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经典范文一:中国与非洲经贸关系发展研究
第1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选题背景
新世纪之初,国际形势继续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得到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加强合作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加,各种安全问题相互交织。除此之外,地区和平问题尚未解决,发展问题更加突出。
中国与非洲交往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中国和埃及就曾有过海上贸易,此后的中国历代王朝也都与非洲不同地区进行过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国与非洲友好经贸合作的实质性进展出现在新中国成立之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非洲各国摆脱殖民主义统治走向独立的重要时期,相似的历史遭遇和相同的摆脱新老殖民主义的束缚及发展民族经济的迫切愿望,使得中国同非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进行过一系列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历届领导集体中都有要员对非洲不同国家进行了访问,而几乎所有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的领导人都访问过中国。双方的领导人频频互访,在增进了解的同时奠定了政治、经济合作的基础,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
随着经济的发展,来自东半球的新合作伙伴成为非洲经济发展所需的财政和技术的重要提供者,自此,非洲的发展格局正在改变。中国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新兴经济体,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企业与超过十分之一的非洲企业增强了在贸易和投资方面的合作。作为中国“走出去”战略的一部分,中国政府为非洲提供的补助和优惠贷款促进了中非之间贸易和投资方面关系的进一步增强。这种关系的增强一部分源于中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力量的增强,另一部分是源于中国想利用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实现中非互利共赢。在非洲,中非之间的大部分贸易和投资与开采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关
1.2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共分为以下六章:第一章概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对中国与非洲经贸关系的相关文献做了详细的综述,以及本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章阐述了中非经贸关系的理论基础并做出了评价。第三章概述了在各历史阶段中中非经贸关系经历的变化及特点。第四章分析了中非经贸关系发展的相关因素,并且探讨了欧美对中非贸易的反应,以及如何确保中非贸易优势,此外,本章还通过对北非的实证研究来分析中非经贸关系的发展绩效。第五章提出了中非经贸关系存在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中非经贸往来对非洲乃至欧美的影响。第六章提出了促进中非经贸关系的发展对策以及对未来前景的展望。
第2章发展中非经贸关系的理论依据
2.1国际经济合作的理论依据
2.1.1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又称比较成本说,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提出的。1817年李嘉图在斯密绝对成本学说的基础上,运用国际贸易“2*2模型”,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其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书中对自由贸易理论作了重要的补充,提出了按比较成本进行国际分工的学说,以相对成本论取代绝对成本论,把比较成本说由流通过程深入到生产过程,因而使自由贸易理论更加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这一学说在日后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在斯密奠定的基石上正式建立起了古典经济学的大厦,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于自由贸易的贡献很大,被看成是支配国际贸易的永恒“规律”。
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生产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产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这样一来,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成本理论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可使劳动配置更合理,生产总额将增加,同样对贸易各国都有利。但其前提必须是完全的自由贸易。
李嘉图以英国的毛呢和葡萄牙的葡萄酒为例,把两国之间相同产品的成本比较改为国内商品之间的成本比较,为各国都可以参加国际贸易并能从中获得好处的自由贸易主张奠定了理论基础。因为,各国的资源优势和生产优势构成了本国的比较优势,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在资源、地理位置、人口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各国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就可以使各个国家都从中受益。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问世,揭示了一个客观规律——比较利益定律,从实证经济学的角度证明了国际贸易的产生不仅在于绝对成本的差异,而且在于比较成本的差异。这一理论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具有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以及历史的进步意义。但是,比较成本理论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仅考虑狭义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广义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等。
2.2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南南合作)
2.2.1南南合作的背景和意义
第三世界由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以及欧洲的发展中国家构成。由于长期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剥削和掠夺,这些新兴的独立国家多数处于贫穷落后状态,他们的经济要发展,技术要发展,社会生活要发展。因此,这些新兴国家被称为发展中国家,亦即第三世界国家。第三世界的兴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形势变化的重要结果之一。战前,亚、非、拉广大地区,绝大多数处于帝国主义的统治或控制之下,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地位。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新兴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纷纷独立。他们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并成为影响世界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政治独立是经济独立的前提。如果不获得政治独立,主权被控制,资源被掠夺,是无法自力更生地发展民族经济的。然而,没有经济独立,政治独立就得不到巩固,不会长久。如果民族经济不发展,国力就不强,外来势力就有可能利用经济压力,施加政治影响,要求某些发展中国家改变政策,以适应其政治要求。这种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取得政治独立后,必须大力创造条件,利用一切机会,发展民族经济,以取得经济独立,并巩固政治独立。
发展中国家要发展民族经济,首先要立足于本身的努力,即自力更生。但是,自力更生决不排斥国际合作。南南合作即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合作,是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为求共同发展的一种新型国际关系。平等互利是南南合作的基本原则和生命线。不论国家大小、强弱、富贫,都应当一律平等,决不能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南南合作的双方或各方,都应从合作中受益。南南合作固然必须改变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但也决不能形成施舍和被施舍的关系。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发达国家。前面已经谈到,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迄今为止并未摆脱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束缚,如不等价交换、关税与非关税壁垒、金融垄断体系、债务负担等。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破旧立新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这需要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也需要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间的认真对话。
全球性谈判,即南北对话,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乌拉圭回合在进行了十余年的谈判之后达成了协议。但在关键问题上发达国家的承诺离发展中国家要求仍相距甚远。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就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南南合作一方面有助于各自民族经济的发展,增强经济实力,从而加强发展中国家在南北对话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可以协调立场,用一个声音说话,也有助于推动南北对话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第3章中国与非洲经贸关系发展的历程与特点........38
3.1中非经贸关系发展的历程.......38
第4章中非经贸关系的主要领域分析.......58
4.1中国对非洲的援助:起源和形式......58
第5章发展中非经贸关系的机遇与挑战........117
第6章进一步发展中非经贸关系的对策
基于以往对该课题的研究,本章阐述了一些经验结论与可能实施的方案。这些潜在的可能标示着中国国家角色在非洲事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由于利益相关者之间目标不同,各式既定对策应运而生。
6.1概述
非洲国家之所以能够相当坦然地经受住了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非洲国家之所以度过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贸易伙伴的转变,即从以美国和欧盟为主转变为对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的侧重。为保持未来经济增长,非洲国家必须继续培育和建立这些新兴且颇具前途的经济关系。尤其是中国,已经成为非洲的一个重要且充满活力的出口目的地。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在非洲的出口份额已经从2002年的3%,显著增长到2012年的15%。2013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认识到中国与非洲关系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中国政府在2006年的白皮书中概述了其非洲政策。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与非洲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合作方式决定了中非关系。但非洲国家为最大限度地从伙伴关系中获取潜在利益,非洲各国政府必须明确表达在中国问题上自己的综合政策。综合政策应包括自然资源之外的其它战略。
2012年秋天,中国领导层发生重大转变。非洲各国政府可借此变化发生之际,扩大与中国接触的范围。②未来,非洲领导人必须表达明确的目标和战略,以指导他们的国家与中国的下一个十年关系,否则,无论是对于中方还是非洲国家,都将意味着错过良机。
中国未来十年的增长轨迹,对非洲的发展可能是至关重要的。随着非洲的商业环境的不断优化,中国可帮助维持和促进非洲大陆的发展。由于2014年对美国和欧洲的出口回落,中国经济预计以较慢的速度发展。然而,中国国内逐渐起的消费可能暗示着非洲可以维持中国对非洲出口产品的需求。部分风险仍在存在,但是,中国对美国和欧盟出口的持续放缓,定会影响到中国对非洲出口需求的下降。
结束语
非洲国家与其它发展中国家之间不断发展的伙伴关系不仅改变着金融发展景观,而且有利于削弱该非洲大陆的贫困,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所以,我们应明白,争取更多的主动权和平台并不意味着和非洲发展中国家进行双边、三边和多边的发展交流。
中国被认为给非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不希望中非仅在农业和采矿业上有合作,尽管这些产业能够产出足够的资金以用于其它经济的发展。在非洲,城市是发展引擎的理论同样适用,过去农村发展优先的观点已经被取代。应同时发展诸如旅游业、园艺业、农业和农基工业等其它产业。
在非洲北部国家的研究分析中可以看出原材料以及在非洲开展重要活动所产生的政治后果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扩大在北非的贸易可能会使该非洲地区最脆弱的行业和创造就业的行业面临着重组的压力。但是其中的好处也不能忽视,中国在一些国家如阿尔及利亚已经建设了一些当地所需的基础设施,并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进行了新一轮的投资。尤其在埃及,一个成功的贸易和工业区的建立吸引了一大批中国中小企业进驻该地区。尽管在此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这些国家的政府应该意识到减少失业、扩大就业的重要性。当前,北非政府需要在与中国(以及其它国际投资者)的合同上表明他们在创造就业和转让技术问题上的进度安排。在此期间,主要的目标就是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平衡,也就是解决由中国在该地区的活动造成的各种环境问题。中国把在非洲投资包括对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例如铁路、公路和港口的融资作为在非洲设立工厂的再定位策略,借此来减少它对入驻中国的的国内产业的依赖。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经典范文二:新时期中国FTZ与FTA的发展研究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以交换为核心的贸易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进一步促进贸易的发展一直都是各国重视的议题。而这其中,自贸园区和自贸区的应运而生和蓬勃发展,向人们传达FTZ和FTA已然成为许多国家实施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之一。就自由贸易园而言,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1975年世界上约有25个国家设立,到2006年,这一数字已经超过130个国家,期间所覆盖的FTZ个数已从79个发展为超过3500个。由FTZ带来的直接就业从1997年的4300万飘升至2006年的6600万,考虑到就业乘数效应,FTZ在世界范围内将拉动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约1300万,这将占据世界总就业的1%。相比之下,作为新兴国家代表的中国,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更是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目前,中国拥有各种不同类型的FTZ大约200个。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类型的FTZ在促进贸易、增加就业、吸引投资、学习技术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FTZ相较,字面上意思十分相近的FTA同样在近几年呈现飞速发展。在世界贸易组织(主导的多哈回合谈判受阻之后,与对象国建立自由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各国间谋求贸易进一步发展的替代策略。作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形式的自由贸易区,近年来飞速发展,同时世界贸易呈现日益向各个区域经济集团集聚的特点,据世贸组织专家估计,大约一半的全球贸易是在各区域经济集团内部进行的。各国大都选择与本国地缘相近、产业结构互补的国家签订自贸协定来促进贸易和经济的发展,其中几乎所有的WTO成员都参加了一个或者多个自由贸易协定。
1.2选题意义与研究思路
1.2.1选题意义
放眼全球,金融海晡已然过去五年了,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经历了高速回落到低位震荡的煎熬,与此同时3D打印技术的问世、美国页岩气革命等热议焦点向人们预示世界正酝醜着新技术新科技新能源的变革时代。回望中国,连续35年高增长并保持年均增长率达到的中国经济已经到了拐点,曾经及时融入世界参与国际分工的我们,凭借成本优势的“中国制造”成为公认的“世界加工厂”。现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出口贸易大国的中国,却己然面临着贸易附加值低下、人口红利不再、中等收入陷讲、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进行的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再出发又是一个新的开始。2013年11月,被外媒评价为全面蓝图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到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注重以开放促改革,推动对内幵放和对外开放的相互促进、更好地将引进来同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域整合优化,而建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园区是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坚持世贸体制规则,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的网络。2013年7月,中瑞自贸区的建立,使得瑞士成为世界经济20强国家中首个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的国家,其中协议所签署的较高水平内容预示着我国在自贸战略上的转变。
本文立足国内现阶段的经济转型大背景之下,在对相关经济理论、改革幵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的自贸园和自贸区发展情况梳理,以及与国外具有代表性的自贸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厘清FTZ和FTA的概念与作用,使得促进完善管理和用好政策的同时,探讨中国自贸园和自贸区建设的战略意义与作用,以期为新时期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2章FTZ和FTA的理论依据与追溯
2.1相关概念
2.1.1自由贸易园区的定义
将FTZ翻译成“自由贸易区”也不为过,但其真正含义是源自世界海关组织的“自由的概念。根据现有文献,在上世纪世界海关组织的前身一海关合作理事会在日本京都制定了《关于简化和协调海关业务制度的国际公约》(简称《京都公约》),其中形成了第一个涉及该种类型域的国际规范,使用了“自由”这一概念,并在附约中规定:“自由区是指一国的部分领土,在这部分领土内运入的任何货物就进口税及其它各税而言,被视为在关境之外,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中国在年交存加入书,并于同1988年正式生效。1999年,WCO在布鲁塞尔通过了《关于简化和协调海关业务制度的国际公约修正案议定书》,将自由区的定义修正为“某个缔约方的部分领土,在这部分领土内运入的任何货物,就进口税及其各税而言,被视同在其关境之外”。新的修正案针对自由区这一广泛存在的特殊经济域形式,基于海关税收角度进行洽释,对于具体类型园区的海关监管制度采取不加限制的态度,由设区国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鼓励一线放开的原则。美国关税委员会、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报告中也就的定义给出相类似的解释。世界上关于自由区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表述,例如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自由港、自由仓等大约超过20种的形态或命名形式(图2.1)但是其所体现的“在境内关外实施特殊的税收和进出口制度”的基本特征确是统一的。我国的以经济特区、保税、出口加工区、保税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种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形式存在着,它们都具有的某些特征;上海FTZ的挂牌成立,不仅使得我国海关特殊监管的形态发展转变朝前迈进一步,更是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象征。就FTZ翻译问题,2008年5月,我国商务部和海关总署专门就自贸表述问题发函,建议将译为“自由贸易园区”,将统一译为“自由贸易区”。本文中提及的自由贸易园区属于广义上的自由贸易园区,泛指我国各种类型的海关特殊监管。
2.2自贸区的有关理论依据
2.2.1与FTZ相关的理论依据
1、传统贸易理论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寻找贸易发生的原因,从而采取措施增加贸易所得。在古典贸易理论中,认为只有在产品生产上拥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可以进行国际化分工和自由贸易并由此获得利益之后,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出即使一国在所有商品上都处于绝对优势或者绝对劣势时,只要根据本国的比较优势状况分别集中生产优势较大或者劣势较小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依旧能够使得贸易参加国获利。无可否认,古典贸易理论为早期的世界贸易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然而古典贸易理论严格的假设条件却与现实世界的贸易行为存在鲜明冲突。以H-O为代表的新古典贸易理论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H-O理论提出国际贸易和生产要素有密切关系,相比于建立在单个生产要素生产效率的国别比较基础之上的比较优势理论,H-O理论进一步提出一国要素禀赋的重要性。
从传统的贸易理论角度看,在发展前期,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自由港区等这些在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所建立的海关特殊监管域,都具有通过降低绝对成本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促进贸易的特点。这些自由贸易园区凭借本国廉价的劳动资源和土地资源,并出台特殊优惠政策,从而形成该区域产品生产的绝对或比较优势。然而,由于传统的贸易理论关于生产要素、贸易成本、产品价格、技术等方面的假设条件十分严格,假设条件与现实世界的实际情况差距大。倘若完全按照传统贸易理论,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同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极易因为贸易结构问题,落入比较优势陷讲,导致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乃至出现贫困化增长现象。现今,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增强,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人口红利不再和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使得依靠资源禀赋和优惠政策发展的FTZ竞争优势较国际水平显著降低,面临着重新定位和转型等问题。
3国际自贸园区和自贸区的发展比较..........13
3.1FTZ和FTA的对比.......13
4我国FTZ和FTA的双轮驱动效应......23
4.1我国FTZ的发展特征........23
4.1我国FTA的发展特征......26
5后危机时代我国发展FTZ和FTA的对策建议.......36
第5章后危机时代我国发展FTZ和FTA的对策建议
5.1机遇和挑战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各国经济增速在放缓的同时依旧存在未知动荡风险,该时期,我国FTZ和FTA的发展同样面临着新挑战。就国内方面,首先,现存自贸园区的整合与发展方向是个重要考验,我国现存大多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形态,并未真正形成符合国际标准的FTZ:—方面倘若这些初级FTZ继续走“以外资为主、以加工制造为主、以出口为主”的发展模式,将失去竞争优势从而陷入发展困境;同时布局不均,各地区对海关特殊监管区的重复建设和功能趋同,极易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上海首次实行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措施、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措施,都对当局者的行政管理方式、具体的法规制定与风险监管都是重要的挑战。其次,战略的实施任重道远。现阶段我国签订的自贸协定中,对象国大多为发展中国家,协定内容多限于货物贸易;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产业开放度、服务贸易发展、投资规范、知识产权等法规的完善亟待跟进。第三,FTZ和FTA的相适应性问题。德国汉堡重新恢复作为单纯的海关港口的角色,一方面是欧盟区域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当和发展到功能和内容趋同的时候,将面临的退位和消逝的局面。我国设立的自贸园最早就是先行先试、更开放更扩大的一个试点,的功能和国际上通行的园区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结合我国国情就现阶段来看,应当是联系地关注和的发展,FTA内容和FTZ内容出现暂时性趋同时候,FTZ必然面临着贸易创新和功能提升的问题,同理,FTA也面临着质量提升和内容扩大等挑战。
第6章结论
首先,纵观FTZ和FTA的发展过程,FTZ和FTA都具有促进贸易,吸引投资、增加就业的作用,但FTZ的发起者仅是单个主权国家或地,发生地具有境内关外的特征,依据WCO的国际惯例和国内立法,对相应区域制定并实施优惠政策,FTZ对世界上其他国不具有排他性;相比之下,FTA的发起者是两个或多个主权国家或地岜,发生地包括关境内外的相关领土,依据WTO的国际惯例和多双边贸易协定对缔约方实施优惠的贸易安排,享受优惠待遇的国家仅限于缔约国之间。
第二,我国FTZ和FTA的发展有助于推进对内改革。FTZ和FTA是世界范围内推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的有效工具,也是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分享经济全球化利益的重要机制和平台。尤其在金融危机之后,自由贸易园区和自贸区愈发成为世界各国和地为扩大国际贸易、吸引外国资本、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及振兴本国经济并促进整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目标而普遍采用的方法,在促进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便利国际物流运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我国FTZ和FTA的设立、成长和发展完全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是一个持续克服体制障碍、努力争取同世界惯例接轨的过程。对我国自贸园和自贸區的发展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做客观回顾,有利于我们找到现阶段面临问题的科学对策,从而通过结构转型调整,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当中。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经典范文三: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技术效应研究
1导论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技术性贸易壁查已成为阻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出口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企业带来了广泛、持续与频繁的影响。因此,对TBT的实施及其效应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国际经济学界需要长期研究与探索的问题。伴随着国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贸易竞争的曰趋激烈,成为限制竞争对手、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频繁地出台和修订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等。自2000年以来,WTO-TBT通报数量以年均的速度增加10%,2013年WTO成员方的日均TBT通报数超过9项。TBT的实施对出口国的出口贸易带来了普遍的负面影响。在这一情势下,深入研究并正确认识TBT的技术效应,积极利用TBT的技术效应,已成为国际贸易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成为有效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皇,实现出口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本文的研究将以新新贸易理论、内生技术创新理论等为依托,从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证研究三个层面深入研究技术效应,系统阐明TBT技术效应的存在性、生成机制、表现形式和实现条件,构建TBT技术要求约束下的出口企业强制性技术创新实现机制以及由此形成企业出口选择行为的分析框架。本文将TBT技术效应的研究推进到了企业层面,有助于将这一问题融入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主流范式,丰富Melitz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同时将以研究TBT贸易效应为核心的传统范式进一步推进到以技术创新为特征的的技术效应这一薪新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另一方面,关于TBT技术效应的存在性、生成机制、表现形式和实现条件等问题的研究为出口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企业积极利用TBT的技术效应,有效应对外国TBT,实现出口企业技术水平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践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前中国企业普遍面临着转型升级的紧迫压力和艰难抉择之时,TBT的技术研究将为中国企业,特别是为中国的出口企业找到一条以外国TBT为技术创新导向、以外国市场需求为创新动力的转型升级薪新道路,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1.2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在当前国内外研究基本局限于TBT的贸易效应,而对TBT的技术效应研究明显不足的背景下,本文将利用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内生技术创新理论、企业决策行为理论,以及数值模拟分析、面板数据分析、半参数估计方法、估计方法、案例研究等多种实证研究方法,来深入研究TBT的技术效应。在深入分析贸易理论与技术的关系、TBT测度以及TBT技术效应的现有研究文献基础上,整理了TBT的一般性技术要求特征,并从典型TBT案例出发进一步分析了TBT的具体技术要求。接着利用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内生技术创新理论和企业决策理论分析了出口企业在TBT技术要求约束下实施强制性技术创新的生成机制、表现形式和实现条件。并将理论分析结果进一步推进到数值模拟层面,釆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技术创新的实现条件、均衡结构和出口选择行为进行分析,清晰有效地展示了理论研究的重要结论。最后釆用面板数据、半参数法、RE-LME方法对ROHS和PLS约束下中国出口企业的TBT技术效应进行实证研究。论文将顺着以下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展开:
(1)深入分析TBT的发展现状,探究TBT的技术要求特征。
首先对TBT内涵、分类与发展现状进行详细剖析与阐述;其次剖析欧盟、曰本和美国的典型TBT案例;最后分析TBT技术效应的一般形式及其在典型案例中的具体体现。由于TBT构成技术要求,出口企业在TBT技术要求的导向下实施技术创新以实现持续出口的目的。因此对TBT及其技术要求进行剖析有助于理解TBT技术效应的产生机制。同时典型案例的介绍也有助于为TBT技术效应的理论分析提供一个现实背景,也为下文的实证研究提供现实素材。
(2)利用异质性企业理论和内生技术创新理论,分析TBT技术效应。
在理论分析中,论文分别假设了封闭经济、开放经济和TBT约束下的开放经济三种环境,通过出口企业角点决策推导出外生技术要求下的强制技术创新的阈限。在TBT约束下的开放经济中,推导出基于最终产品生产决策和中间产品技术创新的双重阈限。通过TBT外生技术要求与技术创新双重阈限的比较得到了受企业初始技术水平、劳动产出弹性、进口中间品比例等因素决定的企业技术创新和出口选择的分忿均衡。进而从理论层面解释了TBT技术效应存在性,以角点决策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和出口选择的分盆均衡为特征的内在运行机制,以强制性技术创新作为TBT技术效应表现形式和以初始技术水平、劳动产出弹性、进口中间品比例为约束因素的技术效应实现条件。
2文献综述
2.1引言
随着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TBT也开始频繁显现出来。世界各国政府与企业积极应对TBT,学术界也密切关注TBT及其效应研究。TBT本身直接对进口商品确定技术要求,进而规范国际贸易。因此,与TBT的贸易效应相比,TBT的技术效应是更深层次、更本质的问题。但是目前针对TBT最为深入的研究却集中在贸易效应领域,缺乏对技术效应的全面系统研究。国际贸易学界对TBT技术效应研究的忽视不仅使TBT贸易效应研究基袖不稳,也导致了TBT理论研究驻足不前。
事实上,贸易与技术是两个并行不恃、相辅相成的命题。在古典贸易理论中技术在国家间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源;在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中,贸易与技术的关系更是理论基本内核。至于TBT背景下的贸易与技术关系,运用动态贸易效应的测度方法度量了TBT引发的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程度,首次揭示了TBT制度安排下的出口产品贸易、TBT与技术升级之间的关系。现有文献对技术效应的理论研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但对于TBT技术效应的存在性、生成机制、表现形式和实现条件等问题并没有系统的研究。
综上所述,本章的文献综述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贸易理论与技术相互关系研究的理论与实证文献。详细介绍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背景下的贸易与技术关系的研究文献,对“自选择行为”和学习效应”的相关文献进行集中评述。通过此类文献的评述为引出本文的逻辑框架做理论准备。第二部分评述BT的传统研究领域——BT及其贸易效应研究的相关文献。在测度中,本文关注BT本身测度的方法,进而为贸易效应测度和技术效应测度提供基础性方法支持;在贸易效应的文献综述中,本文将测度方法分为直接测度和间接测度两大类内容。第三部分则是对现有BT的技术效应研究文献进行评述,主要包括理论研究文献评述和实证研究文献评述两方面内容。
2.2贸易理论与技术
TBT的发展与贸易、技术两者密切相关。TBT伴随着贸易发展而产生;TBT的有效实施起源于国际间的技术差距。因此回顾、梳理与评述黄易与技术的理论研究可以为TBT技术效应研究寻找理论起源与归属。在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中贸易与技术是理论发展的主弦律。从古典贸易理论中的斯密绝对优势理论到李嘉图相对优势理论,从新贸易理论中的技术模仿到新新贸易理论中的企业技术异质性假说,无不展现贸易与技术研究的两重命题:一是技术是否为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二是贸易是否促进了技术进步?
在古典贸易理论中,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是构建在分工与专业化的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假设之上的。这种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随着分工与专业化程度的加强而深化。因此学术界称其为内生比较利益说(杨小凯和张永生,2001)。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是劳动生产率差异导致的国别产业比较优势。而劳动生产率形式上与知识、诀穷、劳动熟练程度等技术水平息息相关,本质上就是技术水平的反映。因此上述两种理论甚至被归纳为技术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学说,又称为技术差异论。
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学说标志着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开始。该理论认为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相对差异是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必要条件,进而构成了国际贸易的成因。虽然从H-O理论的要素禀赋学说看不出技术因素,但是H-O理论是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有效补充而非替代,是将比较优势理论中的单一劳动要素推进到了多要素结构。后期的新古典要素禀赋理论将人力资本从普通劳动中分离出来,特别引入技术变量,清晰地凸显出了技术创新对贸易的影响。而其他的新古典贸易理论,如贸易技术论更是将技术作为贸易的主要决定因素;海什和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实质是将贸易技术论进一步动态化,考虑在产品生命周期中技术的比较优势问题。
3TBT及其技术要求........54
3.1引言......54
4TBT技术效应的理论分析........79
5TBT技术效应的数值模拟........140
6TBT技术效应的实证研究
6.1引言
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使命是运用经验数据佐证相应的理论假说。针对TBT技术效应问题的研究,本文在第四章的理论研究中已经分析了TBT约束下的技术创新的生成机制、表现形式和实现条件等内容。第五章又对上述理论研究结论做了相应的数值模拟,在数值模拟的理想假设状态下揭示了TBT技术效应理论研究结论的正确性。但是数值模拟分析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在理想化的假设条件下成立的结论并不一定在实践过程中仍然成立。因此尽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TBT技术效应问题依然没有经过经验数值的检验,因此我们依然无法确立TBT技术效应理论的现实解释力。这些结论也只能称之为理论假说。但是TBT技术效应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具有深远现实意义的命题。若缺少经验数据的支撑将使得TBT技术效应研究甚为脆弱并缺乏生命力。为此,本章将运用微观数据重新考察现实世界中的当然,实证研究也存在诸多困难,如的选择、微观数据的获取、技术创新测度、参数估计与检验等。由于种类与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拟选取若干典型的类型,以虚拟变量方法作为的代理变量,选择微观面板数据分析出口国企业在特定约束下是否显现出显著的技术效应。并考察初始技术水平、进口中间品比例、企业性质等因素是否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存在显著影响。技术效应问题,力图通过计量经济学的参数估计与统计检验方法再现TBT技术效应研究中重要而有意义的结论。
当然,实证研究也存在诸多困难,如TBT的选择、微观数据的获取、技术创新测度、参数估计与检验等。由于TBT种类与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拟选取若干典型的TBT类型,以虚拟变量方法作为TBT的代理变量,选择微观面板数据分析出口国企业在特定TBT约束下是否显现出显著的技术效应。并考察初始技术水平、进口中间品比例、企业性质等因素是否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存在显著影响。
7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章详细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全文的研究对TBT应对与产业升级的启示,并对未来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展望。
7.1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对TBT技术要求约束下的出口企业技术效应进行了研究,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全面剖析TBT技术效应的存在性、生成机制、表现形式和实现条件。在理论分析部分,分别刻画了封闭经济、开放经济和技术性贸易壁查约束下的经济环境,釆用出口企业的强制性技术创新行为推导出了出口企业的技术创新双重阈限,通过技术创新双重阈限与技术要求的比较得到了企业技术创新和出口选择的分盆均衡,并分析了企业初始技术水平、劳动产出弹性、进口中间品比例对技术创新分盆均衡的影响。进而从理论层面解释了TBT技术创新的内在机制,表现形式和实现条件。
其次,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上述理论假说进行模拟分析。科学、直观地展示出口企业技术创新与TBT、初始技术水平、劳动产出弹性、进口中间品比例等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动态趋势。数值模拟方法通过环境与参数取值区间的设定有效模拟了理想状态的变量特性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弥补了实证研究中因经验数据的不可获得性和不可重复性而带来的研究缺陷。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经典范文四:基于跨境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竞争力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本节的目的主要是对国内外关于跨境电子商务及中小企业竞争优势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通过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分析和研究提供相应的基础。
1.1.1跨境电子商务的研究
随着经济和信息的全球化,跨境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我国外贸型企业要想跟上新时期的步伐,就必须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抢占先机赢得未来。
王外连,王明宇和刘淑贞(2013)从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优势和随之带来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性建议。陈云波(2013)则试着从国际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入手,对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对策,以促进中国跨境电子商务更好地发展。
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补充,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十分乐观。王淙,马青和刘轶(2012)分析了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的定义、盈利模式、兴起原因、制约因素、最后提出发展对策,并对未来的前景作了展望。刘娟(2012)介绍了小额跨境外贸电子商务兴起的原因并分析了小额跨境外贸电商已具备实现的可行性,但存在一些问题。她认为小额跨境外贸电子商务作为电子商务在外贸领域中的一种新型尝试,目前在交易问题上也已基本没有技术上的障碍, 中国已经抢占得了先机。
杨坚争,刘涵(2014)分析了我国不同规模企业在跨境交易中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根据企业在实施跨境电子商务四个主要环节进行调查问卷得出不同的规模企业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不同,且同一规模企业在跨境交易的不同环节运用电子商务的能力也存在着差异。杨坚争,于露(2014)还从网络营销因子、国际支付条件因子、电子通关因子、法律规范因子、物流因子等针对我国外贸企业跨境电子商务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我国外贸企业对网络营销的使用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存在诸多问题。
1.2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数据及艾瑞报告,关注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重点阅读和梳理与本文有关的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合理借鉴。
(2)图表分析法:本文引用数据分析表、柱状图和饼状图等,使文章直观清晰。
(3)实证研究法:本文采用了统计和计量的方法,以数据为基础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中小企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
1.2.2 研究思路
全文拟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研究背景及现实意义,然后系统的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并阐述了本文研究的内容、创新点和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介绍了相关的概念和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理论及跨境电子商务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相关理论。第三部分主要对跨境电子商务及中小企业应用现状进行介绍。第四部分主要对跨境电子商务下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针对跨境电子商务下中小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第五部分是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提出几点建议。
第2 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跨境电子商务的定义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小外贸企业,即中小企业中从事外贸的企业,因此后文中出现的中小企业均指代中小外贸企业。
2.2 理论基础
2.2.1 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理论
关于企业竞争的研究,全世界的学者都颇为关注,而国外学者相对于我国的学者在企业竞争领域的研究要早,并且国外学者是进行了多方面的企业竞争力研究,因而也形成了对竞争力理解不同的理论和学派,学派主要分为:资源学派、能力学派、市场结构学派、跨国经营理论学派。
Wenerfelt 和 Edith Penrose 是资源学派竞争力理论的代表人物,它是根据企业内在成长论及持续竞争优势理论发展起来的。Edith Penrose(1959)研究了单个企业成长过程,他将企业竞争力理解为以特定的途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的优势。Wenerfelt(1984)把企业资源分为三类:一是无形资源,包括企业的品牌、企业的声誉等:二是有形资源,包括企业的硬件条件,生产设备等:三是有关工艺和产品的知识资源。他指出是否具备稀缺资源是保证企业能否获利的关键。资源学派理论从资源的差异处进行研究,而很多企业在收益结构上确实存在一定差异,所以资源学派理论还是有一定的说服力。
市场结构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波特教授,其竞争理论核心是分析了企业外部市场竞争结构,而资源学派与其相反更加强调的是企业的内部资源。他认为企业竞争过程中蕴含着五种力量,该学派的理论主要是围绕五种力量(即: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新进入的竞争者、替代品威胁、买方和卖方讨价还价的能力)展开的,指出这五种力量对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的意义重大。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在整个学术界中来说是相对完整,其理论的形成对以后的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
能力学派的竞争力理论是来源于分析企业资源和企业能力,企业竞争力不仅与企业资源有关,还与企业能力差异对企业保持这种竞争优势的持续性有密切关系。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小艾弗雷德就提出了企业的发展是依靠企业组织来推动,而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持续竞争力优势的保证是由组织能力来提供的。
跨国经营理论学派理论基础是把对外投资能力与竞争力进行联系,其理论更多的是强调外投资能力给与企业竞争力有多大的影响。但是现今日益加深的全球化企业经济,很多企业所制定的战略计划,都包含跨国经营的实施或正打算实施。特别是互联网不断的发展,大大地推进了跨国经营的成长。
第3章 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中小企业应用现状................15
3.1 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15
3.1.1 中国进出口贸易环境...........15
第4章基于跨境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竞争力实证研究.....................23
4.1 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23
第5章 中小企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34
5.1 中小企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34
第4 章基于跨境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竞争力实证研究
4.1 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从历年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文献中,整理出电子商务的关键成功因素有:战略、管理、组织、技术、环境、网站、人员、信息、交易安全性、服务和客户交流等,可以看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为了能更好地把握企业竞争力的规律,我国学者金碚(2003)将企业竞争力的指标构成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测评指标,另一个是分析指标。评价性指标是用来测量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以及竞争力水平的高低,而分析性指标是用来反映企业竞争力水平变化的因素。
通过对企业竞争力指标的了解,本文将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中企业的竞争力评价上,特别是对企业竞争力的结果的测度上,通过计算得出跨境电商环境下中小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而本文中构建跨境电商环境下的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是通过创建网络营销能力、应用国际电子支付能力、应用电子通关能力、国际物流能力、现行法律规范的变量贡献率指标,找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和一般因素,通过计算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得出各省市中小企业排名,用定量的方法分析哪些省市发展的比较好,哪些省比较落后,找出其滞后的原因,最后为制定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具体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第 5 章 中小企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5.1 中小企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5.1.1 地区发展不平衡
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与信息网络技术、国际物流、电子支付、金融服务等发展程度息息相关。由于各地区信息网络技术、国际物流等的发展程度不同,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程度也不一样。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企业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交通畅通、贸易往来频繁的地区。
上海自贸区给上海企业带来了重要机遇,以上海自贸区的“跨境通”电子商务平台为例,由于合作的商户必须经过海关备案,消费者必须进行实名认证,这一零售进口模式比现行的海外代购业务更加规范。更重要的是,依托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优惠政策,境外知名品牌电商可以在自贸试验区内设立保税仓库、保税展示基地,跨境通”将形成从仓库到个人的直销模式,从而极大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而辽宁省的跨境贸易则略显落后,无论是从网络营销能力,还是技术能力都和其它城市有差距,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5.1.2 资金投入不足及观念陈旧
在传统经济理论环境下,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制于资金能力。同样在跨境电子商务这个商业过程中,充足的资金会保证中小企业能正常进行从营销到通关再到货物送达等一系列商业活动。此外,整个网络软硬件的环境直接影响中小企业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从网络基础设施到跨境物流、国际电子支付、政策环境的完善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在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企业需要解决资金不完备的问题,来提升企业在大环境下的竞争力,其所面临的企业观念问题需要改变。跨境电子商务需要大多的中小企业认识并采纳,如果还保持着原有的观念,并使用旧观念去看待跨境电子商务,那么其结果会跟预期出现很大偏差。如有些企业认为跨境电子商务是基于网络,是虚拟的,存在很多不安全的因素。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经典范文五:中间品进口、全要素生产率与出口的二元边际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自上世纪末开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加速了在国家之间的流动,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跨国公司重新思考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尽可能地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在此背景下,国际分工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呈现如下现象:以往在同一国家地区完成的最终产品的生产,现在已被分解其不同的工序、区段、零部件被分割到不同国家和地区来进行,从而形成了由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厂商共同参与的国际分割生产。
在交通运输领域,航空业巨头一美国波音公司也在上个世纪年代,迫于成本和市场的压力,幵始将一些零部件的生产转到国外,零部件进口的比重逐渐提高,其主要部件的供应商集中在澳大利亚、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中国也成为播音公司重要的零部件供应基地(见表1.1),这种情况从侧面说明了由于生产分割程度的加深促使中间品贸易的种类和规模也在不断增加。
第二节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中间品贸易的界定范畴
在国际分工逐渐深化的基础上,产品内分工的细化带动了中间产品贸易的快速增长。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共有四类产品可以作为中间投入品,一是初级产品,即生产加工所使用的原材料,如铁矿石和石油等;二是中间品,也就是半成品,是最终产品的阶段性产品,在会计上也被称为“在产品”;三是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零部件,这在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尤为常见;四是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服务,也被称为是生产者服务,例如航运、金融等。从广义上来讲,上述四种产品都属于中间品,但本文是在国际生产网络的框架下,主要研究的是中间品进口在最终品的生产过程中如何影响企业的出口行为选择,即采用进口中间品投入生产并最终出口自己所生产的生产这一现象(如图1.1),因此这里所讨论的中间品范围将主要是半成品和零部件,初级产品作为一种投入也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但其对企业出口抉择的影响将是间接的。
本文以中间品进口为研究对象,基于新新贸易理论构建模型,揭示中间品进口促进最终品出口的影响机制,强调全要素生产率所起到的传导作用,并以中国制造业的贸易现状为基础进行经验分析,为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第二章生产网络框架下中间品贸易的发展及影响因素
在国际生产分工日益深化的背景下,中间产品贸易迅猛发展,零部件、半成品和初级产品的进口对于一国出口贸易格局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全球范围看,世界中间产品的进口额在17年间增长多倍,从1995年的26158.76亿美元上涨到2011年92325.98亿美元,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更保持了最高30%的年增长率。中间品贸易是一个贸易现象,更是一个生产现象,它通过生产分割把具有生产关系的企业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全球生产网络,所以我们有必要来分析一下在这种网络的框架下,中间品贸易的特点及其内部的产品和地区结构。
第一节生产网络框架下中间品贸易的发展现状
2.1.1全球中间品贸易的发展现状
从1995年到2011年,中间品在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并促进了最终产品贸易的扩张。虽然在全球贸易占比中,中间品的比重增长不明显,始终处于50%至60%之间,但是中间品贸易总额却增长明显,如图2.1所示。全球中间品贸易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中间品贸易的波动性较最终品更强,这说明它更容易受到经济冲击的影响,贸易额在2001年缓慢的经济衰退和2008年震荡的经济危机中都出现相应的下降;第二,中间品贸易对最终品贸易有明显的带动作用,作为生产环节的中间品在不同国家的流转必然会创造出更多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需求,而且随着运输、通信等生产者服务的发展也降低了中间品的贸易壁垄,加速了中间品的流转。同时17年间,中间品可贸易的种类由340增加到376种,增长了近11%,也大于最终品可贸易种类5%的比率,可以看出中间品的贸易不仅是单个产品种类贸易额的提升,同时也取决于贸易种类的增加。
从产品结构来看,最终品包括最终资本品和最终消费品,二者贸易规模相当,但最终消费品贸易额的增速较快,从1995年的6769.98亿美元上涨到2011年的24942.61亿美元,上涨了2.7倍,而同期最终消费品的贸易规模仅增长了1.9倍。根据图所示,最终资本品和最终消费品保持了相近的增长态势,但是前者的波动性略强,而且这种波动与零部件贸易的增长情况较为贴近,在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初期,零部件贸易规模的增加推动了最终资本品贸易额的显著上升,而2008年经济危机后,零部件贸易规模的下降又大幅拉低了最终资本品的贸易额,直到2010年才反弹,所以不难推断,全球贸易是由制造业的发展推动的,作为制成品的上游投入,零部件贸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着重分析一下全球主要国家零部件贸易的状况,从中了解有关国家分工格局的若干变化。
第二节中间品贸易增长因素分析
总体说来,中间品贸易增长主要是由三个层面的因素促进的,从第一个层面上来说,中间品的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源于不断深化的国际生产分割,以及由此逐渐形成的全球生产网络;第二个层面世界范围内跨国公司的飞速发展,它们将各个国家的生产和国际市场相连,成为生产网络的纽带;第三个层面就是相关国家鼓励出口和投资的外向型贸易政策,推动了各国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进程。这三方面原因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共同作用促成了中间品贸易发展的现状。
2.2.1生产分割的逐渐深化
亚当斯密早就强调了劳动分工的重要性,并认识到当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后,每一个人都会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他指出,生产规模的大小将决定专业化分工的程度。该思想对于理解国际间的专业化生产也同样有效,也就是说当生产规模较小的时候,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通常可以在一国之内完成,但是如果产品的生产规模较大,就可以将其生产链进行分割,则该产品不同的生产环节就可以分别在两个或多个国家进行生产,当然这需要根据不同的生产环节对劳动投入的要求来判断其在全球的生产配置,要比较各个国家的劳动成本和要素禀赋情况,选择适应不同环节、成本最低的国家进行生产。例如,在耐克鞋的生产过程中,耐克公司发现它们自身的比较优势存在于设计和营销上,因此就将所有的生产过程移出美国本土。著名的照相机品牌的镜头是德国生产的,而它的机身和电子部件是在西班牙、加拿大甚至远东生产的可以看出,生产率的不同和要素禀赋的先天差异都可以集中地表现为要素价格的跨国差别,在同一产品内,有的生产环节是劳动密集型的,有的生产环节是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而且即使是先进的信息技术产品,也存在大量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
第三文献综述...........31
第一节生产分割与中间品贸易.......31
第四章中间品进口对最终品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机制研究......54
第一节模型基本假设......54
第二节中间品进口对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分析........56
第五章中间品进口对出口选择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87
第六章中间品进口影响出口二元边际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贸易二元边际的测度方法及评价
纵观国内外相关文献,有关二元边际即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界定基本是围绕产品出口的结构的界定而衍生的,实际上二元边际无非是将产品的贸易进行拆分,用于分析贸易增长的方向,因此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都存在二元边际的问题,即贸易是沿着深度在增长还是沿着广度在扩张。但是对于深度和广度的定义,很多学者的界定则不太相同,如文献综述中所说,学者主要从国家、企业和产品三个层面研究出口贸易增长的边际问题,鉴于企业层面数据的可得性和处理的难度,目前大部分学者还是从产品和国家两个层面来界定贸易的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本节接下来按照二元边际测度方法的简易程度和演进过程分析相关的指标衡量以及各个指标的优点和缺点。
第七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中国是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后发者,短短三十几年的时间,由一个被动参与者发展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在2013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规模最大的国家。当然,中国的对外贸易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造成在对外贸易中获得的分工利益也较为低下;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导致贸易摩擦不断;贸易的产品和地区结构失衡,使得中国对外贸易严重依赖外部市场,容易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从贸易大国成长为贸易强国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因此,本章将在对上文结论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从中间品贸易的角度探讨贸易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相关对策,以期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提出有用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研究结论
本文在新新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下,从企业异质性的微观视角分析了中间品进口对最终品出口的影响机制和对不同出口增长方式所产生的促进作用,并运用中国行业层面的细分产品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到以下结论:
7.1.1中间品进口促进最终品出口的机制
在生产分割的条件下,产品的生产过程会根据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被放置在不同的国家进行生产,一般地说发展国家由于资本丰裕、技术发达多掌握了产品的研发和销售环节,而发展中国家依赖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了产品的加工组装环节,但是这种生产环节的这种配置方式会因为发展中国家对技术的学习和吸收而变化,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会在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过程中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
一、中间品进口能够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如果企业的中间品投入中,来自国外的中间品进口占比较大,进口来源地越多,尤其来自发达国家的中间品进口种类越多,企业就越能通过进口中间品提高自身的这就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进口中间品来提升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改变只有初始生产率高的企业能够出口的状况。中间品进口可以通过补偿渠道和技术转移渠道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补偿渠道主要指进口的中间品投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投入种类和提高产品质量三种方式,这是中间品进口短期内可以产生的效果,如果企业在进口中间品的时候专注学习和吸收包含在国外中间品的先进技术,就能够产生技术转移效应,从而在长期内促进企业的生产和出口能力,形成中间品进口的技术转移渠道。当然,相对于国内供给而言,进口中间品会产生额外的贸易成本,因此初始生产率极低的企业也无法获得来自国际市场的供给,否则就会因为无力承担贸易成本而亏损。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经典范文六:利率市场化机制研究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手段其形成机制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从古典主义的重视实物的研究方法到凯恩斯的专注于货币市场的研究方法到后来的实物货币相融合的的可贷资金理论到现今,可以看出利率的形成是由各个市场综合影响而形成的。
为了使利率本身包含更多的市场信息和更迅速有效的传递到各个市场中去,由市场本身来决定利率是最好的办法。所以从上世纪开始有些国家陆陆续续的开展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其中成功的例子有很多,也不乏失败的例子。但总的来说利率市场化对推动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进行利率市场化也是当今世界经济改革的趋势。研究利率市场化的形成机制对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将起到参考作用。
对于我国而言,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期,在这期间各项改革将逐步推进。其中关于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和围绕其的配套改革不断深入。对于我国不同层次的利率的市场化程度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还可以促进我国不同层次的利率之间的传导沟通,不仅是在同层次的“横向”,“纵向”之间的通畅程度也决定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最后的成果。利率市场化的形成将首先从货币调控层面对我国经济产生积极影响。原先我国主要利用数量工具在进行调控,而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后我国将逐步转向利用价格工具来进行宏观调控。确定合理的基准利率将成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部分。
1.2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首先对前人的利率决定理论进行总结。从金融发展理论的出现并成为全球改革趋势的方面来看,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然后简单的描述了经典的利率机制理论,包括利率的形成和利率的传导两大板块,为后文更详细描述发达市场和我国的利率机制理论打下基础。着眼于我国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利率体系可以从不同产品及交易主体的角度和时间的角度来进行构建。但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够发达,金融创新较少并且交易还不够活跃,所以从产品及交易主体来进行分类不太适合我国国情,所以本文采取从时间的角度来构建我国的利率体系。接着,为了解释和验证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机理,本文在第章将基准利率的形成和利率的传导这两大块先描述出来。首先,本文将金融市场发达程度最高的美国作为样本,将比较理想化的利率市场化机制描述出来。然后对我国现阶段利率市场化的机理进行描述。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我国的利率传导途径正在逐步发生改变,为了说明这点,本文列举了不同时期发表的文献得出的结论来进行说明。在发现利率的传导渠道正在发生改变后,提出了对现阶段传导途径进行实证分析的必要性。从数据的采集角度和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现状来看,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为货币市场。
第二章相关理论概述
利率市场化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一环具有战略意义。下面通过利率市场化理论的源泉——金融发展理论和利率机制理论来介绍为什么要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依据。
2.1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是关于金融自身如何发展以及金融发展如何与经济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理论。在世界经济史的发展中,经济的自由化一直是许多经济学家所追求的“理想国”。其中金融改革中的利率市场化占经济自由化改革的重要位置。因为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对金融市场上的商品定价具有“作为基准”的作用,所以为了得出更具有效率的基准利率,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必要的。下面介绍三种典型的金融发展理论。
2.1.1金融深化理论
(1)从金融对经济的影响上看,由于发展中国家金融业的落后,表现在金融工具的不足和结构的不合理,而导致除国家扶持外的企业融资难问题。因为直接融资占比很小,所以银行等的间接融资成为主要融资方式。通常发展中国家为发展经济制定有利于拉动投资的低利率,非市场化的利率可能会导致资金旳供求失衡。一方面,得到政府支持的国有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不一定高,可能会形成不良资产或者闲置情况的出现;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会因供给不足而出现“融资难”的问题。从这两方面出现的问题会影响本国的经济发展。
(2)从经济对金融的影响来看,在经济进入衰退或萧条阶段时,企业会对减少金融服务的需求。同时,经济的疲软还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减少,使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受到影响。这些情况都会制约金融的发展。
金融约束理论是在信息经济学兴起的情况下,从不完全信息的角度中提出的金融约束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赫尔曼,斯蒂格利茨等,他们主要从金融深化理论的基础上,在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信息不完全的前提下提出的,强调了监管放松和加强政府干预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发展中的重要阶段,从金融抑制到金融自由化也不能一蹴而就,金融约束论作为其过渡阶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该理论看,利率是控制的核心,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需要在政府的约束下循序进行更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
2.2利率机制理论
利率市场化是让市场来决定资金的价格——利率,其内容包括利率的数值,利率的传导,利率的期限结构等等。对于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来说,其核心是利率的决定和传导。作为对整个宏微观经济具有指向性和引导性的市场利率,各国经济学家经过了长时间的探讨和研究,对我国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市场化利率具有借鉴意义。而使市场化的利率更好的发挥作用,传导机制也应实现市场化使之能真正发挥指导作用。下面就利率的决定理论和利率的传导理论展开论述,从国际经验中找出更适合我国的理论。
2.2.1利率决定理论
利率作为经济的重要指标一直是西方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从17世纪开始西方就有社会学家开始研究利率,到了上世纪30年代,利率理论日趋完善。在上世纪70年代前,经济学家都是在完美的市场环境假设中进行利率决定理论研究的。而70年代后开始注意到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或不完善的情况下开始研究不完全市场化的利率决定理论,丰富和完善了利率决定理论。
关于利率的决定理论,不同时期的重点是不同的。在早期,经济学家主要着眼于利率的本质和影响利率的因素。随着利率本质被逐步发掘,关于利率对经济的作用机制成为重点研究对象。主要是从货币政策如何通过利率发挥作用及利率如何影响宏观经济来进行的。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后西方许多国家陷入“滞胀”困境,在凯恩斯理论指导无效的情况下各国经济学家开始寻求新的理论来解释和解决困境。政府干预的减少和市场化重新被强调,而利率对于货币政策的传导和对宏微观经济的调节的核心地位并未动摇。下面就五种重要的利率决定理论进行介绍。
对于古典学派忽略了货币因素对利率的决定,凯恩斯在吸收了瑞典学派创始人维克塞尔的货币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看法。凯恩斯认为货币对经济起积极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治理经济危机的办法。釆用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能有效预防和缓解经济危机,扩大有效需求,减少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形成了他自己的体系,提出了流动性偏好理论。与古典利率决定理论不同的是该理论认为利率与实际因素因素无关,而与货币的供给有关。
第三章我国利率体系及利率市场化发展现状........14
3.1我国的利率体系.........14
3.1.1短期利率指标.........14
第四章利率市场化的形成与传导机制.........21
4.1利率市场化形成与传导的一般机理......21
第五章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实证分析..........30
第五章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实证分析
从第三章的关于我国利率体系和利率市场化现状来看,我国的利率体系由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各种利率指标构成,总体现状来看,我国的利率并不是市场化的利率。从短期的利率指标来看,主要包括短期存款利率,短期国债利率,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回购利率,央票利率,上海同业拆放利率,除了短期存款利率外,都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市场化水平,参与报价的机构涵盖了大部分有资质的银行,参与交易的数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上下波动的振幅是由市场资金供给决定的。本章将主要围绕短期的主要利率指标进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实证分析。
5.1指标的选取
在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现状进行描述后,我们发现在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为了弄清楚短期的利率指标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利率是如何传导从而影响经济的,下面将进行我国的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进行实证研究。
第六章结论与建议
6.1研究结论
本文是关于利率形成机制的研究,首先介绍了利率的相关理论,其中包括利率的形成及传导理论,然后从近代金融业的改革趋势来看,利率的市场化是一种不可逆的趋势,体现在资金的价格能够由市场决定的话,其效率是最高的,反映了市场的效率,实现了帕累托最优。为了研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机制,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提出相应建议,需首先弄清楚我国的利率体系时如何的,从架构上明晰我国利率市场化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的。由于我国的金融工具数量还不够丰富,所以本文没有按照美国的按种类的划分方法,而是采取按照利率指标的期限来划分的,也更贴合我国的利率改革现状。接着介绍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从体系的角度出发说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到哪一步,为了更有力的说明,下面选取了近六年半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揭示了利率是如何传导的,市场化到什么程度了,有没有达到预想的程度。综合以上其基本研究效果如下:
现阶段我国利率管制虽已逐步放幵,但利率市场化的程度并不高。从我国的利率管制来看,当局一直强调的是先外币,后本币;先长期,后短期;先贷款,后存款的顺序,我国现在还在由央行直接决定是存款利率,也就是说利率管制的范围已经明显减少了,但是从第四章的实证分析结果来看,市场化程度并不理想。从SHIBOR,回购利率,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存款利率和短期国债利率这五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来看,所有指标都与短期国债利率有关,而不是一直作为基准利率而培养的SHIBOR有关。
我国的利率传导途径在逐步发生改变。从我国的货币政策改革变迁来看,我国原先主要依靠信贷现金计划,央行贷款等控制信贷的方法为主要政策工具。后逐步转变为依靠三大货币政策,其中使用比较频繁的是公开市场操作,利用央票和国债回购等手段来影响市场短期利率的水平,从而过度到中长期利率水平。即我国的利率传导从主要依靠信贷渠道转向利用货币渠道来进行宏观调控的。从世界的金融发展趋势来看,主要的发达国家基本都是利用货币渠道来传导货币当局的调控信息的,只不过是通畅程度不同而已。所以我国的利率传导渠道正在向更好的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经典范文七:广西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关系研究
1导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已近六年时间,它不仅重创了国经济,也给世界经济和全球金融体系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至今世界经济仍然没有完全恢复,面临着金融危机后遗症的许多严峻挑战,首当其冲的是欧元国家、美国、日本等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经济的持续低迷不振。2012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非均衡性、非同步性特征。2013年,国经济虽有复苏强劲之态势,但其财政危机和政治僵局曾对其经济复苏产生困,。日本推行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和经济体制改革使得日本经济开始增速发展,但时伴随的是通货膨胀率的上涨。相比较美国和日本,欧元区经济的复苏势头显彳’疲软和脆弱,且表现不稳定,欧债危机的阴霾挥之不去。中国、印度等新兴经体虽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率先复苏,但其经济增长率仍然不高,一些新兴经济体陷入“硬着陆”的可能。
理论上,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或地区经济健康、平稳地发展,主要表现在该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能够协调发展。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产业结构是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基础,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发展水平;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反映,影响着一国产业结构的形成和调整。因此,如何对二者进行协调使其良性发展,是确保一国或地区经济稳定的关键。本文将基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的理论基础,对广西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深层次挖掘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机制,以期能为广西产业结构升级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优化做出绵薄贡献。
1.2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2.1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内容按照“理论归纳——现实分析——政策建议”的思路展开。本文以广西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互关系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在理论分析部分对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归纳,并总结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优化理论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要素理论。为了界定清晰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互关系,论文阐述了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一致性发展和错位发展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作用的机制和途径。现实分析部分,本论文对广西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做了详细梳理,并对广西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发展状态进行了直观数据分析,对两者错位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剖析。除此以外,本论文运用协整理论对广西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详细分析了广西三次产业对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影响和广西分类商品进出口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在政策建议部分,本论文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基于广西特色,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广西对外贸易调整策略和产业发展建议。
具体来说,本文由六章内容构成:
第1章,导论。本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关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关系的文献综述,主要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和相背离两方面进行综述。本章还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主要创新和不足。
第2章,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理论基础。本章首先总结了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理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理论其实是建立在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因此文章按照贸易理论的基本划分方法,分三大层次总结了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理论基础,并总结了其衡量标准。产业结构理论主要是产业结构演进理论,文章在此基础上还归纳了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要素条件。本章第三节对外贸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互关系理论进行了总结,指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存在两种状态,即一致性发展和错位发展,错位发展包括超前错位和落后错位。本章最后就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影响产业结构的传导机制和产业结构影响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途径进行了阐述。
2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理论基础
对外贸易结构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区理解。广义的对外贸易结构既包括了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还包括了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对外贸易模式结构和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狭义的对外贸易结构主要理解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也即进出口商品结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个时段内的出口和进口贸易中的商品构成,即某一大类或某特种商品的进出口贸易额与该国家或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之比,以百分比表示。现实中因为研究的需要,通常又可将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细分为出口商品结构和进口商品结构。鉴于现实数据的可获得性,本论文主要研究广西进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2.1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理论
对外贸易理论表面上探讨的是一国如何开展对外贸易以及在对外贸易中的利得问题,对外贸易的基础实际上来源于一国的产业基础,产业基础决定着一国进出口贸易的结构和方向。因此,从本质上看对外贸易理论是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理论的源泉。
2.1.1基于传统贸易理论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理论
2.1.1.1绝对成本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首次提出国际贸易分工的概念,他在《国富论》这一经典著作中提出两国幵展自由贸易的理论基础——绝对成本理论。斯密认为,不同国家之所以能生产出不同的产品,是因为不同国家具有对其自身有利的特种生产条件,这种有区别于他国的特种有利生产条件决定了每个国家可以生产出自身的特色产品。特种生产条件即经常所说的绝对有利生产条件,包括自然禀赋和生产技术、工艺的优势。按照斯密的理论,一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所需耍的国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定是少于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该国用自己的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与别国所具有的绝对优势产品相交换,这就是两国产生国际贸易的基础。
但是基于静态比较优势的行业间贸易使得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陷入了廉价劳动力、自然资源等低位资源要素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陷讲”。而且,生产要素的相对优势也会随着要素边际收益的递减而逐渐消失。因为忽视了技术进步因素、制度创新和市场效应,有固化国际分工的倾向,基于李嘉图的静态比较优势的贸易理论会导致发展中国家总是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中低端,逐渐陷入单一产品结构的畸形产业结构。因此,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需要借由动态比较优势,通过专业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借由出口贸易的乘数效应带动一国出口产业的发展,再带动相关产业的进步。
2.2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即指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其研究始于十七世纪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和魁奈,主要研究方法为理论研究。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各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库兹涅茨、钱纳里、霍夫曼等人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创新,开始了理论基础上的实证研究,对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2.1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2.1.1威廉.配第的产业结构理论
经济学家威廉.配第首次发现:世界各国产业结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对世界上不同国家的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比较,配第发现:以产业附加值的高低排序,服务业附加值最高,其次是商业、工业,农业的附加价值最低。配第在他的研究中将一国产业划分为了农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首次对一国产业进行了细分,产业结构也首次得以出现。配第的研究表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主导产业由较低水平生产率向较高水平生产率的产业转移,即由有形商品的生产向无形服务的生产转移。这是推动产业结构发展的动力,也是经济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
2.2.1.2魁奈的产业结构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魁奈在其代表作《经济表》和《经济表分析》中,提出了当时较为新颖的“纯产品”学说,在此学说中,魁奈将社会阶级划分为三个层次:生产阶级、拥有土地权的阶级和不生产阶级。生产阶级主要进行农业生产和“纯产品”创造,这个阶级的代表人物是工人和租地农场主;拥有土地权的阶级,像地主、官吏等通过租借土地和征税从生产阶级手中取得“纯产品”;不生产阶级包括资本家和工人,他们是不生产“纯产品”的。在魁奈的理论中,只有农业才是一个国家的生产部门,农民在一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提供给社会三个阶级来使用,农产品在三个阶级中循环流通。魁奈的思想对资本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他提出的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也现实出一国产业结构的雏形。
3广西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37
3.1世界贸易结构及产业结构分析.......37
4广西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71
4.1广西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发展状态...71
5广西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的相互影响分析.....92
5广西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的相互影响分析
在第四章中研究发现,从单项数据来看,广西产业结构、出口商品结构和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效应在分析年间基本为正。产业结构变化主要受第二产业较快的增长速度和不断攀升比重的影响。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中初级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不断下降,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为正,比重变化也为正,但是变化不大,不足以抵消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变化负效应。进口商品结构变化中初级产品进口增速为正,且比重上升较快。虽然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比重是下降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比重在降低,但是初级产品的大幅进口抵消了前两类产品比重的下降,对广西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总体看,广西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不大,均不是引致产业结构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产业结构变化受其自身影响较大。产业结构变化对出口商品结构变动产生的影响不太明显,但相比较对进口商品结构的影响还是稍高。本章将具体研究广西三次产业发展对分类商品进出口结构变化以及分类商品进出口对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6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章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对前三章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做总结,第二部分根据论文的研究结论提出适合于广西现实发展的政策发展建议。
6.1主要结论
6.1.1理论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了广西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互发展关系。在界定清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本文首先梳理了两者关系的国内外文献及两者发展的理论基础。从现有文献和理论中总结发现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可能发展状态从经济的长期发展来看,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即随着一国或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等级(指第三产业或制造业中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整个产业产出的比例)越髙,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特别是出口商品结构也越向高度化方向发展,即主要出口商品由初级部门转移到工业制成品部门,产业结构升级伴随着贸易结构优化。另一方面,由于国际产业转移或者国际国内供给、需求要素引致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向着高级化方向发展。在短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可能产生错位。当主要出口商品的层次高于国内主导产业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超前错位于产业结构,反之落后错位。文章接着分析了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互影响机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从改变产品需求和生产要素供给方面影响产业结构,也可以通过技术进口、进口竞争提升产业结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优化还可能引发新产业的出现,这对产业结构升级也会产生影响。产业结构主要通过产品生产结构、产业竞争力和国际产业转移来影响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经典范文八:电子商务对企业出口行为微观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
近年来跨境电子交易在我国迅速发展,这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型商务模式改变了商业运行中的大部分环节,突破了传统的单项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网上“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一体,降低了企业出口交易成本,对传统的贸易方式有很大的冲击,为更多企业参与国际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力地促进了全球贸易发展。据商务部权威数据显示,2011 年与 2012 年跨境电子商务的增速为33%和 25%,其中 2011 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约为 1.6 万亿元,2012 年达 2万多亿元,同时到2012年为止,我国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已经超过 20 万家,其中平台类企业超过 5000 家,在电子商务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将持续上升,2012年,其占中国总进出口贸易的9.6%,预计到2016年将上涨到19.0%。Wilson et al(2005)的研究表明“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作为促进贸易便利化的重要手段,促进了10%左右的贸易增长,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对于贸易增量的贡献度高达40.8%。电子商务对于跨境贸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工具,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大发展,也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方式,它对于促进企业出口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它的使用降低了企业出口固定成本,提高跨国交易效率(Freund & Weinhold ,2002,2004);降低企业信息搜寻、谈判、契约签订以及售后服务等各项成本,提高了企业供应链管理效率(Terzi,2011),这促使企业有激励选择直接参与出口。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不仅大大促进了国际贸易扩张,而且也改变了贸易中介本身存在的形式与功能,新型电子中介效率更高,费用更低,能克服时间、地理的局限从而迅速满足消费者需求,中介效率的提高促使企业更多的出口(Cho & Tansuhaj,2011),因此,电子商务提高了企业通过贸易中介的间接出口激励。
第二节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而电子商务如何影响企业出口行为,包括对企业出口可能性以及出口密集度的影响,目前尚没有在新新贸易理论框架中做充分讨论。同时目前关于企业出口方式选择行为的研究,是基于新新贸易理论框架和中介理论,讨论贸易中介为何存在,以及贸易中介的存在对于不同企业的参与国际贸易方式影响的,并没有考虑到企业商务模式的转变(由传统模式转向电子商务交易方式)所带来的影响,而国内关于电子商务与企业出口方式选择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关于本文试图在 Melitz(2003)的模型中引入电子商务因素,来揭示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企业出口行为影响的微观机制。从新的视角去分析电子商务的发展与企业出口参与以及企业出口模型的选择,从而进深化我们对于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出口的理解,丰富关于企业出口行为领域的理论研究。
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电子商务对于企业出口行为影响的研究,对中国企业出口模式选择、出口决策的微观机制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十二五”规划将电子商务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企业出口参与的影响以及其对企业出口模式的理论和经验研究,一方面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决策、模式选择提供参考或借鉴;另一方面,为政府部门出口扶持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章文献综述
本章的结构如下,第一节讨论国际贸易和贸易中介之间的关系,涉及到贸易中介理论介绍和贸易中介的决定因素;第二节是讨论电子商务发展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包括电子商务的贸易促进机制问题;第三节讨论电子商务与去中介化之争、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中介演化等问题,第四节为结论部分。
第一节国际贸易中的贸易中介
一、贸易中介的功能及其经济学解释
Anderson &Van Wincoop (2004)的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贸易成本相当于征收了 170%的关税,而发展中国家甚至更多,其中21%的成本与运输费相关、44%的成本与边境贸易壁垒相关以及 55%的成本来自国内市场交易成本(主要来自批发和零售商的价格加成)等。而边境相关贸易壁垒包括语言障碍、基于供求匹配的信息搜寻、货币兑换障碍以及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等相关政策成本。Roberts & Tybout(1997)关于对哥伦比亚企业的研究也表明,信息成本是企业进入出口市场所支付成本中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跨国交易还涉及到更高的合约实施道德风险问题(Rodrik, 2004),合约实施问题本质上也是信息不对称所派生出来的。如何降低这种跨国交易中的风险和成本呢?为此贸易实践衍生出很多制度,例如第三方发行的信用证制度、关系交易网络、贸易中介等等,这些制度在为买卖双方信息匹配提供了有效渠道、降低交易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最近有一些文献讨论了企业的生产效率等异质性特征与出口方式之间的关系,认为贸易中介可以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和出口渠道,为那些相对低效率的边际企业提供了产品出口的可能,从而促进了贸易扩张(Ahn et al 2010; Akerman, 2009; Felbermayr & Jung,2009,2011),这些研究实际上强调了贸易中介在商品转买或转卖的功能。而传统中介除了具有商品转卖功能,贸易中介还具有信息匹配功能。Rubinstein &Wolinksy(1987)、Yavas(1994)在完全信息的条件下建立的双边谈判模型,将中间商纳入模型,分析表明贸易中介能有效的促进买卖者的匹配。现实的交易中信息往往是不对称,Biglaiser (1993,1994)的进一步研究表明,交易双方对产品的质量信息不对称、产品质量识别成本较高或消费者转换成本较低的市场中,贸易中介的存在为产品提供了质量保证,缓解了逆向选择问题,从而提高市场交易效率。在此基础上,Petropoulou(2011)讨论了有信息摩擦的贸易环境下,贸易中介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信息匹配作用,他的研究发现,在一定条件下信息摩擦与贸易总额并非为单调递减关系,因为信息成本对于直接和间接出口的影响正好是相反的,较高的信息成本不利于企业直接出口,但有助于激励信息中介的建立,以此推动间接出口,从而解释了仅仅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贸易中介的作用及其形成机制。
第二节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流量
一、信息技术发展的贸易流量促进效应
20 世纪 90 年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传统行业业务流程的网络化,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商务领域的应用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大量的经验研究表明,一国电子商务发展显著地促进其国际贸易的发展(Choi,2010,Freund & Weinhold,2004;Miraskari et al,2011;Wilson et al, 2005)。Clarke & Wallsten (2004)的研究区分了互联网发展对南南贸易以及南北贸易的差异,他们利用来自美国统计UNSD(United Nations Statistical pision)的商品贸易数据库中27个高收入国家和65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数据,研究了互联网的使用是否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企业市场进入的可能性,以及互联网的使用是否促进企业商品和服务贸易,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的使用显著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出口额,但这种促进作用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额中表现并不明显。Bojnec & Ferto(2009,2010)利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9 个国家的双边制造业出口数据,从行业角度研究互联网与贸易关系,认为互联网的使用降低了制造业的交易成本,缓解了交易成本对于其出口的负面影响,提高了其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了制造业出口的增加。Moodley (2002)认为电子商务技术对于产品所在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以及面临复杂的国际市场需求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其有利于开拓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渠道。除上述国家和产业层面研究外,Clarke(2004,2008)利用来自世行关于东欧和中亚 20 个中低收入国家的企业层面的调查数据研究互联网连接是与企业进出口关系,结果表明拥有互联网连接的企业比没有利用互联网的企业的出口比例高很多;企业互联网的融入不仅对制造业的对外贸易有促进作用,对服务业出口也有显著促进作用;互联网接入增加了企业出口的可能性,但是对已经使用互联网的出口企业的出口量并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第三章电子商务与异质性企业出口参与激励......... 15
第一节理论分析........ 15
第二节计量模型、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19
第四章电子商务、贸易中介与企业出口方式选择........... 35
第一节理论分析................. 35
第五章结论及政策建议........ 44
第四章电子商务、贸易中介与企业出口方式选择
目前关于企业出口方式选择行为的研究,是基于新新贸易理论框架和中介理论,讨论贸易中介为何存在(Akerman,2009;Felbermayr& Jung,2009,2011;Petropoulou,2011),以及贸易中介的存在对于不同企业的参与国际贸易方式影响的(Akerman,2010; Ahn et al2011; Bernard et al,2011; Abel-Koch,2013),并没有考虑到企业商务模式的转变(由传统模式转向电子商务交易方式)所带来的影响,同时国内关于电子商务与企业出口方式选择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章的主要贡献在于把企业电子商务使用程度变量引入贸易中介模型,讨论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企业出口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促进更多企业直接出口还是选择间接出口的问题,并利用微观数据对模型结果进行检验。本章首先在Ahn et al (2011)的贸易中介模型基础上,从理论上分析了电子商务对于企业出口方式选择的影响,其次,利用世界银行2012年中国企业微观数据进行经验研究。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第一节理论分析
本章基于Melitz(2003)及Ahn et al(2011)的研究,引入电子商务使用程度指标,讨论电子商务对企业出口行为选择的作用机制,旨在研究企业广泛使用电子商务背景下,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实现贸易的条件。
第五章结论及政策建议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模式给我国企业出口参与国际时政带来了所未有的机遇与,同时也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提出了挑战。基于经济处于转型期的我国,探寻电子商务对于企业出口的作用机制以及该如何利用电子商务贸易促进效应,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推动新时期下我们企业参与出口市场,提高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推动我国外贸经济长足发展,由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是本文研究研究的意义所在。
本章纵观全文,提炼出本文的重要的结论,并围绕着政府该如何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如何加大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企业该如何增加自身的竞争优势、充分利用电子商务这几点来得出相关政策建议。
第一节本文结论
本文基于电子商务发展及其对于我国跨境贸易促进作用的重要事实以及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的发展需要,提出了研究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我国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的必要性。对现有的研究梳理与分析中本文发现目前的关于企业出口行为的理论研究中并没有考虑交易模式的转变对企业出口的影响,而关于贸易中介与国际贸易的研究也忽视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中介的影响继而对企业出口模型选择产生的影响的研究,因此本文基于现有理论的不足,首先在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模型中引入电子商务使用程度指标,分析表明电子商务的发展提高了企业参与出口的可能性,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出口密集度,增加了企业规模对于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其次,基于现有的贸易中介理论,本文在模型中引入贸易中介,进一步分析电子商务对于企业的出口促进的模式,即是促进企业更多的直接参与国际经济,还是通过贸易中介的间接出口,理论分析表明电子商务的促进作用存在着不确定性,需结合实际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经典范文九:跨境电子商务与贸易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选题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电子信息技术在国际贸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跨境电子商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经济处于不同程度的疲软状态,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却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传统对外贸易中的“集装箱”模式逐步被跨境电子商务的小额订单所取代。跨境电子商务以其效率高、速度快、数额小、次数多等优势迅速发展起来并不断壮大,正由萌芽期走向快速成长期。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的出口增速逐渐趋缓,2012年出口增速仅为6.2%,2013年虽稍有提升,也仅仅为7.6%,但近几年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却呈现出喜人的态势。2010年跨境电子商务达到了最快的增长速度,2012年为2.3万亿元,2013年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3万亿元,年平均增长超过30%,增速远高于同期外贸增速7.6%。跨境电子商务带来了创新性的销售途径和贸易形式,突破了传统贸易营销模式所受的约束,成为我国贸易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新动力。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电子商务列为下一阶段信息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电子商务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对于如此的利好环境,我国大规模地发展在线外贸已势在必行。为进一步给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跨境电商的稳定发展,国家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试点于2012年12月19日正式启动,第一批试点城市有郑州、杭州、宁波、上海、重庆、广州等,这预示着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迈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近年来,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从标准规范和配套制度层面相继出台了法律法规、制定了规范制度,以期推动跨境电子商务持续稳定地发展。2013年10月1日起,我国各相关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的意见》已在部分地区开始实行,此举对电子商务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14年7月23日,海关总署公布了第56号公告,文件总结了跨境电子商务试点的实施情况,强调了跨境电子商务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对跨境电商进行监管的整体思路。在政府的着力支持下,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定会取得长足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跨境电子商务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和机构对跨境电子商务的研究很少,所成型的文献基本没有。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对跨境电子商务网上争议解决定义如下:跨境电子商务网上争议解决是一种基于电子通信技术和其他信息技术解决跨境争议的程序办法。其不同于传统争议解决的最大特点是借助网络、依赖信息技术。所以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首先要明确“通信”和“电子通信”的含义。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认为“跨境网上解决”主要适用于跨界电子商务争议,既包括 B2B 跨境交易中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争议,又包括 B2C 跨境交易中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纠纷。跨界电子商务争议的特点是,商品数量众多、金额较低、交易程序简单,同时需要一定的诉讼费用。因为跨境电子商务是基于网络进行的,所以由交易产生的争议适用网上争议的解决办法。
国内学者中,对于跨境电子商务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对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的研究。其中,曹淑艳等(2013)运用三段论方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研究跨境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在分析问题时运用了 SWOT 分析方法全面剖析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对策建议。曹淑艳、李振欣(2013)着重研究了跨境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模式,其认为我国应加大力度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优化我国的第三方物流模式,避免其阻碍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王永兴(2013)则通过描述 B2C 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的现状和特征,分析电商企业跨境物流成功的重要因素:用户满意度、性价比、信息反馈等,并提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长期发展之路为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物流对策。曾毅(2013)是在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的背景下对比研究几种不同的物流模式,并逐一分析每种物流模式的优势、劣势。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影响物流配送效率的因素,为 B2C 跨境电商企业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物流模式提供方向性指导。
第2章 跨境电子商务与贸易增长的相关理论分析
2.1 跨境电子商务理论概述
2.1.1 跨境电子商务概念与特征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隶属于不同国家的交易主体,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磋商和电子支付,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最终完成交易、实现进出口贸易的一种新型国际商业活动。跨境电子商务将传统贸易流程中的展示、洽谈、付款等环节数字化,给跨国贸易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不同于传统贸易模式,跨境电子商务得以顺利进行需要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虚拟世界。跨境电子商务具有以下特点:
(1)全球性
跨境电子商务以电子商务平台为依托进行国际贸易,决定了其全球化的特征。与传统贸易相比,跨境电子商务突破了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一国卖方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布产品和服务的相关信息,与另一国买方进行交流、磋商,进而达成交易;一国买方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寻找卖家,进行询价议价、支付结算,最终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或服务。跨境电子商务的全球性特征能最大程度地给全球卖家和买家带来信息资源的共享,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支付风险和结算风险。任何人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网络基础知识,何时何地都可以将信息输入网络,进行网上交易。例如,一家较小的中国外贸公司,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就可以向任何国家的贸易商或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只要他们进入了互联网并有相应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便利,但同时给国家的税收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2)无形性
传统的的对外贸易主要是进行实物交易,而随着网络的发展,一些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如电子书、电影、版权等)交易越来越多,数字化传输是在全球化网络大环境下进行的,具有无形性。而跨境电子商务是基于网络发展起来的,必然会具有网络的无形性特征。以书籍交易为例,在传统的对外贸易中,是以一本书(即交易实物)为标的物进行买卖,而在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中,一国买家只需购买该书网上的数据权即可获取相应的信息,方便又快捷。电子商务的无形性特征给一国的税务机关和法律部门带来了新的考验,其交易记录体现为数据代码的形式,使得相关部门很难界定该项交易活动,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监督和征收税款。
2.2 电子商务发展对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
2.2.1 技术创新理论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电子商务得到了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并不断成为世界各国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的重要动力和手段。从技术创新理论角度来看,就是把电子商务作为一项新的技术加入到生产函数中,形成新的含有技术项的生产函数,实现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结合。或者可以将电子商务发展所产生的经济效应看作是一种技术创新,它能够节省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成本,提高单个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率,进而提高产业整体的经济效率,最终提升全社会的总供给水平。
电子商务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企业利用网络来进行电子商务交易。由于电子商务的全球性、即时性等特点,使企业可以利用电子商务平台随时随地进行信息搜索和信息交互,从而将业务扩展到海外各地,向各个国家提供产品和服务。所以说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创新技术集合,突破了传统对外贸易交易时间和交易地点的限制。图2.2 反映了在生产水平上电子商务对供给曲线的改变,可以看出,供给曲线的向右平移使商品的产量提高、均衡价格降低。
第3 章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与贸易增长互动关系的现实基础......... 16
3.1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概况 .......... 16
3.1.1 跨境电子商务的兴起 ............. 16
第 4章 跨境电子商务与贸易增长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 ....... 29
4.1 VAR 分析的原理及模型 ........... 29
第 5章 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对策建议 ............... 36
第5章 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对策建议
跨境电子商务已然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新方式,如何在跨境电子商务这个蓝海市场里,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果实,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本文针对跨境电子商务的特点、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实证分析的结果,从政府角度和企业角度提出了促进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建议。
5.1 政府层面对策
近几年,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跨境电子商务对于拉动我国外贸增长的重要作用,所以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但对于通关、税收政策、维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做出明确规定。
(1)健全跨境电子商务法律体系
现阶段,我国应用于国际贸易的法律不健全,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更给相关法律带来了严重的冲击。我国国际贸易法律的制定远远不能与快速发展的信息产业相适应。基于这种情况,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制定适用于国际贸易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使企业和消费者在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纠纷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的电子商务立法既要针对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因素、有效制约电子商务交易中的行为,又要给其发展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贸易环境。构建这样的法律体系需要我国政府在合理解释现有法律的基础上,制定新的有利于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配套法律规范。国家还应积极争取国际上有关电子商务立法的话语权,如此才能够保护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以期促进贸易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
(2)加强跨境电商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物流服务支撑体系
跨境电子商务是基于网络发展起来的,所以说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基本保障。为适应日益膨胀的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需求,我国必须建立一个安全、高质量、高速度的宽带网络环境。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我国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对宽带基础设施企业的扶持。其次,政府应加大互联网普及力度,提高计算机普及率,将网络延伸到农村和更偏远的地区;同时以做报告和宣传栏的形式向广大农村群众普及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流程,推动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为电子商务开辟广大的潜在市场。并且要降低我国上网用户的宽带费用,不能使网络费用成为农村群众上网的阻碍。
第6章 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境电子商务对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跨境电子商务是促使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它带来了创新性的销售渠道和贸易形式,突破了传统贸易营销模式所受的制约,有利于企业探索和利用多样化的营销渠道,创造新的经济、贸易增长点。本文主要研究了跨境电子商务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重点分析了跨境电子商务与贸易增长的互动发展关系,并探讨了我国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我国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是大势所趋。近年来,我国传统外贸发展速度放缓,跨境电子商务却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其发展潜力巨大,将成为我国外贸的重要增长点。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广泛应用,跨境电子商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跨境交易”和“电子商务”双引擎的拉动下,跨境电子商务必将会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
第二,跨境电子商务与对外贸易存在互动发展的关系。在定性分析中,主要通过研究跨境电子商务和对外贸易的现状以及二者的互动发展机制初步认为跨境电子商务与贸易增长存在互动发展关系。接着在定量分析中,主要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OLS估计、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步骤从数理关系方面证实二者的互动发展关系。也就是说,一方面,跨境电子商务会带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当贸易增长到一定水平后,跨境电子商务的需求也会大大增加,形成反促进作用。
第三,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在面对利好条件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法律规范缺失、基础设施不足、税收制度不完善、跨境信用缺失和复合型人才紧缺。这些问题都是制约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应该得到及时合理地改善。本文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针对具体问题,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为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稳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经典范文十:出口固定投入成本对扩展边际的影响研究——基于贸易便利化的视角
第1章导论
1.1问题的提出
1.1.1研究背景
贸易便利化能够促进贸易增长,且成为了国际社会追求贸易增长的一个新方向,那么贸易便利化是通过何种渠道对贸易产生影响的?Grainger认为贸易便利化对贸易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贸易成本的渠道来对贸易产生影响。而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贸易便利化在降低贸易成本方面的重要作用。例如,Oh et al认为韩国的电子通关系统相比较以往的通关流程节省了的成本。如果电子贸易被釆用的话,公司同样可以减少成本,并显著地增加出口效率;而根据2001年1月在日内瓦召幵的联合国贸易便利化和电子商务会议测算,预计贸易便利化可节省约亿美元的成本。
既然贸易便利化能够影响贸易成本进而对贸易产生影响,那贸易成本对贸易影响的机制如何?对贸易影响的程度是由什么所决定的呢?Croxet和Koenig认为贸易成本如何影响贸易的问题对理解世界贸易结构以及经济发展非常重要。以Melitz为代表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证明了贸易自由化通过降低贸易成本来对企业的出口行为,进而对整个贸易和社会福利产生影响。但其并没有推出贸易成本降低对贸易影响的程度以及这个影响程度的决定因素。施炳展(认为贸易成本影响贸易量受到商品替代弹性的影响。极小的贸易成本通过极高的替代弹性放大为较大的国内外贸易量差异。
结构参数的差异会如何影响出口结构的不同部分?影响的机制如何?基于一个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的分析对此进行了解释。他认为较高的替代弹性使得集约边际对贸易成本的改变更加敏感,但却使得扩展边际较不敏感。原因是替代弹性越高,低生产率企业的劣势越明显,因此,当贸易成本降低时,新进入者占据市场份额较少,对总贸易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集约边际上。而异质性参数的大小反映了产业中企业的集中度不同或垄断竞争程度不同。异质性参数越高,产业的集中度或垄断程度越低,高生产率的企业所占比例越少。而截点生产率水平会随着占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生产率变化而变化。因此,当出口固定投入成本下降时,会有更多的企业进入或退出出口市场,也即扩展边际的敏感性会更大。
1.2研究思路
为了从贸易便利化的视角出发来研究出口固定投入成本对贸易扩展边际的影响,本文主要沿着下面的分析思路:
第一,对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此把握国内外有关贸易便利化对贸易影响以及出口固定投入成本对扩展边际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
第二,为了对中国贸易便利化的发展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文中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中国贸易便利化发展的现状以及同世界其他经济体比较所处的地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第三,按照理论指导实证的研究思路,对贸易便利化影响贸易的机制以及出口固定投入成本对扩展边际影响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在理论基础方面,构建贸易便利化通过不同的成本渠道对贸易产生影响的分析框架,然后,进一步对出口固定投入成本影响扩展边际的进行理论分析,并推导出口固定投入成本的总出口弹性和扩展边际弹性,试图比较总出口和扩展边际受出口固定投入成本的不同影响。在实证研究方面,根据上述理论模型的推导,获得进行计量分析的结构引力模型,并运用产业层面的数据对结构引力模型的结构参数(替代弹性和异质性参数)进行估计,进而模拟和计算出口固定投入成本对不同产业总出口和扩展边际的影响,以此获得产业层面的结论。
第四,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结论,并为我国出口的稳定增长提出政策建议。
第2章文献综述
2.1国外文献综述
2.1.1贸易便利化对贸易影响的研究
2.1.1.1贸易便利化对总贸易的影响
大部分学者认为,尽管贸易便利化改革在初期实施的时候会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成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贸易便利化能促进贸易收益的增加,且通过贸易便利化所获得的收益要超过通过关税自由化所获得的收益。例如,APEC比较了亚太地区通过贸易便利化所获得的潜在收益和通过关税自由化所获得的潜在收益,结果显示通过前者所获得的收益是通过后者所获得收益的几乎两倍。因随着时间的推移关税壁全对贸易影响的减少,制度障碍可能会在相对重要性上增加,并成为国家之间货物流动的一个关键性障碍。其利用2000年13个出口国和167个进口国之间的截面贸易数据,估计了一个理论上调整的贸易引力模型。结果表明,制度贸易壁垒比关税壁呈对贸易流量的影响更大。因此其认为,贸易政策谈判的努力应该集中在贸易便利化进程上,且并应被置于多边谈判的最前沿。
上述研究在分析贸易便利化对贸易影响的时候大都采用了引力模型的方法,也有一些机构和作者(;和,釆用了一个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来估计贸易便利化的综合指数对贸易流的影响。尽管在这两种方法的范畴内利用了不同的数据集和估算方法,结果显示,大多数情况下对贸易流的影响是正向显著的。
2.2国内文献综述
2.2.1贸易便利化对贸易影响的研究
国内学者也开始越来越关注贸易便利化对贸易的影响。例如,孙林,徐旭霏运用机场基础设施质量、海关程序负担和贸易壁塋普遍度三个指标衡量了贸易便利化程度,并应用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东盟贸易便利化措施对中国东盟区域制造业产品出口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东盟机场基础设施质量的改善对中国东盟区域制造业产品出口有显著的影响。东盟机场基础设施质量等级每提升,区域制造业产品出口将增加1.48%。而海关程序负担和贸易壁皇普遍度的改善对中国东盟区域制造业产品出口的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文中设计了两个模拟方案,模拟分析了东盟贸易便利化程度的加深对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如果东盟每个国家机场基础设施质量都提升到区域平均水平(5.2),则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额将提高39.94%。如果东盟每个国家机场基础设施质量等级提升到区域最高水平(6.9),则中国制造业产品对东盟出口额将增长70.95%。孙林,悦卡卡认为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贸易保护主义兴起的大背景下,推进贸易便利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其运用泊松伪极大似然估计法方法,实证分析了东盟贸易便利化措施对中国和国际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并比较了影响程度上的差异。研究表明:提高东盟海关效率、提升港口质量等级、减少贸易壁垒流行程度以及增加英特网的普及率都对国际农产品出口东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只有英特网的普及率和贸易壁垒盛行度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有显著的影响,其他变量不显著。这说明东盟的贸易便利化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另外,模拟分析发现,若东盟英特网普及率提升至区域平均水平,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将增加327亿美元。未来一段时间,在深化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上,需要进一步加强贸易基础设施建设并进一步削减或清除贸易壁垄,实现双方贸易便利化措施对接,以促进农产品贸易发展。还有学者进一步比较了贸易便利化和关税对贸易影响的程度,并认为目前贸易便利化对贸易的影响要大于关税对贸易的影响。
第3章中国的贸易便利化发展.........36
3.1贸易便利化的提出......36
第4章贸易便利化视角下出口固定投入成本对扩展边际影响的理论分析......62
4.1贸易便利化对贸易影响的机制分析.......62
第5章出口固定投入成本对扩展边际影响的实证分析........81
5.1结构参数估计问题的提出......82
第5章出口固定投入成本对扩展边际影响的实证分析
5.1结构参数估计问题的提出
贸易成本如何影响贸易的问题对理解世界贸易结构以及经济发展非常重要,贸易成本对贸易的影响会因替代弹性和异质性参数的不同而不同。既然结构参数是决定贸易成本影响贸易程度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要深入分析出口固定投入成本对扩展边际内在影响机制,首先对结构参数的估计就十分必要。
从以往研究来看,大部分关于结构参数的估计是针对替代弹性所进行的估计,且估计的方法大都是沿用的开创性研究,即通过将双边贸易流对贸易成本的回归系数来估计。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为了忽略内生性问题需要做出极度确定的假设,例如假定贸易成本是完全转移给消费者,而这对贸易额比较大的国家是不恰当的。还有学者使用企业层面的数据来对替代弹性、异质性参数进行估计,例如和,但其方法需要大量的企业层面的数据,且估计过程中忽略了出口固定投入成本对贸易的影响。因此,考虑到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对制造业部门生产差异性产品的假设以及希望对中国制造业出口行为进行更深入探析,本文选择中国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借鉴参数估计的方法,对中国制造业不同产业的结构参数进行估计,以此为后续分析产业层面出口固定投入成本对扩展边际的影响提供支持。
第6章结论、政策启示及研究展望
6.1结论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贸易便利化发展的基本情况,并采用问卷调查,比较分析等方法深度剖析了中国贸易便利化发展所具备的条件和所面临的困难。其次,基于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对贸易便利化影响贸易的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构建了出口固定投入成本对扩展边际影响的理论框架,并推导出口固定投入成本的总出口弹性和扩展边际弹性,用以比较总出口和扩展边际受出口固定投入成本的不同影响。再次,根据上述理论模型的推导,获得进行计量分析的结构引力模型,并运用产业层面的数据对结构引力模型的结构参数(替代弹性和异质性参数)进行估计,进而模拟和计算出口固定投入成本对不同产业总出口和扩展边际的影响。以上研究的主要结论是:
第一,中国推进贸易便利化进程相关的政策法规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硬件基础设施比较先进,但境内并未完全采用国际通用的数据和通信技术标准,技术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推进贸易便利化的政府驱动相对不足,缺乏统一推进贸易便利化措施实施的强而有力的领导机构;各利益主体对与贸易便利化有关的机构改革缺乏动力,或者部门之间难以协调;政府支持贸易便利化方面的国际合作,但国际合作的深度有待进一步增加。
根据本文研究可知,尽管中国的贸易便利化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我们发现在中国推进贸易便利化过程中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障碍,同世界很多贸易便利化发展程度较高的经济体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贸易便利化的未来发展任重而道远。另外,根据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出口固定投入成本主要通过扩展边际影响总出口的增长。且根据研究结果来看,通过降低出口固定投入成本能够给不同产业都带来显著的贸易获利,且替代弹性越小,产业集中度越低的产业其出口越易受出口固定投入成本变化的影响。本文的结论除了为中国产业水平的出口结构提供了更为深刻的学术洞察外,也为未来有针对性的出台相关的贸易和产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贸易便利化视角下从出口固定投入成本角度切入探讨中国贸易持续平稳增长,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政策调整: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