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在产品的全球化生产尚未发展之前,流出一国的商品完全由该国生产。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价值链分工导致一国出口的产品不完全由本国生产。传统总值贸易统计方法以最终产品为统计单元并且由于地域分割局限性的存在导致中间品的贸易被重复统计,进而使得传统的统计方法不能真实刻画一国的出口水平。由联合国贸发组织公布的报告可以了解到重复计算的贸易量可以占到百分之十左右,价值链分工下传统贸易统计方式的不适用性日渐明显也亟待解决。
伴随着削减关税进而吸引外资以及加工贸易的盛行,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眼中的制造大国。事实上,以劳动要素作为自身参与分工优势的中国制造业为外国的高附加值中间品提供了便宜的再加工服务,在此基础上又将加工好的产品重新输出。尽管,总值统计口径下的制造业在数字上形成了大量的贸易顺差,但在实际贸易利得上中国只获取了很少的劳动费用,数字上的巨大顺差与加工贸易微小获利的对比反映的是严重被高估的中国制造出口以及不公待遇下的贸易摩擦。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应用增加值贸易统计下的增加值出口测算中国制造业的出口规模并分析在该口径下影响制造业出口的因素以还原制造业出口的真实情况并改善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出口水平。
.......................
1.2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研究思路
本文以出口贸易理论为基础,将投入产出技术与增加值出口测度方法相结合并最终给出测算模型的同时分析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出口贸易的规模及影响因素,通过与主要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出口的比较分析明确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出口概况,再将制造业细分行业按照技术层次进行划分并对出口目的地按照欧盟、新兴经济体、东亚经济体以及ROW区域进行划分来分析制造业出口流向特征,最后通过建立制造业增加值出口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模型,提出在增加值贸易统计下提高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出口水平的一些建议。具体来说,本文是按照“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这一路径来研究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出口贸易规模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2章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2.1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在全球价值链的研究中,增加值作为基本核算单元衡量的是一种商品或服务经过某一特定的生产环节或步骤所增加的价值。
2.1.1增加值贸易与贸易中的增加值
(1)增加值贸易
增加值贸易既将增加值方法下核算的进出口数据作差得来的数值就是增加值贸易。按照一国对他国的消费贡献讲就是指,直接或通过第三国进入到他国消费中的增加值。
(2)贸易中的增加值
贸易中的增加值计算的是国家间全部贸易流所包含的增加值。
二者的相同点在于都将一国出口总值中的外国增加值部分剔除,仅考虑本国要素的增加值含量。不同点在于根据前者计算的进出口额均小于按照后者计算的进出口额,原因是前者考虑了折返贸易的存在,在剔除国外价值的基础上,又剔除了出口后返销的国内增加值。
2.1.2增加值出口与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
(1)增加值出口
增加值出口要从増加值的来源和去向两个方面界定,即来源为国内去向为他国消费的增加值。从增加值的最终消费地来对增加值出口进行界定可以将返销的增加值从出口中去除,与现实中的出口更贴合。
(2)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
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表示的是一国出口中完全由国内生产的增加值。
相比较于增加值出口,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仅考虑剔除了一国出口中的国外价值部分而没有考虑由一国国内生产的增加值在出口后又返销回来的情形。所以,相比于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增加值出口是一国出口规模的真实反映。
...........................
2.2制造业增加值出口贸易的相关理论
增加值出口贸易的分工形式为垂直化分工,垂直分工的产生的根源一直可以追溯到比较优势的产生以及要素禀赋对其的解释,而它的发展则离不开技术进步以及规模经济的兴起。
2.2.1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稟赋
经过上文的相关分析可以发现不管是作为分工产生基本原因的比较优势还是劳动要素都是垂直分工的理论基础。相较于传统分工方式,垂直化分工方式下,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体现不是在产品与产品之间而是在某个产品不同生产环节即生产链条的各个“片段”上,即在各个生产链条“片段”上各国按照自身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进行生产分工。
在传统贸易理论的基础上,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所从产品的生命周期角度将这一分工活动过程进行动态化描述认为某种产品的生产既可以由一国完成,也可以将生产过程中的不同片段分散到全球完成并正式定义了价值链分工的概念,并从价值链的视角对国际贸易分工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新的定义与诠释,如表2.1所示。至此,全球国际贸易由产品间的贸易发展成为产品内国家间的贸易。这种贸易形式的典型特点是贸易对象不再是整个产品,而是将产品生产中的各个价值增值环节作为贸易对象进行全球范围内单个产品的生产加工再销售至全国各地。
....................
第3章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出口规模的测度.........18
3.1理论模型.............18
3.1.1国际投入产出模型...........18
3.1.2增加值出口测算模型的引入............21
第4章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43
4.1影响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出口的一般影响因素.................43
4.1.1技术创新...........43
4.1.2劳动生产率................44
第5章提高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出口水平的对策建议..........52
5.1加大R&D,特别是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52
5.2合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积极进行对外投资...............53
第5章提高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出口水平的对策建议
5.1加大R&D,特别是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是提升制造业增加值出口水平的关键,特别是掌握核心高端的技术研发。要在价值链分工体系下的国际贸易中取得根本益处就必须要提高中国在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位置,要想取得髙端价值链的位置提高中国的科研技术水平以及在各行业中的实践应用程度称为当务之急。
第一,政府要为制造业的创新提供制度保护与支持。
首先,政府要进行制造业发展的国家战略规划,为制造业的中长期发展设定目标也是为企业的研发提供方向。其次,政府可以从帮助企业减少研发成本、降低研发风险以及保护和提高创新收益两个方面进行。
从减少研发成本、降低研发风险的角度切入。由于高增值、高技术制造业的研发和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研发的成本过大而研发后的获益相对较低,那么企业研发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政策制定要为技术创新提供制度支撑与保障即可以通过补贴、低息贷款、税收优惠等政策手段为创新企业建立多种激励机制并降低从事研究开发、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的风险。
再者,从保护和提髙创新收益方面看。要使得收益有所保障则要激励创新,首先要对技术创新成果有制度方面的保护,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政府对于创新成果的收益或者说奖励可以成立专项基金。对于高新技术创新有特别贡献的企业或个人可以给予奖励。
.......................
结论
参与到先加工装配而后再出口的中国制造业表面上获得了较高的出口统计顺差,但事实上通过增加值下的测算可以了解到中国制造业的实际获益能力并不强,数字上的成功大部分来源于从外国进口的中间品的价值。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总值统计不能够反映中国这种以装配加工进口中间品再出口为特点的制造加工大国的贸易情况。
从制造业的不同技术层次看,总值统计方法在反应制造业出口的技术结构方面出现失真。即总值统计方法高估了中国制造业出口中中高和高技术层次的出口占比,低估了低技术以及中低技术制造业的出口。
从出口流向上看,中国制造业出口获益的市场结构在由发达经济体转向新兴经济体、东亚至发展中国家。说明中国在制造业出口方面与新兴经济体、东亚以及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加深,对于发达经济体的依赖性也在减弱,表明在制造业的生产方面作为发达经济体代加工工场的情况有所改善。但不能否认的是,尽管对于美国的依赖性在减弱但对于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增加值出口占比依然排在前两位,表明现阶段中国想要完全摆脱代加工的制造业地位仍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
在增加值出口的影响因素方面,外商资本、产业规模、劳动报酬以及技术创新中后三者起到的是积极作用,外商资本在制造业的增加值出口中起到的是负影响作用。产业规模、劳动报酬、技术创新三者对于增加值出口影响作用大小的排序依次为劳动报酬、产业规模、技术创新。其中劳动报酬与产业规模对增加值出口的促进作用非常显著表明现阶段拉动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出口的仍为劳动要素禀赋,以及产业规模带来的规模经济。技术创新发挥的作用并不显著,也说明加大研发力度拉动增加值出口水平的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