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始于 2007 年的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Lending Crisis),到 2008 年快速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不仅使全球金融市场遭受全面打击,全球经济也受到了空前冲击并进入一轮深度调整期。受此金融危机冲击,美国经济增长迅速下滑,2008 年第四季度 GDP 增速下降到负 6.1%,失业率则逐步上升,到 2009 年创下 50 余年来的最高值。在此巨变的国内、国际形势双重倒逼下,奥巴马刚刚上台不久,就开始寻找方法增大出口、减少逆差缺口。他把制造业再工业化作为重振经济实力、提高国内就业率的方法之一。
2009 年初美国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了再工业化(Reindustrialization)战略(亦称制造业重振战略),重点是回归实体经济,重整国家制造业体系,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增强经济水平,巩固其全球领导地位。美国政府提出了新的经济改革的方式,即要转变经济增长的模式,摒弃以前不顾后果的高消费、低储蓄的状况,转变为夯实经济基础的扩大储蓄和适度消费的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负债推动增长的方式过渡到以出口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2017 年,特朗普政府在“美国第一”的思想下,把企业所得税更是从 35%降低到 15%,对其他国家征收高关税,反对 TPP 和 TTIP,保护本国工业,这也表明,美国要通过增大出口贸易量,减少贸易逆差、降低税率和提高制造业竞争实力的方式走上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的道路。
从全球视野来看,金融危机一方面使没有足够实体经济支撑、严重依赖于虚拟经济和服务经济发展的美国脆弱经济体系弊端暴露无遗。例如金融危机前后,实体经济的低迷加剧失业与衰退,军工、石油和农业在实体经济中算是稍有竞争力的领域,2007年到 2008 年底,美国家庭财富缩水高达 20%。从某种意义上表明,金融危机凸显美国相对衰落的趋势。金砖 5 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的影响力日益上升,美国的绝对领导地位逐步受到削弱。有学者指出,本轮的金融危机虽然并不代表资本主义走向尽头,但却无疑表明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削弱。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本篇文章分为五个部分,主要包括:
第一章是绪论。此部分阐述了制造业出口贸易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二章是研究制造业文献综述。分别从制造业的概念、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基于国别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内容以及国际竞争力研究方法四个方面入手,通过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文献中,理清制造业发展演变历程以及研究的方法和相关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找出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和合适的研究方法。第三章从国际方面入手,首先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做基础分析,从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总体和发展现状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通过中国制造业贸易发展的整体水平、增长速度和进出口结构进行分析,描述我国的制造业竞争力现状。在此基础上,选择 3 个指标即: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贸易竞争力,来描述我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现状。第三部分,阐述了国际主要制造业强国的制造业现状。第四章运用主分子分析建立计量模型,进一步分析中国、美国、德国和日本制造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第五章在总结本文得出结论后,提出提升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政策建议。通过以上对我国制造业贸易的实证分析,再去借鉴国际主要制造业国家再工业化的一些启示,对建立国家创新机制方面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1.2.2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在大量阅读有关中国、美国、日本、德国的制造业状况和国际竞争力研究的文献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提炼出了国际主要制造业强国的发展现状和影响竞争力的主要因素,通过合理的指标进行对比,找到我国各行业在世界贸易中的合理定位,然后找出我国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2.指标分析方法。在理论和中国制造业出口现状的基础上,然后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贸易竞争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技术含量等指标进行针对性的出口竞争力测度.
3.因子分析方法。本文通过研究梳理出 8 个影响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因素,运用主分子分析方法建立计量模型,对中国、美国、德国、日本进行了相应的因子分析,得出符合目前客观现状的实证结论。
.........................
第二章 制造业贸易的文献综述
2.1 基于制造业概念的研究
传统制造业开始并没有一个区分,随着经济的发展,相对于技术密集型行业而言,提出了传统制造业这个说法,由于科技更新速度和增长速度的加快,慢慢的对传统制造业赋予了更为清晰的概念。以生产要素密集度的角度来区分,传统制造业一般是指那些生产效率较低、智力含量较少并且利润空间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传统制造业一般包括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机械加工、船舶、飞机等运输设备、化学及医药、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等。
“新型制造业”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相对与高消耗、低效率的传统制造业而言,它可以归纳为技术含量高的智力密集型产业,同时它能随着社会的需求而进行快速的更新换代,适应时代的需要,污染低、能耗少、效率高,相对于大批量规模化的传统制造业而言,其产量也少,但却是能够顺应时代趋势的可持续制造业。杨叔子(2003) 探究了智能制造将来的前景,周济(2015) 从智能制造的角度出发,认为智能制造将要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并会改变现有制造业产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Hart(1997) 认为新兴制造业未来具有三个特点: 注重环保,健康产品的生产和降低污染的投资、Gonzalez( 2005) 等学者从实证方面显示企业的效益与绿色环保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刘飞,张华( 1997) 认为新兴制造业具有环保特点,即实用环保材料,采用环保生产流程并生产环保的产品,在资源优化利用的基础上生产出健康的产品。在传统制造业的基础上,新型制造业对其进行了优化和补充,更能顺应社会的发展,新兴制造业异于传统制造业的特点有:一、在规模方面,从以前单一产品大规模批量化生产转为了根据社会的需求,小批量,针对性的生产相应产品,更加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二、在发展方式上,新型制造业更加注重与注入智力因素,是智力密集型产品,更加注重环境因素,污染少、效率高、能耗低,更加注重创新机制的完善以及对信息技术的掌控能力,提高创新能力,走科技创新路线,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三、眼光长远、注重无形价值的作用,走可持续发展路线。简而言之,“新型制造业”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一走智力密集型路线,二着眼长远,三绿色环保可持续。“新型制造业”更加注重人的因素,从人类的角度出发,考虑环境因素,对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以提高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开拓了一条环境友好、科技水平高、资源利用效率高、经济效益高的可持续发展的制造业途径。
..............................
2.2 基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美国在 1960 年首次提出“高技术”这一词,概念定义为制造或者使用顶级、高级水平装备的技术能力。美国商务部对高新技术行业的定义包括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从事高层次技术研发的研究人员的数量,二是所投入的研究经费的金额在产品售出的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而国际经合组织(OECD)只用一个单一的指标来进行衡量,就是用研发的经费在总销售额中的比率,若这个比率高于所有行业的平均水平的话,就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业,以此为依据,它把六个行业界定为高新技术产业:美国国家统计局则采用三种方式来界定高新技术产业:一是某行业的从事研发的人员比例大于 5.1%或者说大于所有行业平均水平的 1.5 倍。二是某行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大于总销售额的 6.2%或者大于所有行业平均水平的 2 倍。三是某行业必须同时达到上述两个标准才算作高新技术产业。易李弟(2008)界定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为:研发投入大、研发人才多、研发强度大、工作效率高、产出能力强以及创新能力强,并且这个产业能够有效的影响和带领传统制造企业;柴灏(2011)认为高端技术行业是在一个很高端的技术平台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的技术或者产品的研究、制造、运用或服务的公司以及与之相关的所有要素的集合。对于行业竞争力的概念,有些学者是把竞争力与产品、公司、行业联系在一起而考虑的。竞争力的大小就是这个产业能否创造更高的附加值,这是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对竞争力的界定;Michael Porter(1990)认为竞争力是本国协助行业发展的外围支持效率的高低;樊纲(1998)界定竞争力为本国的产品在世界商业环境中的领导能力。有的学者从生产力和商业竞争来解读,把生产力和商业竞争的综合效应界定为行业竞争力(金碚,1997;刘林青、谭力文,2006)。于文波,(2001)、蓝庆新(2003)张铁男(2005)则从行业的整体效率来解读,它们认为产业竞争力就是一个国家在世界市场中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产品或者服务时的综合效率表现。Kogut(1985)以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为根据,他认为产业竞争力就是一个国家的某行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占有率和影响力;裴长洪(1998)扩展了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他把品牌影响力、议价能力和创新因素加入进来进行比较,综合的看待一个产业各要素的综合作用。盛世豪(1999)认为应该从商品的制造、议价能力和投资回报等方面综合界定产业竞争力。张超(2002)指出界定产业竞争力应该在外部有一个公平、自由、自愿的商业环境下,各个国家在产品技术、创新能力方面所具有的优势的对比;郭京福(2004)把产业竞争力解释为在世界市场的博弈中,一国在技术、营销、品牌认可度等产品各个方面相对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竞争优势。
..........................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14
3.1 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发展现状......................14
3.1.1 中国制造业出口的总体特征.............. 14
3.1.2 中国制造业出口的行业结构特征........................ 15
第四章 制造业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26
4.1 方法与变量说明............................26
4.1.1 主成分分析法..................... 26
4.1.2 相关指标的选取................. 29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44
5.1 结论............................44
5.2 政策建议........................44
第四章 制造业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4.1 方法与变量说明
4.1.1 主成分分析法制造业竞争力的相应指标(RCA、市场占有率等)虽然可以比较清晰明了、简单易懂的看出一个行业在世界范围内相对的比较优势,但这种方法只是仅仅的一种比较简单的比较关系,没有从本质上予以解释,还需要通过数据和回归分析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为了全面而深入的综合研究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所采用的评价方法是:主成分分析法。
在样本中存在多个变量的情况下,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存在变量之间相关的问题,数据降维可以用新的指标代替原来众多的相关变量,而且它还会保留原始数据的绝大部分信息,同时它还克服了变量相关的问题,所以在数据分析中经常要用到这个方法。如果多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系,则最小二乘法无法进行正确估计,自变量不能很好的解释因变量,这时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不仅可以解决多个变量之间相关的问题,而且还能够精简变量的数量起到简化运算的作用,同时又不会损失很多的原始信息。所以主成分分析法是一个很有效的计量工具。
..............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结论
本文在全球工业 4.0 的背景下,讨论了制造业竞争力的国内外研究方法,通过比较各行业的竞争指数得出了不同行业的竞争优势,然后对比国际各主要制造业国家的制造业竞争力状况,确定影响变量,通过主分子分析方法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一、制度、科技、低碳创新机制需完善。虽然科技水平、制造业发展水平和制造业产品出口额是影响国际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但从模型所得方程来看,相对于美、德、日来说,这三个影响因素的系数,中国是最小的,也就是说同样的资源在中国的产出是最小的,这得益于美、德、日有比较完善的市场机制、商业环境、社会保障制度和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以及比较好的辅助体系。从科技水平的系数大到小排序为 德 >美 > 日 >中 ,得出德国以智能化为特点的工业 4.0 对制造业竞争力的贡献系数最大,应以科技创新和智能化为未来发展方向。从低碳指数来看,中国为负,美、德、日为正,说明当绿色环保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制造业的竞争力才会从绿色环境中获得提高,我国在环境保护创新方面还应继续努力。
二、制造业发展潜力巨大。根据制造业贸易的出口竞争力的研究可得出结论如下: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数来看,纺织、服装行业是我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行业,而钢铁、化学产品竞争处于劣势。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制造业贸易整体竞争力不断提高,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略)
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国际贸易文章
-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要素区域流动机制研究——
- 贵州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
- 湖南私营企业实施“走出去”策略研究
- 中小企业应对国际贸易对策分析
- 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对俄罗斯经济国际贸易的
- 中国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
- 中韩 FTA 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影响研究
-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贸易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 创业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研究
- 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出
- 地方官员留学经历与FDI: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 异质性人力资本对双边贸易收益的影响——中
- 基于BEKK-MVGARCH模型的中国汇市与股市波动
- 东盟经济共同体对印度尼西亚购买意图快速消
- 中国光伏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研究—基于贸易引
- 对外贸易与国际政治关系的相互影响——基于