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论文2018经典范文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677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国际贸易论文,该专业论文主要研究国际货物贸易、国际服务贸易、跨国公司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国际 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对国际贸易工作的阐述及总结。今天该网为大家推荐一篇国际贸易范文,供大家参考。

国际贸易论文2018经典范文一: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最早提出“金砖国家”概念的是美国的高盛公司,它于2001年第一次提出了“金砖四国这一概念,涵盖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个主要的新兴市场国家。2010年4月,在金砖四国的推动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开始形成。同年12月,南非加入这一机制,“金砖国家”(这一概念最终形成。中国与其他的金砖国家虽然国情千差万别,资源禀赋也不尽相同,但是它们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相对来说比较相似,均遇到了保民生、保稳定、保增长等许多的发展难题,与其他金砖国家进行合作有利于中国与他们搭建进行经验交流和解决发展问题的平台。此外,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对很多国际议题的立场较为接近,对改变目前世界政治经济体制的现状、构建更加和谐平衡的全球治理体系有共同的诉求。这些都有助于中国与其他金砖四国不断进行各个领域的密切合作。

近年来,世界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国际服务贸易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日益成为各个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内容。金融服务贸易是服务贸易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构成部分,有利于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印度、南非、巴西和俄罗斯随着本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金融服务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而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中国自从加入WTO后,不断的加大本国金融业的对外幵放和金融体系的改革,金融服务贸易快速的增长,但其竞争力与其他金砖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而,研究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状况,通过相互对比和借鉴,对中国与其他金砖四国更好的展开金融领域的合作,特别是通过比较中国与其他四国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状况,发现我国与其他四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差距和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对于优化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结构、提高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质量、促进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1.2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有由七章组成,内容大致如下: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与评析、研究内容与方法、创新与不足等,为本文后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整体思路,研宄手段等。第二章是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及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对本文涉及的概念进行了简单的界定,对文章涉及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最后还对相关的指数进行了简单的解释,并根据相关指数的特点及使用范围,同时结合本文的研宄需要,构建了分析和评估竞争力的指标体系。第三章是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状况的分析,主要从总体贸易规模、贸易占比权重、分部门贸易状况等角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第四章是基于贸易指数比较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状况,主要选用了四个指标,同时使用了数据库中金砖五个国家2001-2013年相关的数据,从整体层面和具体部门层面分析了它们的竞争力状况。第五章基于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中国人力资本水平不高、城市化水平较低,进出口需求结构不平衡,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金融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不高,政府作用较弱等,是造成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弱于其他金砖四国的重要因素,同时其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有利的因素。第六章鉴于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从人力资本培育、城市化发展、扩大出口、优化结构、服务业发展、金融业开放、与其他金砖国家展开合作、利用机遇等角度提出了一些增强和改善我国竞争力的建议。第七章总结了文章的主要结论。

2相关概念和理论及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金融服务贸易的概念

金融服务是一种重要的服务品,其跨国贸易涉及到复杂的国际贸易运作的规则体系,明确其概念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关于金融服务概念比较权威的还是WTO的GATS所给出的定义,其在金融服务附件的第5条中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该条规定,金融服务是指一成员方金融服务提供者提供的任何金融性质的服务,包括:(1)所有保险及其相关服务(2)所有银行及其他金融服务。

竞争力的概念是相当复杂的,在本文中指的是国际竞争力。关于这一概念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70年,至今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非常多了,但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什么是国际竞争力仍没有统一的认识。

世界经济论坛认为国际竞争力是指与国内外竞争对手相比,在目前以及未来企业可以在其所处的环境中能以更有优势的价格及质量去设计、生产、销售货物和提供服务。美国竞争力委员会认为,国际竞争力就是指一国能在国内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升时,能够生产出可以经得住世界市场严格检验的一些产品。

国际竞争力涵盖的范围非常广,一般来说,应当包括国家、产业和企业三个不同的层面,即分别是国家、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本文关于竞争力的比较将重点放在产业层面的竞争力上,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波特认为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和比较只有从行业或产业的层面进行探究才会更有意义。二是,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比较的科学性,将竞争力分析和研究锁定在产业的层面上,比较和考察国家间竞争力的差异状况及分析这种差异出现的原因,比在国家层面上进行这种比较和分析更加全面和深入、衡量成果更加贴近现实,同时比在企业层次上进行这种比较和分析更为切实可行。

2.2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撰写过多部关于竞争力问题的著作,并在《国家竞争优势》一文中阐述了著名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其基本内容是,企业所面临的国内经济环境会对其获取竞争优势产生重要的作用,其中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支持产业及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状态是作用最大、最直接的四种因素,此外,政府和机遇也是两个重要的作用因素。可以说,这六个方面的因素是解释国际竞争力来源的重要内容。后来,学者们纷纷将该理论应用到了金融服务领域,用来分析和解释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来源。

(1)要素条件

生产要素可以分为两大类: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基本要素是指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等天然可以拥有的或者不需要付出很多的代价就可以拥有的一些要素,高级要素是指高质量人力资源、现代化基础设施、高新技术等需要大量投资和培育才能获得的一些要素。随着当前世界贸易结构向以制成品为主转移,再加上基本要素的普遍可获得性,基本要素对一国金融服务贸易的重要性越来越弱,而高级要素的作用却越来越强。与基本要素相比,获取高级要素对于赢得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具有更加显著的作用,可以说,在高级要素方面拥有竞争优势是一国金融服务贸易获得较强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2)需求条件

需求是一国在金融服务贸易方面获取竞争优势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因素。金融机构和企业要时刻关注消费者的需求,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设计和生产金融产品,从而塑造自己的产品特点、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国际竞争力。

(3)相关与支持产业

相关与支持产业是指为主导产业提供投入的国内产业,完善的相关与支持产业有助于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金融服务质量的提高和金融企业经营成本的降低,可以为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许多便利的条件,有助于一国在金融服务贸易方面赢得较强的竞争优势。

3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状况........13

3.1总体贸易发展比较分析.......13

3.1.1进出口整体规模比较......13

4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基于贸易指数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26

4.1基于IMS指数的比较分析......26

5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比较........40

5.1要素条件.......40

6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与其他金砖国家相比,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总体上弱于其他四国,人力资本水平不高、城市化水平较低、进出口需求结构不平衡、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金融服务贸易幵放度不高、政府作用较弱等,是造成其竞争力弱于其他四国的重要劣势因素,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有利的优势因素,中国要想很好的提高和增强金融服务领域的竞争力,必须改善其面临的重要劣势因素,同时充分运用其有利的优势因素。本章将会从以上方面,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及对策。

6.1对人力资本进行大力培育和投资

人力资本是影响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要素条件,对一国更好的发展和推动金融服务贸易的进行和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可以向金融服务领域提供优秀的金融人才,有助于不断增强和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推动金融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金融服务人力资本水平不高,存在着金融服务人才素质偏低、人才外流等问题,为了解决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这一问题,为金融服务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我们需要对人力资本进行大力的培育和投资。一是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大力推动高等院校金融服务相关专业的发展,金融服务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要基于我国金融领域对外贸易的实践,相关的课程内容要根据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并不断的与时俱进,培养具有金融服务专业知识同时兼备外语能力的外向型复合型高层次的人才。二是企业要建立完善的金融从业人员培训制度,从而对金融服务业的相关人员进行更全面的培训,不断增强其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同时组建符合国际要求的人员培训场所和基地,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金融服务相关知识,培育出更多国际型的优秀人才;建立较为完善的金融服务人才保护和激励方面的管理组织和机制,避免相关优秀人才的不断外流,同时努力吸收国外高素质的金融领域的人才,不断提升和充实我国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7结论

对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分析和比较,有利于了解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差异状况,进一步促进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展开金融领域的合作,从而不断推动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总的来说,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关于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状况的结论。从总体贸易规模来看,与其他金砖国家相比,中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进口规模、年均增长速度是五国中最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但是存在着严重的逆差,进出口结构严重不平衡。从贸易相对状况来看,与其他金砖国家相比,中国除了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口额占比处在前列外,其进出口总额占比、出口额占比均比较低,可见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内容的中国金融服务业发展缓慢、还很不成熟,地位还亟需改善。从分部门贸易状况来看,中国与其他四国保险服务贸易和银行服务贸易规模均呈现波动扩大的趋势,其中中国保险服务的贸易规模处在五国中的前列,银行服务发展较快,保险服务的贸易规模大于银行服务的贸易规模。

其次,基于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中国人力资本水平不高、城市化水平较低,进出口需求结构不平衡,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金融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不高,政府作用较弱等,是造成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弱于其他金砖四国的重要因素。同时其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有利的因素,较高的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需求和进口需求为其更好的发展金融服务贸易提供了较好的需求条件,其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机遇若能抓住并加以充分利用,也将有利于其竞争力的提升。

最后,鉴于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文章从人力资本培育、城市化发展、扩大出口、优化结构、服务业发展、金融业开放、与其他金砖国家展开合作、利用机遇等角度提出了一些增强和改善我国竞争力的建议。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经典范文二:中国企业对德直接投资问题研究

第 1 章 导言

1.1 选题意义

自1972年中德国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在稳健中快速发展。在人文、外交、技术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在经贸领域,两国更是获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丰硕成果。德国作为欧洲最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和最先进的工业国家,已成为中国在欧洲投资的理想地和引进高科技的主要来源国。2013年德国共吸引外国投资项目达到986个,比2012年增长15%。在这些外资项目中,美国投资152个项目居首位,其次是瑞士投资143个项目,中国投资137个项目成为对德投资第三大来源国。同时,中国作为亚洲最具活力和规模最大的经济体,凭借自身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消费潜力,也深深地吸引了德国的投资者。中德两国间相互投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2013年中德贸易总额为2023亿欧元,占德国对外贸易总额的9.6%。

在中德两国经济合作日益密切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目光投向了德国。虽然华为、三一集团、中钢集团等一些著名的中国企业对德取得巨大发展,但在对德直接投资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甚至被迫退出德国市场,中国企业对德投资的问题正日益突出和严峻。因此,本文在全面分析德国投资环境的基础上,结合实例介绍中国企业如何利用德国的投资优势取得经营成功。同时,指出中国对德投资的典型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为中国企业对德直接投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通过案例剖析中国企业对德直接投资的经验教训,并为它们投资德国提出一些建议,从而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解决对德直接投资的问题,降低投资风险,提高它们对德投资的便利性和成功率。

1.2 文献回顾

1.2.1 关于中国企业对德投资趋势

Markus Hempel(2010)对中国企业在德国投资数量进行研究,认为德国已成为中国企业投资欧洲的首选地。他发现截止 2010 年,在德经营的中国企业已超过 1600 家,其中包括三一重工、中国建设银行、中远集团、英利集团、中兴通讯、中国海运、华为等著名企业,也包括一些在德成功运营的中小企业。

李德旺(2012)对中国企业对德投资的规模进行研究,发现该年度中国企业对德直接投资达到 8.63 美元,比 2011 年提高 43%,占当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总额的12.4%。

1.2.2 关于德国职业教育

世界教科文组织(1998)对德国教育体系进行研究,认为德国发达的职业教育培训是其二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其中“双元制”教育就是德国一种典型的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教育是指青少年学生既在职业学校接受基础知识和理论学习,又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的训练,是一种结合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以培育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在“双元制”体系下,学生可以边学习边实习,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紧密结合,为企业培养了大批有知识,懂技术,会操作的技术人才,从而推动了德国经济快速地发展。

洪芳(2013)对德国职业教育体系进行研究,发现德国职业教育遵守循序渐进的教育和学习规律。学生经过初次培训工作一年后,如果对工作不满意,可以进入职业学校参加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后可获得相应证书。对于已取得技术证书的学员具有进入专业大学学习的资格,从而使学生在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

第 2 章 德国投资环境的特点

2.1 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和安定的社会环境

德国是西方历史上最悠久的法制国家之一,其法律法规内容清晰、完善,司法机构体系健全,执法公正彻底。德国法律包括民法和商法两大法律体系,这两大法律体系覆盖面广,科学严谨,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例如德国商法除最初的《德国商法典》外,后期根据商业发展需要又分别制定了《银行法》、《支票法》、《保险法》、《资产负债表规则法》等。同时,为了更好地调节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德国政府分别制定了《专利法》、《劳动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社会保障法》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不断完善,为德国政府适度干预经济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确保了德国经济整体的平稳发展。同时,也为对德投资的中国企业提供了依法经营的法律环境和保障。德国的法律不仅体系完整,而且十分完善。例如德国制定了《版权法》、《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外观设计法》等法律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并对侵权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所以中国企业在德国的研发成果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和应用,从而激发了它们投资研发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德国完善的法规和严格的执法体系,不仅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平稳快速的发展,提高了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同时也保障了社会的安定。例如德国的《劳动法》及《社会保障法》明确规定保护社会弱势权利的利益,为失业中或无劳动能力的公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其他社会福利。现在,德国每年大约占GDP的30%的财政支出用于公共福利,主要用于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等,使大多数德国人从中受益。同时,德国完善的二次分配制度也是保障其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国家的财政机构首先向就业者收税或收费,然后通过家庭补贴、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住房补贴等项目,由国家转移支付社会各群体,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德国社会保障部门统计:初次分配后,15%的上层家庭和15%的底层家庭收入比例大致为1:9,但经过二次分配后差距缩小为1:5。

2.2 健全的金融体系与优惠的税收政策

德国金融体系健全,运营高效,它最大的特征是以综合性银行为主,其他各种金融机构为辅,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德国综合性银行提供一体化的服务,除提供存贷款等传统银行业务外,还经营有价债券、保险及理财等金融服务。这种综合性的银行能为企业提供高效率,全方位的服务。例如,从企业创办开始,商业银行就帮助其筹划,提供贷款,发行债券和股票等,扶植企业的发展。同时,德国的联邦银行作为德国中央银行具有很高的权威和独立性,它具有很强的调节能力,能够实行有效的货币政策和金融制度,对经济发展进行积极干预,从而保证了德国金融和物价的稳定,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例如,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德国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德国经济保持了发展势头。

除完善的金融体系外,德国政府对金融的监管也是健全的。首先德国政府制定了《联邦银行法》、《统一金融服务监管法》、《信贷法》、《证券账户管理法》、《联邦保险法》一些列法规,实行依法对金融有效监管。此外,金融监管机制健全,主要包括以下监管主体:首先,德国金融监管局负责监管所有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公司等;其次,联邦及地方银行对金融机构进行日常监管;联邦审计院对金融机构进行审计。严格的金融监管,保障了德国金融业的稳定,避免了混乱的金融价格战,从而促进了德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除健全的金融体系,德国政府为了吸引投资,促进经济发展,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税收改革,并实行了很多税收优惠政策。例如在2008年税收改革后,公司的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低于10%,这远远低于欧洲平均税率水平。同时,德国政府还制定了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减免税收的政策。此外,德国还和世界90多个国家签订了双边税收协定,税率一般在15%以下,并且优于德国国内的税法。特别是2012年3月28日,中德双方签订了新的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企业投资德国的便利性。

德国健全稳定的金融体系不仅为中国企业在德融资带来了便利,而且也降低了它们的融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的融资问题。同时,德国优惠的税率,也降低了中国企业对德的投资成本,激发了企业的活力。例如,中国鹏程机械有限公司,在德投资建厂生产工程机械配件。在投资初期,享受了德国北威州给予的一年内减免20%税收的优惠,同时提供融资担保,这些优惠措施极大降低了鹏程机械有限公司海外投资的资金压力。五矿集团是中国最早对德投资的企业,至1978年五矿就对德杜塞尔多夫设立了办事处后,营业额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2007年五矿在不来梅投资建立了一个钢材加工中心。推动五矿德国公司的快速扩展一个重要因素是德国较低的税率,减轻了企业负担。

第3章中国企业对德直接投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15

3.1 中国企业对德直接投资的特点............15

3.2 中国企业对德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20

第4章 案例分析.............23

4.1 中钢集团.........23

4.2 华盛集团..........................25

第5章 中国企业对德直接投资的建议....................30

5.1 了解德国投资政策,争取投资优惠.............30

第5章 中国企业对德直接投资的建议

随着中国企业对德投资数量和金额快速增长,投资范围不断扩大,投资层次不断上升,虽然中钢集团、华盛集团、三一集团、华为公司等众多对德投资的中国企业获得的发展和成功。但中国对德投资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德隆收购德国企业多尼尔公司后出现资金断裂,TCL投资德国经营中困难重重,中国企业对德投资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日益明显和增多。如何正确地认识到这些问题,采取何种恰当地应对措施,成为中国企业能否对德市场可持续发展,获得更广阔空间的关键。中国企业在投资德国的经营现状到底如何? 未来发展趋势怎样? 我们可以总结它们的经验教训,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为其它已在或即将对德投资的中国企业提供宝贵的借鉴与指导。

5.1 了解德国投资政策,争取投资优惠

最早对德投资中国企业是以实力雄厚的国企为主,随后一些著名的民营企业也选择投资德国。他们凭借自身丰厚的资金和强大的实力,在投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德国一些投资优惠政策,例如低息贷款、财政补贴等。但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的许多中小企业纷纷选择投资德国。这些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实力有限,德国政府的投资优惠能够减轻他们在投资初期的压力,成为他们海外投资的助推剂。例如,中国的一家机械配件公司,对德投资后由于资金链断裂被迫退出德国市场。如果它能深入了解德国的投资政策,取得德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资金,就可能避免了这种悲剧的发生。因此,对德投资的中国企业需要熟悉德国的投资政策,积极争取投资优惠。

第6章 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寻求全球最优资源配置和目标市场,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经济正面临产业升级和深化对外开放,对外直接投资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选择。德国凭借其安定的社会,健全的金融、先进的科技、巨大的消费市场等良好的投资环境,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对德直接投资。

本文从德国投资环境作为切入点,介绍其投资环境的优势,以及中国企业如何利用德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取得经营成功。然后,从整体上分析中国企业对德直接投资的特点,并指出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并参考前面研究结论,为中国企业对德投资提出建议。

结合本论文内容,中国企业对德直接投资要积极了解并取得德国投资优惠,善于引进德国先进的技术和高素质人才,充分利用德国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巨大的市场,从而更好地取得经营成功。同时,中国企业对德直接投资要进行充分调查,解决国际人才的培养和跨文化沟通的问题,积极为当地创造就业,并自觉遵守德国的法律,从而降低对德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成功率。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经典范文三:地缘经济背景下的中俄石油合作模式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苏联瓦解以及冷战的结束,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都经历了深刻的变化。政治上,由原来的“美苏争霸变为后来的“一超多强”,世界上只剩下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一美国,欧盟、中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或地区成为“后起之秀,因此政治多极化就由此诞生。经济上,一股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和趋势已经席卷全球,那就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利益成为国家追求的根本利益,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成为国家追求的根本目标,经济往来和经济合作逐渐取代了政治威胁和军事联盟,地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的被削弱,而地缘经济正在渐渐的成为一种影响国家之间关系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历史上,苏联曾有过辉煌,一度成为唯一一个能与美国相对峙的国家,待其解体后,尽管俄罗斯是获得苏联遗产最多的国家,并成为世界政治多极化的重要一极,但是俄罗斯的经济实力已被大大削弱,不但不能同美国相提并论,而且其经济实力基本上已经退居到二线国家。即便如此,俄罗斯国家的强国与大国心态并没有因此而被拥杀在摇篮里。21世纪,鉴于能源对全球经济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国家安全的决定性影响,在经济安全、稳定、繁荣发展状况下的能源利用已经成为各个国家正在谋划的重要议题。这为正在以一种全新的角色一能源大国竖立在世人面前的俄罗斯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因为俄罗斯政治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它企图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庞大的油气资源来恢复其昔日超级大国的地位。而国家获取能源的方式不再是赤裸裸的资源掠夺,取而代之的是国家之间的能源外交与合作,这也充分说明了能源地缘经济时代的到来。

1.2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釆用了理论联系实际、局部结合整体的研究方法。本文提出了地缘经济学所涉及的理论并对其进行了必要的阐述,然后把各个理论应用到中俄石油外交上来,做到了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其次,本文不但把中俄石油合作置于两国区域内部之中,以局部促整体,而且还把中俄石油合作置于东北亚、中亚等更加广阔的区域内,以整体带局部,因此,做到了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问题。

第一章,介绍了地缘经济背景下中俄石油合作模式的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阐述了不同角度下中俄石油合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首先对地缘经济的相关概述作了具体的介绍,使大家对地缘经济有个初步的认识,其次对本文所涉及到的地缘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作了详细的阐述,为后文的叙述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章,分析了不同时期中俄石油合作情况,并从中指出中俄石油合作俄方存在着政治思维严重的问题以及中俄石油合作空间有待提升的问题,指出整篇论文的关键问题所在,并为下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介绍了地缘经济背景下中俄石油合作的第一种模式——双边模式。在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支撑下,就中俄边境地区,本文提出了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石油合作。首先阐述了两地区石油合作存在的优势及意义,其次提出了两地区石油合作的三种途径。

随着冷战的结束,政治和军事斗争告一段落,经济合作与发展异军突起,从经济合作的形式方面来看,区域、次区域经济合作都充分说明了地缘的重要性以及地缘在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本文主要利用地缘经济空间分布的不受限性,把中俄石油外交与合作置于不同的地缘经济空间来分析,通过建立双边或多边的区域合作组织或借助于现:丫『的合作组织来推动中俄石油合作,而不仅仅只是局限于中俄两个国家。这样不仅能够达到加强中俄石油贸易与合作的效果,更主要的是还能加强中国同其他能源生产网(例如中亚国家)与消费国(例如日本和韩国)之间的联系,提高中国在东北亚以及中亚地区的能源地位。这还促使我国政府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制定能源外交战略,这就迎合了一句话“站的更高,才能看的更远”。

2地缘经济相关概述及地缘经济学相关理论介绍

2.1地缘经济相关概述

2.1.1地缘相关概述

1)“地缘与“地理”的区别

一提到地缘”二字,很多人都会把它同“地理相混淆,其实二者存在很大的区别。我们可以把地缘看成是广义的地理,是地理在内涵和外延上的延伸。“地理”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区位条件、边界线长短、距离、邻近国家以及自然资源等自然条件,而这些要素是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地缘”就不同了,新华字典对“地”的解释是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而“缘则是因由、因为的意思,因此“地缘就是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而使行为体之间彼此形成各种联系。因而从内涵上说,除了具有“地理”具备的那些自然要素外,它还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历史等人文因素,而后者是动态的,它会随着国家之间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从外延上说,“地缘”不仅仅局限于地理位置相邻的国家或地区,换句话说,“地缘”是地理范围在空间上的拓展,从这方面来看,行为体之间的联系还会扩展至周边的国家或地区,乃至全球。

2)地缘安全

地缘安全的诱因主要是国际社会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非传统安全问题。2008年的金融危机带来的是全世界的金融动荡、由来已久的环境污染如今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历次石油危机给各国敲响了能源安全的警钟,这些事件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非传统安全超过了国家的界限,超越了地理空间的限定。当代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产生,受特定的地缘结构的影响,不同的地缘环境将产生不同的安全议题,所以“地区化是非传统安全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同处于一个区域的国家,由于地理位置的相邻性、经济的相互依赖性、文化的相同性等使得区域内的国家形成了共生关系,这就为区域内国家合作以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奠定了现实基础。

3)地缘优势

从“地缘”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地缘优势主要存在于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或者国家与地区之间,实质上是一种具有“大空间”、“多要素”的优势,那么这种优势也只能体现在国与国的交往过程中。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它的某一部分地区所具备的、与国家安全利益及对外关系的发展密切相关、作用特别突出、且自身价值也因此倍增的地理要素特征。

2.2地缘经济学相关理论介绍

地缘经济学包括多方面的理论,但是本文所涉及到的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区域、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以及国家利益理论。

2.2.1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及其特点

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为了实现自身在该区域的经济利益或者政治利益,通过政府间签订正式协议,以实现商品、资本、技术、劳务、资源等自由流动的一种经济联盟。

1)区域经济一体化内部竞争性和合作性共存

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利益追求,同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国家也会产生利益分歧,这种情况下竞争也就在所难免,理论上讲,竞争只是一种商业行为,但实际上一旦发生竞争,往往是恶性的,特别是对能源的争夺,国家往往是单打独斗的进行你争我夺的较量,这种现象在东北亚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如今,在经济合作或经济一体化组织日益盛行的今天,单打独斗的方式已经过时,单个的力量己经微不足道,独自受益的理念已被淘汰,恶性竞争只能造成两畋倶伤,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采取合作的方式,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例如国家之间建立能源俱乐部,来共同获取能源,还可以提高地区内的协商能力和购买能力,从而使各国受益。

2)区域性公共产品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新内容

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主要包括特惠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以及经济一体化等形式,他们最基本的内容是关税减让或给予非关税方面的优惠安排,这不仅需要区域内有经济互补性、规模经济的存在等客观动力因素,更多的要求的是国家之间的主观动力倾向,这个也就决定了很多地区能够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并且能运行的很顺利,比如欧盟;而有的地区至今也没有真正的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比如东北亚国家。东北亚地区的主导国家主要有中国、日本和韩国,理论上三国内部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等优势,具备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动力机制,但是中日两国之间由于政治、历史、社会背景复杂等原因,造成国家之间缺乏互信,主观意愿不是很强烈,缺少经济主体的主观动力,这也是造成东北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搁置不前、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3中俄石油合作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14

3.1中俄石油合作的历史背景.........14

3.1.1叶利钦时期中俄石油关系开始发展..........14

4地缘经济背景下的中俄石油双边合作模式研究.......19

4.1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石油合作.........19

5地缘经济背景下中俄石油多边合作模式研究........25

5地缘经济背景下中俄石油多边合作模式研究

不管是从世界经济发展与合作的大趋势方面来说,还是从石油本身对各国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方面来说,中俄石油合作早已超脱了两国之间的关系,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多国之间的博弈,再加上中国本身在世界能源领域的地位低下,缺乏话语权,因此,根据国家利益理论以及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中俄两国要想获得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其石油合作就必须置于更广阔的地域空间进行考虑。从中国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合作是增强其能源地位的有利平台,并且对俄罗斯国家来说,东北亚整个能源市场比中国单个的能源市场更具有吸引力。从中俄两国共同利益的角度出发,借助于上海合作组织平台来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石油合作将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所以就针对这两种平台,本文对中俄石油多边合作模式进行了具体研究。

5.1东北亚石油合作研究

5.1.1东北亚石油合作的重要性

1)东北亚国家共同面临着能源安全问题

能源安全问题包含很多的因素,主要有能源稀缺、能源进口来源单一、能源进口渠道狭窄、能源价格大幅上涨等问题。东北亚地区的主要国家中国、日本、韩国都面临着这些问题,2012年世界前十大石油净进口国家排名中,东北亚地区三大主要国家中国、日本、韩国分别位居第二、第三和第五(如表5-1所示),而三国的石油资源大部分都来自于中东国家或地区,其运输方式也基本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等高风险地区进行海运。加之近几年来国际石油价格在不断上涨,而石油又是需求弹性系数比较低的商品,即石油犹如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不管价格怎样变动,为了维持生活的正常进行,人们还是会一如既往的进行购买,甚至某些大的石油公司或集团恶意操纵石油价格来从中获取利益,这些都使得东北亚地区的石油安全系数大大降低。所以,石油等能源安全问题就为东北亚地区的国家经济合作提供了一个现实基础。

6总结与展望

石油不仅是各国工业发展的血液,更是影响国家关系的主神经,所以如今的石油已被赋予了多种角色。但是“石油政治”这个角色一直使那些能源丰富的国家爱不释手。在地缘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各国对外发展的主趋势,经济合作是各国发展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所以石油合作应该胜于石油争夺,石油经济应该优于石油政治。随着中俄两国政治关系的不断改善,经济关系就明显滞后,在能源合作领域两国还主要集中于单纯的石油贸易方式,这不仅跟不上两国关系发展的节奏,而且两国石油关系还存在一定的脆弱性。因此,在地缘经济条件下,突破传统的石油贸易方式、打破固有的石油双边合作的空间范围、寻找其他的中俄石油贸易模式就成为本文研究的焦点。

6.1本文总结

本文尝试着从地缘空间的角度来研究中俄双边与多边石油合作模式,从而深化中俄石油合作关系。

(1)中俄双边石油合作模式研究。基于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本文提出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石油合作。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不仅具有优越的地缘优势,而且两地区还存在明显的互补性,但是由于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两地区的石油合作往往受阻,所以在单纯的石油贸易基础上,本文还提出了石油换贷款以及在合适的地区组建合资企业的合作方式,这样不仅有利于中俄边境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会带动中俄两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2)中俄多边石油合作模式研究。在中俄双边石油合作进展缓慢的情况下,通过多边的石油合作的方式来发展中俄石油关系就浮出水面。这主要是在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一种是基于东北亚能源合作,由于对国家利益考虑,东北亚国家同俄罗斯的石油合作比较滞后,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东北亚作为石袖消费地区,其内部的竞争大于合作。因此该部分主要致力于减少、甚至消除东北亚国家之间的能源竞争,加强合作,建立石油消费国联盟,统一石油需求的步调,增加能源地位,然后再和俄罗斯进行石油合作,这样就增强了同俄罗斯进行石油合作的基础,在区域能源发展的基础上,中俄石油关系也会加强。另一种是基于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石油合作。中国和俄罗斯都是上合的主要成员国,并且能源问题都关乎各成员国的切身利益,因此在上合组织内来探讨石油合作将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和平台。加强能源合作是组织内不断讨论的话题,建立能源俱乐部的说法也不止一次的被提出,但是上合组织在能源合作领域的务实方面有待提高,所以该地区应循序渐进的来促进能源合作,首先应以石油为基础建立石油俱乐部;其次应成立调研、跟踪工作小组,一步一步的落实能源合作的目标,从而稳定区域或国家的能源供求关系,确保能源安全。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经典范文四:中德经贸合作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和贸易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与此同时,作为欧盟主要成员国的德国一直对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自中德两国于1972年正式建交开始,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

目前,贸易是中德两个国家最大的合作领域,中国是德国亚洲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两国贸易一直有较大的互补性优势。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两国之间的竞争也在加强,因而导致两国经贸关系中出现一些问题和障碍的可能性也有所提高。实际上,从德国角度看,为了向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和技术,巩固在欧盟中的地位,德国需要中国;而从中国角度看,其发展也离不开德国的技术来源。可以说,中德之间经贸关系的顺利发展对两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国际经贸关系发展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德之间经贸关系的发展对于两国来说是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本文利用国内外统计资料对中德两国经贸关系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两国经贸关系发展中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对未来发展前景及对策进行阐述和研宄,以完善有关经贸关系发展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分析国际经贸关系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同时,本文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政策意义,不仅有利于深化中德经贸合作,实现两国经济优势互补,而且可为中德两国拓展经济合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可供选择的政策目标,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有益的参考。

1.2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了以下几中研宄方法:究

历史分析法:从历史角度分析了中德经贸关系的发展,研究了自中德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以来的经贸关系及其发展,主要包括中德建交至冷战结束前以及冷战结束以来中德两国的经贸关系。

综合研究法:本文通过对中德两国近年来的大量统计数据所进行的分析,研究了两国经贸合作,尤其是双方贸易和投资的发展,指出了双方贸易结构的状况、主要贸易产品及其近几年进出口的波动情况。

图解法:本文采用图表来说明中德贸易和投资额的变化情况,详细地分析了两国主要进出口商品结构,以及双方在各自对外经贸关系中所占的地位。

本文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六章: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研宄方法与结构安排、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是相关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究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后发优势理论。第三章是对中德经贸关系进行的历史回顾,主要研宄两国自年正式建交以来至冷战结束前和结束以后的发展。第四章是中德经贸合作现状分析,主要对双方货物贸易及其结构进行分析,阐述了服务贸易和技术转让的特点,研宄了中德相互投资、中德经贸合作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双方合作的意义。第五章是中德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前景及对策建议。该部分通过分析双方经贸合作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对中德未来合作领域进行了阐述,其中包括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工作及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在此基础上,对中德两国未来的经贸合作提出了对策建议,指出了双方应该采取的措施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第六章为结论。

2相关理论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贸易理论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传统的贸易理论是没有技术进步假设的静态分析,但在20世纪60年代,技术被认为是决定国家经济和贸易活动的重要要素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技术差距理论将科学技术因素引入国际贸易理论当中,从而解释了比较优势的形成和变化、国贸商品的趋向变化。同时,后发优势理论解释了技术引进对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

2.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966年,美国的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对技术差距理论进行了扩展。他把所有的国家分为三个组:创新国家(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相似的其他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在产品生命周期中,他也提出了三个阶段,即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随着产品生命每个阶段的技术传播,比较优势会在国家之间进行转移。

在新产品阶段,由于产品处于开发阶段,需要很大的资本和科技劳动的投入,这时产品属于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创新国家因具有比较优势能够生产这种产品,随着其他国家对该产品的需求增长,这种产品会出口到国外。

在成熟产品阶段,由于该阶段的技术已经成熟,产品成为资本和技能密集型的产品。这时,资本和熟练工人丰富的其他发达国家开始生产这种产品,他们具有比较优势。此后,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渐渐生产这种产品,而创新国家开始进口该产品。

在标准化产品阶段因为生产过程已标准化,生产设备也变得比较便宜,所以成本、价格成为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产品变成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发展中国家成为该产品的主要生产和净出口国,发达国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建立工厂。至此,新产品经历了生命周期的三个阶段。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用动态的分析法描述了技术的变化使新产品创新国家从产品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的国际贸易模式的变化过程,同时也描述了新技术的国际转移过程。

2.2中德建交至冷战结束前的经贸关系

在特殊的冷战政治时期,中国和西德只进行间接贸易。中国和联邦德国正式建交不仅使两国在政府高层上进行谈判,而且使经贸关系得到了发展。联邦德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而中国政府也尊重两个德国统一的愿望。这为两国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关系基础。可以说,双方政府的支持对两国经济关系的顺利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确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亦即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进程。政府在大多数经济部门中的作用不断降低,而管理者被赋予了更大的管理权限,这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促使私营部门不断增加,而公共部门也幵始实行新的所有权形式。由于对外贸易压力减弱,政府把中外合资企业作为新技术和外汇的重要来源,并鼓励其发展,允许国际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因而机器制造业成为中国与国外企业合作的领域之一。

在中德两国合作的框架下,双方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在1972-1990年期间虽然有所波动,但仍不断地增长。1981-1990年,德国和中国共开展了100个项目的合作,合作金额达到5.56亿美元。在此期间,共出现3个投资高峰年:一是1984年投资额超过了1亿美元;二是1987年投资额为1.36亿美元;三是1989年的投资额达到了1.487亿美元。1988年项目数量虽然最大,但投资总额比其他年度低(见图3-1)。

3中德经贸关系发展历史回顾..........11

3.1中德建交至冷战结束前的经贸关系..........12

3.2冷战结束以来中德经贸关系........15

4中德经贸合作现状分析..........19

4.1中德贸易合作状况.........19

5中德经贸合作的发展前景及对策建议............41

5.1中德经贸合作的有利因素和阻碍因素........41

5中德经贸合作的发展前景及对策建议

5.1中德经贸合作的有利因素和阻碍因素

中德两国经贸合作由于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等的不同,因而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为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5.1.1中德两国经贸合作的有利因素

第一,从政治因素来看,首先,中国尊重不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原则,德国也宣布不对第三国使用武力,遵守和平共处的原则。2005年欧盟宪法失效后,中国更加重视中德关系的发展,两国政府支持对方国家领土完整的原则:中国率先支持两德国统一的愿望和欧洲国家同盟的主张,而德国也支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其次,随着中德两国在国际经济与政治中地位的增强,两国尊重对方的外交政策,在许多方面具有一致的愿望,如两国均支持多极世界与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观点。再次,两国领导人极为重视双方的合作。2014年3月2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柏林举行会双方就中德经贸、政治关系发展、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并达成共识,共同发布了建立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习近平主席认为,中德关系发展到今天,两国务实合作的效应不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而是远远大于二。深化中德合作,利在两国,惠及欧洲和世界。2014年7月初,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中国访问时双方又表示出加强两国合作、促进未来发展的愿望。这些举动不仅促进了双方政治关系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中德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

结论

自中德两国建交以来,双方的经贸关系一直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中德之间经贸合作对于两国来说是互惠、互利的合作。2014年3月,中德两国建立了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

本文以中德经贸合作为研究视角,在研究过程中收集了有关中德经贸合作的各种资料和信息,选取并分析了大量中德两国贸易和投资方面的统计数据,经过全面分析和综合整理,对中德两国自1972年正式建交以来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本文分析了双方经贸合作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叙述了两国在各自对外经贸关系中的地位,分析了中德双方经贸合作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研究了中德经贸合作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中德两国未来合作的领域,提出促进双方经贸合作发展的政策建议。

德国是资本要素丰富的国家,中国是劳动力要素丰富的国家,两国由于存在要素禀赋上的差异,因而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德国向中国主要出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中国向德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这从另一角度反映出中德两国经济存在着互补性,双方经过交换可以给彼此带来较大的利益。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中国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中德之间发生贸易摩擦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加大,因而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解决,避免发生贸易战。

本文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政策意义,可为中德两国拓展经贸合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可供选择的政策目标,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有益的参考。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该问题将会不断发生变化,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将会持续关注该问题,以便对本文内容进行补充与完善。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经典范文五:越中对美水产品出口竞争力比较研究

1绪论

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近几年来越南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突出表现令人兴奋,尤其是在越南最重要的美国进口市场上的表现,2012年美国正式超过欧盟成为越南水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根据越南农业部的报告显示,目前越南水产品虽然在美国前十大水产品供应国列表之中排名第四位,在美国水产市场中的占有率也远远小于排名第一的中国,但是越南水产品近些年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提高,加上美国市场对该类产品的需求日益持续增长,因此将来越南在美国水产品市场上的占有率还有可能会继续扩大。

多年以来,中国一直是美国水产品重要的供应国,2010年中国超过加拿大成为美国水产品最大的供应国。这一点足以证明中国该类产品的强劲竞争力,是越南在美国水产品市场上的最强大对手。越中两国的水产行业在产业层次、要素禀赋、出口结构、劳动资源等方面上均具有相似之处,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趋势,尤其是在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进口市场——美国的竞争更加激烈,所以对美水产品出口贸易情况一直是越中两国十分关注的问题。对越南来说,面对中国和其他竞争对手、以及面对贸易壁垒繁多而复杂的美国市场,如何才能提高对美水产品出口竞争力,如何逐渐解决该行业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成为了越南水产行业的重要研究问题。但是,目前对于越中水产品对美出口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微乎甚微,特别是越南对这个问题的关注还不够。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越中两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的状况和竞争力进行分析,明确越南与中国水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出口地位和出口竞争优势,通过探究越南水产品在对美出口过程中与中国水产品出口产生差异化的原因,进而发现越南水产行业在发展道路上存在的问题,并对提升越南对美水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1.2论文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1.2.1论文结构安排

本文以越中水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出口竞争力比较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结合国际竞争力理论与运用出口竞争力评价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全面地分析比较了越中两国水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出口竞争状况。文章的结构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阐述了该题目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安排以及研究方法,最后总结了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分析越中两国对美水产品出口的现状,为第三部分比较分析两国水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做铺垫。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通过计算市场渗透率指数、出口增长优势指数、净出口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等出口竞争力评价指标,全面分析越中水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出口竞争力。

第四部分分析了越南与中国对美水产品出口竞争力产生差异的原因,并指出了越南水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五部分为主要结论以及对策建议。在分析越中对美水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和越中对美水产品出口竞争力产生差异的原因的基础上,本文分别从越南政府、越南水产行业及水产品出口企业的三个角度提出提高水产品在美国市场上出口竞争力的若干对策。

2越中两国水产品对美出口情况分析

2.1美国水产品进口市场分析

美国水产品市场一直以来都是全球最主要,也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市场。美国拥有3.13亿人口,人均收入位居世界第一,有很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因此美国水产品一直以来具有很大的需求。美国渔业虽然比较发达,但它仍不足以满足美国人对品种和质量方面的要求,以至于至今美国还不断从国外进口水产品。因此,研究美国水产品市场的特点对任何水产品出口国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整理美国水产品进口市场呈现出的特点如下:

(1)美国水产品进口市场需求巨大并持续增长

到目前为止,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进口市场之一。2002年至2012年间,美国水产品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出口贸易呈上升趋向,2002年其出口额为31.34亿美元,2012年出口额达到55.07亿美元,增加了23.73亿美元。图2-1反映了2002-2012年间美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额的变化情况。

图2-1表示美国每年水产品进口额都超过了出口额的三倍,这一点说明美国是一个广阔而具有吸引力的水产品市场。进口方面,总体上看来,除了2009年因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主要水产品的进口无论是数量还是金额都出现下降趋势以外,其他各年度基本都保持了上升的趋势。2002-2012这11年间,美国水产品市场年均进口额高达126.71亿美元。2012年贸易逆差为109.89亿美元,这些足以说明美国水产品市场是一个需求巨大的市场,对世界上水产品各出口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也是各水产品出口国竞争最为激烈的地方。

2.2越南对美水产品出口情况分析

(1)越南水产品出口市场分析

美国一直以来都是越南水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近十年来,越南对美水产品贸易除了2009年因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导致出口额稍微下降以外,几乎都保持了逐年增长的趋势。据统计,截止2012年越南水产品对美出口额为11.9亿美元,占美市场进口总额的7.22%,是美国的第四大水产品供应国,近十年对美水产品出口额在越南该行业占据的比重为22%左右。这表明,无论是在越南水产行业中,还是国民经济中,美国市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12年,越南水产品出口额达到6.13亿美元,同比增长0.3%。此年,美国正式超过欧盟成为越南水产品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欧盟与日本分别为越南的第二和第三大水产品出口市场,如图2-3所示。

3越中对美水产品出口竞争力比较分析............28

3.1出口渗透率指数.........28

4越中对美水产品出口竞争力产生差异的原因.........38

4.1出口结构原因........38

5提升越南对美水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建议.........46

5.1越南政府的政策.........46

5提升越南对美水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建议

通过对美国水产品进口市场上的前十大供应国的国际竞争力五个指标的计算与分析,可以看出越南水产品在美国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不管是竞争实力方面还是竞争姿态方面都表现出日益提升的良好势头。然而,维持并提高越南水产品在该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需要越南政府、水产行业以及水产品出口企业做出更大的努力。笔者通过分析2002-2012年间越中对美水产品出口竞争力产生差异的原因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美国水产品市场的实际情况,从越南政府、水产行业、对美水产品出口企业的三个角度,提出提升越南对美水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5.1越南政府的政策

对任何国家来说,政府的作用对行业发展至关重要。政府不仅可以调整水产行业使之走向正轨,还可以为本国的水产品营造更有利的经营环境。另外,企业在了解市场及市场营销能力等方面都需要政府的协助。针对政府对越南水产品在美市场上的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通过宏观调控保证越美水产品贸易稳定发展

在竞争愈发激烈和复杂多样的国际市场中,作为市场的宏观调控者与监督者,政府必须对其国际市场做出及时、快速而又准确的反应。政府要随时跟踪国际贸易情况的变化,从而及时调整本国政策。十多年来,在越南水广品贸易之中,美国一直是越南的最大贸易伙伴之一。在越南对美货物贸易总额中,水产品贸易占15%左右,这表明水产品贸易在越对美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水产品是越南政府十分重视的行业之一,自从越美关系平常化以来,越美一直保持双边贸易关系良好地发展,这使得越南水产品更有机会继续开发美国的庞大市场。2001年越美双方贸易协定正式生效是越美贸易历史中的里程碑。对美水产品出口的数据表明,自从双方贸易协定生效以来,美国已成为越南水产品最大贸易伙伴之一,这也说明了政府宏观调控对越南对外贸易的重要作用。

结论

本文介绍并分析了2002-2012年间越南、中国对美国的水产品出口的贸易状况,并且在研究越南、中国水产品对美出口竞争力的相关理论与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国际竞争力的五个评价指数,对2002-2012年的11年期间越南、中国和其他个国家对美水产品进出口数据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越南与中国水产品对美国进口市场的出口竞争力情况。另外,根据分析越南出口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越南水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政策建议。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如下:

其一,2002-2012年这一阶段越南与中国对美水产品出口情况几乎都呈现稳定的增长态势。2001年越美双方贸易协定正式生效、2001年中国加入WTO、2007年越南加入WTO、2009年发生全球经济危机等这些事件都或多或少都影响到越南与中国对美水产品出口贸易。近十多年来,中国一直在世界水产品出口大国列表之中占据首位,而越南也从一个微小的水产品出口国成长为一个具有潜力的水产品出口国,并在世界水产品出口大国列表中排名第六。可以看出在这十一年间,越南与中国的水产行业都呈现良好的增长。

其二,总体看来,在生产和出口规模上,中国水产行业远远大于越南。然而,两国在原材料、劳动力、出口结构以及出口市场方面却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因此两国水产品的出口难免会发生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在美国这一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进口市场,截止2012年,中国与越南分别是美国水产品的第一和第四大供应国,所以两国在该市场上的竞争较为激烈。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经典范文六:我国应对“双反”调查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近年来,“双反”调查成为了外国在与我国发生贸易摩擦时经常采用的一种贸易救济措施。而且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和国际贸易往来的增多,国外对华进行“双反”调查的状况呈愈演愈烈之势。截止2014年8月15日,我国共遭受到了国外对我国发起的“双反”调查73起,其中有起都最终实施了“双反”措施。国外对我国进行“双反”调查的高峰发生在金融危机后的两年,其中2008年和2009年国外对我国发起“双反”调查分别达11起和12起。2010至2014(截止8月15日)牟间,我国遭受国外“双反”数量虽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每年6至9起之间。第一次对我国使用“双反”措施的是加拿大。2004年4月13日,加拿大对进口自我国的烧烤架进行“双反”调查,但此次调查最后并没有实施“双反”措施。截止2014年8月15日,加拿大共对我国发起了17起“双反”调查。在加拿大之后,从2006年起美国逐步开始对我国发起大量的“双反”调查,8年内我国共遭到美方发起的“双反”调查42起。与此同时,澳大利亚、欧盟、南非也相继加入到了对我国进行“双反”调查的阵营中来,分别对我国发起了17起,5起和1起“双反”调查。

可以看出,在反倾销措施、反补贴措施、保障措施、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金等之后,“双反”措施己经成为了又一种被外国广泛运用的对华贸易救济措施。这与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不稳定性的增加所导致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蔓延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双反”调查也对我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比如严重抑制了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阻碍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顺利实施,引发产业链的连锁效应等。在此背景下,本文从现状、特点、原因、影响等几个方面分析研宄国外对华发起的“双反”调查,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我国应对“双反”调查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在国际竞争不断加剧的贸易环境下占据优势地位提供政策上的指南。

1.2文献综述

在国际贸易救济措施中,反倾销和反补贴被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运用的时间较长,国内外学术界也对其做出了许多的研究。与反倾销或反补贴措施相比,“双反”措施运用的时间相对短了许多,再者由于我国经常性的被传统发达国家认定为非市场经济体,所以“双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适用于我国。所以,国内对“双反”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本文将先对有关反倾销和反补贴的研究进行综述,然后再分析“双反”问题旳研宄现状。

1.2.1关于反倾销的研究

有关反倾销问题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反倾销措施是贸易救济措施中较早的一类,而且其应用非常广泛,对诉讼双方国家的影响都极大,因此国内外研究人员都对反倾销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下面主要归纳和总结和本文内容相关的三个方面的反倾销研究。

关于如何应对反倾销的研究。廖良美在文中结合实际案例讲到了我国应对反倾销的经验总结,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我国从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个方面应对反倾销的措施建议。李晓峰、焦亮的观点认为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应当改变低价营销策略,另寻良策,并提出了我国企业应可以利用在国际市场营销水品上的优势来应对反倾销措施。李平、孙赫在文中提出,为了更加便于我国“走出去”的企业更好的规避反倾销措施,可以成立一个“基于技术创新战略的反倾销应对制度”。

1.2.2关于反补贴的研究

国外有关补贴和反补贴的基本观点可以总结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崇尚自由贸易,不支持补贴政策,支持反倾销措施的使用;另一种是战略性国际贸易理论,赞同国家千预的观点,支持采用补贴,认为补贴可以优化一国的外贸结构并提局国民福利。

对于第一种观点,基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均认为,只有自由贸易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补贴是扭曲了社会公平的不正当竞争手段,提倡世界各国采取反补贴措施以维护各国正常贸易秩序。巴格沃蒂在论文《国内扭曲,关税和最适度政府补贴理论》中对分析了补贴的贸易效用,认为出口补贴、出口退税等政府干预手段会扭曲出口商的生产边际,而征收反补贴税会使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同时发生扭曲。庇古在其经典著作《福利经济学》中指出,在完全市场竞争的前提下,社会资源可以实现最优配置,然而“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现象的存在会使厂商得边际产值与社会边际产值出现偏离,导致资源未能达到最优配置,影响社会福利最大化。

2“双反”调查概述

“双反”调查是将反倾销措施和反补贴措施叠加使用的一种贸易救济措施,它改变了以前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不采用反补贴措施的习惯,逐渐成为了近年来国际对华贸易救济的新趋势。

2.1“双反”调查的定义与特点

“双反”调查,也称为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是指调查国对来自某一个(或几个)国家或地区的同一种进口产品同时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即通过调查问卷、实地核查等方式确定该进口产品是否存在倾销和补贴行为,以及该倾销和补贴行为是否对调查国国内相同产业造成损害,依此决定是否对该产品采取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以救助国内受损产业的贸易救济手段。“双反”调查不是简单的将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相加,而是两者在程序上密切结合的一种实践形式。在“双反”调查中,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的一些调查资料是可以共用的,采取的标准也应该是一致的。例如对涉及产品的出口价格等数据是可以共用的,对市场经济国家或市场导向性企业的认定标准应该保持一致。

反倾销调查的应诉方是涉案企业,而反补贴调查的应诉方除了企业外还包括政府。所以,“双反”调查的应诉方是政府和企业,政府需要应对反补贴调查来证明其没有给予涉案企业专项补贴,而企业需要同时应对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以证明自身产品没有接受应诉政府的专项补贴和倾销行为。“双反”调查具有如下特点:

(1)在“双反”调查中,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一起进行,工作量极大,协调起来很难,应诉方取胜的机会较小。立案的时候,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单独进行,但在调查的时候两者却是合并起来进行,其终裁结果一般是同时做出。

(2)如果“双反”调查最终成立,一般都会对出口产品征收双重税率,从而对出口企业形成沉重打击。“双反”调查对出口企业所征收的双重税率包括反倾销关税和反补贴关税。这种高额税率一旦实施,将使得应诉方产品进入申诉方市场的成本大大提高,从而会大大降低应诉方产品在申诉方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2.2“双反”调查在实践中的一般程序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反倾销协定》和《SCM协定》的规定,WTO成员在对其他成员的进口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的程序一般包括申诉、磋商、立案、调查、裁决、司法审查和行政复审等几个阶段。而由于“双反”调査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程序,而是针对同一国家的同一产品同时进行的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密切结合起来的现实状态,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仍然是分别进行的,但是因为两者密切结合在一起,有时其中一个调查会因为另一个调查而发生变化和调整。因此,“双反”调查的程序与单独的反倾销或反补贴调查程序又不完全相同,而且“双反”调查的时限相对于单独的反倾销或反补贴调查的时限要更长。下面,本文将以对我国发起“双反”调查最多的国家——美国的“双反”程序为例,阐明“双反”调查在实践中的一般程序。

美国的“双反”调查由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负责,美国商务部负责调查进口产品是否存在倾销或者不被允许的政府补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负责调查其国内相同产业是否因上述进口而受到实质性损害、实质性损害威胁或者对相同产业的建立造成实质性阻碍。美国商务部的调查与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调查是并行进行的。美国“双反”调查的全部程序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表2-1给出了这五个阶段的程序和法定时限。

在反倾销和反补贴税征收令颁布后不迟于5年,法律规定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要对”双反案件进行日落条款审查,以决定如果取消反倾销和反补贴税是否会导致倾销或补贴的延续以及实质性损害情况的再度发生。如果结论是肯定的,美国商务部则会继续对涉案产品实施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如果结论是否定的,美国商务部则会取消反倾销和反补贴税征收令。

3我国遭受“双反”调查的现状........17

3.1总体概况......17

4我国遭受“双反”调查的原因..........22

4.1内部原因.........22

5“双反”调查对我国的影响............28

5.1加重我国政府和企业的负担.....28

6我国应对“双反”调查的政策建议

“双反”调查的应诉方包括政府和企业。同时,行业协会作为企业的代言人以及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信息纽带,在应对“双反”调查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本文就从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个层面提出我国在应对“双反”调查中的政策建议。

6.1政府层面

6.1.1完善我国应对贸易救济调查的相关制度

我国政府应充分发挥在全球市场上的信息优势和国家整体优势,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建立和完善我国应对贸易救济调查的相关制度,涵盖预警制度,应诉激励制度等。

一、完善我国的预警制度。预警制度可以监控一个国家产品的进出口情况和产业损害情况,在企业可能面临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时发出警报,提示企业调整出口行为,政府调整补贴政策,从而避免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或者为可能遭受的调查做好准备。但是,我国当前的预警制度主要是进口预警和反倾销预警,而出口预警和反补贴预警尚不健全,“双反”预警更是接近空白。因此,我国应该在现有进口预警和反倾销预警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出口预警和反补贴预警,进而建设“双反”预警制度。另外,由于我国遭受的“双反”调查具有调查国和行业相对集中的特点,因此我国可以考虑优先建立针对主要国家和主要行业的“双反”预警制度,以后再逐步建立和完善全面的“双反”预警制度。

二、完善我国的应诉激励制度。在以往我国遭受“双反”调查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企业因不愿支付高额诉讼费用选择放弃应诉的现象,这一行为对我国政府和其他企业应诉“双反”调查产生较坏的影响。因此,在这一情况下,我国政府应建立和完善应诉激励制度,坚持服务应诉者的原则,建立并充足国际贸易摩擦应诉基金,为企业应诉贸易救济调查提供资金支持,减轻企业的应诉负担。应诉资金应由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出资建立,可交由行业协会管理,接受政府和企业的监督。

7结论

“双反”措施是国际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必定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依据。在国际贸易发展中,“双反”措施通过抑制不公平的贸易竞争,可以维护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和自由竞争。但是,“双反”措施也容易被一些国家或地区滥用,从而损害被调查国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阻碍国际贸易的自由发展。当前,我国是遭受“双反”调查最为严重的国家,如何合理地应对双反”调查己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遭受“双反”调查的现状,总结出我国遭受的双反”调查呈现出起诉方和涉案产品相对集中,双反”惩莉程度不同和“双反“应诉难度更大的特点。对于我国遭受“双反”调查的原因,本文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进行了剖析。“双反”调查对我国的影响主要有五个方面:加重我国政府和企业的负担,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阻碍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实施,引发产业链连锁效应,引发羊群效应。在前文对我国遭受“双反”调查的现状、原因和影响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个层面为我国应对“双反调查提出了政策建议。政府层面:完善我国应对贸易救济调查的相关制度,规范我国的补贴政策和措施,充分运用争端解决机制;行业协会层面:完善“四体联动的应对机制,成立贸易救济调查应诉基金,培养“双反“调查应诉人才;企业层面:提前准备并且积极应诉,优化出口产品竞争策略,充分运用司法审查制度。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经典范文七:欧盟—印度FTA谈判的焦点议题及对中国的启示

1绪论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迅速,高速发展的同时又潜藏着很多危机,美国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纷纷积极参与建立区域经济合作。涉及范围广泛的区域经济合作有:美国积极推动下发展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美欧启动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东盟十国发起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各国之间达成或正在进行的自由贸易谈判更是数不胜数。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区域贸易协定的数量大大增加,其中自由贸易协定是最常见的形式。世贸组织网站指出,“截至2014年6月15日,己经报给世贸组织的关于商品和服务的区域贸易协定大约有585个,其中生效的有379个”。WTC中超过90的成员都参与了自由贸易协定。

近期,欧盟和印度都将目光投向了区域贸易协定这一政策工具来加强他们出口产品的市场准入。目前,欧盟已经达成的货物或服务区域贸易协定有72个,其中大多数是欧盟周边国家和南北美洲接壤处的国家,南北美洲接壤处的国家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印度达成货物或服务区域贸易协定的国家有52个,98%分布在亚洲,非洲和南美州地区,和与欧盟达成区域贸易协定的国家的分布情况截然不同。印度是首个与欧盟进行自由贸易谈判的金砖国家,印度与发达经济体欧盟进行自由贸易谈判形成的FTA模式对于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大的发达经济体之间的谈判来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于中国与大的发达国家进行谈判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1.2研究框架

本文以欧盟与印度的贸易情况以及此次贸易谈判的焦点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欧盟与印度的贸易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欧盟与印度在彼此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投资领域的地位,再结合之前欧盟、印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谈判的情况,归纳总结出此次欧印自由贸易谈判的焦点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欧印自由贸易谈判对今后南北型经济体自由贸易谈判的示范作用和对我国的启示,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

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情况作了综述,同时说明了文章的结构框架并指出文章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介绍了本文应用的理论基础,分别是自由贸易区理论、关税同盟理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三部分研究了欧盟与印度之间的贸易情况及特点。通过对WTO网站和欧盟统计局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出欧盟和印度在对方市场和全球市场上的地位和欧盟与印度发生贸易的主要商品类别。欧盟无论在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上都对印度持有很大的顺差,欧印自由贸易协议将为印度带来比欧盟更多的利益。

第四部分在分析了欧盟与印度的贸易来往的概况和特点之后,通过分析大量的相关政府报告,新闻以及其他学者对此次谈判的研究 文献,归纳总结出欧盟与印度自由贸易谈判的五个焦点问题。

第五部分结合上述内容提出此次谈判对今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谈判的示范作用和对我国的启示。

第六部分结论,对各章各节进行归纳总结,并概括出本文的主要研宄成果。

2理论框架

2.1自由贸易区理论

自由贸易区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达成自由贸易协议,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金,实现商品在各成员国之间的自由流动。各成员国对非成员国保持独立的对外贸易政策,对非成员国不实行统一的关税和贸易政策。英国学者在《国际一体化经济学》一书中指出自由贸易区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各成员国对外实行不统一的关税和贸易政策。

2.1.1多米诺理论

鲍德温于1993年最初提出了“地区主义”的多米诺理论,他认为互惠贸易协定的发展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解释了20世纪末FTA的潮流。一国调整贸易政策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势力:一是来自国内出口商和生产者组成的利益集团的诉求。倘若原先的贸易伙伴国与别国签订贸易协定,他们就会敏锐的察觉到对象国贸易政策的转变,于是利益集团就开始游说本国政府与相关国家建立或参与现有的开放性贸易协定,继而引起新贸易协定的接连出现,这导致了分散的FTA如多米诺骨牌一样,纷纷向核心国家靠拢;二是来自贸易对象国和别国签署贸易协定造成的外部压力。有的国家并不愿意卷入FTA的浪潮中来,但周边和贸易伙伴国家的参与,使该国面临出口环境恶化,国际竞争力下降的风险,为了避免此类状况的发生,该国必须考虑加入。

2.2关税同盟理论

关税同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奠基石,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对外关境。关境内部成员国之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减少贸易限制,使商品在关境内自由流动。对关境外部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进口实行统一的关税税率和对外贸易政策。

美国的经济学家最早开始系统地对关税同盟理论进行研究。他根据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成本学说”对区域贸易安排中资源合理配置的影响展开了较为系统的静态分析。之后提出,关税同盟成立之后,成员国之间实行自由贸易,对成员国之外的第三方实行保护贸易,会产生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是指关税同盟国之间通过相互减让关税,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全可以产生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两种贸易效应。认为,关税同盟的福利大小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为成立关税同盟之前各成员国关税税率的差异程度。二为关税同盟国的经济规模的大小。三为关税同盟国之间商品弹性的大小。四为关税同盟国之间商品生产成本的差异程度。五为关税同盟共同税率的大小。

通过大市场内的激烈竞争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最后表现为投资刺激效应。关税同盟的建立有助于吸引外部投资。随着共同市场的扩大,关税同盟区内的投资会增加。这种增加来源于两方面的效应:刺激区内投资效应和吸引区外投资效应。

3欧盟和印度双边及区域贸易关系........11

3.1欧盟和印度区域贸易发展概述.......11

3.2欧盟和印度的货物贸易关系......13

4欧盟印度FTA谈判的焦点议题.......24

4.1服务贸易问题.....24

5欧印FTA谈判的示范效应及对中国的启示........34

5欧印FTA谈判的示范效应及对中国的启示

5.1欧印FTA的示范效应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分工加快了各国进行区域贸易谈判的进程,发达国家、发达经济体己经在全球范围内达成了很多区域贸易协定。近几年,欧美都将目光投向了亚洲地区,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之间有很大的互补性,开拓贸易的空间很大,但两者间的经济实力差距较大、政治立场不同,谈判注定会面临很多挑战。

区域经济一体化从模式上划分可以分为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和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此次欧印自由贸易谈判显然属于南北型区域一体化的模式。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数量少、成立时间较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往往体现在生产链上的分工,呈垂直分工特点。

虽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自由贸易谈判的经验不多,发展中国家仍需要继续支持和积极参加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区域贸易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坚持循序渐进、逐步幵放的原则,建立有效的缓冲机制。在南北型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以一部分经济主权和让渡换取极大的经济利益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对发达国家在本国市场造成的冲击,要制定长期计划,为长远的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地保护国内产业,从根本上加强企业的经济能力。在对待取消贸易壁全和非贸易壁全问题上应该采取差别对待的方法,对敏感领域可以采用分步自由化的方式实现自由化,按照大小和先后次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开放程度。此外,还需要建立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因为协议实施伊始,通过特定的机制,协调各成员国的立场,有利于自由贸易区的稳定发展。

6结论

本文结合全球区域贸易协议发展迅速这一背景,借鉴了国内外对欧盟和印度区域贸易发展问题的分析研宄,分别概括出欧盟和印度区域贸易的发展特点,分析了欧盟与印度之间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国外直接投资的情况;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当前欧盟与印度自由贸易谈判的进程和发展情况,总结出欧印自由贸易谈判中的五个焦点问题;最后根据欧印自由贸易协议的进展情况和所遇到的困难提出欧印贸易谈判对我国的影响以及启示,从而使我国能够更好的应对未来与发达国家,发达经济体的谈判。

由于欧印自由贸易协议还没有达成,对一些议题还没达成决议。本文首先分别分析了欧盟和印度区域贸易协议的发展情况,欧盟无论在缔结区域贸易协议还是贸易额方面都远远优于印度的发展情况;接下来分析了欧盟与印度之间的贸易特点,在货物贸易方面,欧印之间的贸易额逐渐上升,贸易商品既有竞争性又有互补性。在服务贸易方面,欧盟对印度一直持有贸易顺差,欧盟15国具有明显的优势,印度的发展水平比欧盟12国稍逊一些,近年来有赶超的趋势。在直接投资上,欧盟对印度的资本流入量明显大于印度的资本流出量。可见,欧盟作为大的发达经济体在货物、服务贸易与投资问题上都占据明显的优势地位。

欧盟与印度之间制定自由贸易协议必然会对我国的贸易发展产生不小的冲击,尤其是对我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谈判中印度对焦点问题的谈判立场对我国今后的贸易谈判也具有启示作用。在与发达经济体进行贸易谈判时,适当让渡自己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坚守谈判的原则,对本国的发展型企业不能让步。发达经济体往往要求更高的技术标准和劳工标准,而且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会走向高标准的方向,我国企业应逐渐提升环境和劳动标准,这样不仅会提升产品的质量,更有利于突破别国的技术贸易壁垒。最后一点是,在区域贸易经济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应加强与其他经济体的沟通,制定区域贸易发展政策,融入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浪潮中去。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经典范文八:碳关税对广东出口的影响及其分析——以钢材和纺织品为例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努力发展对外贸易与合作。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经取得巨大的发展,我国也已迅速成为世界重要的经济大国。很明显,对外贸易已然将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贸易紧密地结合起来,成功的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然而,就在对外贸易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最重要的部分的同时,其快速发展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有专家指出,对外商品贸易的发展对环境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又因为近年全球变暖现象严重,关于对外贸易、节能减排诸如降低能耗和减少碳排放量的讨论也渐渐成为焦点话题。特别是从2009年以来,先是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然后在09年12月世界各国首脑云集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参加世界各国气候大会,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如何构建节能减排的“低碳”社会。目前,人们谈论“低碳”一词,已不再将其局限为环境问题,而认为已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和贸易等多个领域。因此,如何看待对外贸易与环境以及碳减排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正日益成为各个国家和政府摆在首位的重要问题。

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也渐趋激烈,因此尽管欧美各国都宣称支持自由贸易主义,但是他们本能地趋向于利用贸易保护主义来保护本国的相关产业。在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之后,贸易保护主义在欧美各国越发明显。基于此背景,发达国家或地区已将碳关税视为一种全新的绿色壁垒,成为其实施贸易保护政策的新型手段。世界主要经济体,如欧盟、美国、日本等都已先后主张实行“低碳经济”,希冀通过发展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来达到保护环境之目的,并试图以此来抢占领国际市场的先机,对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打压。因此,碳关税就是各发达国家用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种贸易保护措施。

1.2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2.1 研究方法

根据国内外学者就碳关税可能对国际贸易所造成影响的分析,本文尝试从分析碳关税形成背景入手,并结合广东省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估算出本省1990-2012年度的碳排放量,并根据碳排放量的变动特征,对其进行一定的原因分析;同时本文拟通过 1990-2012年的相关出口数据,以广东省的钢材和纺织品出口为例,建立简单的线性回归计量模型,通过回归分析模型中碳关税与价格变量及出口数量的联动关系,然后再估算不同税率的碳关税分别对广东省出口贸易的不同影响,最后给广东的对外贸易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

1.2.2 论文结构

全文共分为六大部分,具体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是本文的引言部分,主要介绍碳关税问题的研究背景及选题的意义,以及论文结构和可能的创新点和相关的研究方法进行简单阐述;

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主要是简单介绍国内外前人就碳关税问题而展开的相关研究;

第三部分主要从出口贸易数量,主要贸易伙伴国及出口商品构成三方面详细分析了广东省的出口贸易现状及特点;

第四部分通过实际数据分析广东省近二十年的碳排放总量和广东省的碳排放强度等;

第五部分是以钢材和纺织品出口为例,通过建立简单的计量模型来估算碳关税对广东省贸易出口可能造成的影响,并就碳关税对广东贸易出口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消极影响进行简单分析; 第六部分通过以上的分析,提出广东省出口贸易应对碳关税的对策。

2广东省对外贸易现状

2.1 广东对外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出口贸易和数量不断扩大,外贸出口对广东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驱动作用,为广东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多年来,广东省的外贸出口一直都位列前茅。从表3-1 可以清楚看出,从1991至2012年间,广东省外贸出口额在一直高达全国出口总额的 30%以上,即使 2008 年发生了经济危机以来至2010,广东省所占的比例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仍然非常接近30%。由此可见,广东省的对外贸易对于中国的外贸出口和经济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由于对外贸易对广东省的国民经济贡献度也一直在逐年上升,对外贸易早已成为广东省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一般来说,外贸出口依存度可以清楚反映某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部出口商品总额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通过分析广东省外贸出口的依存度(表 3-1),就可以清楚知道出口贸易对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带动作用,而且呈现了逐年持续上涨的趋势,而且历年都大大超过了60%。其中,有三年甚至超过了90%,如1994、2006 和 2007 年。从 2001 年开始,外贸依存度持续稳步上升,该数值在 2007 年达到了高峰值,其对经济增长拉动的贡献不言而喻。然而,随着 2008 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我省的出口贸易大受影响,数值猛然降回到了 76%。这种走势可以通过图 3-1 来看,就更容易得出,广东出口总额与广东省的 GDP 是密切相联,走势完全几乎同步,一路稳步上升。只是由于 2008 年的金融危机的缘故,在该段时间的的广东出口总额才有明显下降,与广东省的 GDP 走势才略有分离。另外,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国家经济转型的缘故,我省近年的出口依存度有所下降,但是依然稳步保持在60%以上。

2.2广东对外贸易的主要贸易伙伴

广东对外贸易的成熟发展促使其对外贸易的出口国遍布全球,而众多出口国也为广东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根据预测,自从美国提出 2020 年将要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征收碳关税后,欧盟、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肯定也会纷纷效仿。但是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又都是广东省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国。在这种情形下,重点分析广东省对外贸易的主要贸易伙伴,和可能面临碳关税波及的出口商品类别,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通过 2012 年统计年报,可以得知,2012 年广东省对香港、美国、欧盟、东盟和日本5 大市场出口额合计为 4462.36 亿美元,占全省外贸出口总值的 77.7%。其中,对香港出口2200.31亿美元,增长17.6%;美国911亿美元,增长 3.3%;欧盟 685.63亿美元,降低了6.0%;东盟 397.04 亿美元,增长4.8%;对日本出口 268.38亿美元,增长4.7%;韩国207.04 亿美元,增长 52.5%。同期,在进口方面,广东省自东盟、日本、韩国、欧盟和美国 5 大市场进口额合计为 1834.29 亿美元,占全省外贸进口总值的 44.8%。其中,自东盟进口 526.29 亿美元,下降了 4.7%;日本 451.49 亿美元,下降了 4.7%;韩国 411.93 亿美元,增长9.8%;欧盟 262.41亿美元,下降了9.4%;美国182.17亿美元,增长11.8%。同期,自香港进口77.56 亿美元,增长了24.7%。

图3-2 就清楚明示了2012年度广东省出口贸易的主要市场流向和市场份额。其中,香港、美国、欧盟和日韩市场的出口额就占据了广东省出口额的77.7%,而香港则占去了33%,美国和欧盟则分别占据15.9%和11.9%。具体如下:

从长期来看,我们可以通过表 3-2来分析近 5 年广东省贸易伙伴国或者地区是否有显著变化。通过对主要几个出口国(地区)的研究发现,广东省主要的出口贸易伙伴都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以及日本这样一些发达国家(地区)。这些国家(地区)具有很强的集中性,导致广东对外贸易出口国(地区)的分布不够分散,这种不合理的市场结构必然会使广东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得多变,继而这种不稳定性就会考验到广东对外贸易抵抗风险的能力。然而正是这些主要的贸易伙伴,又与我国即将面临的碳关税征收国(地区)不约而同地相重合。如果碳关税真的开征,毋庸置疑,广东省出口贸易肯定会遭遇到严重的冲击。

3 广东省对外贸易现状 .............. 13

3.1 广东对外贸易现状 ............. 13

3.2 广东对外贸易的主要贸易伙伴 ..................... 15

4 广东省能源利用强度现状................ 19

4.1 广东省碳排放量的估算(以 1990‐2012 数据为例) ..................... 21

4.2 碳排放强度估算和人均累积碳排放 ......... 24

5 以钢材和纺织品为例的碳关税实证分析 .................. 27

5 以钢材和纺织品为例的碳关税实证分析

5.1 以钢材为例的碳关税实证分析

据报道,早在2007 年中国的钢铁产品就已位居世界首位,高达5.2亿吨,约占到全球同期钢铁产量的40%左右。庞大的钢铁产量决定了中国在世界钢铁行业中出口强国的地位。然而,由于产量多、生产成本较低和资源禀赋差异等因素,中国的钢铁价格,在全球钢铁贸易中,一直都是远远低于美国同类产品的价格。据相关报道,在美国国内定价为 600美元/吨的钢铁,如果从中国进口则只需要370 美元/吨即可。此外,由于钢铁产业的出口结构不合理性以及出口市场大多主要集中在韩国、美国和欧盟地区;因此,美国一直都把从中国进口的钢铁视为反倾销的重要目标。

因为钢材一向都属于属于传统意义上的高碳排量产品,在其生产和制作过程会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另外,钢材也是广东省近二十年来比较典型的大宗出口产品之一,因此,分析美国征收碳关税对其出口贸易量的影响对我省的出口贸易意义重要。因此,本文在此将以广东省的钢材出口为例,通过建立简单的线性方程,对其出口数量和出口价格等进行实证分析,并简单评估在不同的碳关税率下,我省的钢材出口量将可能受到的影响。

6 从贸易角度对广东省低碳减排的政策建议

6.1 低碳经济压力下外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如果各国消费模式和生产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么原来困扰的问题—降低碳排放量仍然是难解之谜。关于碳排放的污染仍然会在全世界的范围内继续蔓延开来。而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第二个步骤就是主要依赖新型技术如能源清洁技术的发展治理。从当前情况来看,所谓的清洁节能绿色技术目前还仅局限于简单的理念上,还远没有达到象第一次工业革命对技术深度的影响那样,对于解决这个难题的基本方法也还没有出台。

其次需要考虑的是应该不应该对国际贸易中的污染进行区分。事实上,国际分工中的产品和污染明显是有分离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大量含有高碳排放的工业品,然后出口到发达国家,客观上工业成品是在发达国家境内正式完成消费。但是现实情况却是,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碳量却被记录在发展中国家。在明确碳减排目标时,应该考虑把国际贸易中碳排放量进行一定的区分。

最后,可以通过人均碳预算的方法来部分解决我省对外贸易的低碳节能问题。首先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制定人均碳预算的方法,然后再给各省划定定量的排放份额,最终使各省都有了明确的碳配额。排放碳有了定额的供给和需求,自然碳排放的价格也就有了。这也许是一个有效解决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经典范文九:FDI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基于产业集聚视角的分析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1.1.选题的意义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是促进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有两个基本来源: 一个是国内的自主研发,也就是R&D,另一个则是技术外溢。技术外溢一个最主要的实现途径就是外商直接投资(FDI),FDI 能够通过技术转移、技术扩散和技术外溢等途径来持久地提高东道国的生产效率和产业集中度,从而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实现经济持续有效的增长。但同时,FDI 也通过挤出效应抑制东道国技术的发展。关于正效应和负效应之间的博弈结果,很多学者得到的结论相反。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研究没有考虑到东道国经济情况和所研究的产业情况的不断变化。此时在新的假设条件下,将东道国产业因素及经济因素的变化考虑进去,重新审视FDI 的技术溢出效应,并运用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就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运用全国制造业分行业的相关数据,研究产业集聚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的FDI 技术溢出效应,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2 研究思路,方法及结构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结合实证检验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说明,分别从理论方面和实证方面进行阐述,对产业集聚理论和计算方法的发展,TEP 理论和计算方法的发展及 FDI 与产业集聚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之后,结合有关文献提出关于产业集聚对 FDI 溢出存在门限效应的观点,并从产业关联,成本最小化及规模经济三方面解释产业集聚对 FDI 的影响路径,并对门限效应进行了说明。最后,根据理论设定了门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证明门限的存在并对相关结论作出解释,由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写作框架如下:第1章介绍了写作的背景和意义,文章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创新及不足之处。第2章是文献综述,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进行说明,理论方面侧重介绍产业集聚内部的学习体制和门槛产生的原因,实证方面从产业集聚,TFP 及实证研究方法这三方面进行阐述,并分别介绍了研究的不足之处。第3章结合前面的文献综述,从产业关联,成本,规模经济这三个方面分别介绍了产业集聚与 FDI 技术溢出的关系,并对门限产生的原因提出理论上的分析。第4章和第5章对TFP和EG 指数进行了测算。第六章设定门限模型,从实证方面对门限值进行检验。第7章针对实证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并据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产业集聚对 FDI 技术溢出门槛效应的理论研究

2.1.1 人力资本流动理论

马歇尔(Marshall,1895)认为人力资源是产业集聚内技术溢出的主要渠道,知识可以在劳动者身上固化,当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战略性员工在企业间流动时,可以提供一种信息扩散的渠道。产业集聚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这种流动性变的更为频繁,从外资企业来说,他们更愿意选择信息量丰富的投资环境,员工间的非正式交流和跳槽行为将是使外资企业的信息和技术在产业内扩散和传播。当人力资本的流动和配置达到一定水平时,也就是达到一个门槛值时,FDI 的技术溢出效应会逐渐体现出来。Audertseh,Feldman(1996,1998)及Almeida,Kogut(1999)则以硅谷为例验证了以上理论,他们对硅谷的中高级技术人员的流动性进行了研究,认为这种流动性有利于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的溢出。Wolfgang 和Keller(2000)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分析了R&D支出和技术产出之间的关系,认为人力资本的流动可以代替技术的流动。但是由于流动性的限制,技术的产出存在不确定性。Neslihan 和 Aydogana(2004)总结了之前学者关于产业集聚和技术溢出的相关理论,提出两种集聚的组织形态所带来的技术溢出:一是集中的聚集场所,二是双向交流。聚集场所及产业集群所带来的人力资源的集聚和流动造成了企业学习因素的聚集,从而提高了集聚企业的竞争力,加快了技术的溢出。但是,只有当集聚达到一定的规模,这种优势才会出现。

2.2 产业集聚对 FDI 技术溢出门槛效应的实证分析

2.2.1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Solow 于1957年发表了阐述全要素生产率的《技术变化与综合生产函数》,它系统的说明了全要素生产率计算的过程,为之后众多学者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奠定了基础,索洛将传统的生产函数理论及拟合生产函数理论和国民经济的核算结合在一起,采用了微积分推导的方式,最后得出了索洛余值即全要素生产率。

Danison(1967)在索洛研究的基础上将经济的统计因素分为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两部分。之后,对这两部分进行了细分,将生产要素投入量分为劳动和资本两类,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变化体现在劳动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以及资本数量的增长,而生产要素生产率则包括资源配置,规模及知识的发展和应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体现在资源配置的优化,规模的扩大和知识利用率的提高,提高这些因素均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同时,Danison 也将教育作为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实证分析的过程中,他着重估计了教育因素对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数量的增加和教育质量的改善可以提高劳动力的水平,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并改善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式。除此之外,Danison也将知识的进展作为重要的解释变量,将其与经济的增长进行了显著性检验,认为知识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测算全要素生产率时,Danison 将投入因素进行了细化,将资本分为住宅建筑,住宅土地,非住宅建筑和设备,非住宅土地以及存货。在劳动的统计计量中,充分考虑了就业情况,工作时间,性别,年龄等因素,左后将这些指标合成了总的投入指数。

第3章 产业集聚对FDI 技术溢出门槛效应的理论分析 ............... 13

3.1 产业集聚对 FDI 技术溢出的影响 ............... 13

3.2 门槛效应产生的原因 ................ 14

第4章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 16

4.1 TFP 测算的原理 ................ 16

第5章 产业集聚度的测算 ................. 22

5.1 EG 指数测算的原理 ................... 22

第6章 FDI 技术溢出门槛效应的实证检验

下面我们针对关于产业集聚对 FDI 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结合已有文献研究来设定相关模型。所选模型为门限回归模型。对于门限模型,在Hansen(1999)提出阈值回归模型之前,关于门限值的研究,学者一般采用认为提出门槛值的方法,即将门限值外生化,这个门限值的选取一般根据数据的情况和研究学者的理论分析提出,之后采用样本分割的方法来检验它的存在性。总的来说就是人为选定了一个可能的门槛,而后根据所选定的门槛将样本分成两部分或多部分,对这个几个部分分别进行回归,看这几个部分的回归结果是否具有显著的差异。这种方法的缺陷显而易见,即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门槛值有一定的误差。鉴于这种情况,Hansen(1999)提出了内生化的阈值回归模型。在这个模型中,门槛值是有模型内部决定,是内生化出来的数值。这个模型的实质是Grid Search算法,即利用一定的软件采用离散遍历的方式试验每一个可能的数值,并对每一个可能的数值进行回归,当模型的残差平方和最小时,所试验的那个分割点就是模型内生的阈值。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启示

7.1 结论

一般来说,我们着重关注第一个门槛,因为达到第一门槛值时,溢出水平的负效应开始逐渐减弱,之前产业集聚所积累的优势开始显现出来,虽然这并不代表东道国技术水平的实质性提高,但是产业环境和外商投资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业集聚所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成本的下降,产业链的完善等均使得关联效应增强,从而使外商投资的范围更加宽泛,投资国更愿意将与相关产业对应的技术开发等环节引入东道国,从而是技术溢出效应逐渐显现出来。同时,第二个门槛值的现实意义也是很重要的,因为第二个门槛是使 FDI 的溢出效应由负变为正的门槛值,很多学者将其称为符号改变门槛,为了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理解,我们有必要对技术溢出进行相关的介绍。国际上普遍认为技术溢出并不是单纯的购买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溢出是东道国可以根据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进行自主研发和创新。在 FDI 技术溢出的研究过程中,符号改变门槛之所以被重视就是因为这个门槛值意味着东道国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实质性的跨越。当东道国的产业集聚水平跨越这个门槛值时,东道国就不仅仅是模仿外商的产品了,而是开始具有了学习的能力和能够进行独立的创新,并且东道国在不断学习和创新的过程中,知识产出不断增加,经济效益也随之提高。在本文中,第二门槛值 0.0721 即符号改变门槛,意味着当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度增加到该值时,制造业从平均水平上来说开始了自主创新的过程。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经典范文十:广东省以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可行性——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1 导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自1978年改革开放的30多年以来,中国的经济以年均近两位数的高速度增长,人均收入也得到大幅度增加,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巨大改善,社会经济结构不断改革,经济社会发展稳定,这在世界上是一个十分罕见的成功的案例。而且现在的中国无论是在国际政治的舞台,还是国际经济的舞台上都开始发挥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中国是靠扩大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而广东省作为以外贸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典型省份,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广东省长期来都是主要依靠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使得广东省经济受世界金融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深。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在美国突然爆发,使整个世界的政治与经济为之一惊,这也恶化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外部环境,经济增长受到很大影响。针对金融危机给中国的出口带来的强大的负面冲击和国内部分行业增长速度下滑的情况,国务院及时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方案,主张以扩大内需来消减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条件负面的冲击。但是这些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侧重于利用扩大政府购买,也就是政府的投资需求,来改善外部需求对中国外贸环境的负面冲击,并且也确实能够在短期内取得保持原来经济高速增长的效果;但是若从长期来看,结果却并非如此,扩大政府投资并不能实现宏观上扩大内需的政策经济目的,这样一来也会影响居民投资和居民消费的扩大的正向作用,也就不能从长期上改变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于是当2010年相继爆发美债危机和欧债危机时,中国仍然疲于应对,根本无法从容应对。受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后来2011年相继爆发的欧债危机和美债危机的影响,整个中国的外贸出口外部条件遭遇严重冲击,广东省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出口大省更是首当其冲,2009年净出口同比下降27%,这是近十年来广东省净出口增长率首次出现负值。至此,广东省过度依靠外贸来发展经济的增长模式的缺陷已经完全暴露在世人面前,引起了政府、企业乃至普通民众的注意。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文献研究法。通过研读大量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方向,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理论提出和发展取得的成果,以及中国的具体问题。

第二,规范分析法。简要介绍根据支出法核算GDP的理论,指出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列出GDP增长率与消费拉动、投资拉动和净出口拉动的关系。由此可进一步从理论上提出扩大内需能够拉动经济增长的理论假设。

第三,实证分析法,也是本文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广东省统计信息网中有关广东省GDP、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2000年至2013年月度数据,核算出季度数据后进行平减,再去除季度趋势后取对数,然后运用VAR模型建立协整方程,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对广东省的消费、投资、净出口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全面的实证研究。

第四,历史分析法。以中国历年消费、投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数据,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第四,对比分析法。对比较消费、投资与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提出过度依赖净出口或投资会出现的问题,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才是解决当前中国经济困境的明智选择。

2 理论回顾和文献综述

2.1 国内文献综述

与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和方向都不尽相同,国内学者研究扩大内需与经济增长主要从我国国内需求不足的现实出发,分析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建议。

早在1999年刁永祚就提出了扩大内需是 中国经济增长的现实选择,同时提出了扩大内需的制约因素包括:持币动机增强、市场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收入水平的不均衡、投资性支出增加、体制性因素和改革滞后、亚洲金融危机。

张讯(2009)认为对外依存度较大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消费性需求增长的内生机制不完善是制约国民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因素,投资质量差和效益低则是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后劲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汤文莉(2009)认为目前我国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存在三组失衡的关系:在投资与消费关系上,过度依存投资,消费需求却不足;在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关系上,过度依赖政府投资,而民间投资不足;在城乡消费关系上,城市消费偏重,农村消费则不足。

李颖(2009)认为低消费、高投资长期存在将引发经济运行风险,例如:经济失衡、经济波动和经济质量低下。另外李颖指出导致低消费的原因还有体制障碍,例如:收入差距加大制约消费增长;而城乡二元制结构直接导致农村消费不足;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不足,加大了居民对未来消费支出的预期。

2.2文献总结和评论

国内外学者的已有研究为本文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西方学者对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力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小国经济, 例如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但是这些小国国内需求较小,生产力水平也普遍较低,与我国的大国经济国情差别较大。

其次,西方学者是从出口导向增长模式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消极作用的角度提出内需导向增长模式的,而我国不只是因为出口导向增长模式给我国带来了困境才要进行经济增长转型,我国还有具备强大的内需可扩大空间。

最后,对于消费、投资、净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现有文献在研究方法和结论上不尽相同。国内学者对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研究大多局限于规范分析,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少有的几种实证分析方法却又是各说几见,难以达成共识;另外 国内文献对内需与外需的定义也存在着差异。卢万青、张伦军(2009)利用VAR模型分析我国的内需、外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但是他们采用的外需指标是出口,通常意义上外需是外国对本国劳务和商品的净需求,即本国的净出口。所以本文选用净出口数据指标在VAR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协整方程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对广东省的消费、投资、净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全面的实证研究。

3 广东省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理论构建............ 9

3.1 广东省“两高一低”发展模式的现实困境 ................ 9

3.2 支出法核算 GDP 的基本理论及相关变量概念界定................. 17

4 实证分析........... 20

4.1 变量选择、数据来源及处理................. 20

5 结论和政策建议................ 33

4 实证分析

4.1 变量选择、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采用2001年第一季度到2013年第四季度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自广东省统计信息网。GDP是支出法核算的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本文将它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变量;CONS是广东省社会零售商品总额,本文将它作为衡量消费的变量;INV是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本文将它作为衡量投资的变量;EX是广东省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是用出口减去进口所得,本文将它作为衡量净出口的变量。虽然有学者提出衡量区域性出口问题,例如广东省的对外出口时,应该将广东对中国其他省份的出口衡量在内,但是因为这个数据很难选定很好的变量来衡量,所以我们在文中不予考虑。另外广东省的出口数据是广东省海关统计的从该海关出品的商品与劳务,不一定都是生产于广东省,但是本文认为因为广东省的加工贸易产业相对于周边几个省来说要多得多,所以周边几个省通过广东省出口的商品与劳务的数据,我们在本文中忽略不计。

5 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建立VAR模型分析了广东省消费、投资、净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关系,得出一些结论,并结合广东省相关经济形势,对广东省宏观经济调控提出政策建议。

第一,因为广东省净出口是投资的强格兰杰原因,所以净出口波动可以通过影响广东省内需特别是投资来影响广东省GDP,这样也就进一步扩大了净出口波动对GDP的影响;而由方差分解的结果显示净出口的波动主要受其自身冲击也就是国外因素影响,其次才是国内因素,因此净出口对广东省经济的冲击极难预测。

第二,净出口是投资和强格兰杰原因却不是消费的格兰杰原因,一味扩大净出口,会引起广东省投资与消费比例继续失衡,经济发展不平稳,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而且高投资是由高储蓄率作为支撑的,这也进一步抑制了消费的扩大。由多年的历史数据来看,广东省经济增长离不开净出口,但为了避免投资与消费比例进一步失衡,所以不能一味追求扩大贸易顺差,应该大力扩大消费。

第三,从协整方程来看,消费对GDP拉动作用最大,但是GDP却不是消费的格兰杰原因,可见,广东省收入分配不公平,GDP的增加并不会成功分配到居民手中,所以居民不会因为GDP的增加而得到更多的收入,自然消费性支出不会相应增加,这也是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广东省应该实施政策增加居民收入,这样才能有效扩大消费,充分发挥消费对GDP的拉动作用,另外也可以缓解广东省内消费与投资长期失衡的现象。

第四,由脉冲响应结果显示,短时期内,投资冲击的脉冲响应大于消费和净出口,也就说在短时期内,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要大于消费和净出口。但是这三种拉动力当中也只有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会出现负值,而且波动性最强,可见投资与消费关系长期失衡,高投资而低消费,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