结构升级是目前国内外理论界最引人瞩目的研究领域,其主要指国际化企业通过嵌入全球生产分割,即全球价值链分工网络中,获取其他跨国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提升产品增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动态行为。产品复杂度层次、企业经营活动、部门内供应链关系和部门间产业类型等分别是产业升级的四个层次。
..........................
第三章理论逻辑与分析框架........22
3.1概念界定............22
3.1.1“一带一路,’经贸合作.........22
3.1.2全球价值链升级.........23
第四章贸易合作促进机制I:产品内分工、贸易自由化与价值链升级.............33
4.1引言............33
4.2全球价值链地位测度与分析.........34
第五章贸易合作促进机制II:异质性需求、网络化供给与价值链升级............45
5.1引言.............46
5.2文献综述与理论机制...........46
第九章“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促进价值链升级路径选择
9.1持续推进贸易自由化及便利化合作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注重通过构建以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为主体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以此作为通向更加高端价值链环节的必由之路。众所周知,中国作为沿线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通过改革开放和加入WTO等路径不断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深度参与并融入产品内分工体系和实现自身价值链升级,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全球瞩目。虽然贸易自由化也可能对本国部分产业发展不利,但总体而言,包括我们在内的诸多学者通过实证检验发现,贸易自由化及便利化能够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机制显著提升本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很难想象,一个较为封闭的经济体通过自身资源配置能够始终处于全球价值链较高地位。因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警惕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趋势,坚定不移地持续推进贸易自由化及便利化合作,为沿线国家价值链协同升级提供更加开放的转型条件。具体而言,通过贸易自由化及便利化合作促进价值链升级的实施路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构建“自由贸易区+跨境经济合作区+边境重点口岸+边境保税港区”等多层次对外开放平台。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及便利化能够显著促进一国价值链提升,因此中国应该针对沿线不同地区经贸发展水平,积极推进与沿线不同地区协商缔结高质量自由贸易区,与中国接壤的国家和地区构建跨境经济合作区或边境重点开放口岸及保税港区等开放合作平台,以此推进沿线国家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国应积极利用WTO、RCEP、OECD及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经贸合作组织,积极参与缔结自由贸易协定与区域贸易协定,推进沿线国家贸易自由化及便利化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消除贸易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
........................
第十章结论与展望
10.1主要结论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贸易、投资和金融合作促进沿线国家价值链协同升级是“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构建三个领域的经贸合作促进价值链升级的分析框架,尝试给出逻辑自洽的内在机制,并运用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论证与检验。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由于国际分工形态已演进至产品内分工,故将产品内分工下价值链升级作为贯穿本文的逻辑线索。产品内分工不同环节或工序分散在全球各地,形成大量中间产品跨越多国完成价值增值的现象,由此产品内分工、贸易自由化及其对产品内分工的深化和加速作用共同构成促进价值链升级的重要机制。各国凭借本国比较优势通过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实现中间产品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互补匹配以及技术溢出效应,同时应充分利用降低贸易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贸易自由化合作产生的加速效应,有效促进本国企业向更高端价值链迈进。与降低贸易关税水平相比,贸易便利化等非关税壁垒对全球价值链升级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其发挥的间接效果同样如此。此外,技术研发投入、物质资本积累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均能够有效促进沿线国家价值链升级。
(2)为了调和多样化需求与专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模块化企业应运而生并衍生更大规模异质性需求,市场响应压力与贸易自由化等推动模块化企业形成灵活虚拟的网络化供给组织,在与异质性需求内在协同的过程中,不同模块和相同模块间的技术溢出效应,以及信息科技发展提供的不竭动力等共同促进了模块化企业的价值链升级。实证结果表明,沿线国家的异质性需求与网络化供给差异十分显著,并且较好地支持了异质性需求与网络化供给协同发展促进各国价值链升级的理论机制。同时研究发现,沿线国家的信息技术商务应用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与金融服务能力等重要影响因素对各国价值链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其中对外开放水平的正向效应最为明显。
参考文献(略)
“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促进全球价值链升级国际贸易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国际贸易文章
- 国际贸易视角下越南与泰国对中国天然橡胶出
- 国际贸易视角下我国装备制造业出口碳排放的
- 国际贸易视角下泰国天然橡胶出口竞争力分析
- 泰国对主要水果出口市场的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 国际贸易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FD
- 社会网络视角下中国海运服务国际贸易逆差影
- FDI对中国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国际贸易作用研
- 农行S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创新和项目优化
- 基于全球产业链的中日韩纺织服装产业国际贸
- 服务进口对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国际贸易影响研
- 国际贸易、有偏技术进步与中国劳动收入份额
- 国际贸易金融发展视角下FDI对产业结构调整
- FDI知识溢出效应与教育溢价国际贸易研究:以
- 中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比较研
-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农产品国际贸易潜力研究
- 中国对非洲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国际贸易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